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天涯芳草
  • 劉華杰
  • 1419字
  • 2019-12-06 19:26:18

靜園五院中文系的山楂

北大五院與大山楂(山里紅)共用一根的山楂野生種。

許多高校的中文系都“升級”為什么什么院了,北大中文系紋絲不動,還叫著老名字“中國語言文學系”。它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的“中國文學門”,成立于1910年。北大中文系多年來依然在小小的五院辦公,南側是哲學系所在地四院。當年這里都是燕京大學的女生宿舍。五院門朝西,正對著靜園草坪。靜園6個院(燕大時只有4個院,另兩個是后修建的)的外門都有矮墻相連。墻頭長滿衛矛科的扶芳藤,像是披了厚厚的綠毯。門兩側都是莖右旋的紫藤(Wisteria sinensis,《中國植物志》卻稱它“左旋”)。南北二層小樓的西立面,爬滿了葡萄科的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2008年4月16日,我在五院門口遇上剛面試完的李文靖,跟她借筆和紙,繪出五院樹木分布圖,并為院內樹木一一拍照。草本植物多而雜,當時未及辨識和記錄。粗略統計五院僅正門與二層小樓圍成的幾百平米區域內就有木本植物6科(葡萄科、衛矛科、豆科、蠟梅科、薔薇科、松科)12種之多,其中薔薇科植物種類最多。

五院特色木本植物有石楠、山楂、蠟梅和海棠,各有故事。這里只說說山楂。

《北京植物志》在薔薇科下只記錄了山楂屬的兩個種和一個變種:甘肅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山楂(C.pinnatifida)和山里紅(C.pinnatifida var.major,也稱紅果、棠棣、大山楂)。甘肅山楂為野生,果和葉均很有特點。果小,表皮光滑,果肉松軟;葉幾乎無淺裂。這種山楂極少栽培也難見到。我在北京延慶松山見過,其中有一株連續觀察過三年。而山楂和山里紅在北京各區縣廣為栽培,很常見。中科院北京香山植物園中還有毛山楂(C.maximowiczii)。

北大五院這株山楂頗特別,綜合特征跟上述哪一種也無法完全對著上。在春天和冬天,這株山楂樹看起來沒什么特別的,但是在夏天和秋天,它的特別之處就顯現了。同一株樹上竟然不同時開花,結出的果子也不一樣!全株植物葉形差別不大,花雖然開放時間差幾天,但一般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的差異。結出的果子卻明顯不同,一種是稀疏、個頭很大的普通大山楂,另一種很像在東北山上常見的山里紅(不同于北京人叫的“山里紅”)的果子,果實密集。

山里紅,攝于北京延慶。

可以合理地猜測它為何結不同的果子:當初苗圃園工可能用一株同科同屬不同種的野生山楂的小苗作砧木,嫁接成活了一株大山楂樹苗(這是園林的常規工作)。然后有人將它栽到了北大五院,山楂成活了。不過,也許由于北大園林工人的大意,沒有及時把根部發出的新芽摘除干凈,野生山楂的新芽也照樣生長,導致與嫁接成活的山楂共用一根,同根共生。外表看起來,它們只是同株樹上的不同分枝,而不會想到它們是不同的種。

大山楂(山里紅)的花。很好看,但聞起來很臭。

這種現象不算奇特,在果樹嫁接過程中常出現(生物系植物標本館小園和承澤園能見到榆葉梅與毛櫻桃共生的情況)。不過,它順利地在北大五院成長,并結出美麗、可食的果子,確實值得慶幸,這也成為值得欣賞的一道博物學風景。四院也有一株大山楂,只能結一種果子。

余下的問題是這種作砧木的野生山楂是哪個種?我查過一些資料,大致鎖定為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野生種,但從葉片看又有點像準噶爾山楂(C.songorica)。前者產于東北、華北等,后者只產于新疆。考慮到植物地理,為后者的可能性不大。好在它就長在校園里,園林工人也不太可能把它砍了,我們可以從容地觀察它,科學地鑒定它。

補記:2009年秋天不知不覺已到來,9月16日請北大生物系汪勁武老師專程到五院鑒定,汪老師仔細測量了兩種果子的直徑,與植物志一一核對。結論是:五院奇特的山楂樹是由山楂和大山楂(山里紅)兩個種構成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西宁市| 曲靖市| 门头沟区| 合阳县| 剑川县| 和静县| 公安县| 师宗县| 晋城| 行唐县| 中宁县| 黎川县| 武乡县| 介休市| 淳化县| 卢氏县| 绍兴县| 定襄县| 周宁县| 屯留县| 郑州市| 肃南| 玉山县| 达孜县| 平昌县| 镶黄旗| 景洪市| 饶平县| 永靖县| 呼伦贝尔市| 曲周县| 宜城市| 新乡县| 城口县| 神农架林区| 壤塘县| 嵊州市| 武宁县| 无极县|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