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地的歌聲

“樂府”作為一個詞,一個概念,它首先是政府官署的名稱。這種官署,據說在秦時即有,但史籍所載,卻是始于漢,尤其盛旺于武帝時。武帝是個雄才大略卻又不失浪漫情懷的君主,他堅忍殘酷卻又頗有藝術情調。據說他希望樂府這個機關能為他“觀民風,知厚薄”做點事,但這大概還是滿腦冬烘的班固的道德猜想。

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漢書·樂志》

在這客觀的記錄里,我們可以想見武帝當時的神采,都尉而名之曰“協律”,或因協律而設“都尉”。這使我想起曹操曾將他組建的專業盜墓隊的頭頭封官為“摸金校尉”,事雖不類,卻都極有幽默感,是大手筆的創造,是體制的掌控者自己拿體制的嚴肅性開玩笑。

這李延年李都尉自從有了這個官辦的藝術公司,就把當代著名作家司馬相如等人拉到旗下,成為簽約作家與歌手,加以包裝,此后的官方政治活動里,就有了經常性的演出活動,古代“禮樂”政治在大漢復活了。據說,在一次大型祭祀天神的活動中,七十個童男女組成的童音合唱團,從黃昏一直唱到天亮,嘹亮的歌聲引得神光天降,聚集祠壇,武帝遙望而拜,參加祭祀的數百文武官員都肅然起敬,又驚又怕。真正是“天人感應”了?!斎?,這又可能只是班固筆下的道德神話。

但這一類《郊祀歌》《安世房中歌》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正如今天的大型合唱團,所唱所演,除了具有儀式的意義外,藝術的感染力往往不足,娛神的成分多,娛人的成分少。武帝本人除了在這種神人同歡、天人同慶的場合,大約也不會去欣賞。我們注意這段話里有“采詩”一說,《漢書·藝文志》也有“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至于民間采那些“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歌謠,才是樂府機關最有價值的工作,武帝大約也最看重這部分工作,以他的個性,他最喜愛的也應該是這些趙代之謳、秦楚之風。

有關《詩經》成書的“采詩說”,乃出于猜測與臆斷,而漢樂府機關的“采詩”,卻是實實在在的政府行為,且有專門的機構主其事。有意思的是,班固在“采詩”的后面,還有兩個字“夜誦”,為什么要“夜誦”呢?顏師古的解釋是:“夜誦者,其言辭或秘不可宣露,故于夜中歌誦也?!边@“見不得陽光”的東西卻要采來,還要夜誦,可見其魅力。但又是什么使這些詩歌“秘不可宣露”呢?不外乎兩點:一是于國家政治有沖突,有暴露性、抨擊性、批判性;二是于國家道德有沖突,有破壞性、誘惑性、示范性。既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當然是個人的、人性的,所以,一方面它與現有價值體系有不盡相符之處,甚至有大沖突,另一方面卻有極大的藝術誘力。

這協律都尉李延年及各屆樂府令、樂府工作人員,都大有“雪夜閉門讀禁書”的大快樂呢!

魏晉以后,人們就直接把由樂府機關收集、整理、演唱的這些詩歌徑稱為“樂府”了,“樂府”二字的意義,至此一變而為一種入樂的詩體的名稱。

我們現在一般都說《詩經》中的“國風”乃民歌,但這并不能讓所有的人都認同?!皣L”中的情感與生活,確實往往并不是下層人民的。但漢樂府中的民歌,確實是民歌,因為它的內容就是下層人民的生活與情感。在漢樂府中有三分之一屬于敘事詩(這也與《詩經》基本屬于抒情詩有大不同),而這些敘事詩所敘之事,并非朝廷國家之事,而是小民日常之事:

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皩倮劬齼扇伦樱覂吼嚽液?,有過慎莫笪笞,行當折搖,思復念之!”

