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特效穴位
- 唐頤
- 1890字
- 2020-06-08 15:39:11
小動作發揮大作用 刮痧
正所謂,“經絡暢通,一身輕松”,經脈氣血不通易引發眾多癥狀。刮痧的奧妙就在于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活血化淤,促進新陳代謝。
中醫治療疾病的六大方法分別是:砭、針、灸、藥、按蹺、導引,其中,砭法即是刮痧。古時,刮痧在治療疾病中應用頻繁,因為它不需要特別復雜的器具,只需要一雙手和一個刮痧工具就可以了,預防保健和治療疾病的效果絲毫不比其他方法遜色。尤其對疼痛性疾病和血管、神經功能失調的病癥更是有顯著的療效。
什么是刮痧?
刮痧,顧名思義,即刮拭出痧,可見“痧”是其中的關鍵。刮痧,就是用刮具蘸介質直接在身體的特定部位刮拭。通過對體表皮膚的刮拭刺激,皮膚出痧和毛孔張開,排掉各種病氣,暢通經絡,達到對臟腑、經絡、體表、血脈、肌肉的總動員,還肌體一個清清爽爽的內環境。
刮痧怎樣治病?
刮出來的痧看上去有點像淤血,可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并沒有受傷。刮痧是將毛細血管中的有“毒”血液刮了出來,毛細血管是營養物質進出血液的通道。
血液循環受阻時,血液在毛細血管中出現淤滯,淤滯處的營養物質逐漸減少,而代謝廢物卻逐漸增多。刮痧的按壓力會使淤滯的血液從最薄的毛細血管中滲漏出來,沒有了淤滯物的阻礙,血流自然恢復正常。若血液循環正常時,毛細血管血流通暢,沒有血液淤滯,刮痧也就不會出痧,但是還是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的作用。
既然經過刮痧后毛細血管會滲漏出淤血,那會不會無休止地出血?答案是不會。毛細血管腔最細小,而且毛細血管本身就具有通透性,出痧后,血管本身的彈性作用會使其瞬間收縮,當停止刮拭時,出痧也會隨之立即停止。
出痧后自然就會退痧,刮痧所出的痧會一天天減少,直至完全消散。人體自有一套免疫系統,對于不受機體歡迎的“異物”,痧很快會被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中多種防御物質識別出來,并吞噬和分解,分解的最終產物會隨身體排泄物和呼吸等排出體外。退痧的過程同時還激活了這些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清除異物的能力,增強了機體的免疫力。
由此看來,刮痧特別擅長排除血液中的“毒”和治療因為氣血不通引起的各種疾病。從出痧到退痧的整個過程,身體并沒有出現不適,而是覺得更加輕松和舒適,病痛也得到減輕。
刮痧要針對出痧處重點刮拭,刮至痧逐漸減少,痧色變淡,說明治療效果良好。
刮痧后會出現哪些現象?
1.正常現象
痧的顏色不同:刮痧后,可能有的部位會出現顏色不同的痧。若出來的痧顏色鮮紅,說明身體有熱癥、炎癥等;若痧呈紫紅色,說明血液出現淤滯;若痧出現青黑色,說明不僅有血淤還有寒癥。總之,顏色越深說明病情越重,病程越長。
痧的多少不同:出現少量紅色痧點、痧斑,屬輕微痧象,身體還算健康,或略有輕微氣血循環障礙;若痧較密集,顏色呈紫紅色,說明經脈已經有淤滯,但時間還不太長;若在皮膚深層部位出現大小不一的包塊狀痧或多個暗色痧斑,就屬重度痧象了,經脈已經出現嚴重淤滯,時間也較長,身體處于疾病狀態。
疼痛感:疼痛是經脈氣血不通暢的標志,雖然刮痧手法已經盡量避免疼痛,但仍不會完全消失。刮完痧后,觸摸出痧較多處,會有輕重不同的疼痛感是正常現象。酸痛是氣血不足的虛證;脹痛是氣機運行障礙的氣滯證;刺痛是血液運行障礙的血淤證。
不出痧:若手法正確,且沒有其他原因的話,刮痧后也可能會不出痧。比如有些氣虛、血虛的人,就不容易刮出痧。但是仍然會感覺到疼痛,皮下組織會有米粒、花生米大小,甚至更大的包塊,或者肌肉僵硬,這些都是經脈氣血失調的一種表現。
2.異常現象
疲勞:如果刮痧時間過長,或用力過重,一些體質虛弱的人會感到疲勞。一般不須特別處理,只要休息后即可恢復正常。
暈刮:對于在刮痧過程中,出現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自汗心悸等癥狀,稱為暈刮現象。出現這些癥狀的原因有精神緊張,或者是刮拭時間太久,或者是手法過重,在空腹或疲勞的身體狀態下接受刮拭也會出現暈刮現象。
為了防止暈刮,首先就要讓被刮拭者放松身心,避免在空腹或過度疲勞時刮痧。要選擇合適的刮痧手法和適當的力度,刮拭的穴位要少而精,刮拭時間也不要過長。一旦出現暈刮,應立即停止刮拭,讓患者充分休息。如果暈刮現象較重,立即按人中穴緩解癥狀,然后瀉刮百會穴和涌泉穴,恢復正常以后刮內關穴和足三里穴。
教你怎樣刮痧
刮痧是用刮具蘸介質在身體的特定部位刮拭,它可以疏通經絡,對疼痛性疾病和血管、神經功能失調的病癥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小提示
在腹部下墊一軟枕可托起腹部,使接受刮拭的人放松身體。
如果沒有刮板還可以用邊緣光滑的湯匙刮拭,特制的刮痧油也可用麻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代替。

小提示
對兒童或高熱出現抽搐的患者,可以采取間接刮法,即在刮拭部位放一層薄布類物品,再用刮板在布上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