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簡選

【說明】

“簡選”就是選拔的意思。本篇以歷史上商湯、周武王、齊桓、晉文、闔廬稱王稱霸的事例論證了“簡選精良”的必要。文章提出,“兵勢險阻”、“兵甲器械”、精壯熟練的武士、訓練有素的士卒,這四方面是“義兵之助”,“不可不為而不足專恃”。這一觀點是相當精辟的,體現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孟子在戰爭問題上單純強調了人的因素,提出了“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的觀點,本篇可以說是對這種思想的批駁。

 

三曰:

世有言曰:“驅市人而戰之[1],可以勝人之厚祿教卒[2];老弱罷民[3],可以勝人之精士練材[4];離散係絫[一][5],可以勝人之行陳整齊[6];鋤耰白梃[二][7],可以勝人之長銚利兵。[8]”此不通乎兵者之論。今有利劍于此,以刺則不中,以擊則不及,與惡劍無擇[9],為是斗因用惡劍則不可[10]。簡選精良,兵械銛利[11],發之則不時,縱之則不當[12],與惡卒無擇,為是戰因用惡卒則不可。王子慶忌、陳年猶欲劍之利也[13]。簡選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將將之[14],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湯、武、齊桓、晉文、吳闔廬是矣[15]

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16],以戊子戰于郕[17],遂禽推移、大犧[三][18],登自鳴條[19],乃入巢門[20],遂有夏。桀既奔走,于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賢良[21],順民所喜,遠近歸之,故王天下。

武王虎賁三千人[22],簡車三百乘[23],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24],而紂為禽。顯賢者之位,進殷之遺老,而問民之所欲,行賞及禽獸,行罰不辟天子[25],親殷如周[26],視人如己,天下美其德,萬民說其意,故立為天子。

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以為兵首[27],橫行海內[28],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29],西至鄗[四][30],北至令支[31]。中山亡邢[32],狄人滅衛[33],桓公更立邢于夷儀[34],更立衛于楚丘[35]

晉文公造五兩之士五乘[36],銳卒千人,先以接敵,諸侯莫之能難[37]。反鄭之埤[38],東衛之畝[39],尊天子于衡雍[40]

吳闔廬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五][41],以為前陳,與荊戰,五戰五勝,遂有郢[42]。東征至于庳廬[43],西伐至于巴、蜀[44],北迫齊、晉,令行中國[45]

故凡兵勢險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選練角材[46],欲其精也;統率士民[47],欲其教也。此四者,義兵之助也,時變之應也[48],不可不為而不足專恃[六][49]。此勝之一策也。

 

【校勘】

[一]絫,眾本作“系”,今據畢校改。

[二]耰,畢本作“櫌”,今據舊本改。梃,舊本皆作“挺”。

[三]舊本“移”上皆脫“推”字。

[四]鄗,眾本作“郭”,今據陳昌齊說改。

[五]趾,元本、李本作“止”。

[六]眾本“可”下無“不”字,今據陶鴻慶說補。

 

【注釋】

[1]市人:市場上的人。指臨時聚集起來的烏合之眾。

[2]厚祿:指祿秩豐厚的武士。教卒:受過訓練的兵士。

[3]罷(pí)民:疲憊的百姓。罷,通“疲”。

[4]練材:技藝熟練的勇武之士。

[5]絫:“累”的本字。累(léi),捆綁。係累:這里指囚犯。

[6]行陳(hángzhèn):軍隊的隊列。“陳”的這個意義后來寫作“陣”。

[7]耰(yōu):平土的農具。白梃:白茬的木棒。

[8]銚(tiáo):古代兵器。一說即長矛。

[9]惡:劣。擇:區別。

[10]是:此。因:于是。

[11]銛(xiān):銳利。

[12]縱:發。

[13]王子慶忌:春秋時吳王僚之子,以勇捷有力聞名。陳年:古代齊國的勇士。

[14]將之:統率他們。

[15]是:指示代詞作謂語。

[16]必死:指不怕死的武士。

[17]郕:古地名。

[18]禽:捕捉。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擒”。推移、大犧:夏桀之臣。他書或作“推哆”、“推侈”、“大戲”。

[19]登:進發。鳴條:古地名,又名高侯原,在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相傳商湯伐桀,戰于鳴條之野,即此地。

[20]巢門:當是夏桀國都城門之名。

[21]遂:舉薦。

[22]虎賁(bēn):勇士之稱。

[23]簡車:精選的戰車。簡,選。

[24]要(yāo):這里是成的意思。甲子之事:指周武王在甲子那天打敗商紂的戰事。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縣南。

[25]行罰不辟天子:指誅殺商紂。辟,避開。

[26]殷、周:指殷、周的士民百姓。

[27]兵首:軍隊的前鋒。

[28]海內:四海之內。古人認為我國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以內為海內。這里與下文的“天下”所指相同。

[29]石梁:古地名。高誘注:“在彭城。”彭城在今江蘇銅山縣。

[30]酆:在今陜西戶縣東。他書或作“豐”。鄗(hào):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

[31]令支:春秋時山戎屬國,故址在今河北遷安縣一帶。本書《有始》作“令疵”。

[32]中山:春秋時白狄別族國名,戰國時為中山國,故址在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邢:古國名,周公之子封于此,故址在今河北邢臺縣境。據史書記載,齊桓公因邢遭受赤狄侵犯,于是把邢遷到夷儀,狄實際上并未滅邢,邢后為衛所滅。其事可參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33]狄人滅衛:公元前660年,狄人殺衛懿公于熒澤,所以說“滅”。

