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新唐書·西域傳上》內《吐谷渾傳》

《新唐書》卷二二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224—6228頁。


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千里。有城郭,不居也,隨水草,帳室、肉糧。其官有長史、司馬、將軍、王、公、仆射、尚書、郎中,蓋慕諸華為之。俗識文字,其王椎髻黑冒,妻錦袍織裙,金花飾首。男子服長裙繒冒,或冠冪。婦人辮發縈后,綴珠貝。婚禮,富家厚納聘,貧者竊妻去。父死妻庶母,兄死妻嫂。喪有服,葬已即除。民無常稅,用不足,乃斂富室商人,足而止。凡殺人若盜馬者死,它罪贖以物。地多寒,宜麥、菽、粟、蕪菁,出小馬、氂牛、銅、鐵、丹砂。有青海者,周八九百里,中有山,須冰合,游牝馬其上,明年生駒,號龍種。嘗得波斯馬,牧于海,生驄駒,日步千里,故世稱青海驄。西北有流沙數百里,夏有熱風,傷行人。風將發,老駝引項鳴,埋鼻沙中,人候之,以氈蔽鼻口乃無恙。


【注釋】

① 按,此將前后期官名籠統敘述,不加分別,不及《舊唐書》本傳分別開來為妥。

② 《北史》、《周書》等本傳此句作“殺人及盜馬者死”。

③ 《北史》、《周書》等“小馬”作“蜀馬”。或其因蜀馬個頭小,故又名之為“小馬”。


隋時,其王慕容伏允號步薩缽,嘗寇邊,煬帝遣鐵勒敗之,壁西平;復命觀王雄破其眾。伏允以數十騎入泥嶺,亡去,仙頭王率男女十余萬降。置郡縣鎮戍,以長子順為質,因王之,統余眾,俄追還。伏允客黨項,隋亂,因得復故地。


【注釋】

① 《冊府元龜》卷九六四《外臣部·封冊二》貞觀十年三月太宗詔,內有“近者慕容步薩缽為主”。此“步薩缽”當為伏允號,意不明。

② 按,此處不記煬帝親征事,不及《舊唐書》本傳為確。


高祖受命,順自江都還長安,于時李軌據涼州,帝乃約伏允和,令擊軌自效,當護送順。伏允喜,引兵與軌戰庫門,交綏止,即遣使請順,帝遣之。順至,號為大寧王。

太宗時,伏允遣使者入朝,未還,即寇鄯州。帝遣使者讓,且召伏允,以疾為解,而為子求婚,驗帝意。帝召子親迎,亦稱疾,有詔止婚,遣中郎將康處真臨諭。又掠岷州,都督李道彥擊走之,執名王二,斬級七百。連歲遣名王朝。俄寇涼州,鄯州刺史李玄運表吐谷渾牧馬青海,輕兵掩之,可盡致。乃命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左驍衛將軍梁洛仁率契苾、黨項兵擊之,未至三十里,志玄等不欲戰,壁而留,虜知之,驅牧馬走。副將李君羨率精騎尾襲懸水上,得牛羊二萬還。


【注釋】

① 《舊唐書》本傳記為“子尊王求婚”。

② 《舊唐書》本傳“康處真”作“康處直”。

③ 《新唐書》卷二《太宗紀》系此事于貞觀二年正月。

④ 據《資治通鑒》卷一九四、《冊府元龜》卷九七○等記:吐谷渾于貞觀四年二月、六年五月、七年五月、八年四月,先后向唐朝貢。


是時,伏允耄不能事,其相天柱王用事,拘天子行人鴻臚丞趙德楷,帝遣使曉敕,十返,無悛言。貞觀九年(635),詔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積石道,任城王道宗鄯善道,李道彥赤水道,李大亮且末道,高甑生鹽澤道,并為行軍總管,率突厥、契苾兵擊之。黨項內屬羌及洮州羌,皆殺刺史歸伏允。夏四月,道宗破伏允于庫山,俘斬四百。伏允謀入磧疲唐兵,燒野草,故靖馬多饑。道宗曰:“柏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伏允西走,未知其在,方馬癯糧乏,難遠入,不如按軍鄯州,須馬壯更圖之。”君集曰:“不然。向者段志玄至鄯州,吐谷渾兵輒傅城,彼國方完,逆眾用命也。今虜大敗,斥候無在,君臣相失,我乘其困,可以得志。柏海雖遠,可鼓而至也。”靖曰:“善。”分二軍:靖與大亮、薛萬均以一軍趣北,出其右;君集、道宗以一軍趣南,出其左。靖將薩孤吳仁以輕騎戰曼都山,斬名王,獲五百級。諸將戰牛心堆、赤水源,獲虜將南昌王慕容孝儁,收雜畜數萬。君集、道宗登漢哭山,戰烏海,獲名王梁屈蔥。靖破天柱部落于赤海,收雜畜二十萬。大亮俘名王二十,雜畜五萬,次且末之西。伏允走圖倫磧,將托于闐,萬均督銳騎追亡數百里,又破之。士乏水,刺馬飲血。君集、道宗行空荒二千里,盛夏降霜,乏水草,士糜冰,馬秣雪。閱月,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執失思力馳破虜車重。兩軍會于大非川、破邏真谷。


