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孫子兵法(2015版)
- (春秋)孫武 《圖解經典》編輯部
- 3690字
- 2019-09-26 13:28:05
第二節 簡述《孫子兵法》
1 從戰略到戰術《孫子兵法》的軍事戰略與戰術思想
《孫子兵法》不僅觀點獨特,見解深刻,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由于篇幅所限,在這里我們只談一下它的軍事戰略與戰術思想部分,因為這是它精華的部分。
《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
《孫子兵法》的前七篇主要講的都是戰略問題。孫子的戰略思想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原則。
一、非危不戰,即挽危為戰的原則。這體現了孫子的一種“慎戰”思想,這種思想滲透了其兵法的所有篇章。“非危不戰”的本意在于闡明戰爭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證國家或軍隊的安全不受威脅,利益不受損害。歸根結底,應是為了“挽危而戰”。不是到了情況緊急的非常時期,不是到了萬不得已的關鍵時刻,不是到了非用戰爭或戰斗解決問題的緊要關頭,就決不要興兵打仗。
二、非利不動,即戰而趨利的原則。這種原則要求戰爭的領導者在思考戰爭問題時,首先必須明確戰爭的目的性,弄清戰爭的根本利益所在。對此,孫子提出的最高準則是“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即把人民和國家的利弊得失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并作為決策戰爭的唯一出發點和歸宿點。
三、非得不用,即戰則必勝的原則。孫子認為即使有種種利益和有利形勢擺在面前,也不可以輕易用兵,而是要非得不用,即后世兵家所謂“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城不必拔,不可以言攻”,集中反映了其決策和指導戰爭的一個基本點: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不戰而勝的原則。孫子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見,孫子雖然強調戰則必勝,但“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他的最高戰略指導目標。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指采用非直接、非流血的軍事手段迫使敵人屈服,從而達到己方政治目的的方法。這一原則,在《孫子兵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孫子全部戰略思想中一個頗具創見的基本點。
春秋,多事之秋:《孫子兵法》產生的時代背景
《孫子兵法》產生于春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社會大動蕩時期,也是科技和思想文化空前繁盛的時期。可以說,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大環境下,《孫子兵法》的產生是有其必然性的。

春秋時期主要國家概況

春秋時期主要國家持續時間一覽表


春秋時期主要戰役

春秋時期的戰斗形式和主要武器裝備
春秋時期,繼承了夏、商、西周三代的傳統,主要的作戰形式是車戰。此一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著數量龐大的戰車部隊。比如,據史書《左傳》所載,公元前529年,魯國請晉、齊、宋、衛、鄭等國舉行“兵車之會”,僅晉國就出動了“甲車四千乘”,總數就更多了。

戰車在戰斗時,可以從遠、中、近三個層面上分別對敵進行攻擊。戰車在接近敵人前,首先采用遠射兵器(如弓、弩等)射擊對方;其次,在接近敵人時,再使用長兵器(如矛、戈、戟等)在車上與敵格斗;再次,一旦戰車損毀,乘員就下車使用護身的兵器(如刀、劍、匕首等)進行自衛。
春秋時期主要武器裝備
矛

戈

戟

銅鉞

銅刀

《孫子兵法》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
《孫子兵法》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兵但又不限于言兵。以現代的學科分類來看,其對后世的諸種學科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下面就以其中影響最為顯著的幾種詳細說明。

中國古代兵書概覽
據粗略統計,中國現存的古代兵書共有200多部,而《孫子兵法》只是其中的卓越代表而已。現將中國古代兵書作一簡要概覽,以使讀者對此有一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

