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復變譯思想考
- 黃忠廉
- 9818字
- 2020-08-19 15:22:24
第二節 “信達雅”:變譯的思想
嚴復深得Evolution and Ethics之精髓,本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道,大施變通之術,對原作實行增、減、編、述、縮、并、改等“達旨術”,即變通策略,使得譯作《天演論》大異于原作,在中國大放異彩。孕育于《天演論》,大行于嚴譯名著的“達旨術”及其“信達雅”具有什么樣的內涵,什么樣的內在聯系,什么樣的思想體系呢?
百年來,多數“信達雅”論者往往奢于空談,未加以系統求證和例證。本節將逐條分析,先從提出“信達雅”的《天演論·譯例言》說起。
一、《天演論》前言今譯
不妨看看嚴復對“信達雅”的完整論述。為方便部分讀者,我們將其古文與今譯對照排出。(見表7)



說明:1.古文取自歐陽哲生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嚴復卷》(1996),段內序號為筆者所加。
2.今譯取自沈蘇儒《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1998)。段3中“語法”、“字法”均應為“詞法”;段5與段6中“書末”和“文末”均應為“節末”或“篇末”;段4中“吳摯父”應為“吳摯甫”。
二、“信”之真諦與例解
嚴復“三字說”思想寓于《天演論·譯例言》?,F我們結合嚴復所譯,分析嚴復所言,言行相左時,以行律言,以明嚴復之“信達雅”。(黃忠廉,2015d)
(一)“信”之真諦
“信達雅”三難,嚴復首標“信”字,而“信”在《天演論·譯例言》有五處涉及:段1句2、句4與句6,段2句5,段3句5。
嚴復所謂“不倍于本文”(段1句6),是相對于原文內容??墒?,大段增刪,整段分合,何以為信?嚴復大量變通的詳情,請看表1和附錄三。
“求其信,已大難矣。”(段1句2)嚴復想以此將最基本的問題提出,以示翻譯之難。然而有比“信”更難的,即“達”。因此這句話只是鋪墊,只是托詞。王克非認為:“嚴復為了達到他對進化論的特殊攝取目的,以近似借雞下蛋的方式給《天演論》塞入了許多他自己的見解和發揮,刪改了他認為不必要的內容,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成了嚴復攝入進化論的一個載體?!?a href="../Text/foot.htm#zw36" id="zww36">注36
嚴復有別于一般譯者,他要傳達的不僅僅是原作者赫胥黎的思想,不可能全信于原作。又因他有種種“成見”在先,各種“成見”又會折射原意,結果是《天演論》刪除原作的大部分內容,只取原作的約四分之一,再經寫、釋、評、改等變通方式,給原作增加了很多內容。
概而言之,嚴復的“信”,指部分信守原作和取信讀者,具體而言,是部分內容取自原作,忠于原作,更多的內容來自原作之外,旨在方便譯語讀者。
(二)“信”之剖析
整體考察《天演論·上卷》,不難發現譯作由四部分構成:赫胥黎的思想、斯賓塞的思想、嚴復的思想和其他學者的思想。(見表8)《天演論》明顯的來自原作本文和添加的案語的字數見表9。

除表8所提及的人物外,《天演論·上卷》還提到拉馬克(蘭麻克,Lamarck)、爵弗來(Geoffroy)、方拔(Buck,von.)、萬俾爾(Baer)、威里士(Wells)、格蘭特(Grand)、倭恩(Owen)、哥白尼(歌白尼,Copernicus)、亞里士多德、彭祖、老子等人,但只作旁證,并未介紹具體思想。
在《天演論》本文和案語中,嚴復通過闡釋、加寫、評價三種方式增加了原作的內容,具體見表1?!叭藗冏x《天演論》,似乎并不怎么注意原作者赫胥黎關于生物進化原理的敘述,反而被嚴復的救亡圖存的大聲疾呼所深深地震撼了。因此嚴復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作用,不是簡單地用一個‘翻譯家’的稱號所能概括得了的?!?a href="../Text/foot.htm#zw37" id="zww37">注37這些疾呼,既存于本文,也見于案語,不與原作比較,一般讀者察覺不了。
由表9可知,案語字數17704,明顯來自原作之外;本文字數33814,其中又有許多嚴復增補的內容。據大致統計,本文至少五分之三(即2萬字)來自原作之外,那么來自原作之外的總字數近4萬字,約占整個譯文字數的73%,即真正來自原作的內容約占27%。
從宏觀上考察,嚴復信于原作的內容僅占原作四分之一左右。從微觀上考察,嚴譯《天演論》較少部分信于原作,而更注重取信于讀者,詳見附錄三。看一實例,足以窺斑知豹:
原文Ⅹ段4:(8)However complete may be the indifference to public opinion,in a cool,intellectual view,of the traditional sage,it has not yet been my fortune to meet with any actual sage who took its hostile manifestations with entire equanimity.