亂曰:抱時無衣,襦復無里。閉門塞牖,舍孤兒到市。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兒買餌,對交啼泣,淚不可止:“我欲不傷悲,不能已?!碧綉阎绣X,持授交。入門見孤兒,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復爾耳!棄置勿復道?!保?span id="9blpl2q" class="quotation">《婦病行》

被生活如此煎熬而至于走投無路、夫妻父子不相保的,必是下層細民。從藝術上看,敘事時口吻親切而至于啰唆碎屑,真實而至于口吻紊亂,這正是原生態的民歌。而其中體現出來的漢代政治的殘酷,也頗能讓我們明白這些詩只能“夜誦”的原因。

與此相近的還有《孤兒行》與《東門行》。《孤兒行》其啰唆碎屑、層次混亂比《婦病行》有過之而無不及。藝術是最難以言說的東西,最無規則的東西。一般而言,啰唆碎屑、層次混亂是最不堪的,但在這里,恰恰成為它魅力的成因。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講究悌道的漢代兄弟鬩墻的故事,孤弱的弟弟在失怙之后,簡直成了兄嫂的奴仆?!@是道德的崩潰。

《東門行》不啰唆不碎屑,層次也清晰了,但語氣上還是疙里疙瘩,像“咄!行!吾去為遲!”讀起來不像詩,唱起來大概更不成調。但這也正是民間的聲口。其內容則是寫一個鋌而走險的丈夫與其逆來順受的妻子的一段對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下層人民已到了不反抗無以生存的地步。——這是政治的黑暗。

有意思的是,《孤兒行》的結尾是“兄嫂難與久居”,《東門行》的結尾是“白發時下難久居”。一是道德崩潰,家不能居;一是政治黑暗,國不能居。國雖在,卻已無小民的生路;家雖在,卻已非孤兒的庇護,這是隱藏著的國破家亡。堂堂大漢,泱泱中華,煌煌文明,卻“內瓤里盡上來了”。這樂府機關收集的民歌,對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有莫大的嘲諷。

當然,漢樂府中并不全是這種橫眉冷對、苦大仇深之作,字字頓挫血,聲聲哽咽淚。更多的,是風情搖曳之作,浪漫風流之調。這可以看出吾民族在最強盛的時代的浪漫情懷與樂觀精神,以及這個民族內在的精神力量與氣質: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智锕澲?,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其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飲馬長城窟行》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古歌》

這是多么流暢婉轉的歌!它們確實不像《詩經》那樣高貴雍容,但它們有自己的平易與親切。這是普通人的情感。沒有更多的國家價值負載,這使得它們更加純粹,如同人類的童心,絕假純真,最初一念。

《詩經》中的抒情也往往帶有道德意味,有倫理的訴求在。我們可以比較一下《詩經》中的第一首《關雎》和漢樂府中的《江南》。先看《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何等自然活潑,但馬上就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的道德之言代替。“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何等自由放任!但“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卻又顯得沉重壓抑,并且暗含著道德上的象征意義。尤其是最后接連出現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扒偕迸c“鐘鼓”,明顯地引入了社會價值。

而漢樂府的《江南》則一任真心流動,毫不節制,毫不慚愧: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采蓮”者,采憐也,找對象也。魚戲蓮葉者,男女調情相戲也??审@異的是,后面四句只說這調情一事,既可見江南水鄉男女風情,也可見作者津津樂道唯此一事,而不知其他。道德意味的淡化,日常情趣、大眾情懷的表達,成為漢樂府區別于《詩經》的一大特征。

《詩經》的倫理美使其成為民族的經典,成為“大我”的情懷。而漢樂府中的抒情詩,一看便知,純屬那種最個性的“小我”的瞬間情懷: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飔,東方須臾高知之。(《有所思》

先是愛如火,后是恨似刀。一件愛的禮物,幾乎是用愛心裝飾而成;而一旦決絕,折斷它,摧毀它,焚燒它,便是灰燼也要當風揚盡,不留一絲痕跡。這豈是傷心?這簡直是毀心,即使心如死灰,還要揚走這份成灰的心。這是真正的愛與愛之痛,沒有一點比興,沒有一點隱喻,她就說她的愛。

再看《上邪》——“上邪”者,“天啊”也,這是少女吁天錄: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詩歌,一位大膽潑辣、熱情如火的少女,向她所愛的男子發出了熾熱的愛的誓言:“我要和你相愛!”“我欲”二字,不僅見出她的主動,而且還看得出她的很自我的個性。這一“我欲”還包含著“我要,誰能阻擋”的意思。而后面用一連串絕不可能出現的假設,來作為“與君絕”的條件,不僅邏輯上否定了“與君絕”的可能,而且,從思想意識上講,這樣的表白,簡直置天翻地覆于不顧,完全的愛情至上。對她而言,只有愛是不能忘記的。

