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沿海資源

浙江省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宋元以來就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司馬遷曾贊譽古越之地:“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5明朝夢覺道人在《三刻拍案驚奇》中則稱:“浙江一省,杭、嘉、寧、紹、臺、溫都邊著海。這海里,出的是珊瑚、瑪瑙、夜明珠、硨磲、玳瑁、鮫鮹。這還是不容易得的對象,有兩件極大利,人常得的,乃是魚鹽。”6清代學者也有這樣論述:“浙西蠶桑之利,浙東魚鹽之饒,與江蘇相伯仲,故東南財賦必數浙江。”7這些表述雖有文人的夸張筆法存在,但都展現了浙江豐富的自然資源。

(一)漁業資源

浙江地處東海之濱,海岸線較長,歷來就是捕撈海洋魚的重要基地。浙江沿海多有入海的淡水河,如錢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甌江、飛云江、鰲江等。這些流入海洋的大陸河,水質肥沃,生物餌料豐富,沖淡入海口的海水鹽度,形成了多種魚類、蝦類的產卵場所,形成了許多產量頗豐的優良漁場,如象山的爵溪漁場、石浦漁場,舟山的沈家門漁場、洋山漁場、岱山漁場、陳(嵊)山漁場,臺州的臨海漁場、黃巖漁場、寧海漁場,寧波的大目洋漁場等。漁場之于漁業猶如田地之于農業,“蓋漁業性質與工商業迥異,為獨立之產業,必先由一定之漁場,始可采捕。故漁場又可成為漁業生產之基本”8

浙江沿海的魚類十分繁多。據考古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的水生動物有海龜、中華鱉、鯨、鱘、真鯊、鯉魚、鯽魚等。9明朝的夢覺道人曾這樣描述浙東沿海富饒的漁業資源:“每日大小魚船出海,管甚大鯨小鯢,一罟打來貨賣。還又有石首、鯧魚、鰳魚、呼魚、鰻鱺,各樣可以做鲞;烏賊、海菜、海僧可以做干;其余蝦子、蝦干、紫菜、石花、燕窩、魚翅、蛤蜊、龜甲、吐蛈、風饌、蟾涂、江4、魚螵,那件不出海中,供人食用、貨販。”10據弘治《溫州府志》記載,僅溫州一帶的魚類資源就有70余種。11康熙《寧波府志》卷二《物產》“麟之屬”也記載了包括石首魚、鰳魚在內的50余種水產品。漁民們“隨潮進退,采蚌捕魚,其蚌蛤之屬,目所未見耳所未聞,品類數百,難可盡言”12

隨著沿海捕魚業的發展,許多農民也加入到漁業生產行列,出現了身兼漁農兩職的民眾。他們在漁汛時期打魚,汛期結束后從事農業生產。例如在鎮海,每到黃魚汛期和烏賊漁汛期,農民便紛紛加入捕撈陣營,汛期結束后,“除漁戶終年捕魚外,農民仍歸壟畝”13。每年魚汛期,當地漁業一片繁忙,“漁船出洋,乘潮捕魚,不避風浪”,招寶山下“檣帆如織,四房商賈爭先貿易”,如遇夏季天氣炎熱,漁民“置窖藏冰,以為明歲漁期之用”。14至嘉、道時期,鎮海解浦的大流網船達300余艘,作業漁場北起山東石島,南至溫州、臺州外側海域。

漁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浙江沿海水產品交易的興盛。每當漁汛季節,一些重要城鎮漁船云集,漁商紛至沓來。例如,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漁船密集,半邊街沿江岸有數十家魚行,江東的后塘街也布滿魚攤,正所謂“千萬魚疊水涯,常行怕到后塘街,腥風一市人吹慣,夾路都將水族排”15

(二)鹽業資源

在傳統社會中,鹽業是支撐中央集權統治的重要產業部門,鹽課的收入,從南宋起,就占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明清時期,朝廷為滿足國家需要,對鹽業的生產和運銷控制更加嚴格。由于海鹽生產居當時池鹽、井鹽、土鹽等四大鹽類生產之首,所以朝廷極其重視。浙江沿海地區的海鹽業及其發達,這得益于它豐富的海鹽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