導言十三段2:(1)或謂古有人焉,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此誠極之若反,不可以常法論也。

注:本表為高惠群、烏傳袞所著《翻譯家嚴復傳論(1992)》所設計。
嚴復成功地套用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注38這是用典,用得巧,并有改造,無意中把與“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相對應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引出,后一句的意思似乎含于“complete may be the indifference to public opinion”,但后者卻無嚴譯那種兩兩對應之勢。古代圣人有言在先,用之正可以省事,這種套用正符合時興的互文性理論。而“此誠極之若反,不可以常法論也”為嚴復所增,具體是對前面內容的評論。再看一范例:
原文ⅩⅨ段4:(1)In the struggle for the means of enjoyment,the qualities which ensure success are energy,industry,intellectual capacity,tenacity of purpose,and,at least as much sympathy as is necessary to make a man understand the feelings of his fellows.
導言十七段1:(15)且今之競于富貴優厚者,當何如而后勝乎?(16)以經道言之,必其精神強固者也,必勤足赴功者也,必智足以周事,忍足濟事者也;又必其人之非甚不仁,而后有外物之感孚,而恒有徒黨之己助,此其所以為勝之常理也。
嚴復首先改造了原文。將原文陳述句改為一問一答式句群,因而增設了問句“當何如而后勝乎?”,插入“以經道言之”(即按常理看),將“energy”、“industry”、“intellectual capacity”三個詞語譯述為四個排比句,形成強大的語勢;其中每個詞語均做了因果關系內涵揭示,釋以結果,通過“……足……也”句式,將原文的第四個特質“tenacity of purpose”單列出來,加寫同情心產生的根源“又必其人之非甚不仁”,將表同情心的詞語譯述為“而恒有徒黨之己助”。最末的小句“此其所以為勝之常理也”是對導言句15疑問的回答。
原文一句變譯為句群,其間用了改、釋、寫、述等變通手段,用了文言句式,如“……呼”、“……也”等。意義有增無減,在全信于原作之后,為取信于讀者,為增加原文的氣勢,為讓讀者喜聞樂見,嚴復加寫了內容,揭示了五種特質的內涵,既為彼此平衡,更為顯豁原文,便于讀者明了。如果苛求嚴譯,“必智足以周事”句末可加“也”,“忍足濟事者也”句前可加“必”字,以保證四句結構和諧;“又必其人之非甚不仁,而后有外物之感孚,而恒有徒黨之己助”可改造為“必仁足知友情者也”,以與前面四句的句式協調。
三、“達”之真諦與例解
(一)“達”之真諦
嚴復要突出“達”:“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保ǘ?句2)段1—2敘說的中心是“達”,若作條分縷析,“達”有哪些手段呢?試看表10:段3句6和句8旨在求“達”;段4所講的“隨篇標目”也是為“達”;段5、6所講的篇末加案,正是為“達”。

由表10可知,嚴復不是傳統或正統觀念中的譯者,他是一位特殊的譯者,集譯者與作者于一身,所以他說:“是非然否,以俟公論,不敢固也?!保ǘ?句4)這又表明他清楚自己所為,為常理所不容,但他如此這般,足見用心良苦。
概而言之,嚴復的“達”,指通達,具體而言,是變通原作、以服務于譯語讀者的行為?!斑_”分兩層含義:一是達傳播原作之要旨,二是達服務讀者之宗旨。
(二)“達”之例析
由表10分析可知,嚴復并非原汁原味地全譯赫胥黎的原作,他做了一番改造,因為他要從中國文化背景出發,將原作本土化,中國化。其本土化方式既有內容的,也有形式的??蠢?/p>
原Ⅳ段1:(2)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the latter is the intense and unceasing competition of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3)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rmer is the elimination of that struggle,by the removal of the conditions which give rise to it.