中國古代兵書發展的歷史階段
兵書的萌芽與產生階段
(商—西周)
商代出現記載戰爭的甲骨文,標志著兵書開始萌芽。西周《軍政》《軍志》的問世,則是兵書產生的標志。此時兵書并沒有對戰爭和軍事問題進行系統地論述,而且這一時期沒有流傳下來一部完整的兵書。
兵書的成熟和發展時期
(春秋—隋唐)
此時期是中國古代兵書的成熟時期,其作品最有代表性。這一時期的兵書理論色彩較濃,一般都對戰爭與軍事的重大問題進行論述,能從哲理的高度論兵。《孫子兵法》就是此一階段兵書高度成熟的標志。
兵書的低潮期
(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分裂割據,王朝更迭頻繁,幾乎沒有著述什么兵書,從歷代書目中只檢索到《契神經》《六壬軍法鑒式》《兵論》三種,但一部也沒有流傳下來。
兵書的復興時期
(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是中國兵書的大復興時期,其標志是:(1)兵書數量的急劇增加;(2)創編了許多兵書新品種;(3)政府組織力量編纂兵書;(4)注釋《孫子兵法》等兵書蔚然成風。
兵書的第二次高潮時期
(明清時期)
由于戰爭的客觀需要、武器裝備的改進和兵學思想的革新等原因,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兵書的第二次高潮,其標志是兵書的數量驟增,作者隊伍擴大,種類繁多。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和茅元儀的《武備志》等。
兵書的衰落時期
(清末)
清末是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時期,作為封建時代戰爭經驗和軍事理論載體的兵書也隨之徹底衰落。取而代之的則是已經非常成熟的外國資產階級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體系
《孫子兵法》的難能可貴,在于它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這不僅包括在正文中提到的軍事戰略與戰術思想,而且還包括軍事人才思想、治軍指導思想、軍事地理學、軍事后勤思想等諸多方面。

《孫子兵法》的戰術思想
如果說戰略是一種相對固定的作戰策略的話,那么戰術則是一種不斷要求“出奇制勝”,靈活多變的作戰策略。所以,戰術的產生并不是根據戰略的需要,而是依據那些眾多的現實性和特殊性。
孫子的戰術思想,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強調“知”的重要性。孫子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即戰術的運用是根據敵我情況的變化而靈活使用的,“知彼知己”強調了客觀現實情況的決定作用,即戰術首先必須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堅實基礎之上。
二、強調知彼知己的目的,在于了解敵我雙方的虛實、強弱,然后采用避實擊虛的手段去奪取戰爭的最后勝利。孫子正是通過對敵我雙方虛實、強弱的不斷比較研究,并通過大量的實踐經驗,才發現這一普遍戰術規律的。孫子是第一位將最一般和最普遍的戰術規律概括出來的偉大軍事家,并把它作了充分完整的論述和發揮。
三、孫子針對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氣候和地理條件的特殊情況,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戰術方法。如《軍爭篇》中的“治氣”、“治心”、“治力”、“治變”及其以后的用兵“八戒”等,《九地篇》和《地形篇》中有關各種不同地形情況下的作戰原則等,都充分闡明了“避實擊虛”這一基本的戰術規律。
十一家注孫子
中國歷代學者研究《孫子兵法》的主要方式是為其加注。其中以十一個人的注釋最為精彩、權威,他們合稱為“十一家注孫子”。這十一家中除了曹操和孟氏以外,其余皆為唐、宋時人。

2 唯物論與辯證法《孫子兵法》中的哲學思想
孫子之所以在政治、軍事上有遠見卓識,是有其哲學上的理論基礎的。具體來說,就是孫子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戰爭觀和軍事辯證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唯物主義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表現為無神論和反天命的態度。比如在《用間篇》中:“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二、表現為孫子將戰爭勝負與否建立在對戰爭雙方各種基本條件的基礎上。比如《計篇》中:“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三、表現為孫子把戰爭勝敗與否建立在認識客觀外界“知”的基礎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反映了這樣一條必須遵循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原則。
四、孫子還要求戰爭的指導者,不可從主觀愿望和喜怒感情出發,要在判明敵我雙方的情況下,再定下打不打的決心。比如《火攻篇》中:“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孫子兵法》中的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不僅貫穿了一條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而且還貫穿了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孫子軍事哲學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孫子在論述用兵時,關于對立統一的法則有許多提法,把握了矛盾斗爭的兩個方面。孫子關于“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等主張,即明確地把握住了矛盾斗爭的兩個方面。
二、孫子把戰爭看作是一組矛盾對立統一和轉化的過程,十分強調掌握變化情況而采取應變的措施。孫子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這是孫子辯證法思想的又一個突出特點。
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孫子認為戰爭的勝負雖然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但也并非絕對。只要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就“能為勝敗之政”。
四、在處理“常”與“變”的關系上,孫子認為,用兵有“常”,亦有“變”。不能墨守成規,要知“九變之術”,否則,就不能算“知兵”。
孫子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直到現在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原因就在于它不僅是一部兵書,而且還是一部高度抽象性的哲學著作,揭示的是事物的普遍規律。它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主要有兩點,即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

名詞解釋
唯物主義
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概括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辯證法
源于古希臘語,原意為談話的藝術。是一種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客觀世界本身固有的規律,是關于普遍聯系和發展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