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1874年馮特的心理學

對于馮特來說,心理學是生命科學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外部來觀察生命過程,于是我們有了生理學的題材,我們還可以從內部來觀察生命過程,于是我們有了心理學的題材。PP,1頁以下。這些題材的內容總是很復雜的,實驗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題材分解成“基本的心理過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組成成分,就可以把它們與最終的復合物進行比較。我們希望理解整合(integration)的本質,根據馮特的觀點。整合就是意識的可區分的特征。PP,5頁、20頁、717頁。

最后,內在生命過程的分析給我們帶來純粹的感覺(puresensation),這種感覺最初是由強度和性質構成的。感覺不帶參照物,它們既不朝前看也不往后瞧。它們不告訴我們刺激是來自外部還是來自內部器官,興奮點是在邊緣還是在中央,它們也不預測那些對它們進行綜合的觀念,它們只是在性質和強度上自然地發展,發展到可觀察可描述的地步。當各種感覺彼此相互作用時,就加入了心境或感情(affective tone or sensory feeling)這第三種因素。然而強度和性質是“更原始的”組成成分。觀念最初是由這些感覺構成的,然而觀念的里里外外顯示不出它們是想象的觀念或是知覺的觀念。PP,464頁。從心理學角度,個體的觀念與它們的感覺組成成分中特有的一般觀念不同:前者是感覺的復合,是常數,后者是變量。PP,468頁。觀念畢竟不是“心理的形成”(psychical formation)。如果我們以心理學的觀點去推斷它們,我們只能發現它們在意識、口語和書面語中伴隨著含糊的不確定情感的替代物。PP,672頁。同樣,判斷屬于邏輯,基本不屬于心理學;邏輯和心理學之所以接近,是由于它們長期連續的平行發展的結果,是由于理性的思考和語言表達的結果;我們的“有意識的心理過程”最初不過是由觀念和觀念的聯結組成的。PP,709頁以下。

所有這些分析的傾向是很明了的:馮特嘗試描述心靈,顯示構成心靈的要素,把它分解為最小的項目。但當他從分析轉向綜合時,這種解釋就難以繼續下去。通過“心理的綜合”(psy-chical synthesis)把感覺并入觀念,馮特在此把“心理的綜合”與化學合成相對照,評論家則把它比作穆勒(Mill)的“心理化學”(mental chemistry)。PP,484頁;J.S.穆勒,《一個邏輯的體系》(A System ofLogic),1843年,第6篇,第4章(1856年,第2卷,429頁);《對威廉·漢密爾頓先生的哲學的檢驗》(An Examination ofSir Wil-liam Hamilton's Philosophy)1865年,286頁;在J.穆勒《人類心靈現象的分析》(Analysis ofthe Phe-nomena ofthe Human Mind),1869年,第1卷,106頁以下的注釋。原始材料是D.哈特利(D.Hart-ley)《對人的觀察》(Observations on Man),1810年,第1卷,77頁。觀念通過“第二次意動”(secondary act)獲得它們的客觀參照物,從心理學上分析,“第二次意動”似乎由更多的觀念構成,PP,465頁。而后客觀的參照物本身靠近心理學的目標。我們把直覺的概念和形式看做進一步思考的“假設”,PP,672頁、680頁。似乎邏輯的心靈和實際的心靈必然蘊含在假定或現象中,似乎心理學家用不著破壞科學的連續性就可以從一個方面轉移到另一方面。盡管我們可能被上面的描述所迷惑,然而一般情境中并不存在含糊不清的東西。馮特像他同時代的其他許多人一樣,被進化論原理中的大量承諾所迷惑。PP, vi。對他來說是“原始的”(original)東西,對斯賓塞(spencer)來說或多或少是“新生的”(nascent);后來者必然源自早期的人,因為那是事物的發展規律,后來者沒有其他的基礎。同理,馮特的主要成果都是描述性的,只有當某些傳統題材的心理學術語難以描述時,他才轉而依靠“發生的解釋”(genetic explanation)。