導言六段1:(4)天行者以物競為功,而人治則以使物不競為的。
“the former”和“the latter”是地道的歐語表達方式即形態化、抽象化,嚴復唯恐當時知識界接受不了,采用了中國的實義表達方式,用“天行”代替“the latter”,用“人治”代替“the former”,算是指代還原。而以“物競為功”和“以使物不競為的”簡化了原文,概括轉述了原文兩句的內容,且形式長短規整。采用的主要是“達旨術”之一——述。又如:
原Ⅳ段1 :(4a)The tendency of the cosmic process is to bring about the adjustment,of the forms of plant life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s;(4b)the tendency of the horticultural process is the adjustment of the conditions to the needs of the forms of plant life which the gardener desires to raise.
導言六段1:(5)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機,設為已然之境,物各爭存,宜者自立。(6)且由是而立者強,強者昌;不立者弱,弱乃滅亡。(7)皆懸至信之格,而聽萬類之自已。(8)至于人治則不然,立其所祈向之物,盡吾力焉,為致所宜,以輔相匡翼之,俾克自存,以可久可大也。
原文句4反映宇宙過程的趨向,句5反映園藝過程的趨向,導言句5、句8畫線部分譯述其基本意思。嚴復覺得對原作譯猶未盡,在導言句8之前加上“至于人治則不然”,以顯原文句4與句5之間的對立關系。在導言句5之后又加寫“物各爭存,宜者自立”和句6,闡明如下道理:萬物既然要適于當時條件,就得展開競爭,爭則存者宜,宜者存則能自立,立則強,強則昌,不立者則弱,弱則亡。這種順勢而寫,與原文自然相接,簡直是環環相扣,擲地有聲。后來又加寫句7,如此一來,原作思想經嚴復變通,定能對讀者產生比原文更強的思想震撼力。而導言句8末尾也有加寫,但不如對導言句5的加寫,因為前者是嚴復宣講外來思想的重點。再如:
原I段6句1:That the state of nature,at any time,is a temporary phase of a process of incessant change,which has been going on for innumerable ages,appears to me to be a proposition as well established as any in modern history.
導言二段1:(1)自遞嬗之變遷,而得當境之適遇,其來無始,其去無終,曼衍連延,層見迭代,此之謂世變,此之謂運會。(2)運者以明其遷流,會者以指所遭值,此其理古人已發之矣。
本例中減、述、增三者結合。減去了“at any time”和“to me to be a proposition as well established as any in modern history”,以畫線部分概述了原文內容,然后加寫了“而得當境之適遇,其來無始,其去無終”和“此之謂世變,此之謂運會。運者以明其遷流,會者以指所遭值”,所添內容又分為加寫與闡釋,前者為加寫,后者為闡釋;所釋之中,因“世變”為人所知,所以不必闡釋;而“運會”為專名,嚴復又自寫自釋,對“運”與“會”分別闡釋。再看一例:
原Ⅵ段4:(1a)Thus the administrator might look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arthly paradise,a true garden of Eden,(1b)in which all thing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wards the well-being of the gardeners:(1c)within which the cosmic process,the coars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of the state of nature,should be abolished;(1d)in which that state should be replaced by a state of art;(1e)where every plant and every lower animal should be adapted to human wants,and would perish if human supervision and protection were with drawn;(1f)where men themselves should have been selected,with a view to their efficiency as organ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unctions of a perfected society.
