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一、《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內《吐渾傳》

《新五代史》卷七四,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10—911頁。


吐渾,本號吐谷渾,或曰乞伏乾歸之苗裔。自后魏以來,名見中國,居于青海之上。當唐至德中,為吐蕃所攻,部族分散,其內附者,唐處之河西。其大姓有慕容、拓拔、赫連等族。懿宗時,首領赫連鐸為陰山府都督,與討龐勛,以功拜大同軍節度使。為晉王所破,其部族益微,散處蔚州界中。


【注釋】

① 按,此說與《晉書》、《北史》等云吐谷渾原為遼東鮮卑異,蓋誤。或因吐谷渾慕璝曾擊潰西秦乾歸子慕末,盡據其地,故有此說。

② 按,此說亦不確。吐谷渾之名正式出現在中國史籍是在前秦苻堅時,以后與南北朝各政權均有關系。

③ 此云至德中為吐蕃所攻,部眾分散,當指吐谷渾諾曷缽遷至安樂州后之事。“唐處之河西”的“河西”,當為“河東”之誤。

④ 吐谷渾王族原為慕容氏,葉延建國時改姓吐谷渾,至夸呂后,“還以慕容為姓”(《通典》卷一九○《吐谷渾》)。拓拔氏,原為黨項著姓,南北朝時,黨項微弱,曾附于吐谷渾,兩者關系密切,其中有一部分融入吐谷渾。但《冊府元龜》卷九六七云唐末吐谷渾有首領拓拔思恭則誤。思恭為黨項大酋,諸書記載甚明。赫連氏,原為鐵弗匈奴夏王赫連勃勃一族。吐谷渾慕璝曾擊滅赫連定,時有不少赫連族人并入吐谷渾,故后吐谷渾大姓中有赫連氏。

⑤ 《五代會要》卷二八《吐渾傳》云:“唐咸通中,酋長有赫連鐸者,從太原節度使康承訓平徐方有功,朝廷授振武節度使,復盜據云州。”按,此事在咸通九年(868)十二月,《新唐書》卷一四八《康日知附承訓傳》云:承訓、戴可師等討龐勛,“率魏博、鄜延、義武、鳳翔、沙陀、吐渾兵二十萬討之”。時龐勛據徐州,故《五代會要》云“平徐方”。唯記封鐸為振武節度使,與大同軍節度使異。據《新唐書》卷二一八《沙陀傳》,唐封鐸為大同軍節度使,是在僖宗乾符年間,命其討沙陀李國昌父子也。

⑥ 赫連鐸據云州十余年,后為沙陀李克用所破,時在唐大順二年(891)。蔚州,治今河北靈丘。


莊宗時,有首領白承福者,依中山北石門為柵,莊宗為置寧朔、奉化兩府,以承福為都督,賜其姓名為李紹魯。終唐時,常遣使朝貢中國。


【注釋】

① 《冊府元龜》卷九六五系此事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寧朔、奉化兩府地,當在中山(今河北定州)北,靈丘南,今太行山北段。參見《吐谷渾史》第191頁。

② 據新、舊《五代史》,《冊府元龜》等,吐渾李紹魯先后于后唐同光二年(924)二月,三年二月、十月,四年正月,明宗天成三年(928)二月等遣使進貢或獻馬駝。


晉高祖立,割雁門以北入于契丹,于是吐渾為契丹役屬,而苦其苛暴。是時,安重榮鎮成德,有異志,陰遣人招吐渾入塞,承福等乃自五臺入處中國。契丹耶律德光大怒,遣使者責誚高祖,高祖恐懼,遣供奉官張澄率兵搜索并、鎮、忻、代等州山谷中吐渾驅出之。然晉亦苦契丹,思得吐渾為緩急之用,陰遣劉知遠鎮太原慰撫之,終高祖時,承福數遣使者朝貢。后出帝與契丹絕盟,召承福入朝,拜大同軍節度使,待之甚厚。契丹與晉相距于河,承福以其兵從出帝御虜。是歲大熱,吐渾多疾死,乃遣承福歸太原,居嵐、石之間。劉知遠稍侵辱之,承福謀復亡出塞,知遠以兵圍其族,殺承福及其大姓赫連海龍、白可久、白鐵匱等,其羊馬貲財鉅萬計,皆籍沒之,其余眾以其別部王義宗主之。吐渾遂微,不復見。


【注釋】

① 按,唐末五代初,吐渾多居朔、代、應、蔚、云等州,晉高祖石敬瑭于天福元年(936)十一月即位,即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自此居于十六州的吐渾歸契丹所統治。

② 《舊五代史》卷九八《安重榮傳》云:晉高祖即位,即授重榮“成德軍節度使”,鎮鎮州(今河北石家莊)。

③ 《舊五代史·安重榮傳》記:天福中,“重榮乃密構吐渾等諸族,以為援助,上表論之”。按,此事據《新五代史》卷二九《桑維翰傳》記,時在晉天福五年(940)。

④ 按,《舊五代史》卷七九等記此事在天福六年(941)正月。

⑤ 《資治通鑒》卷二八二記此事最詳:“劉知遠遣親將郭威以詔指說吐谷渾酋長白承福,令去安重榮歸朝廷,許以節鉞……承福懼,冬,十月,帥其眾歸于知遠。知遠處之太原東山及嵐、石之間,表承福領大同節度使,收其精騎以隸麾下。”

⑥ 據新、舊《五代史》,《冊府元龜》等記:承福、白可久等吐渾,于天福六年(941)五月、九月,七年元月、六月,八年九月等遣使入貢。

⑦ 按,晉出帝與契丹絕盟是在開運元年(944)。

⑧ 嵐州,治今山西嵐縣;石州,治今山西離石。

⑨ 《舊五代史》卷八四《晉書·少帝紀》記:開運三年夏四月,“太原奏,吐渾白可久奔歸契丹,諸侯咸有異志”。《五代會要·吐渾傳》也云:“……其族白可久,名在承福之亞,因牧馬率本帳北遁,契丹授以官爵。復遣潛誘承福。承福亦思叛去……”

⑩ 按,如上所記,白可久早投契丹,故此云知遠殺白可久誤。


初,唐以承福之族為熟吐渾。長興中,又有生吐渾杜每兒來朝貢。每兒,不知其國地、部族。至漢乾佑二年(949),又有吐渾何戛剌來朝貢,不知為生、熟吐渾, 蓋皆微,不足考錄。


【注釋】

① 按,唐、宋文獻中,對羌、吐蕃、黨項、吐渾等族多有生、熟之分。《宋史》卷四九二《吐蕃傳》云:“內屬者謂之熟戶,余謂之生戶。”又《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五三“淳化五年春正月”條亦云:“……接連漢界,入州城者,謂之熟戶,居深山僻遠,橫遏寇略者,謂之生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万载县| 铁岭市| 建平县| 台江县| 根河市| 沅陵县| 洛扎县| 大同县| 海门市| 邹平县| 柳江县| 隆德县| 大连市| 牡丹江市| 察隅县| 鄂伦春自治旗| 罗江县| 平果县| 古蔺县| 资源县| 德安县| 金寨县| 肇州县| 包头市| 镇宁| 布尔津县| 尚义县| 洞口县| 资溪县| 望都县| 阿拉善盟| 白河县| 鄢陵县| 隆尧县| 钦州市| 绥滨县| 灵台县| 连平县| 固安县|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