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沿海交通

明清時期,江浙一帶的商品經濟比較繁榮,民眾的商品意識也日益濃郁。明朝王士性在《廣志繹》中對浙江地區的民風進行了描述:本地“以商賈為業”,濱海之民“以有海利為生不甚窮,以不通商販不甚富”;杭嘉湖一帶養蠶之家“桑月,夫婦不共榻,貧富徹夜搬箔攤桑”。22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場形成和拓展,也推動了交通網絡形成。明清時期,浙江的陸路交通網絡更加嚴密,驛站制度更為完善;水路航運也有較大發展,除江南運河、浙東運河以及錢塘江、苕溪、甬江、甌江、飛云江等自然河道的航運條件均有較大改善外,海路航運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明代學者張瀚在論及浙江沿海交通時寫道:“浙江右聯圻輔,左鄰江右,南入閩關,遂達甌越。嘉禾邊海東,有魚鹽之饒。吳興邊湖西,有五湖之利。杭州其都會也,山川秀麗,人慧俗奢,米資于北,薪資于南,其地實嗇而文侈。然而桑麻遍野,繭絲綿苧之所出,四方取給焉。雖秦、晉、燕、周大賈,不遠數千里而求羅綺繒幣者,必走浙之東也。寧、紹、溫、臺并海而南,跨引汀、漳,估客往來,人獲其利?!?span id="a7y3tkp" class="super">23在這里,張瀚提及了浙江水陸交通的主要路線:陸路交通以浙東和浙西兩條線為主干,水路交通既有內河航運,又有以寧、紹、溫、臺為交通要地的沿海航運。

(一)陸上交通

明清時期,由京畿通往全國各省城的驛道,稱為“官馬大道”或簡稱“官道”;由省城通往省內重要城市的道路叫官路支路,又稱“大路”。這些官道或大路沿途多為商業發達地區,因此又是重要的商路。清代浙江境內的“大路”主要有兩條:一為天臺官路,由紹興、嵊縣、新昌、天臺至臨海;一為溫州官路,由衢州、龍游至遂昌、松陽,經甌江過麗水至溫州,但也有走蘭溪—金華—永康—縉云—麗水—溫州線。這兩條“大路”溝通浙江東西,并與沿海交通的重要結點相連。

除此之外,浙江還有通過驛站聯結起來的沿海陸上交通道路。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清代浙江陸路交通驛站比明代有所增加。據統計,明代全國驛站數為1000到1300個左右,浙江境內為30到40個左右。到了清代全國驛站發展為2000個左右,浙江驛站有60個左右。24其中浙江沿海地區的有:蓬萊驛、會稽縣驛、上虞縣驛、余姚縣驛、姚江驛、慈溪縣驛、鄞縣縣驛、思明驛、奉化縣驛、寧??h驛、朱家岙驛、臨??h驛、赤城驛、桑洲驛等。驛與驛之間的聯系就構成了陸路交通的主要路線,這些驛站因此也就成了浙江沿海陸上交通的重要結點。

(二)水路交通

浙江沿海的水路交通可分為:沿海內河航運、近海航運和遠洋航運三類。

1.內河航運

內河航運是浙江沿海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清朝實行海禁政策時,沿海地區的交通主要依靠內河航運來實現的。清代浙江的水路航運網基本沿襲明代,仍以錢塘江、苕溪、甬江、靈江、甌江、飛云江等自然河道以及江南運河、浙東運河為主要內河航道。這些河道在清代均得到過多次治理,使得航運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明代徽商黃汴編纂的《天下水陸路程》和清代憺漪子編纂的《天下路程圖引》兩書均較為全面地記述了當時的水路交通狀況。據記載,當時杭州至省內各府縣的交通,除浙東南有些地段系山區必須走陸路外,其余都有水路相交通。

自然河道的交通由其走向決定,而位于杭、嘉、湖、寧、紹地區的內河航運則以兩條運河為主干。這兩條運河是江南河和浙東運河。江南河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南段,自江蘇鎮江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吳江等地至杭州。大運河是清代運輸漕糧的主要渠道,所以又稱“漕河”,俗稱“運糧河”。江南河溝通江南富庶地區,尤其是富庶的杭嘉湖平原,是江南漕運的主要河段,其南段稱浙江運河,又稱“浙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雍正七年(1729)設江南河道,直到咸豐八年(1858)才撤銷。江南河道秉承皇帝的旨意,負責抗洪搶險、工程修建、催攢漕糧、治安巡視等諸多事務,確保運河通暢。