導言八段2:(1)然觀其所以為術,則與吾園夫所以長養草木者,其為道豈異也哉!(2)假使員輿之中,而有如是之一國,則其民熙熙嗥嗥,凡其國之所有,皆足以養其欲而給其求,所謂天行物競之虐,于其國皆不見,而惟人治為獨尊,在在有以自恃而無畏。(3)降以至一草木一禽獸之微,皆所以娛情適用之資,有其利而無其害。(4)又以學校之興,刑罰之中,舉錯之公也,故其民莠者日以少,良者日以多。(5)馴至于各知職分之所當為,性分之所固有,通功合作,互相保持,以進于治化無疆之休。
原文五個小句構成排比,氣勢磅礴。嚴復不顧這種氣勢,將原文句1b、1c、1d合為導言句2,原句1e刪除后一小句,譯作導言句3,并加寫結果;面對原文句1f,嚴復感到它來得突然,于是補寫辦學校、開明智及其結果(導言句4),導言句5指出公民若是各盡所能,將人治國強,這是續寫。
四、“雅”之真諦與表現
(一)“雅”之真諦
嚴復說:“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段3句5)“‘爾雅’一詞是古代的習慣用語?!疇枴墙囊馑迹拧恰囊馑??!疇栄拧褪墙忉屧~義要近于雅正,合乎規范。”注39《爾雅》是現存最早的詞匯總釋,是我國第一部分類詞典,具有規范詞匯的重要意義??梢妵缽陀谩盃栄拧币卜稀稜栄拧返娜N要求:一用戰國前華夏族的共同語,不用方言,如嚴復家鄉的閩方言等;二用經典之語,顯得正規、有來頭;三用標準語,以便譯作通行。
概而言之,嚴復的“雅”,指規范文言,具體而言,是秦漢以前通用的文言。其風格是精練而豐富,簡潔而深刻,明晰而典雅。
(二)為何用漢以前語言
嚴復回國后,師從桐城派后期大家吳汝綸,而桐城派師承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源自司馬遷,司馬遷又可追溯到先秦諸子。嚴復對自己推崇的文體有過表白:“秦漢之文辭,屈原之《離騷》,司馬遷氏之《史記》,非絕作歟?”注40
據張中行研究注41,文言的標本唐宋以來的古文家已為我們選定,“文必秦漢”,這是因為文言在秦漢時期定型。魏晉以后,直到清末,有些人明白標榜學秦漢,更多的人則學而不標榜,而且求美的子孫用的是文言,因為文言不同于古漢語,古漢語千差萬別,文言有相當嚴格的詞匯句法系統。古代口語是“多”,文言的系統是“一”,系統相對穩定,不隨時空而變,漢字不隨口語而變,文趨精簡,漸漸成為一種文風,不少文人追求這種文風。
在嚴復以前,絕大多數人學習寫作,以書面語為師。文言受推崇,久而久之,大家習慣用之,成了套路,被視為雅馴?!芭f時代兩千年來的文人,寫的本領都是由書面上照貓畫虎學來的,寫文要熟讀經史,寫詩要熟讀李杜……在書面上,后代與前代無異或基本上相同。”注42
“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沉?!?a href="../Text/foot.htm#zw43" id="zww43">注43雅而凝重,莊重。文而能雅顯得有教養,顯得脫俗,是上流社會的標志,尊貴身份的象征。嚴復說得再明確不過了:“不佞之所從事者,學理邃賾之書也,非以餉學童而望其受益也,吾譯正以待多讀中國古書之人。”注44與嚴復幾乎同時代的上海圣約翰大學創始人施約瑟譯《圣經》也采取了類似策略。據上海市外事翻譯工作協會內刊《譯友》2007年廿周年特大號(總第24期第59頁)報道:施約瑟曾譯出官話(白話)本《圣經》,并取得成功,1906年臨終前幾天還譯出淺文理本(即文言本)《圣經》,因為他知道中國南方地區不用官話,而淺近的文言文不僅為全中國文人所用,還用于朝鮮、南安(今越南中部)、交趾支那(今越南南部),甚至日本采用的也是文人雅士所共用的書面語。
(三)“雅”之組織表現
嚴復翻譯在單音詞的使用、詞類的活用、語氣詞、句子的詞組化現象、判斷句的無系詞結構、排偶句等方面都繼承了先秦詞法、句法的特點。
“雅”在嚴譯中主要表現有二:一是組織方面的,包括用字、用詞、造句、謀篇;一是表達方面的,包括對偶與用典。
1.用字
