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茶經(2012版)
- (唐)陸羽 紫圖
- 911字
- 2020-08-05 17:43:00
6 古代茶政治 茶政與茶法
中唐之前并沒有茶稅,隨著茶葉生產與貿易的發(fā)展,國家開始頒布各種法令以從茶葉經濟中獲取財政。茶政與茶法成為了國家壟斷茶葉利益的一種手段。
● 茶稅與茶法
安史之亂之后,唐代國庫緊縮,政府以“詔征天下茶稅,十取其一”為令,征稅后,發(fā)現稅額非常巨大,遂將茶稅這一臨時措施改為“定制”,與鹽、鐵并為主要稅種之一,并相繼設立“鹽茶道”、“鹽鐵使”等官職。到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鹽、鐵轉運使裴休制訂了“茶法”12條,嚴禁私自販賣茶葉,使茶稅絲毫不漏。
茶稅發(fā)展到宋代,更加嚴厲,即“三稅法”、“四稅法”、“貼射法”、“見錢法”等。過分嚴厲的茶稅甚至成為茶葉生產一大障礙,曾引起諸多茶農起義。
● “榷茶”與“茶引”
榷茶,即茶葉的專營專賣。它開始于唐代中期,但真正開始施行“榷茶制”,開始于北宋初期。北宋末期“榷茶制”改為“茶引制”。官府由茶商先到“榷貨務”交納“茶引稅”(茶葉專賣稅),購買“茶引”,憑引到園戶處購買定量茶葉,再送到當地官辦“合同場”查驗,并加封印后,茶商按規(guī)定數量、時間、地點出售。
● 貢茶制起源與發(fā)展
所謂貢茶,即產茶地向皇室進貢專用茶。初唐時,各地以名茶作貢品。隨著皇室飲茶范圍擴大,貢茶數量遠不能滿足要求,于是官營督造專門從事貢茶生產的“貢茶院”,首先在浙江長興和江蘇宜興出現。
到了宋代,茶道大盛,“茶宴”、“斗茶”大行其道,尤其宋徽宗趙佶,嗜茶至深,親撰《大觀茶論》,因此,宋代貢茶比唐代時有更大發(fā)展。
明清時期,貢茶制繼續(xù)實行,貢茶產地進一步擴大,四川蒙頂甘露,杭州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安徽老竹鋪大方都被當朝皇上飲定為“御茶”。
● “茶馬互市”與“以茶治邊”
茶馬互市是指在我國西南(四川、云南)茶葉產地和靠近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區(qū)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制訂“茶馬法”,專司以茶易馬的職能。邊區(qū)少數民族用馬匹換取他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葉,目的在于通過內地茶葉來控制邊區(qū)少數民族,強化他們的統(tǒng)治。這就是“以茶治邊”的由來。但在客觀上,茶馬互市也促進了我國民族經濟的交流與發(fā)展。
茶政與茶法
歷代有關茶的法令

貢茶

所謂貢茶,即產茶地向皇室進貢專用茶。唐代時有專門從事貢茶生產的“貢茶院”,最早在浙江長興和江蘇宜興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