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管理學(第三版)
- 王建民
- 2599字
- 2019-12-13 18:22:53
2.3 戰略管理的演進
根據專家研究,戰略管理理論的演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長期規劃(long-term planning)時代,第二階段為戰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時代,第三階段為戰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時代(注:本節內容主要參考:(1)楊錫懷編著:《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頁;(2)席酉民、劉文瑞主編:《戰略與變革》(管理思想大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3)肯·史密斯、邁克爾·希特主編,徐飛、路琳譯:
《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經典理論的開發歷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3.1 長期規劃時代
長期規劃時代,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止于20世紀60年代初。
20世紀50年代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企業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環境因素的變化,使企業的產品結構、運營方式和管理思想受到了挑戰,創新的壓力日趨加大。這一時期,環境因素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消費者需求向高質量、高檔次、多品種方向轉變。總體而言,社會對基本消費品的需求已經初步得到滿足。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于消費品,不僅要求質量好、上檔次,而且希望花色品種多。
第二,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學技術決定生產力,許多國家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發的軍事科學和技術應用于生產領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新的生產力的出現,大大縮短了企業技術創新和工藝流程改造的周期,提高了產品技術含量的密度,加快了產品升級換代的步伐。從另一個角度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加劇了企業間的競爭,使企業在獲得發展機會的同時,必須面對日趨嚴峻的挑戰。
第三,市場競爭國際化。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國際貿易得到很大發展。產品出口增加,交易范圍擴大,資本輸出增多,企業活動向國際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爭奪資源和市場的競爭也開始國際化。
第四,企業的行為受到規范和約束。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產生了較大程度的負效應,給社會和消費者帶來不少消極影響,比如環境污染、通貨膨脹、價格壟斷、劣質產品、欺騙性廣告宣傳、售后服務體系不健全等。不良行為引起了社會和消費者的不滿,于是,政府和社會有關機構便采取措施,加大對企業行為的規范和約束。
環境因素的一系列變化,對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和運營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的存在與發展,必須基于系統的計劃。這樣,“長期規劃”應運而生。
長期規劃的實現形式,主要是根據歷史經驗,以趨勢外推法來預期企業未來環境因素的變動情況。然后,以此為據,制訂出企業的長期計劃,以保持或贏得市場競爭優勢。
2.3.2 戰略規劃時代
戰略規劃時代,從20世紀60年代初至20世紀70年代初,持續10年左右時間。
戰略規劃是長期規劃的演變形式。長期規劃的運用,有三個假定條件:
其一,企業對于環境變化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環境因素;
其二,環境因素的變動具有可預測性;
其三,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企業都可以通過計劃來應對。
然而,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企業活動受到了來自政府和社會相關機構的規范和約束,行為的自由度下降,使企業對環境因素的影響程度降低,控制力量減弱。此外,環境狀態日趨復雜、多變,使企業對環境變化的預測難度大大增加。這樣,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為了保持或贏得競爭優勢,就必須提升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企業管理者在實踐中認識到,實施機動靈活的戰略,是提升應對能力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戰略規劃管理技術應用的一般方式為:①分析企業外部環境,求解發展趨勢;②發現并評估威脅企業發展的因素;③預測有利于企業實現收益最大化的機會;④規劃企業的行動方案。
知識·信息
伊戈爾·安索夫(Igor Ansoff),1918年,安索夫出生于前蘇聯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2002年7月14日在美國加州的圣地亞哥逝世,享年84歲。安索夫的父親是美國駐蘇聯的外交官,母親是俄羅斯人。他16歲以前都在前蘇聯度過,6歲時全家搬到莫斯科,直到16歲時隨父母來到美國,并在美國史蒂文斯技術學院學習工程學,取得碩士學位。此后他進入布朗大學獲得應用數學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國海軍后勤部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1950年安索夫進入了為美國軍方服務的蘭德公司,數理分析方面的天賦和能力使他在情報和戰略分析上表現出突出優勢。
安索夫在戰略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主要表現在對戰略管理的開創性研究。作為戰略管理的一代宗師,他首次提出公司戰略概念、戰略管理概念、戰略規劃的系統理論、企業競爭優勢概念以及把戰略管理與混亂環境聯系起來的權變理論。因此,管理學界把安索夫尊稱為戰略管理的鼻祖。倫敦商學院客座教授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是這樣評論安索夫的:“安索夫無愧于公司戰略鼻祖的稱號。盡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安索夫的方法過于強調結構完美和確定性,但他畢竟是在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適當的語言、程序,分析現代工業企業并明確地界定公司戰略中的深層次問題,包括公司如何成長、如何尋求合作、如何借用外力等。”著名管理學評論家海勒爾(Robert Heller)把安索夫譽為戰略規劃之父。
安索夫的偉大不僅在于他提出了一套廣為學術界、企業管理實務界所接受的戰略管理理論和方法、程序、范式,而且在于他能成功地把戰略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的范式等,引進學術的殿堂里。同時,他還把它們帶入企業的董事局、經理室等。在那里,安索夫的這些理論、程序和范式深深地烙進了不少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家腦子里。
2.3.3 戰略管理時代
戰略管理時代,發軔于20世紀70年代初,至今仍在發展之中。
戰略規劃的運用有一個前提假定:企業的能力可以保持不變。當時的觀點是新戰略始終可以利用歷史優勢,也就是說,無論戰略發生什么變化,企業都可以保持原有能力不變。假定企業能力不變,與實際情況不符。這是戰略規劃的一個缺陷。
實踐證明,戰略制定與戰略實施同等重要。戰略實施不力,必將使戰略的效應打折扣。戰略無法實施,不僅會使戰略無效用,而且會使戰略制定成本沉沒(沉沒成本,sunk cost,是經濟學概念)。
戰略管理三部曲——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戰略評價——的有效性、科學性、合理性得到證實。因而,逐步取代戰略規劃,成為企業主流的管理技術。表2-1對企業組織戰略管理演進的三個階段的特征進行了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