“上古漢語是以單音詞為主的?!?a href="../Text/foot.htm#zw45" id="zww45">注45這一特點在《天演論》里十分明顯,此外,《天演論》用繁體字、異體字和通假字也較多。有的字生疏,顯得古僻;有的字變音變體,叫人莫衷一是;有的字通假,造成意義不清,其中尤以通假字最為困人。通假即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如:
導言十三段3:(1)赫胥黎保群之論,可謂辨矣。
導言十六段2:(23)今者即英倫一國而言之,挽近三百年治功所進,幾于絕景而馳,至其民之氣質性情,尚無可指之進步。
導言十七段1:(6)是二十而一者,溽然在泥涂之中,日有寒饑之色,周其一身者,率猥陋不蠲,不足以遂生致養,嫁娶無節,蕃息之易,與圈牢均。
前一例,“辨”通“辯”,取其“言辭漂亮動聽”義,如:“故說雖強,談雖辨,文學雖博,猶不見聽?!?a href="../Text/foot.htm#zw46" id="zww46">注46中一例,“挽”通“晚”,“挽近”即“晚近”,表“最近若干年來”。后一例,“涂”通“途”,如:“大朱涂廣,夷石為堂。”注47
另外,《天演論》用字上還講究用雅避俗,這也是嚴復翻譯實踐的一個特色。最典型就是“liberty”不譯作“自由”,而譯作“自繇”,理由是前者有“放誕、恣睢、無忌憚”等貶義,而后者取義“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為界”,語意中性。
2.用詞
雅言,即規范的語言,以漢以前語言為準。詞匯是雅言最集中體現之一。
1)生僻詞用得多
許多詞面生,需查古代漢語詞典才能弄清讀音與意義。如下例中“片半”即“半”,“瞽”即“瞎”。
導言十六段3:(23)惟片半合有宜不宜,而后瞽瞍生舜,堯生丹朱,而漢高呂后之悍鷙,乃生孝惠之柔良,可得而微論也。
2)單音節詞用得多
在嚴復那個時代雙音化雖說較古代有進展,但畢竟還未到現代漢語的地步,所以《天演論》用單音節詞比比皆是。此處不再引例,僅從上文與下文的用例即可窺斑知豹。僅以嚴譯八大名著中學科名稱的翻譯為例,即可知一二?,F代漢語譯某一學科,一般是采用“雙音詞+學”的構詞模式,嚴復筆下則多半是“單音詞+學”構成雙音節詞,如名學——邏輯學,字學——語文學,群學——社會學,心學——心理學,生學——生物學,天學——天文學,學學——科學學。理學——思辨哲學,質學——化學屬于例外。
3)古義詞用得多
有些詞的意思古時用,現在不用了,有些如果照當下字面理解,會產生歧義。要弄清詞的古義,得查對詞典。如:
導言十二段2:(8)以官骸功用,去人之度少,而去諸獸與他猿之度多也。
導言十三段2:(9)刑章國憲,未必懼也,而斤斤然以鄉里月旦為懷。
前一例,“去”表示“離”之義,古代“去國”即“離開國家”,現代的“去哈爾濱”表示“前往哈爾濱”。后一例,“鄉里”指“所居之鄉”,如:“積十許年,乃還鄉里。”注48“月旦”不是指“農歷每月初一”,而是“月旦評”的簡稱,指品評人物。本典出自:“初,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注49
4)常用古語
古人古語是后人繼承的財富,熟知古語,或多用古代詞語,當時有利于思想的傳播。如《天演論》導言十四段3句1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導言十三段2句1中“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等。又如:
原Ⅰ段8:(4)And,further,that,if there is proof that the cosmic process was set going by any agent,then that agent will be the creator of it and of all its products,although supernatural intervention may remain strictly excluded from its further course.