這種激烈、剛烈,甚至使得《詩經》中類似的詩歌相形見絀。使《詩經》相形見絀的還不僅體現在對這種被恩格斯稱為最個性的情感——愛情的描寫上。生命意識在漢樂府里也達到了新的深度。《詩經》里沒有直接的生命詠嘆,只有含蓄而輕描淡寫的類似“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唐風·蟋蟀》)的表述。而以下兩首在漢代流行的喪歌,卻讓我們在《古詩十九首》之前,就已“驚心動魄”: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span id="yw9fuak" class="quotation">《薤露》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蒿里》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歌詞太簡單了,但感動人的東西往往就是簡單的。震撼我們,使我們幡然猛醒的,往往就是那一掌猛擊:這簡單的歌詞喚醒了我們內心的恐懼、遺憾、不平以及無奈,還要什么繁華?死亡的微笑已使所有的似錦繁花瞬間飄零。

據《后漢書》卷六十一《周舉傳》記載,東漢末年外戚梁商在洛水邊大宴賓客:

商與親昵酣飲極歡,及酒闌倡罷,繼以《薤露》之歌,坐中聞者,皆為掩涕。

我們不知道這《薤露》的樂調是什么樣子、怎么個唱法了,但讓酒酣耳熱、極歡盡樂的一幫權貴“樂極生悲”、愴然涕下,豈非是因了這歌詞的那種直透人心的大悲涼?

雖然死如秋葉之嘆息,生卻仍能如夏花之絢爛。我們讀過了漢樂府中的恨,漢樂府中的愛,漢樂府中的死,現在我們來看看漢樂府中的“美”——那是生命的華麗,是華麗的生命。是生的熱烈、生的絢爛,是青春之火的燃燒,如此美艷,又如此只可遠視而不可褻玩——我是說漢樂府中最膾炙人口的《陌上?!贰憧催@題目,就是春天的氣息,就是生命的氣息,就是田野上的風與陽光,是的,此詩就是與太陽一同開始的: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span>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這是中國文學畫廊中最美的少女,是體態美與道德美的完美典范。但若僅僅如此,她還不算特別,她的特別在于她充溢的青春活力,機智,頑皮,活潑,單純。面對丑惡,她正義在胸卻并不動用正義,道德在側卻并不依仗道德——她幾乎是憑借自己天賦的聰明和與美麗俱來的自信,就挫敗了強大的對手。我要強調說,她并不需要社會道德體系對她進行維護,她有足夠的自衛能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如果貞潔是美麗的最好伴侶,她擁有了。但我還要說,這并不重要。這首詩并不要表達這樣的意見。這首詩不是在高唱道德贊歌;它既不歌唱道德對好人的庇護,也沒歌唱好人的道德,它高唱的是美的贊歌。在全詩三疊里,描寫羅敷美貌的第一疊是作者寫得最賣力也最精彩的,簡直是眉飛色舞、興高采烈——作者對此興致最高、興趣最大,所以,寫起來文采也最為濃烈。是的,這首詩的可愛處,正在于它不是一個道德題材——這正是我說的漢樂府與《詩經》區別的一個最好例證。漢樂府把這么好的、嚴肅的道德題材都弄成輕喜劇了,它的價值取向可見一斑?!对娊洝肥亲巫尾痪氲卦谌粘P∈轮姓覍さ赖乱?span id="9m2od7f" class="bold">義的。

當美麗的羅敷在眾目睽睽之下自信甚至自得地展示自己的美麗時,她是反傳統的,她自豪于她的美,也自得于她的美顛倒眾生。而當她碰到太守時,她實際上面臨著雙重的考驗:道德的考驗與智慧的考驗。作為一名普通人家的少女(她后面的夸夫乃是出自虛構:我們無法想象一位“朝大夫”的私眷能獨自一人去采桑,且還能讓那么多不相干的下層人來圍觀),她有可能憑著美貌攀龍附鳳,趨炎附勢,犧牲正常的、自然的情感去“愛”一個猥瑣丑陋的老男人。但她經受住了這種一般人都難以經受的道德考驗。這本來是一個大題目,是一個正大光明的題目,是一個可以大做文章使之成為道德典范事例的事件,但作者卻輕易地棄擲了,并不想在這個主題上有什么作為。相反,作者把重點放在了“智慧的考驗”上。我們知道,弱勢者反抗強勢者的侵凌,往往是悲劇結局(而這悲劇結局正為道德家所津津樂道)。羅敷反抗太守,自然也面臨這樣的危險。但她卻似乎根本沒有在意這種危險:太守在羅敷的美貌面前尚且有所退避,他沒有自己上前,而是派了一個小吏前來探口風;而羅敷則直接走到太守面前,嚴詞斥責之后,依樣畫葫蘆地對他進行嘲諷與調侃:你有權勢,我的丈夫也有。只不過,我丈夫是一個相貌堂堂的、皮膚白皙的、美髯飄飄的……美男子啊!你撒泡尿照照自己的猥瑣破碎、黑不溜秋、連胡子也不長的嘴臉吧!