因此那是馮特的一種體系。然而,就連描述心理學也不能單憑感覺和它們的心理整合的模式與水平來描寫。因為馮特提醒我們,意識領域并不是一片光明,其中心呈現一小塊明亮區域,周圍則是比較暗淡的區域。處于不同區域的觀念有著不同的意識狀態,因而就提出了注意的問題。馮特在各個不同的上下文關系中搜檢出描述片斷,似乎它是“他的關心之所在”,他把注意描述為觀念的清晰性以及努力或竭盡全力的獨特情感。PP,717頁以下,特別是724頁。它有兩個具體的表現形式,統覺(apperception)和隨意行為(voluntary action)。當我們在考慮觀念的內部過程時,我們所言及的便是統覺;當我們在考慮外部活動的情緒問題時,我們涉及的便是隨意行為。PP,813頁、835頁。注意過程的兩種形式是有條件的,兩者都與大腦皮層的生理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它們處于科學心理學的范圍內。PP,720頁、723頁、834頁。然而心理學家卻忽視了它們,因而在不完善的心理學和站不住腳的哲學中受到這種忽視的懲罰。PP,792頁、831頁以下。

在此我們不必進一步探討注意說,我們也不必爭論馮特關于實驗心理學任務的正式聲明中是否包括了注意問題。然而作為兩個體系互相交錯的一個例證,我們可以來看看他關于觀念聯想的論述。如我們所預期的那樣,他以整合的方式開始,在此前提下聲稱,在空間和時間上聯結的相似性與頻率的規律即使作為經驗的概括也是不完善的。我們確實發現,兩種聯想形式在自由發揮想象力以及反映的思想方面都不同。但頻率聯想比相似聯想更廣泛,相似聯想中交叉的相似性可能存在于有關觀念的任何一種感覺構成要素中,特別是存在于他們的感情狀態中,而其他一些東西則只是一種習慣的成分。因此,馮特提議分別把它們稱為“關系的聯想”(association by relationship)和“習慣的聯想”(association by habituation)。他堅持認為這種新的名稱并非無關緊要的,因為它們比舊的名稱更能對自我觀察的事實作出完整判斷,也向我們指出中樞神經產生聯想的實質條件。PP,788頁以下。

分析和綜合方面現在有了長進,但還不夠。因為觀念不會自動聯想,把聯想看成自己的行為方式;相反,聯想律處在注意的絕對控制之下。因為實驗的介入,現在產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問題,而經驗心理學采用單一的調查方式,必然看不到這些問題。受它們的啟發,我們超越聯想主義得到一個“觀念的過程和聯結”的更為忠實的副本。PP,793頁;參看第19章前面部分。在我們的意志心理學中,我們以同樣的方式避免進入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的哲學死胡同(impasse)中。PP,837頁。

這些段落簡要概括了1874年的馮特的學說。他并沒有賦予心理學一個不同的題材,生理學和心理學之間的區別只是存在于我們的觀念中。馮特已經出版了生理學方面的綜合性著作,現在他帶著他的知識和方法轉向了心理學。他確信只有與外部生活過程密切地聯系在一起,那些內在的生命過程才能得以更好地闡明,而當我們把外部觀察的工具——生理學的步驟用于心理時,內在觀察的結果才是最真實的。他沒花多少時間預備,卻盡可能快地觸及事實;當事實很少或沒有時,他通過自己的觀察來補充、來提供。他最初的目標如同生理學家描述活體現象那樣來描述心靈現象,記錄他在觀察中所了解的現象,說明他對觀念、概念、注意和聯想的處理,仍然存在不少思辨的余地。我們必須承認,思辨經常受到先前的思維習慣、心理學的傳統、使事物邏輯上趨于完善的傾向、進化論原理中有些樸實的信念的影響。除了次要的問題外,思辨根本不能使讀者銘記任何東西;因為馮特既過于教條又過于靈活,以至于無法理清他的觀點。對進一步事實的需求以及思辨的補綴特點都提出:在他的指導下,心理學仍有一段漫長的系統化的道路要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青冈县| 七台河市| 津市市| 丹棱县| 益阳市| 南汇区| 安塞县| 胶州市| 延安市| 景德镇市| 郧西县| 治多县| 临夏市| 浙江省| 金堂县| 绥化市| 美姑县| 那坡县| 宁陕县| 西城区| 进贤县| 德格县| 叶城县| 冕宁县| 花垣县| 绥阳县| 黄骅市| 繁昌县| 兖州市| 阜平县| 怀远县| 杭锦后旗| 自贡市| 广东省| 瑞安市| 五河县| 平顺县| 保亭| 青州市|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