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管理學(第三版)
- 王建民
- 4898字
- 2019-11-25 18:33:54
1.3 如何學習戰略管理學?
學習戰略管理學,既需要認識概念框架、了解理論觀點、掌握實用技術,又必須熟悉案例分析方法,以便從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歷中,汲取有價值的營養。
學習目標的實現,從選擇一本具有選擇價值的,并且適合自己學習的教科書開始。
1.3.1 “磨刀”、“砍柴”兩不誤
古語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戰略管理學,應該做到“磨刀”、“砍柴”兩不誤。先把刀磨好,然后再去砍柴。有好刀,才能砍好柴。
這里的“磨刀”,是指掌握戰略管理學的概念、理論與方法,而“砍柴”,是指開展戰略管理實踐(包括案例分析)。
毫無疑問,戰略管理學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大多數學習者追求的目標是學以致用,希望盡善、盡美、盡快地解決自己實際工作或職業前途中的問題。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這就是在學習中,不能以“應用”為理,忽視概念與理論;不能以不習慣、不喜歡概念與理論的抽象和理性為由,而打起退堂鼓。
有一位教授,多次到北京知名高校在外地舉辦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講學。班里的學員絕大多數為在職行政干部和教學、科研人員。教授發現,這些在職學員,普遍不喜歡概念和理論。一遇到概念和理論,有人就會說“我們是企業”、“我們是機關人員”、“我們是教學、科研管理人員”,“學概念、學理論沒用”。每當聽到這樣的說法,教授就會“義正嚴辭”。后來,干脆在講學的開場白中“把丑話說在先”。他的說法是:
第一,一門學科,是由概念和理論構成其邏輯體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理解其中的邏輯,何談“應用”?
第二,你上的是“研究生”課,不是聽領導作報告,不是聽廣播,也不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有人看到管理學科的教科書中有許多“故事”——案例,就強調“案例好,應該多講案例”。案例對于管理學科當然重要,但是案例分析,必須以一定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為工具,否則,從案例中看到的只能是“故事”而已。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沿著“概念—理論—應用”的路子走下去,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1.3.2 “邊干邊學”——發現案例的價值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明·王守仁《傳習錄》)
“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宋·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
“磨刀”是“知”的過程,“砍柴”是“行”的活動。“磨刀”是為了“砍柴”。“知”的目的達到之后,就要開始“行”的實踐。
然而,眾所周知,從“知”到“行”的轉變,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教學實踐表明,通過分析、研究他人的直接經驗,了解發生在一些組織中的“故事”,可以大大提高理性知識向感性技能轉化的效率。這意味著,案例分析應該成為學習戰略管理學,以及其他管理類課程的重要環節。
案例分析,是一種可稱為“learning-by-doing”(“邊干邊學”)的學習方法。以所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為工具,剖析個人、組織或其他主體的成敗得失、行為方式、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從中一定可以發現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可資借鑒、學習或利用。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3.3 盡享清新、充實與時尚——如何利用本書