【注釋】

① 《資治通鑒》卷一九四“貞觀九年正月”條云:“黨項先內屬者皆叛吐谷渾。”《新唐書》卷二《太宗紀》亦記:九年“三月庚辰,洮州羌殺刺史孔長秀,附于吐谷渾”。

② 按,《舊唐書》卷六○《道宗傳》記,道宗破吐谷渾于嶂山,而非庫山。佐藤長《西藏歷史地理研究》認為,二者異名同地,在今青海日月山附近的卡拉科圖嶺。

③ 《資治通鑒》卷一九四胡注引《考異》云:“《舊道宗傳》云:‘道宗固請追討,李靖然之,而君集不從。’《靖傳》云:‘軍次伏俟城,吐谷渾燒去野草以綏我師,退保大非川。諸將咸言:春草未生,馬已羸瘦,不可赴敵。唯靖決計而進,深入敵境,遂逾積石山。’按,《實錄》:‘庫山之捷,可汗謀將入磧以避官軍,道宗復曰:柏海近河源,古來罕有至者。賊既西走,未知的處,今段之行,實資馬力。今馬疲糧少,遠人為難,未若且向鄯州,待馬肥之后,更圖進取。君集曰:不然。段志玄曩者才至鄯州,賊眾便到城下,良由彼國尚完,兇徒阻命。今者一敗以后,斥候亦絕,君臣相失,父子攜離,乘其迫懼,取同俯拾,柏海雖遙,便可鼓行而至也。靖又然之。’《道宗傳》與《實錄》相違。今從《實錄》。”

④ 《冊府元龜》卷九八五《外臣部·征討四》引《實錄》內“曼都山”作“曼頭山”是。

⑤ 按,《水經注》卷二《河水》云:“湟水又東,牛心川水注之。水出西南遠山,東北流徑牛心堆東……”則牛心堆當在今青海西寧西南。

⑥ 《舊唐書》本傳“南昌王慕容孝儁”作“高昌王慕容孝雋”。

⑦ 《舊唐書》本傳作“天柱王部落”,則上文脫“王”字。

⑧ 星宿川,即今青海星宿海。


順之質隋,為金紫光祿大夫,伏允立其弟為太子。順歸,常鞅鞅,自以失位,欲以功自結天子,乃斬天柱王,舉國降。伏允懼,引千余騎遁磧中,眾稍亡,從者才百騎,窮無聊,即自經死。國人立順為君,稱臣內附,詔封西平郡王,號趉胡呂烏甘豆可汗。帝恐未能定其國,遣李大亮率精兵鎮援。

順久質華,國人不附,卒為下所殺,立其子燕王諾曷缽。諾曷缽幼,大臣爭權。帝詔侯君集就經紀之,始請頒歷及子弟入侍。詔封諾曷缽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遣淮陽郡王道明持節冊命,賜鼓纛。諾曷缽身入謝,遂請婚,獻馬牛羊萬。比年入朝,乃以宗室女為弘化公主妻之,詔道明及右武衛將軍慕容寶持節送公主。其相宣王跋扈,謀作亂,欲襲公主,劫諾曷缽奔吐蕃。諾曷缽知之,引輕騎走鄯城,威信王以兵迎之,果毅都尉席君買率兵與威信王共討,斬其兄弟三人,國大擾。帝又詔民部尚書唐儉、中書舍人馬周持節撫慰。


【注釋】

① 據《冊府元龜》卷九七七、《唐會要》卷九四,此事在貞觀十年三月。

② 據武威南青嘴灣出土《大周西平公主墓志銘》:公主“即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也”。此乃唐對外之言,公主實為唐宗室女。

