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瘸子儲君李承乾(4)
- 血腥的盛唐3:武則天奪權(quán)
- 王覺仁
- 3894字
- 2018-06-05 21:46:56
與此同時,李世民也就此事對朝臣們進(jìn)行了試探。但是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朝臣們在新儲君的人選上再次產(chǎn)生了重大分歧。
大臣們分成了兩派。中書侍郎岑文本、黃門侍郎劉洎等人力挺魏王李泰;而司徒長孫無忌、諫議大夫禇遂良等人卻表示強(qiáng)烈反對,他們提出了另一個人選——晉王李治。
事情頓時陷入了僵局。
就在朝野上下的人們認(rèn)定魏王李泰入主東宮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橹畷r,晉王李治就像一匹政治黑馬驀然闖進(jìn)人們的視野中;就在魏王李泰自認(rèn)為一只腳已經(jīng)邁進(jìn)東宮的時候,晉王李治就像一顆從天而降的攔路石橫亙在他的面前。
看著這個嘴上還沒有長毛卻居然要和他角逐儲君之位的九弟,李泰的目光中充滿了怨恨、困惑和不安。
而面對這一兩難局面,太宗李世民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苦惱和焦慮之中。
平心而論,李世民一直認(rèn)為晉王李治是一個好兒子,可他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立為太子。
李治生于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在嫡出的三個兒子中排行老三,貞觀十七年他才十六歲。這么一個年齡尚幼、不諳世事的小兒子,又怎么有資格成為大唐帝國的儲君呢?
而且,李治不適合當(dāng)太子除了年紀(jì)太小的原因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性情過于柔弱。
從幼年起,李治就有“寬仁孝友”之名。小時候老師給他開講《孝經(jīng)》,李世民問他有何讀后感,當(dāng)時年僅六七歲的李治就搖頭晃腦地說出了一番對忠孝的感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君子之事上,進(jìn)思盡忠,退思補(bǔ)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崩钍烂翊笙玻f:“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李世民的這個評價固然是對李治的贊賞,可同時也恰好表明——他壓根就沒想到有朝一日李治會成為自己的政治接班人。
換言之,李治這輩子能夠老老實實地侍奉父兄,當(dāng)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臣子,就是李世民對他的最高期待了。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長孫皇后病逝,李治是三個嫡子中哭得最慘的,史稱其“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舊唐書·高宗本紀(jì)》)。
作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李世民對李治當(dāng)然是非常寵愛的。然而,此“寵”非彼“寵”。李世民對李治的“深寵”充其量只是一個父親對幼子的疼愛,而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從李世民那里獲得的,卻是一個皇帝對儲君和后備儲君的賞識、器重和期望。
前者關(guān)乎親情,后者關(guān)乎政治。二者絕不可同日而語!
而今,要李世民放棄一貫鐘愛的魏王李泰,改立性情柔弱的晉王李治,這個決心他如何能下?
李世民決定為李泰作最后的努力。
他找了一個機(jī)會,對那些反對魏王的大臣們說:“昨天青雀(李泰的小名)撲在我懷里說:‘臣直到今日才真正成為陛下的兒子,這是臣的再生之日??!臣有一子,等到臣死的那天,一定為陛下把他殺了,將皇位傳給晉王?!煜掠心囊粋€人不愛惜自己的兒子啊,朕看他這種情形,實在是心生憐惜?!?