學習戰略管理學,還需要一本好的教材,一本有經驗的教授認真編寫的教材。本教材自10年面世以來,經過廣大師生和讀者的檢驗,根據反饋信息做了兩次全面修訂,現在是第三版。希望用簡約、精致、清新、明快、亮麗的語言外殼,承載充實、豐碩、前沿、時尚的思想內容,把戰略管理學的基本概念、理論知識、應用技術和典型案例奉獻給使用本教材的各位老師和同學,以及各位希望走進戰略管理知識殿堂的讀者。
本版教材由四篇12章組成。
簡要介紹戰略管理學相關概念和基礎知識。本篇由兩章組成。第1章,請讀者“走進戰略管理學”,不是第二版采用的“走近”而是“走進”;第2章,請讀者繼續往前走,把“戰略管理學ABC”搞清楚,了然于胸。
討論制定戰略的準備工作。第3章是了解組織的基本情況,特別是明確組織所追求的使命、愿景和目標。第4章和第5章是內部因素分析,第6章是審視環境情況。
主要研究戰略的制定、實施和控制問題。第7章介紹制定戰略的程序與技術;第8章討論戰略的選擇問題,了解戰略的類型與作用;第9章研究戰略實施的條件與機制;第10章探討戰略實施的控制與評估。
介紹藍海戰略的思想、技術與實踐。藍海戰略觀點的提出和技術的開發,對于戰略管理理論和實踐都有開創性的意義。本篇由兩章構成:第11章,介紹藍海戰略的概念、理論、方法;第12章討論藍海戰略的實踐問題,包括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原則,典型的藍海戰略管理實踐案例。圖1-1所示為本教材內容的邏輯模型。

圖1-1 《戰略管理學》邏輯模型
對于如何利用本書,我們分別對教師和學生提出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介紹理論知識和方法時,盡量聯系現實事例,可能效果更好;
●注意運用案例教學方法,多組織案例討論課;
●注意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鼓勵或要求學習者通過網絡獲取信息;
●要求學生多動筆,回答問題,分析案例。
對學生的建議是:
●明確目的,學習主動化;
●勤思考、多動筆,回答每章所附的“思考與討論題”;
●認真準備案例討論課,踴躍發言——這是你的權利;
●注意從專欄中獲取“知識與信息”;
●充分利用互聯網;
●多讀參考書。
知識·信息
近年來美國經濟不景氣,加上曝出不少公司丑聞,首席執行官(CEO)們的日子的確難熬。最近,《財富》雜志列出了美國歷史上十位最杰出的CEO,以期為今天麻煩纏身的CEO們,樹立一道自我評判的標桿。
許多人從沒聽說過查爾斯·科芬,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對任何一個CEO來說,從企業締造者手中接過權力,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那位締造者還擁有電燈、電話、電影、堿性電池、配電技術等一大堆發明專利。科芬在1892—1912年間,領導通用電氣公司完成了兩項意義深遠的創新:一是建立了美國第一家研究實驗室,二是提出了系統管理開發的設想。愛迪生在上千人的幫助下,成為個人天才,而科芬創造了一個并不依賴于他本人的天才體制。他創造的企業理念和機制,使他領導過的通用電氣歷久常新,并成為他人競相效仿的楷模。科芬的后繼者杰克·韋爾奇改進了通用公司的體制,在用人和增加企業利潤方面展現了杰出的智慧,但韋爾奇不是這些概念的發明者,他只是繼承者。其他CEO的名聲更響,但是,是查爾斯·科芬為他們搭建了可以盡情表演的舞臺。
是飛機幫助美國打贏了戰爭,但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的時候,波音公司卻岌岌可危。不過,比爾·艾倫從不把波音公司看成是生產轟炸機的公司。在他看來,這是一家工程師能制造出誘人飛行器的公司。在他的領導下,波音相繼生產了707、727、737和747,這四項是商用飛機制造史上最成功的機型。艾倫曾說“如果波音飛機公司說我們要制造這架飛機,就算它要動用整個公司的資源,我們也要把它造出來!”今天的一些CEO,總是被一些小事煩擾,像公司短期結構、每股的幾分錢贏利、近期目標等。艾倫留給后來者的可貴遺產是,他擅長高屋建瓴,頭腦中所想的,都是宏大的計劃。