[34]夷儀:古地名,在今山東聊城縣西。

[35]楚丘:古地名,在今河南滑縣東。

[36]造:造就,訓練出。兩:這里有技能的意思(依高誘注)。五乘:兵車一乘,甲士三人,五乘合十五人(依松皋圓說)。

[37]難(nàn):拒,抵擋。

[38]反:覆,毀。埤(bì):即“埤堄(nì)”,城上有孔(或呈凹凸形)的矮墻,也稱“女墻”。

[39]東:用如使動,使……東西向。畝:指田壟。

[40]衡雍:春秋鄭地,在今河南省原陽縣。

[41]利趾者:善于奔跑的人。趾,腳。

[42]郢:春秋時楚國國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43]庳廬:古地名。

[44]巴、蜀:二古國名,故址在今四川境內。

[45]中國:指春秋時地處中原的華夏各諸侯國。

[46]角材:指武士。角,較量。

[47]士民:指士卒。

[48]時變:時勢的變化。應(yìng):適應。

[49]專:獨,單一。恃:依賴,憑借。

 

【譯文】

世上有一種言論說:“驅使市人作戰,靠他們可以戰勝祿秩豐厚的武士和受過訓練的士兵;靠老弱疲憊的百姓可以戰勝精壯、熟練的武士;靠散亂無紀的囚徒可以戰勝行列整齊的軍隊;靠鋤耰木棒可以戰勝長矛利刃。”說這種言論的根本不通曉用兵之道。假如有一把鋒利的寶劍,由于技藝不精,拿它來刺卻刺不中敵手,拿它去擊卻擊不著目標,這同手持劣劍沒有什么分別,但為此在搏斗時就使用劣劍卻不可。經過選拔的、裝備精良的軍隊,發動它們總不合時機,使用它們總不得適宜,這同統率劣等軍隊沒有什么分別,但為此在戰爭中就使用劣等軍隊卻不可。像王子慶忌、陳年那樣的勇士,尚且還希望寶劍鋒利,更何況一般人呢!經過選拔的、裝備精良的軍隊,讓有才干的將領統率它,古代有借此成就王業的,有借此成就霸業的,商湯、周武王、齊桓公、晉文公、吳王闔廬就是這樣。

商湯率領精良的戰車七十輛,不怕死的勇士六千人,在戊子那天與夏桀在郕地交戰,抓住了桀臣推移、大犧。商湯進軍鳴條,接著進入巢門,于是占有了夏的天下。夏桀已經逃跑了,在這時,商湯發揚仁慈的美德,撫恤百姓,一反桀的所作所為,拔舉夏的賢人,順應人民的意愿,遠近的人都歸附了他,所以湯稱王天下。

周武王率勇士三千人,精選的戰車三百輛,甲子那天,在牧野打敗了商紂的軍隊,紂被擒獲。武王把賢人提拔到顯貴的位置,舉薦殷朝的遺老,詢問人民的愿望,行賞及于禽獸,懲罰不避天子,親近殷的士民百姓就像親近周的士民百姓一樣,看待別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樣,天下贊美他的德行,萬民喜歡他的仁義,所以武王立為天子。

齊桓公率領精良的兵車三百輛,訓練有素的士兵一萬人,作為大軍的前鋒,縱橫馳騁于四海之內,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他率領軍隊向南到達石梁,向西到達鄷、鄗,向北到達令支。中山攻陷了邢國,狄人滅亡了衛國,桓公在夷儀重建起邢國,在楚丘重建起衛國。

晉文公訓練出具有五種技能的甲士十五人,讓他們率領精銳的步卒一千人作為前鋒,先同敵人交鋒,沒有任何諸侯能夠抵擋。晉文公命令毀掉鄭國城上的女墻,以便隨時攻取,命令衛國的田壟一律東西向,以便自己的兵車通行無阻,并率領諸侯在衡雍尊奉周天子。

吳王闔廬選拔力士五百人,善跑的士兵三千人作為軍隊的前鋒,跟楚國交戰,五戰五勝,接著占領了楚國的國都郢。吳王闔廬率軍向東征伐一直打到庳廬,向西征伐一直打到巴、蜀,向北逼近齊國、晉國,號令在中原華夏各諸侯國暢行無阻。

所以,凡戰爭形勢、山川險阻,用兵的人都希望它對自己有利;兵甲器械,都希望它鋒利堅固;選拔、訓練武士,都希望他們精銳強壯;統率士卒,都希望他們訓練有素。這四個方面是正義之師的輔助,是適應時勢變化的憑借,不能沒有,也不能一味依賴它,這是取勝的一種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榆林市| 出国| 达拉特旗| 温泉县| 韶关市| 聂拉木县| 昆山市| 宜君县| 综艺| 抚顺市| 顺昌县| 小金县| 隆子县| 青神县| 旬邑县| 水城县| 株洲县| 通山县| 常山县| 密山市| 黑河市| 泰州市| 南京市| 霍州市| 恭城| 长治市| 东乡族自治县| 乐安县| 广元市| 泗水县| 左云县| 丰顺县| 金溪县| 永靖县| 桐柏县| 读书| 南昌市| 砚山县| 满洲里市| 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