李世民打了一張悲情牌。
他試圖以此為魏王李泰爭取一些同情分。
可是,這些擁護(hù)晉王的大臣根本不買他的賬。
諫議大夫禇遂良毫不客氣地說:“陛下言大失。愿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后,魏王據(jù)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fù)寵魏王,禮秩過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yuǎn),足以為鑒。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七)
禇遂良一針見血地點(diǎn)破了魏王李泰的虛偽和矯情。他提醒皇帝,不會有人在君臨天下、手握大權(quán)之后主動殺掉自己的兒子,讓位給弟弟。這種說法絕對違背人性常識,所以不可聽信。其次,禇遂良又警告皇帝,一旦魏王當(dāng)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會被李泰斬草除根,皇帝你想立魏王,可你有沒有考慮過會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
此外,禇遂良的“措置”一詞還隱含了另外一層意思——假如非立魏王不可,那么為了晉王的安全考慮,就有必要事先廢除晉王的爵位,將他貶為庶人,讓他從此遠(yuǎn)離權(quán)力中心和政治漩渦,或許這樣能夠讓魏王放他一馬,最終保住晉王一命??墒?,同樣都是嫡子,皇帝你怎么能夠為了冊立那個野心勃勃的魏王,而貶黜這個年少無辜的晉王?
禇遂良的這番尖銳之詞和言外之意一下子擊中了李世民的要害。
李世民最擔(dān)心的事情就是,同胞手足為了爭奪皇權(quán)而骨肉相殘;他最忌諱的事情就是,武德九年的那場悲劇在他眼皮底下重演。所以,當(dāng)?shù)椝炝嫉脑捯魟偮?,李世民的眼淚已經(jīng)不可遏制地奪眶而出。
他不得不承認(rèn),禇遂良的擔(dān)憂是有道理的,以李泰的性格和為人,他完全有可能在登基御極之后鏟除所有政治上的異己,鞏固已經(jīng)到手的權(quán)力。
思慮及此,李世民的哀傷之淚頓時潸潸而下!
他無力地擺了擺手,哽咽著說:“我不能……”
話還沒有說完,李世民就忽然站起身來,邁著沉重的步履緩緩向內(nèi)宮走去。
那一瞬間,皇帝仿佛一下子蒼老了。
這是許多大臣的強(qiáng)烈直覺。
當(dāng)天的朝會戛然而止。除了半截語焉不詳?shù)脑捄鸵粋€哀傷凄惻的背影,李世民沒有給大臣們留下任何明確的指示。
大臣們百思不解——皇帝那半截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說他不能,可到底不能什么?是不能因為冊立魏王而廢黜晉王,還是不能因為顧及晉王的安全而放棄魏王這個心目中的儲君?
沒有人知道。
這些日子,魏王李泰覺得自己活像一只熱鍋上的螞蟻。
朝中,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幫元老極力攛掇皇帝改立晉王,而父皇在當(dāng)面承諾立自己為太子后,卻又優(yōu)柔寡斷、舉棋不定,如此局面,怎能不令李泰心急如焚?
雖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可眼看已經(jīng)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李泰又如何能夠氣定神閑、安之若素?!
急不可耐的李泰終于亂了方寸,走出了一步臭棋。
準(zhǔn)確地說,他是忍不住對晉王李治說了一句威脅恐嚇的話。
而恰恰就是這句話,促成李世民在左右為難的時候最終下定了決心——放棄魏王,改立晉王!
李泰對李治說的那句話是:“你歷來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處死,你難道就不擔(dān)心自己的腦袋?”
十六歲的李治當(dāng)即嚇得面無人色,此后天天哭喪著臉,惶惶不可終日。李世民大為奇怪,屢屢追問他原因,李治不得不坦白交代,把李泰的話原封不動地轉(zhuǎn)述給皇帝聽。
那一刻,李世民的心里忽然掠過一陣強(qiáng)烈的痙攣。
他痛苦地意識到——禇遂良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這個李泰一旦登上大位,絕不會放過李治!
而差不多在此前后,李世民去看望了一趟廢太子,言語之間不免又大加斥責(zé)。李承乾憤憤然地說:“兒臣既為太子,還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兒臣才不得不與朝臣謀求自安之術(shù),沒想到被野心家教唆,攛掇我犯上作亂。今天父皇要是立李泰為太子,就是跳進(jìn)他的圈套了?!?
