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本就圖個快樂,可是人的貪婪與無止境的欲望使得我們對現實中的物質利益欲壑難填,活得極沒有自由,在人生的征程中留下了遺憾與痛苦。其實生活很簡單,只要能舍二取一,不貪不爭,為自己內心想要的去追隨,舍名利得夢想,舍痛苦得快樂。
舍得是一種快樂
舍得是一種心境,古人有云:“相由心生,煩惱皆自添,若為舍不得,又怎尋快樂?”為利所擾,舍不得而憂;為情所困,舍不得而痛。人要快樂,就要舍得。
舍得是一種智慧:鳥為食亡,人為財死,人為事業執著,為金錢奔勞,這固然是好事,但是當你為了不屬于自己但是舍不得放棄的事去損害別人的利益,這就會得到不好的結果,想再找回快樂,就會很難,只有懂得舍棄,才會懂得快樂。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他可以說是上帝的寵兒,他有著愛他的妻子,有著最崇敬他的兒女,而且他還有著信任他、聽他指揮的士兵,有著一國忠于他的人民,但是他卻有著一種超越生、死、病、老的追求,為了這種追求,他決定離開這里,放棄這里,因為這里的美好會讓他沉迷,會讓他舍不得離去。
當他拿下頭上的皇冠,把這頂象征著權力和財富的帽子戴到自己聰明的兒子身上時,他突然有一種滿足和快樂,他離開這個愛他敬他的地方,為著自己的追求,走遍千山萬水,看盡人世間的丑與惡,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沖破漆黑與陰冷,以自己的智慧,照亮塵世中掙扎迷茫的人民。
他被人當作了神,見到了他就見到了光明,后來他完全拋棄了自我,舍棄了一切,經受了無數的考驗與誘惑,他終于參悟了真相,知道了輪回之說,懂得了什么叫作生生不息,什么叫作源源不斷,一舉得道成佛,他就是后來人們常說的釋迦牟尼佛。
不被外界事物所惑,不被物質所累,不在權力面前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了自己的追求寧可舍得一切,這是一種大智慧,是一種大舍,他用這種舍得精神,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獲得了一種滿足,一種快樂。
在今天的社會中,有太多的人為著自我的利益而處處破壞著別人的利益,陰謀、詭計害得他人受到傷害,到最后自己也落不得好下場,后悔卻再也換不回來曾經的快樂與坦蕩,不是所有執著的東西都是美好的,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滿足的,要有自己的思想與智慧,知道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面對所有的誘惑與利益,要適可而止,欲舍而得樂。
大千世界,萬物有情,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舍而迷失了雙眼,看不到了應有的幸福與快樂,其實舍與不舍都是心中所想,舍平坦大道,闖危險山洞,出得洞來豁然開朗,什么叫作別有洞天,什么叫作美好人生,在于舍與不舍。
有一個女子喜歡上了一個男人,可是這個男人根本就不認識她,為此她對佛說:“能讓我變成他身上的一樣東西嗎,長在最顯眼的地方,那樣他每天都會看著我。”佛于是把她變成了男人手心里的一顆痣,男人每天都帶著她走南闖北,可是有一天男人看到這顆痣卻心煩了,為此用刀挑掉這個東西,痣從男人身上脫落了,而男人臉上的淚水卻流下來了。
女子問佛這是為什么?佛說你在看男人的眼睛時卻沒有發現他每天眼眶中打轉的淚水嗎,那是一個很早就喜歡你的男人,他為你變成了男人的眼淚,每當看著你難過時就會溢出淚水,現在他為了你流了出來,生命也在陽光中蒸發了。
女子由于對男人的癡迷卻忘了自己身邊的幸福,她不舍得丟掉那份不屬于自己的期待,卻再也得不到自己應得的幸福與快樂了。
是啊,當為某一種事物迷惑的時候卻忘記了看身邊的美好東西,也許人生中有太多的留戀,也許人生中有太多的不舍,所以人生中才有那么多的痛苦。用智慧之心舍二取一,用人生經歷領悟有舍有得,舍痛得樂。
放棄,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放棄,對心境是一種寬松,對心靈是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云,它清掃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
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里簡直是“怪人”:遠離政治,從不拋頭露面,整日浸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內,甚至在諾貝爾獎桂冠加頂的當天,他還如常地到實驗室工作。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崔琦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
