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 論

一、本書研究目的及國內外研究概況

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國土接壤,古代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半島的歷代政權之間,長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明朝建立后,朝鮮王朝作為臣屬國一直與明朝開展定期朝貢活動,而明朝也以天朝上國的身份對朝鮮進行冊封、回賜,并在朝鮮遭受日本侵略時予以支援。可以說,有明一代,中朝保持了傳統封貢關系 1的基本政治秩序。但明朝末期國勢衰落,此時明朝境內地處東北邊疆的女真人興起并建立后金 2(清)政權,與明王廷抗衡。隨著中國大陸王朝明、后金(清)政權的更替,臣屬國朝鮮的朝貢對象發生轉變,由長期的對明“事大”,一度轉為“兩面外交”于明和后金,“半臣屬”于后金,直至完全成為清朝臣屬國。作為中國封建王朝長期臣屬國的朝鮮,其對明、后金(清)政權的向背關系,不僅關乎中朝兩國政治關系的發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該時期東亞政治局勢的走向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詳細考察16世紀末17世紀初清朝興起時期后金(清)、晚明與朝鮮的三角政治關系,對于深入理解中國與朝鮮封貢關系變化乃至彼時東亞政治秩序的演變,具有重要的學術推動價值。

長期以來,關于清興起時期中朝政治秩序變遷的研究,國內史學界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與本書相關的闡述清王朝興起、明政權滅亡發展史的基礎性研究成果有:周遠廉著《清朝興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李鴻彬著《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袁閭琨等合著《清代前史》(沈陽出版社,2004年)、樊樹志著《晚明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等。關于以清朝肇興皇帝為主線探討明末清初發展史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周遠廉著《清太祖傳》(人民出版社,2004年)、閻崇年著《努爾哈赤傳》(北京出版社,2006年)、孫文良與李治亭合著《清太宗全傳》(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這些著作主要是論述清朝初期發展過程的歷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涉及后金(清)與衰落的明王朝之間的戰爭,以及明清王朝更替的內容,重在闡述明清王朝的更迭過程。

對明清政權更替時期中朝(韓)關系的發展變化,以通史或斷代史方式研究的重要成果有:楊昭全與韓俊光合著的《中朝關系簡史》(遼寧民族出版社,1992年)、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組編的《中朝關系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楊昭全與何彤梅合著的《中國——朝鮮·韓國關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楊軍與王秋彬合著的《中國與朝鮮半島關系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王小甫等著的《中韓關系史(古代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等,論述了自古代至現代的中國與朝(韓)國家的交往史,其中對于后金(清)政權與明王朝以及鄰國朝鮮之間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交往的情況有一定的論述,這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學術啟迪。斷代史專著方面,姜龍范等合著的《明代中朝關系史》(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99年)、《清代中朝日關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系列著作,以及白新良主編的《中朝關系史——明清時期》(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與本書稿的時間段極為吻合,可資筆者借鑒。這些研究成果的特點,是以中國王朝對外關系的角度來介紹中朝(韓)關系,由于是敘述史實性的通史或斷代史著作,對于后金(清)與晚明、朝鮮三者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并未能以史論結合的方式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專題探討。宋慧娟所著《清代中朝宗藩關系嬗變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年),是關于中朝封貢(宗藩)關系的研究成果,論述了從清朝建立開始,朝鮮與清朝封貢(宗藩)關系的形成及嬗變情況,而對清入關前這段時期中朝封貢(宗藩)關系演變的內因并未深入探討,且對晚明在清與朝鮮封貢(宗藩)關系轉變中的地位不夠關注。

至于明末清初與朝鮮關系方面的研究,國內學術界的研究論文,有刁書仁的《論后金建立前與朝鮮的關系》、李治亭的《后金與李氏朝鮮戰爭述略》、晁中辰的《清朝入關前與李氏朝鮮的關系》、徐凱的《論“丁卯虜亂”與“丙子胡亂”》、魏志江的《“丁卯之役”、“丙子之役”考略》,陳捷先的《清太祖時期滿洲與朝鮮關系考》、《略論天聰年間后金與朝鮮關系》等。這些論文在中朝(韓)關系的研究方面,確是一些有功力的文章,其中不乏一些有見解的觀點,可以稱得上是有真知灼見的研究成果,對本書稿的寫作頗有參考價值;但是,這些成果大多局限于后金(清)與朝鮮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并沒有著力探討中原王朝——明朝在后金(清)與朝鮮關系中所體現的作用,這應當是需要加強的問題。

就中國學界對明清之際中朝政治秩序變遷的相關研究而言,盡管有較多成果問世,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討,如中國與朝鮮政治關系演變的內因,晚明在朝鮮與后金(清)政治關系轉變中的影響作用等。另外,關于后金對朝鮮發動戰爭的政治動機、后金與朝鮮締結盟約的性質、清朝與朝鮮封貢關系的類型等問題,學者之間有不同看法。例如,對后金與朝鮮的兄弟關系,有“平等”關系與“半臣屬”關系兩種觀點;對清與朝鮮的君臣關系,有“準朝貢關系”、“比附的朝貢關系”、“典型而實質性的朝貢關系”三種看法。搞清這些問題,是理解古代中朝政治秩序演變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該問題的深入研究。