導言二段2:(9)設宇宙必有真宰,則天演一事,即真宰之功能。
原文探究宇宙過程的動力,嚴復譯以“真宰”,即萬物之主宰,上天。“真宰”漢以前已出現,如:“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a href="../Text/foot.htm#zw50" id="zww50">注50漢以后也用,如:“滄江夜來雨,真宰罪一雪?!?a href="../Text/foot.htm#zw51" id="zww51">注51再如:
導言十段2:(10)且從來人種難分,比諸飛走下生,奚翅什伯?
古人說“跑”用“走”,現代說“走”用“行”?!稗沙帷庇肿鳌稗舌础?,意為“何止”、“豈但”,如:“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啻色重?”注52“什伯”,本義指古代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伯,如:“正行伍,連什伯,明旗鼓,此尉之官也?!?a href="../Text/foot.htm#zw53" id="zww53">注53在此泛指軍隊,引申義為十倍、百倍。
3.造句
1)多用短句
《天演論》用文言,單音詞較多,加之意會造句,因而短句多,停頓頻繁,即使長短交錯,也顯得緊散有律,很有節奏感??傮w上看,《天演論》平均句長比秦漢文獻要長,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較之于現代文,還是短多了。如:
導言十段2:(11)每有孩提之子,性情品格,父母視之為庸兒,戚黨目之為劣子,溫溫未試,不比于人。(12)逮磨礱世故,變動光明,事業聲施,赫然驚俗,國蒙其利,民戴其功。
從音節上看,上述兩句,以四字對應為主,有兩小句也是七字對應,即使是“每有孩提之子”、“逮磨礱世故”,也可從意義上分出四個字的短語,進而與下文形成四字格對應,讀來鏗鏘有力。
2)好用整齊句。
先秦文獻中,整齊句式多,富于樂感。嚴復在譯作中也適時發揮。如:
導言二段1:(9)小之極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隱之則神思智識之所以圣狂,顯之則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
導言十一段2:(26)曰:與之以含生之欲,輔之以自動之機,而后冶之以物競,錘之以天擇,使肖而代遷之種,自范于最宜,以存延其種族。
前一例,以大小對應做宏微對比,以隱顯對應區別思想與文章。后一例,“與”和“輔”成對構句齊整,“冶”與“錘”對仗顯豁意義。
3)常用文言格式
嚴復常用“……者,……也”之類的文言句式,用“名詞性結構+之+謂詞性結構”構成偏正結構等。如:
導言十五段1:(10)第九篇,見其術之終窮,窮則天行復興,人治中廢。
“術窮”本是主謂結構,在例中可成為一個小句,加入“之”字,則改變身份,以偏正結構成為“見”的對象,做賓語,意思表達因此而嚴密緊湊。
4)多用省略
文言求簡,必然重意會而多省略,有時省去施事,有時省去受事。如:
導言七段1:(2)今設英倫有數十百民,()以本國人滿,謀生之艱,()發愿前往新地開墾。(3)()滿載一舟,()到澳洲南島達斯馬尼亞所。(4)澳士大利亞南有小島。(5)()棄船登陸,()耳目所觸,水土動植,種種族類,寒燠燥濕,()皆與英國大異,()莫有同者。(括號表示省略成分,為筆者所加。)
例中句2、句3省去了“數十百民”;句5第一、二小句省略同前兩句,而小句“皆與英國大異”和“莫有同者”省去的則是“水土動植,種種族類,寒燠燥濕”。
4.謀篇
謀篇即謀劃篇章的結構。嚴復的謀篇能力極強,他多次參加科舉取士,雖說未能及第,八股套式卻了然于胸,《天演論》中嚴復案語多處顯示了八股文的精髓。如:
導言八段3:復案:(1)此篇所論,如“圣人知治人之人,賦于治于人者也”以下十余語最精辟。(2)蓋泰西言治之家,皆謂善治如草木,而民智如土田。(3)民智既開,則下令如流水之源,善政不期舉而自舉,且一舉而莫能廢。(4)不然,則雖有善政,遷地弗良,淮橘成枳,一也;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極其能事,不過成一治一亂之局,二也。(5)此皆各國所歷試歷驗者。(6)西班牙民最信教,而智識卑下,故當明嘉、隆間,得斐立白第二為之主而大強,通美洲,據南美,而歐洲亦幾為所混一。(7)南洋呂宋一島,名斐立賓者,即以其名,名其所得地也。(8)至萬歷末年,而斐立白第二死,繼體之人,庸暗選懦,國乃大弱,盡失歐洲所已得地,貧削饑饉,民不聊生。(9)直至乾隆初年,查理第三當國,精勤二十余年,而國勢復振,然而民智未開,終弗善也。(10)故至乾隆五十三年,查理第三亡,而國又大弱。(11)雖道、咸以還,泰西諸國,治化宏開,西班牙立國其中,不能無所淬厲,然至今尚不足為第二等權也。(12)至立政之際,民智污隆難易尤判。(13)如英國平稅一事,明計學者持之蓋久,然卒莫能行,坐其理太深,而國民抵死不悟故也。(14)后議者以理財啟蒙諸書,頒令鄉塾習之,至道光間,遂阻力去,而其令大行,通國蒙其利矣。(15)夫言治而不自教民始,徒曰百姓可與樂成,難與慮始;又曰非常之原,黎民所懼,皆茍且之治,不足存其國于物競之后者也。
試按“破承起講,提比后比”的模式分析。句1破題,即點明題意,提出主題。句2—3承題,即承接破題所說的意思,為主題做補充。句4起講,即深入說明內容大意,從反面證明主題;句6—12例舉西班牙的興衰;句13—14例舉經濟學教育對英國稅收一事的作用。句15小結,再次強調辦教育開明智對治國的功用。
5.篇幅精短
古文篇幅都不長,短小精悍是其特色,也是古文家成名為后世所銘記的優勢。嚴復深明個中道理,將本來不長的原文制成一節節短篇。如Evolution and Ethics第二部分本沒有分節,只是用段與段之間隔行的方式將原文分成七部分,嚴復則分為十七個“論”。無論是第一部分的十八個“導言”,還是第二部分的十七個“論”,即使加入嚴復融入正文而不易察覺的字數,正文各節也只有580—1740字,(見表9)足見其短其精。
(四)“雅”之修辭表現
張中行(1997:80)指出,文言修辭有別于現代漢語主要有三種:押韻、對偶和用典。押韻在《天演論》及其他譯作中并沒有引起嚴復的重視,因為畢竟不是做韻文,不是吟詩作賦。這點擱置不論。
1.對偶
同質同形的詞語或句子對應出現,形成對偶。分為句內對偶和句間對偶。如:
導言十二段1:(16)且與生俱生者有大同焉,曰好甘而惡苦,曰先己而后人。
“曰好甘而惡苦”中“好甘”與“惡苦”是句內對偶,“曰先己而后人”中“先己”與“后人”是句內對偶,而兩句之間又構成句間對偶。
2.用典
以古事古語論今人今事,即是用典。用典效用之一就是顯得典雅,常常是以古說今,所用古語是特定某一個,且要言不煩,語旨豐厚。用典分為兩種:明用與暗用。如:
導言十四段1:(15)泰東者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導言十六段2:(9)刑罰非不中也,害群之民,或流之,或殺之,或錮之終身焉。
導言十八段1:(16)誠使五洲有大一統之一日,書車同其文軌,刑賞出于一門,人群大和,而人外之爭,尚自若也;過庶之禍,莫可逃也。
前一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明用,雖未點明出處,但為當時知識界所熟知,語出《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語,也是儒家文化精華。中一例與前一例不同,屬于暗用,其中“刑罰非不中也”是對典“刑罰不中”的改造,加了否定詞“不”,而該典語出《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焙笠焕彩前涤?,改造用典,“書車同其文軌”語出《禮記·中庸》:“子曰……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人同倫。”或《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整部《天演論》用典,明用少,暗用多。無論哪種,都信手拈來,化為己有,增添了譯作的凝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