他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制作,全靠他一筆一畫完成。而一旦要發電子郵件,也都請秘書代勞。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去追趕!崔琦放棄了世人眼里炫目的東西,為自己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也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人的一生很短暫,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顧及,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精彩,這時候,放棄就成了一種大智慧。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只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棄一些對你而言并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貪婪是大多數人的毛病,有時候只是一味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痛苦、焦慮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棄的人,結果卻什么也沒有得到。
不是說舍就是要放棄所有,而是冷靜看待事物,仔細觀察身邊的事情,該舍就舍,不要盲目追求,得到不好的結果,舍得讓你痛苦、不快樂的東西,舍得讓你不安心、憂愁的東西,舍棄讓你背信棄義、善惡不分的東西,得其純真,得其安心,得其快樂。
人生總要面臨許多選擇,也要做出一些放棄。要學會選擇,首先要學會放棄。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調整自我,準備良好的心態向目標靠近。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日趨激烈,每個人的生存壓力也越來越重,于是每個人都身不由己地變得“貪心”。追求太多,其失望也越深,所以一定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做好人生的取舍。
人生路漫漫,生活卻短暫,幸福要自己去把握:只有學會舍得才能獲得快樂。
海納百川,知足常樂
學會知足常樂,滿足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人無完人嘛,干嗎為那些不必要的事而悲傷呢,與其痛苦地活著還不如笑著面對呢,說不定你在滿足中就會得到自信,得到快樂。
海納百川,知足常樂,人活一生還不圖個瀟灑快活,要想知足就要腳踏實地,不因物喜不因己悲,保持平常之心,擁有正常情感,為自己喝彩,為自己加油,知足中不斷耕耘,知足中不斷進取,知足中不斷創新,知足中感恩生活,享受快樂。
知足是一種精神:不知足者貪,由貪生惡,算計一生,享得一世福,卻終日不歡,莫道世人笑他貪;知足者善,無欲無求,滿足于一念之間,笑口常開,自得其樂。
滿足人生,活出平常之心。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每一個人的喜好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喜好中做著不同的事,所以不必為別人的戰功感到眼紅,不必為別人的驕傲感到自卑,懂得好好愛護自己,滿足人生。
人活在世上,就要懂得知足,懂得去滿足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村里舉行畫畫比賽,要求畫一條很逼真的小蛇,很多畫家都爭相觀摩,而里面也有一個畫家畫得非常好看,他畫好自己的畫時,發現別人的也別有風味,就想著把別人的好能夠補到自己的畫里。
他的想法非常好,把自己畫得不好的地方改掉,可是當他畫好后,又想出與別人不同卻比別人多點啥的點子來,就在蛇的下部添出四只腳,畫是畫好了,可是一交上去便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是啊,蛇有腳嗎,本來他的畫是最好的,可是由于自己的不滿足,非要在畫上再添四只腳,使得自己的畫卻比任何人的都要難看了,自然這次參賽他也落選了。
由于自己的不知足,結果適得其反。人生也是一樣,不管是在什么位置上,都要懂得滿足,不是說自己的工作不好做,看著別人的就喜歡,而應該是靜下心來試想一下,如果自己真的處于那個位置了會真的干得開心嗎?
大凡生活在社會之中的人都不滿足,不管是什么人都在抱怨上天不公,卻不知道比自己不如意的人還有很多,如果自己都不知足,那么未來的生活你又怎么去創造成功,要先知足,認清現實才能干出成就,然后獲得滿足與快樂。
有一個國王,總是郁郁寡歡,于是他就派手下的人四處尋找一個快樂的人。這位國王命令道:“等你找到那位快樂的人,就把他帶回來。”國王的人到各處找了好幾年,也沒找到一個快樂的人。終于有一天,當他走進一個最窮的國家的貧困地區時,聽到一個人放聲歌唱。循著歌聲,他找到一位正在田間犁地的人,他問犁地人:“你快樂嗎?”