你看,羅敷并沒有對太守做明確的、過多的道德審判,并且也決不對自己的品行做道德夸耀,一句“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輕輕提起旋又丟在一邊。我羅敷就算愛有權有勢、既富且貴的男人,我也已有這樣的丈夫了。我還愛美的丈夫呢!我也有了。你怎么著?就你這小樣兒?

這鄉下小女子,不是在斥責太守的道德水平,而是在嘲諷他的體貌丑陋!太守雖然自得于自己的權勢,在美麗的少女面前,卻不能不自卑于自己的長相!

這是美對丑的勝利,智慧對權勢的勝利,這是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而且,這美麗而聰慧的小女子在取勝時,并沒有動用正義、道德等公共武器。她是孤膽英雄——這是她一個人的戰爭,一個人的勝利,一個人的光榮,一個人的美麗。

但另一方面,那么一位單純、活潑、青春、陽光一樣的女孩,面對來自權貴的調戲,表現得如此非凡——我是說智力與道德的雙重非凡,不僅讓我們驚訝于她的個人天賦,甚至對人性的高貴都生出了信心。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于在悲劇作品中體會人性的崇高,在喜劇作品中調侃人性的弱點,但《陌上桑》卻讓我們有了新的經驗:它是喜劇的,但它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諷刺那個可憐又可鄙的太守的道德丑陋,而是要展現一位少女的人性美麗。是的,它不是為了撕破丑,而是為了表揚美——雖然它是喜劇。從這個角度看,它又是獨特的。

《陌上?!肥敲赖南矂?。而漢樂府中最偉大的作品《孔雀東南飛》——它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敘事詩,被《藝苑卮言》稱之為“長篇之圣”——中,同樣美麗無雙的少婦劉蘭芝,則以自己柔弱的生命演繹出英雄般的大悲劇。羅敷是個社會角色相對單純的少女,而與羅敷不同的是,劉蘭芝則是社會角色相當復雜的少婦。在中國傳統的家庭中,這個角色確實是過于復雜了——“少婦”有這樣多重的身份以及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妻子,兒媳,嫂子,等等。并且,在這些身份里,“兒媳”的角色是最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做好“兒媳”比做好“妻子”更重要,不幸的是也更難。漢代廬江府的小女子劉蘭芝及其父母,顯然深知這一點,所以,在她做少女時就為將來做個好媳婦而刻苦學習,其學習的知識范圍包括當代的一切女紅,甚至還擴大到了傳統文化、詩書禮樂等等“素質教育”的范圍:“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然后,十七歲時,好像取得嫁人資格的她嫁給了廬江府小吏焦仲卿。用她母親的話說是“謂言無誓違”——自以為這樣終于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了。值得提醒的是,她做妻子是很成功的,成功到她的丈夫焦仲卿認為,在其他方面不大成功也不大可能成功的他,唯一感到幸運的是“幸復得此婦”,并且要和她“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也就是說,要和她生生死死在一起,最后還真的以死殉情(順便說一下,這樣的好男人在傳統中國絕對是稀有元素)。當然,更要說明的是,她做家族的媳婦也是盡心盡力且成功的:她勤勞(“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能干(“三日斷五匹”)、順從(“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她被驅遣之后,仍然謙恭地與驅遣她的婆婆告別,語涉關心;與小姑的告別更可以見出她平日與小姑相處時相親相得之狀,以及離別時的難舍難分真情。但即便如此,劉蘭芝仍然在焦家是“心中常苦悲”,并在委曲求全幾年后,終于被驅遣。現代學者極力想分析焦母驅遣劉蘭芝的心理原因,但這并不十分重要。因為,只要一個婆婆有了這樣的權力,她就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她不喜歡,她就可以這樣做,而不喜歡往往是沒有什么擺得上桌面的原因的。比如后來陸游母親所做的那樣。因此,具體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權力。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焦母在對待劉蘭芝時是孤立的,是不得人心的,連家族中的人心也不得。但她仍然可以為所欲為,因為她作為家長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權力。劉蘭芝的兄長也有這樣的權力。所以,這一悲劇的意義,在于揭示出中國古代封建家庭內部的道德危機,揭示出封建社會的家庭道德內蘊含的不道德與殘忍。在漢代“七出之律”里,在《禮記·內則》里,這些以道德律令形式存在著的、在世俗世界中發揮著至高無上的現實作用的觀念,確實包含著嚴重的不道德。而這種殘忍的、不道德的屠刀,現在砍殺的乃是如此美麗、可愛的妻子與如此忠厚篤誠、知冷知熱的丈夫。他們那么善良,那么熱愛生活,那么與世無爭、與人為善,這是一對人性的可人,并蒂的人性的花朵。一邊是屠刀,一邊是美善,如此強烈的反差就會產生強烈的悲劇效果。當這對年輕恩愛的小夫妻完全合禮合法地被踐踏時,除了詩人的同情與憤怒,社會毫無愧怍,當事者毫無罪惡感,亦不受任何懲罰——無論是法律的還是道德的,這是令人震驚的。我們也就有可能在震驚過后,在悲劇過后,認識一些真理——其實,真理往往也就是一些常識,也就是一些基本的人性、對人性的起碼尊重。