李承乾此語雖有泄憤之嫌,但是卻不無道理。它最起碼揭露了一點(diǎn)——李泰確實一直都有奪嫡的野心。如果真的立他為太子,那就是對藩王奪嫡的縱容,也等于開啟了禍亂之源。
單憑這一點(diǎn),李世民就斷然不能讓李泰得逞。
沒的選了。
看來大唐帝國的新任儲君非李治莫屬了。
一旦冊立晉王李治,也就意味著必須把魏王李泰逐出權(quán)力中心,徹底終結(jié)他的政治前途。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李治的安全和政局的穩(wěn)定。
掌心是肉,掌背也是肉。李世民感覺自己在下這個決心的時候,一顆心仿佛裂成了好幾瓣,而且瓣瓣滴血。
君臨天下十七年來,李世民還是第一次感覺到做一個皇帝是如此的艱難。
當(dāng)年高祖李淵在儲君問題上所經(jīng)歷的千般苦痛和萬般無奈,而今李世民終于淋漓盡致、徹頭徹尾地品嘗了一遍。
隨后的一次朝會上,當(dāng)滿朝文武散班之后,李世民唯獨(dú)留下房玄齡、長孫無忌、禇遂良、李世勣四人,神情凄然地對他們說:“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資治通鑒》卷一九七)話音剛落,李世民就一頭撲倒在御榻上。長孫無忌等人慌忙上前攙扶。突然,李世民拔出佩刀,作勢要刺向自己。禇遂良眼疾手快,一把奪下皇帝的佩刀,轉(zhuǎn)身遞給呆立在一旁的晉王李治。
長孫無忌還沒等皇帝心情平復(fù),就迫不及待地問他要立誰為太子。
李世民有氣無力地說:“我打算立晉王?!?
長孫無忌馬上搶著說:“臣等恭奉圣詔,如有異議者,臣請皇上格殺勿論!”
李世民把臉轉(zhuǎn)向李治,說:“你舅舅已經(jīng)許你為太子,還不趕快拜謝!”(《資治通鑒》卷一九七:“汝舅許汝矣,宜拜謝。”)
一臉懵懂的李治趕緊向長孫無忌跪地叩首。
最后李世民又表示了另一層擔(dān)憂。他說,不知道滿朝文武對這個新任儲君的人選有何看法。長孫無忌胸有成竹地說:“晉王仁孝,天下久已歸心。陛下不妨召見百官,征求眾人意見,若有人反對,就是臣等辜負(fù)陛下,罪該萬死!”
長孫無忌既然敢拍著胸脯打這種包票,李世民還有什么可說的?
大唐新太子的人選就此敲定。
李治成了皇位接班人
上面這一幕是貞觀十七年這場易儲風(fēng)波中最耐人尋味的一組鏡頭。
首先,李世民第一句話中為什么會提到“三子一弟”?“三子”當(dāng)然是指他的三個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而“一弟”是指李元昌。在這四個人中,李承乾和李元昌有謀反計劃,李泰有奪嫡陰謀,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李世民為之心痛,這很好理解,可李治是一個少有的“乖乖兒”,從頭到尾什么壞事也沒干,李世民為什么把他也數(shù)落在內(nèi)了呢?
其次,李世民為什么會一反常態(tài),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自殺舉動?還有,最后表態(tài)的時候,李世民為什么會對李治說“汝舅許汝”,而不是說“我許汝”?作為一個以英明神武著稱的有為帝王,李世民的言行為何變得如此反常而無奈?這其中除了親情的困擾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因素在作祟,比如某種強(qiáng)大的政治因素?
最后,李泰和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可在這場儲位之爭中,長孫無忌為什么自始至終反對李泰而力挺李治?他如此偏袒李治,難道僅僅是因為李治仁厚,更適合當(dāng)一個守成之君嗎?除了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長孫無忌是否還有別的更深層的動機(jī)?
只有深入解讀上述問題,找出合理的答案,我們才能讀懂李世民真實的內(nèi)心,也才能讀懂貞觀后期的政治。
很顯然,大唐帝國的儲君桂冠最終之所以落在李治頭上,關(guān)鍵就在于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為什么不選擇李泰?
原因很簡單,李泰表現(xiàn)得太過強(qiáng)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