“我沒有一天不快樂。”犁地人答道。
于是,國王的使者就把他此次使命的意圖告訴了犁地人。
犁地人不禁大笑起來,為了表示感謝,犁地人又說道:“我曾因沒有鞋子而沮喪,直到我在街上遇見一個無腿的人。”
一國之王,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卻為尋找快樂而郁郁寡歡;一個貧苦農夫,平平凡凡,自給自足,卻“沒有一天不快樂”。而他們快樂與否的區別卻在于:農夫說過“曾因沒有鞋子而沮喪,直到我在街上遇見一個無腿的人”。
所謂眾生平等,不管是干什么,做什么的,只要能知足常樂,把一切名利看輕,不去為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執著悲觀,那么就會為一點事情感到滿足,感到快樂的。
快樂是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就好像喜歡看武打片子的人不去看《紅樓夢》,只要好就喊著精彩,喊出心中的興奮;又好像是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突然消失,或者對自己說分手,不要去尋死覓活的,要懂得放棄,灑脫離開;朋友不幸,也無須怨天尤人,坦然一笑;自己不美,不漂亮,也無須每天對鏡照看,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美好。
活出一種大度之心
當我們把自己的喜歡當成一種享受,在工作中享受著那一份獨有的嫻靜與清雅,享受著工作之后的成就感,享受著工作過程中的那一種滿足,知道人生苦短,歲月如流,所以我們就要樂天知命,而不是因為不滿足弄得什么都沒有情調,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勁來,那樣生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把生活看淡一些,活出一種平常之心,那么人生就會很容易滿足,當你滿足了你的事業,滿足了你的家庭,你還有什么心思去和別人較真,和別人攀比,你的心都被自己的這一份滿足占滿,滿腦子都想著上班的事情,下班的甜蜜,天天樂在其中,這不是一種快樂又是什么?
生活中為著一點事就大吵大鬧,工作上因為一點失誤就怕這怕那,到最后是離婚協議拿左手,離職通知拿右手。何不大度一點滿足生活,看到一些不順眼的事就包容一下,看到錯誤就大度一點,認真改過,把自己放低一點,把別人抬高一點,你也許會有著更多的快樂。
有一個公司的經理,他對工作可以說是兢兢業業,對家人可以說是關懷備至,就是太過自私,看到一點不順眼的就會雞蛋里挑骨頭,要是有人小聲抗議一下,他就會把人嚴訓一番,然后再施以小懲,使得很多同事都不喜歡他,什么話都不和他說。
他回到家以后,雖然也幫這幫那,但總是這也不順眼那也不順眼,為此經常跟老婆吵架,而且看到老婆出去就質問一番,生怕老婆跟別人跑了一樣,不管是在有人還是在沒人的時候都是這樣,看起來是出于一種關心,但是卻忽略了老婆的想法。
到最后公司推行民主選才意見,他被所有員工給予了差評,而他的老婆也因為受不了他這種疑神疑鬼的做法,就提出與他離婚,他一下陷入了生活的痛苦中,到后來還是想不通自己做錯了什么,反而挑剔別人的毛病,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自己對老婆多好卻換來老婆的離婚,對工作多敬業卻得到下崗待業的通知。
本來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被他的自私奪去了一切,他如果能看開一些,不要那么較真,在工作中對別人施以恩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我想他現在一定是所有人的模范,公司人人愛戴的經理了,他要是把對老婆的這種自私關心發揚到體貼之中,給老婆以信任和包容,那么兩個人肯定是恩愛一生。
只因為太在乎所以就想自私地把它變成自己的,什么都想占有,對它嚴加看管,容不得半點瑕疵,但是很多東西都不一定是完全占有才是最好的,如果大度一點,把一切看得很平淡,為著一點贊美就感恩生活,為著一點關懷就知足常樂,那么人生就不會出現許多不如意之事了,伴隨著的將是笑聲與快樂。
打開心靈之窗