寧紹平原為沖積平原,平原內分布著許多向北流淌的河流,其間有一些孤丘、湖泊,北部是連片的海涂和沼澤。公元前5世紀,越王勾踐在越國國都大成(今紹興)向東南開鑿人工水道,將平原內南北走向的天然河道貫通,成為浙東運河的前身。25東晉時期,賀循進一步治理了這條“山陰故水道”,形成了溝通錢塘江、甬江的浙東運河,成為浙江沿海內河航運的重要組成部分。

2.近海航運

明代張瀚在《松窗夢語》在描述浙江近海航運時說:“雖秦、晉、燕、周大賈,不遠數千里而求羅綺繒幣者,必走浙之東也。寧、紹、溫、臺并海而南,跨引汀、漳,估客往來,人獲其利?!?span id="rqzrqdt" class="super">26近海航線是浙江沿海陸上交通的重要補充。鴉片戰爭前,浙江民間帆船的近海行航線是:茶山—花鳥山—盡山(陳錢山)—兩廣山(狼岡山)—外甩山—東福山—普陀山—朱家尖—韭山群島—漁山—東磯島—臺州港口—石堂(松門山)—大小鹿山—溫州港口—南北麂山—臺山島(位于浙閩交界海面)。27近海航運主要是在幾個重要的港口之間的運輸。以寧波港為例,鴉片戰爭前寧波港的沿海貿易已經北至關東、河北、山東等地,中至江蘇,南至溫州、福建、廣東等地,內河轉運貿易則遍及省內各地以及周邊省份,且“凡番舶商舟停泊,俱在來遠亭至三江口一帶”,整個港口“帆檣矗豎,檣端各立風鳥,青紅相間,有時夜燃檣燈。每遇廣船初到或初開,鄰舟各鳴鉦迎送,番貨海錯,俱聚于此”。28

3.遠洋航運

浙江的外洋交通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其外洋航運主要以明州港、溫州港為依托,貿易對象從日本、高麗到東南亞各國。宋代的明州由于“得會稽郡之三縣,三面際海,帶江匯湖,土地沃衍,視昔有加。古鄮縣乃取貿易之義,居民喜游,販魚鹽,頗易抵冒,而鎮之以靜,亦易為治。南通閩、廣,東接倭人,北距高麗,商舶往來,物貨豐溢”29。

元代,浙江的海外貿易得到了蓬勃發展,貿易規模超過宋代。至元十四年(1277)朝廷在全國設立7個市舶司,浙江獨占其四,其余3個是泉州、上海和廣州。當時浙江境內的外貿港口主要有慶元(寧波)、澉浦、溫州、杭州。從浙江港口出口到海外各國的物資,包括生絲、綢緞、棉布、瓷器,以及各種日用品、中藥材和礦產品;而從海外各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珍寶、象牙、犀角、玳瑁、鉆石、銅器、檀香、木材等。

明清時期,受遷界、海禁等政策的影響,對外貿易的開放程度雖難以達到宋元時期的水平,但與日本、南洋、西洋的貿易仍時斷時續地發展著。例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朝赴日本的春夏兩季的商船為46艘,其中寧波為14艘(寧波11艘,普陀3艘),居第一位。30康熙三十七年(1698),清廷在寧波設立浙海關,并在定海設立浙海關分關,吸引大批英國商人來到寧波從事貿易,“僅康熙四十九年(1710)來定海、寧波的商船即達110多艘”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大同县| 毕节市| 洛隆县| 礼泉县| 桂东县| 绥棱县| 泾川县| 新干县| 景德镇市| 西藏| 乌海市| 寿光市| 马尔康县| 子长县| 南召县| 临夏县| 大渡口区| 麟游县| 乐清市| 开封市| 桂林市| 宁明县| 岳西县| 荆州市| 桓台县| 阿坝县| 秀山| 资中县| 津市市| 紫金县| 田阳县| 临漳县| 华池县| 玉溪市| 枣阳市| 霍城县| 涞水县| 湛江市| 益阳市| 夏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