③ 《新唐書》卷七八《淮陽王道明傳》記:貞觀十四年,其與武衛將軍慕容寶持節送弘化公主于吐谷渾,“坐漏言主非帝女,奪王, 終鄆州刺史”。


高宗立,以主故,拜駙馬都尉。又獻名馬,帝問馬種性,使者曰:“國之最良者。”帝曰:“良馬人所愛。”詔還其馬。公主表請入朝,遣左驍衛將軍鮮于匡濟迎之。十一月,及諾曷缽至京師,帝又以宗室女金城縣主妻其長子蘇度摸末,拜左領軍衛大將軍。久之,摸末死,主與次子右武衛大將軍梁漢王闥盧摸末來請婚,帝以宗室女金明縣主妻之。既而與吐蕃相攻,上書相曲直,并來請師,天子兩不許。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搗虛,破其眾黃河上,諾曷缽不支,與公主引數千帳走涼州。帝遣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平兩國怨。吐蕃遂有其地。


【注釋】

① 《冊府元龜》卷一六八記此事于高宗永徽二年(651)閏八月。

② 按,《冊府元龜》卷一六八,公主表請入朝,遣鮮于匡濟迎,是在永徽三年(652)八月。下文十一月,系指此年,公主與諾曷缽方入朝。

③ 據武威青嘴喇嘛灣出土的《金城縣主墓志銘》:“永徽中,有敕簡宗女用適吐谷渾,天子見縣主體德敦謹,仁孝有聞,詔曰:‘會稽郡王道恩第三女可封金城縣主……出降吐谷渾國王慕容諾曷缽男成王忠為妻。永徽三年四月出降,春秋廿有二,撫臨渾國五十余年……”據夏鼐先生考證,蘇度摸末即慕容忠,永徽三年僅是許婚,成婚應在麟德元年(664)(見夏鼐:《考古學論文集》)。

④ 關于忠弟闥盧摸末尚金明縣主事,諸書不載,失考。


諾曷缽請內徙。乾封初,更封青海國王。帝欲徙其部于涼州之南山,群臣議不同,帝難之。咸亨元年(670),乃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副之,總兵五萬討吐蕃,且納諾曷缽于故廷。王師敗于大非川,舉吐谷渾地皆陷,諾曷缽與親近數千帳才免。三年(672),乃徙浩亹水南。諾曷缽以吐蕃盛,勢不抗,而鄯州地狹,又徙靈州,帝為置安樂州,即拜刺史,欲其安且樂云。


【注釋】

① 《冊府元龜》卷九九一云:“乾封元年(666)五月,封河源郡王慕容諾曷缽為青海王。”

② 此事詳載于《冊府元龜》卷九九一,時記為總章二年(669)九月。


諾曷缽死,子忠立。忠死,子宣超立,圣歷三年,拜左豹韜員外大將軍,襲故可汗號。余部詣涼、甘、肅、瓜、沙等州降。宰相張錫與右武衛大將軍唐休璟議徙其人于秦、隴、豐、靈間,令不得畔去。涼州都督郭元振以為:“吐谷渾近秦、隴,則與監牧雜處;置豐、靈,又邇默啜,假在諸華,亦不遽移其性也。前日王孝杰自河源軍徙耽爾乙句貴置靈州,既其叛,乃入牧坊掠群馬,瘢夷州縣,是則遷中土無益之成驗。往素和貴叛去,于我無損,但失吐谷渾數十部,豈與句貴比邪?今降虜非強服,皆突矢刃,棄吐蕃而來,宜當循其情,為之制也。當甘、肅、瓜、沙降者,即其所置之,因所投而居,情易安,磔數州則勢自分。順其情,分其勢,不擾于人,可謂善奪戎心者也。歲遣鎮遏使者與宣超兄弟撫護之,無令相侵奪,生業固矣。有如叛去,無損中國。”詔可。宣超死,子曦皓立。曦皓死,子兆立。吐蕃復取安樂州,而殘部徙朔方、河東,語謬為“退渾”。


【注釋】

① 《通典》卷一九○《吐谷渾》有郭元振上言較完整的記載。據《新唐書》此文,知張錫等議徙吐谷渾事,應在圣歷三年(700)左右。


貞元十四年(798),以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慕容復為長樂都督、青海國王,襲可汗號。復死,停襲。吐谷渾自晉永嘉時有國,至龍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絕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郴州市| 威宁| 昔阳县| 射洪县| 牟定县| 柯坪县| 东兰县| 永丰县| 文化| 沂源县| 波密县| 莒南县| 庐江县| 福鼎市| 安溪县| 涟水县| 长春市| 深泽县| 齐河县| 兴文县| 福州市| 资阳市| 从化市| 镇远县| 大洼县| 思南县| 抚顺县| 金秀| 盘锦市| 丽江市| 巴彦县| 博白县| 翁源县| 贵南县| 金坛市| 措美县| 治县。| 穆棱市| 普宁市| 灵璧县| 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