不要去理會黑暗里的無助,如果感到難過了就把自己的心靈打開一扇窗,讓光芒透進來,為自己點亮一盞燈,使自己永遠保持樂觀的心情,那么就永遠不會有什么煩惱,也不會有什么難過,只要記得煩惱不是別人給你的,都是自己感覺的,只因為自己忘記了打開一扇窗,沒有給自己一個樂觀的心。
有一座很長時間沒有人住的閣樓,由于整天被密封著,年久失修,所以厚厚的布簾和滿是灰塵的窗戶就遮住了陽光,屋子看起來十分陰暗與恐怖。
一天,來了兩位年輕人,他們看到這個黑暗的屋子,又看看外面的美好陽光,就想把外面的陽光掃一點點進去,于是他們就在屋外不停地打掃,可是當他們把地上的陽光掃進桶里再搬到閣樓里的時候,陽光就又沒有了。
他們感到很困惑,為什么自己做的努力都沒有成功呢。就在他們兩個失望的時候,又有一個年輕人過來了,看到兩個人的舉動,大聲笑了起來。
他沒有說些什么,只是來到滿是灰塵的窗臺前,輕輕打開了一扇窗,陽光順著那個地方透了進來,一下子,整個屋子就亮堂了起來。
是啊,當我們在為著自己的煩惱憂郁的時候,為什么沒有想到給自己打開一扇窗呢,其實每一個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當他被這些黑暗影響了心情的時候,他們根本就不會去考慮這些很簡單的解決之法。
為別人也為自己留下一片光明,給自己打開一扇心靈之窗,用自己的樂觀去感染別人,也給自己增添美麗,只要自己懂得煩惱皆因自己起,只要能夠稍微地調整一下,那么你就會感到人生中的美好。
當我們自己擁有了快樂之心的時候,就一定也會有著一顆愛心,只要我們拿出自己的大度來,把一切美與丑、善與惡包容起來,那么世界上一切都會變得美好與樂觀。
有一天,一個年輕的小伙子由于懶散也沒有家人管教,他上網沒了錢,就跑到一個老奶奶的房間要去偷錢,老奶奶躺在床上聽到他的聲音,只知道是一個還很年輕的小伙子,就不想看他一生被無知埋沒,她就很平淡地說:“錢在抽屜里,柜里沒有。”好像對自己的孫子一樣關愛。
小伙子拿到了錢正要走,老奶奶又說:“收到東西也不說聲謝謝啊。”
“謝謝!”突然小伙子愣住了,一下想起自己是來偷錢的,可是看一下老奶奶,他的心十分不是滋味,就放了一些回去。后來小伙子被警察抓到了,就來到老奶奶的家問情況,老奶奶說:“是我給他的,他沒有搶。”小伙子十分感動,就跪到了老奶奶面前說:“以后一定要洗心革面,做一個好孫子,你就是我的親奶奶啊。”
老奶奶感恩生活,她知道小伙子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只不過是因為沒有家人,沒有得到過關心,才會做出這些事來。她用自己的一顆愛心去教育了他,使得他明白了好與壞,美與丑,到最后兩個人變成了一家親。
難過之事有,煩惱也隨之而來,但是只要記得用自己的大度給自己帶來一份快樂心情,遇到什么事情都不去計較,如果沒有陽光透進來,就自己動手打開一扇心靈之窗,那么你也就不會再有煩惱,當你懂得用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包容一切的時候,別人也會被你這種愛心打動,使得身邊的人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笑聲常在,煩惱從此離開自己。
放下才會快樂
“放下就能快樂”是一顆開心果,是一粒解煩丹,是一道歡喜禪。只要你心無掛礙,什么都看得開、放得下,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會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純潔圣地,快樂就隱居于此,她操縱我們每天的心情:時而像萬里晴空中的朵朵白云悠然自得,時而又像雨后的彩虹絢麗奪目,時而感受春風送來的問候,時而享受白雪皚皚中的那份寧靜。