20世紀80年代,一位巴西商人曾經給美國許多零售公司老板寫信,希望親眼看看美國人如何經營零售業。多數老板不屑回答,也有人禮貌地回應:“不,謝謝。”只有山姆·沃爾頓例外。巴西億萬富翁后來才知道,沃爾頓請他們來,是為了向他們了解南美。沃爾頓的信念是:用盡量少的價格向人們提供盡量好的東西。1992年去世前,他做了兩項把這一信念貫徹下去的決定。第一,到2000年把沃爾瑪公司的年銷售額從300億美元提高到1250億美元。第二,挑選個性平平的大衛·格拉斯作為接班人。在格拉斯的領導下,沃爾瑪公司的年銷售額在世紀之交達到1650億美元。沃爾頓比誰都清楚教父情結的危險性,他向世人證明,對一個出色的企業來說,這個缺陷是能夠被克服的。
如今,全球每年有大約3000萬人,能幾乎免費得到默克公司治療血吸蟲的這種特效藥。喬治·默克二世說,那些眼睛一味盯著華爾街的CEO,既無法服務大眾,也得不到利益。而默克之所以讓股東獲益匪淺,是因為他首先想到了別人。
1971年達爾文·史密斯成為金佰利—克拉克公司CEO。他當時面臨的現實相當殘酷:公司在平庸之中滑向衰敗。成為金佰利公司CEO之后不久,他被確診患了鼻咽癌。他有感而發地對妻子說:“如果你手臂上有癌,你就得鋸掉手臂。”停了一下他接著說:“我決定了,我們要賣掉造紙廠。”這個念頭來自于與一位主管的談話,對方告訴史密斯,金佰利公司的副業產品“舒潔”紙巾,如今才是公司的象征。這個大膽的行動最后成功了。別人認為不可能干成的事,史密斯辦到了。
如果讓人們舉出一例CEO干的最有勇氣的事,許多人大概會說是1982年,詹姆斯·伯克因氰化物中毒事件把所有泰諾膠囊撤下貨架。此舉使公司收入損失了1億美元。不過,伯克真正的偉大之舉是在此前三年。
當時,他把20位公司高層主管叫到一個房間里,他伸出手指,敲打著掛在墻上的小R.W.約翰遜36年前寫的強生公司信條。這些信條是為公司自律而設的,其中有對“母親和所有使用本公司產品的人負責”的字樣。伯克當時說:“這是公司信條,如果我們不以它為準繩,就把它從墻上揭下來撕掉吧。”房間里的人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立刻爭吵成一片。不過最后,這些人達成了共識。伯克名列十大CEO,不僅因為他帶領強生走出危機,還因為他的信念應該永遠成為榜樣。
1981年,美國聯邦抵押協會的股票跌入谷底,大衛·馬克斯韋爾臨危受命,負責收拾這家抵押貸款企業的爛攤子。腳踏實地,不事聲張,馬克斯韋爾不僅救下一座著火的房子,而且把它變成了殿堂。
他采取了一些傳統做法,如出售價值100億美元不賺錢的抵押債權。但他最大的智慧在于,通過放開住房產權,使美國的社會架構得到加強,從而為公司踏出一條再生之路。如果聯邦抵押協會干得好,那些傳統上沒有自己住房的人——像少數族裔、移民、單親家庭——實現自己的美國夢就會更容易。要是扭轉企業乾坤是門藝術的話,馬克斯韋爾就是這門藝術中的米開朗基羅。
3M公司CEO威廉·麥克奈特從1929年起,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模式:3M公司把創新變成制度性的、循序不斷的過程。很多人可能熟悉這樣的故事:3M公司的科學家把自家的地下室炸開一個洞,好放進制造易撕的小粘紙的設備。在產品打不開市場的情況下,科學家像藥品推銷商一樣,向公司部門的員工免費發放試用品,以至于公司里一大批人用粘紙上了癮。麥克奈特鼓勵員工創新,對員工的新想法倍加珍愛,大量像即時貼這種風行于世的產品,就在3M公司陸續誕生了。
1963年,凱瑟琳·格雷厄姆接手了死去丈夫留下的《華盛頓郵報》。當時《郵報》是一家毫無特色的地方報紙,而格雷厄姆卻打算讓它向《紐約時報》叫板。1971年,她做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決定。當時她面前擺著五角大樓的一份報告,報告證明政府在越南戰爭問題上撒了謊。正是格雷厄姆的決定,《郵報》方有今天的地位。勇氣不是不知恐懼,而是在恐懼中能果敢行動。就這一點來看,凱瑟琳·格雷厄姆也許是這10位CEO中最勇敢的。
1949年,37歲的大衛·帕卡德參加了一次美國商界領袖們的聚會。與會者就如何追逐公司利潤侃侃而談,但帕卡德不以為然。他在發言中說:“一家公司有比為股東掙錢更崇高的責任。我們應該對員工負責,應該承認他們的尊嚴。”帕卡德在締建硅谷精神方面的貢獻,恐怕超過了任何CEO。就像希臘的民主遺產一樣,他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影響至深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