國外有關清朝興起與中朝政治秩序變遷研究的著作和論文以韓國為多。著作方面的成果有:李成茂著《朝鮮通史》(東方出版部,1998年),比較系統地介紹朝鮮發展過程的歷史,其中包含有“壬辰戰爭”中明朝援救朝鮮,以及后金(清)對朝鮮發動兩次征伐戰爭的內容,這對我們條理性地了解朝鮮歷史有一定的幫助;韓明基著《壬辰倭亂與韓中關系》(歷史批評社,1999年),以壬辰倭亂為切入點,探討朝鮮光海君的對明政策,還延伸到仁祖反正以后與明朝及后金的關系。圍繞后金(清)對朝鮮發動的兩次戰爭,即丁卯之役與丙子之役,韓國方面的著作和論文較多。全海宗的《中韓關系史論集》(漢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內有一篇《有關丁卯胡亂的和平交涉與朝清朝貢關系的開始》,對后金與朝鮮丁卯之役中的議和問題進行研究;崔韶子的《明清時代中韓關系史研究》(梨花女子大學出版社,1997年),結合明清交替時期后金(清)對朝鮮戰爭,分析朝鮮對明清事大交鄰政策的變遷,指出丁卯之役后朝鮮對明“事大”、對清交鄰,丙子之役后朝鮮對明朝“事大”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韓國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編撰的《丙子胡亂史》(2002年),對“丁卯之役”與“丙子之役”的產生背景、戰爭過程及戰后影響進行了對比。

論文方面,韓國學者徐炳國著有《宣祖二十五年頃的建州女真》、高潤洙著有《光海君代朝鮮的遠東政策》、金貞美著有《朝鮮時代仁祖代的對后金關系的考察》、金鐘圓著有《丙子胡亂之前的朝鮮對應策》等,分別考察朝鮮宣祖國王、光海君、仁祖王在位時期對后金(清)的政策。可以看出,相對于中國,韓國學者們對清興起時期這段中韓關系的探討更為具體一些,更注重從微觀角度來研究問題,他們或者結合事件來談中韓關系,或者選取某國王在位的某一段時間來論述朝鮮對中國的政策,界定的時間段比較有限。但是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世界觀的不同,韓國學者對彼時的朝(韓)中關系有其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其中不乏一些對中國學者而言難以接受的看法。例如,韓國學者出于本國民族利益方面的考慮,把壬辰戰爭時期明朝的援朝御倭看成是對朝鮮內政的干涉,片面夸大朝鮮軍隊的抗戰作用,而否定明朝方面的支援,從而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至于后金(清)時期皇太極先后兩次對朝鮮發動的戰爭,韓國方面對此更是耿耿于懷,稱之為“丁卯胡亂”、“丙子虜亂”,加以貶斥。筆者認為,對于過去的歷史應有客觀的評價,不應摻雜過多的個人因素和民族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對歷史有理性的認識。比如明朝的援朝御倭戰爭,其中可能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其最大的成果是維護朝鮮王朝的獨立,對此是不應該輕易否定的。

日本學界對有關清興起時期與晚明、朝鮮關系方面的研究,以著名史家河內良弘為代表,其巨著《明代女真史研究》(同朋舍出版,1992年),以明代女真自身的發展為中心,兼及與明朝、朝鮮的關系,其中的內容可供參考。另外,園田一龜著《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日本國立書院,1948年),對女真建國前發展史進行系統研究,同樣值得借鑒。

總之,國內外學界對清興起時期的中朝封貢關系變遷研究方面,尚存在以下缺憾:一是對中國與朝鮮政治秩序演變的原因、特點、實質等問題,論證不夠深入;二是中國學界的研究成果中,使用的中國史料較多,對朝(韓)原始文獻《小華外史》、《尊周匯編》及《韓國文集叢刊》等利用不足;三是朝韓學界論及歷史上的中朝(韓)關系時片面強調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史觀,有一些不恰當的評述,這不利于人們正確把握此時期中朝政治秩序演變的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兴城市| 江西省| 满洲里市| 安多县| 北宁市| 益阳市| 濮阳县| 荥经县| 出国| 承德县| 奉贤区| 确山县| 确山县| 阿拉善左旗| 松滋市| 沂南县| 江阴市| 宁河县| 剑川县| 湄潭县| 高要市| 灌云县| 威宁| 光山县| 淳安县| 拜泉县| 高雄县| 台州市| 桓仁| 邹平县| 乌海市| 稻城县| 秀山| 南澳县| 前郭尔| 高邑县| 东莞市| 平利县| 五寨县| 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