然而,身居鬧市的我們發現:我們的心情越來越難以駕馭,承載她的那塊圣地正在漸漸地脫離我們的身體,離我們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卻是整天被名韁利鎖纏身,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我們肩負著不斷追求名譽、金錢、權勢等太多的累,不停地為自己描繪著自以為前程似錦的美好藍圖。就這樣,我們在名利的誘惑下,一天天地在世俗的旋渦中掙扎,越陷越深……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千山萬水也未找到,于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這時,一位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為何沒有快樂呢?”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擦著汗水說:“快樂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富翁恍然大悟:是啊,自己背著沉重的財寶,既怕人偷又怕人搶,還怕被人謀財害命,整天提心吊膽,快樂從何而來?于是,富翁放下財寶,并用它接濟當地的窮人。從此,富翁不再擔驚受怕,憂心忡忡,反而因為幫助了窮人,得到了窮人的感激和愛戴而快樂起來。
放下壓力,活得輕松;放下煩惱,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懶惰,活得充實;放下消極,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猶豫,活得瀟灑;放下狹隘,活得自在……
其實人生要生活得很幸福,不一定要輝煌,不一定有地位,卻一定得有“放下”的智慧,讓心靈釋荷。放下曾經的輝煌,放下昔日的苦難,放下對舊日戀情的回憶。卸下身上所有束縛我們前行的包袱,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放下。
“放下就是快樂”,這是一劑靈丹妙藥。放下即快樂,對每個人都適用。生活富裕了,但壓力越來越大;收入增加了,但快樂卻越來越少。其實,累與不累只是一種感覺。壓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自己的心態。快樂與不快樂,就看你是否學會了放下。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門心靈的學問。學會放下,讓心靈釋然。
有一個人覺得每天不堪生活重負,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于是,他去請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只竹簍放在他的肩上說:“你背著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從路邊撿一塊石頭放在里邊,看看是什么感受。”那個人雖然大惑不解,可還是按哲人說的去辦了。可剛走了幾百步,他就感到背負太重受不了了,因為竹簍里已經裝滿了沉重的石頭。“知道你每天為什么不快樂嗎?是因為你背負的東西太沉重了,它已經把你的快樂壓抑殆盡了。”哲人從竹簍里一塊一塊地取著石頭說,這塊是功名,這塊是利祿,這塊是小肚雞腸,這塊是斤斤計較……當大半簍石頭被扔掉后,那個人背起竹簍走起路來,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
生活原本是有許多快樂的,只是因自己常常自生煩惱而空添了許多愁。自己在努力地追逐著快樂,卻又總放不下心中的累贅,把不該看重的事情看得太重,總想放下些什么卻總也放不下。每日在塵世穿梭忙碌,每天忙著經營自己的世界,對工作、生活、朋友、親人等的期望值不斷升高,可是到頭來卻什么也沒有改變,什么也沒有得到,想想,自己是多么幼稚與淺薄。其實快樂是簡單的,放下就是快樂,所以要看得開、放得下。
若總是把不如意的事記在心里,只會讓自己更加不開心。對一些不快樂的事情應坦然面對,波瀾不驚;對工作生活中的瑣事,要該放手的就放手;對一些恩怨情仇,不再糾纏,不再為自己增加無謂的煩惱。想開了,竟剎那間感到莫名的輕松,忽然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多少天來的苦悶和煩惱、失落和迷茫,一下子煙消云散了。走出困境,一切是那么的輕松美好。真的放下就是快樂。
生活真的就像一只竹簍,自己之所以感到背負得很沉重,感到生活不快樂,其實是作繭自縛,自己給自己增加了功名利祿的重負。如果舍得將這些東西拋棄、放下,快樂就會縈繞在生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