地處東南沿海的浙江,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大片灘涂,其地理條件非常適合進行鹽業生產。溫暖濕潤的氣候,對植物生長十分有利,煎鹽所需的大量柴草有保證。浙江沿海還有大量“蕩地”—瀕海灘涂地。清人葉夢珠對蕩地曾有這樣的描述:“沙灘漸長,內地漸肯,于是同一蕩地,有西熟、有稍熟,有長蕩,有沙頭之異。西熟、稍熟可植五谷,幾與下田等。既而長蕩亦半堪樹藝,惟沙頭為蘆葦之所,長處海濱,殆不可計。萑葦之外,可以漁;長蕩之間,可以鹽。”16這里所謂的“西熟”是指開墾較早的熟蕩,因位于東向外延蕩地的西部,故以方向名之。明清時期是我國沿海蕩地大規模開發的重要時期。沿海蕩地的開發分別由瀕海都轉運鹽使司及鹽課提舉司、衛所屯軍和地方府縣三個系統共同完成,并受到嚴格的控制。在煎鹽作業的鹽場,蕩地主要是煎鹽燃料—柴草的供應地,進行鹽業生產的民戶叫灶戶,灶戶與蕩地的結合是沿海蕩地開發、海鹽生產的重要條件。經過歷代蕩地的開發整頓,浙江鹽場迅速發展,并在乾隆年間達到了鼎盛。鹽場由順治時期的23場、雍正時期的25場,增加到乾隆時期的32場。17錢塘江河口兩岸的鹽場,特別是南岸鹽場和溫、臺、寧沿海鹽場發展更為迅速,其中余姚鹽場后來成為浙江省最大的鹽場。

當然,浙江沿海鹽業資源的開發并不是一帆風順。清朝初年從順治到康熙時期,由于沿海地區戰亂不已,“寧波、溫州、臺州三府,沿海十五場,商灶逃竄,廬舍多墟”18。順治十八年(1661)開始的遷界政策,使這三幅鹽場被棄于界外,“場灶既廢,引地空懸”,“灶無煎辦,商無買補”。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又使得金華、衢州、嚴州等地干戈遍野,鹽商遭到襲劫。雖然如此,浙江的鹽業在清代總體上還是在不斷增長的。據乾隆十八年(1753)奏銷冊計算,當時兩浙年行正引、票引鹽達2.8975億斤,比順治時增加近一倍。鹽課稅額收入也由年23萬余兩增加到73.77萬余兩。這僅僅是正引、票引鹽稅,余引鹽稅尚未計算在內。19

(三)海涂資源

浙江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沿海地區的杭嘉湖平原和浙東濱海平原(蕭紹平原、姚江平原、溫黃平原等),水網密布,湖泊繁多;錢塘江、甬江、甌江等水系覆蓋全省,其境內農業皆受其水資源的恩澤。但浙江的水資源利弊并存,水旱災害也時常發生。就沿海地區來說,最大的水患來自于海潮的侵襲。自唐宋以來,沿海民眾就開始重視海塘修筑,以減少海潮對沿海居民生產和生活的侵擾。浙東的上虞、余姚、慈溪、鎮海、鄞縣、象山、樂清、舟山,以及寧海、黃巖、溫嶺、三門、溫州、瑞安、平陽、蒼南、玉環等地,皆建有大小不一的海塘。清代加大了海塘修筑力度,如上虞段清代修過三次,其中雍正三年到四年(1725—1726)建成無樁基的石塘1467丈。余姚、慈溪段,雍正二年至四年(1724—1726)建成榆柳石塘1300丈;乾隆十三、十六、二十七(1748、1751、1762)年先后以工代賑,筑成濟塘3400余丈;嘉慶年間又修筑了五塘、六塘等。鎮海段在清代修筑了后海塘、漲河塘等。溫州則建有永強的長安塘、北山塘,瑞安的新橫塘,平陽的江口塘、下橫塘、宋埠塘、新塘,樂清的十一塘、山嶼塘等。20海塘的修筑,既有效地護衛了沿海地區民眾正常的生產與生活,又新增了不少土地,減輕了人口增長的壓力。《清史稿》指出:“于濱海衛以塘,所以捍御咸潮,奠民居而便耕稼也。……清代易土塘為石塘,更民修為官修,巨工累作,力求鞏固,濱海生靈,始獲樂利矣。”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兴宁市| 和田市| 连城县| 崇义县| 新乡县| 茂名市| 灌云县| 西吉县| 枝江市| 阿克| 揭西县| 扬州市| 体育| 衡南县| 原平市| 阳山县| 江城| 汝州市| 饶平县| 丹棱县| 乌恰县| 龙泉市| 南投县| 康定县| 开远市| 同心县| 金秀| 乌审旗| 白山市| 扎赉特旗| 友谊县| 苏尼特左旗| 濉溪县| 千阳县| 桃园市| 措勤县| 桐梓县| 和田市| 荥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