非常有意思的是,與羅敷一樣,劉蘭芝同樣是一個內心極有分寸的女子。就像羅敷知道她如何獲勝一樣,劉蘭芝則知道她無法取勝——無論對婆婆還是對兄長。他們背后的社會資源與體制支持太強大,而她,只有愛情與個體的尊嚴。但是,最后,劉蘭芝還是發現了比制度更強大的力量:那就是“死”。是的,“死”可以使她獲得尊嚴,可以使她重申自己的意志,可以保護她的愛情與婚姻,還可以表示她對社會道德體系的蔑視與反抗。于是,愛與死與美,得到了最完美的結合:劉蘭芝身穿絢麗的嫁妝,上身是繡夾裙,下身是單羅衫,腰若流丸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注意,這是多么美艷鮮活的生命啊——然后她攬起裙擺,脫去絲履,玉足一點,舉身赴清池。這又是何等驚艷的一跳!我們發現,她赴死的動作在詩人的筆下是如此燦爛優美,照亮了那個寂靜的夜晚;如此令人目眩神迷,拂去了我們心中的陰霾。我們幾乎忘了這是死亡,而驚呆于這極美的一瞬——這是生命最絢爛的一瞬,這是美艷的生命最美艷的一瞬。然后,她那美麗的靈魂從水中升起,與她的所愛,一樣殉情而死的忠厚的焦仲卿——順便問一句,陪伴劉蘭芝這樣絕代佳人的,除了忠厚,還有更好的品行嗎?——變成鴛鴦,雙雙對對,“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死亡變成了新生,死門變成了生門,通過死亡,他們蛻變成鴛鴦,擺脫了人間的桎梏,獲得了自由。

這是美,是愛,是死,是自由。一首詩而呈奉出這樣的主題,非“偉大”一詞,不足以當之。

漢樂府中的羅敷與劉蘭芝,兩個中國文學中最美的女人,一個是我們的喜,一個是我們的悲;一個讓我們樂,一個讓我們痛;一個是我們的日出,一個是我們的月落。她們都是我們的愛。我們記住了羅敷陽光般的前額,我們也記住了劉蘭芝那些晶瑩透明的淚水。是的,最后,我想提醒讀者的是,在讀《孔雀東南飛》的時候,好好地注視劉蘭芝的淚水,用我們的人性去溫熱它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任丘市| 柘城县| 肥城市| 电白县| 清河县| 山东| 宁海县| 金门县| 昌吉市| 枣强县| 新津县| 融水| 石台县| 嘉禾县| 辽阳市| 太仓市| 麟游县| 祥云县| 定南县| 阿坝县| 秀山| 介休市| 大洼县| 临江市| 灵宝市| 色达县| 江门市| 崇阳县| 涪陵区| 兴安盟| 平山县| 巫溪县| 吉安县| 长葛市| 长阳| 壤塘县| 云和县| 石门县| 五大连池市|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