-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fā)展(1978~2018)
- 蔡昉等
- 3006字
- 2019-06-26 19:34:14
二 1997~2012年:應對外部沖擊和有效擴大內需
這個階段宏觀經濟失衡的特點發(fā)生新變化,在15年間,除2003~2007年外,大部分時間表現為需求疲軟,供給過剩,與上一階段失衡的方向正好相反。主要原因在于,經濟發(fā)展帶來產能的迅猛擴張,而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強化了市場約束,相對于市場需求而言,產能出現過剩。與此同時,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凸顯出來,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分別從1997年的9.2%回落到1999年的7.7%, 2007年的14.2%回落到2009年的9.4%(見圖2)。如何應對外部沖擊的影響,緩解內需不足的壓力,進而穩(wěn)定經濟增長并保障就業(yè)目標實現,成為這一階段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由長期實施的緊縮性政策轉變?yōu)閿U張性政策。自1998年下半年后的一個時期,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2008年后的一個時期,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進一步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直至2012年底。

圖2 1997~2012年GDP、固定資產投資和CPI增速變化
(一)20世紀90年代后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沖擊
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源于外部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支撐作用。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和人民幣貶值后,中國出口貿易快速增長,貿易平衡逐步轉變?yōu)槊磕旮哌_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美元的順差(見圖3)。巨大的外部需求彌補了國內需求不足,使中國經濟在1993年后采取緊縮政策的背景下,仍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速。亞洲金融危機初期,亞洲國家貨幣紛紛貶值,大部分貨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幅度超過10%,而中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出口競爭力受到較大影響。從1997年8月開始,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增長開始放慢,到1998年更加明顯,比上年出口增速降低20.4個百分點,加之外商直接投資大幅下降和國內投資增速明顯放緩,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

圖3 1978~2002年中國凈出口額變化
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制定了擴大內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戰(zhàn)略方針,決定由中央財政向商業(yè)銀行發(fā)行長期國債,主要用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和引導民營經濟增加投資。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擴大國內需求、開拓國內市場,是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zhàn)略方針。”1998~2001年,共發(fā)行長期建設國債5100億元,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交通運輸、發(fā)電設施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扭轉了投資快速下滑的勢頭。199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1997年的8.8%回升到13.9%。與此同時,采取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下調準備金率,并連續(xù)下調存貸款利率,增加貨幣供給。采取措施促進外貿增長,多次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在完善宏觀調控的同時,加快了改革開放步伐,特別是加快對石油、通信、鐵路、電力等部門進行戰(zhàn)略重組,推進公司化改制,實行政企職能分離和建立新的政府監(jiān)管框架。同時,積極推動入世談判,并于2001年順利加入了世貿組織,中國出口隨之大幅增加,使經濟扭轉了下滑態(tài)勢,經濟進入新一輪上升期。
(二)2003~2007年:入世后的經濟繁榮期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到二〇二〇年力爭比二〇〇〇年翻兩番”。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深化改革的目標,調動了地方政府加快發(fā)展的熱情。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升溫,尤以房地產投資為甚,加之入世后外貿出口迅速增長,出現了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雙順差”(見圖4),外匯儲備不斷增長,央行被動購匯并不斷釋放基礎貨幣,人民幣流動性迅速增長,為擴大投資創(chuàng)造了條件,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7%, M2增長一度達到20%,推動經濟增速回升到10%,到2006年和2007年,經濟增速進一步上升到12.7%和14.2%。與此同時,投資增長過快、流動性過剩、物價結構性上漲壓力增大等問題顯現出來。雖然沒有出現類似于1985年、1988年和1993年那樣的經濟全面過熱局面,但汽車、鋼鐵、電解鋁等部分產業(yè)領域重復建設較為突出,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價格上漲較快,通過成本推動物價總水平上升,通貨膨脹壓力開始顯現。

圖4 1997~2007年中國外貿凈出口額變化
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2004年底中央政府將實施近七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調整為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將長期建設國債規(guī)模從2002年的1500億元縮減到2004年的1100億元,2005年進一步縮減到800億元。2007年中又將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200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yōu)槊黠@的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將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為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舉措,防止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
(三)2008~2012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
2008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引發(fā)世界經濟自二戰(zhàn)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劇收縮,造成中國出口下滑,工業(yè)生產大幅回落,就業(yè)壓力明顯增大。在外部沖擊和內在條件變化的交互作用下,中國經濟增速從2007年的14.2%放緩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針對經濟增速明顯回落但物價漲幅仍在高位的情況,2008年初,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由“雙防”,即“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yōu)槊黠@的通貨膨脹”,調整為“一保一控”,即“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到2008年第四季度,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對中國經濟形成較大沖擊,中國政府果斷出臺應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并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的要求
,宏觀政策調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一是提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計劃兩年增加約4萬億元投資,重點投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基礎設施、節(jié)能減排和社會事業(yè)等五個方面。二是啟動輕工、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船舶、石化、有色、電子信息等十大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遏制和扭轉工業(yè)增速下滑。三是加大金融對經濟發(fā)展的支持力度,2008年9月后先后五次下調基準利率,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促進貨幣信貸穩(wěn)定增長。四是著力促進就業(yè),改善民生,加大支農惠農力度,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通過實施一攬子經濟計劃,迅速扭轉了經濟快速下行態(tài)勢,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復蘇。2009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僅為6.2%,但在一攬子計劃實施后經濟增長實現V型反轉,2009年第二、三、四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回升到7.9%、8.9%和10.7%,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蘇。產業(yè)振興措施較快扭轉了工業(yè)快速下行的壓力,2009年第一、二、三、四季度,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長率分別為5.1%、9.1%、12.4%和18%,形成強勁回升勢頭。經濟迅速復蘇穩(wěn)定了就業(yè),2009~2010年城鎮(zhèn)就業(yè)人員分別增加了1219萬人和1365萬人,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大大提升了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由中低收入國家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同時,也要看到,由于應對危機中過于倚重短期需求政策,對深化改革重視不夠,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大規(guī)模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而基礎設施投資周期長,回報率較低,加之要求地方資金配套,增加了地方債務積累;鋼鐵、水泥等傳統(tǒng)產業(yè)過度擴張,風電、多晶硅等出現重復建設傾向,產能過剩開始從工業(yè)消費品領域逐漸深入到工業(yè)投資品領域;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使2009年和2010年實際信貸規(guī)模達到18萬億元左右,帶來了流動性過剩問題,增大了后期的資產價格上漲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