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xué)簡史
- 馮友蘭
- 583字
- 2019-12-06 19:46:11
“反者道之動”
在考慮這兩家的不同之前,我們先且舉出一個這兩家都支持的理論。這個理論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任何事物,發(fā)展到了一個極端,就反向另一個極端;這就是說,借用黑格爾的說法,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這是老子哲學(xué)的主要論點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釋的《易經(jīng)》的主要論點之一。這無疑是受到日月運行、四時相繼的啟發(fā),“農(nóng)”為了進行他們自己的工作對這些變化必須特別注意。《易傳》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系辭傳》下)又說:“日盈則昃,月盈則食。”(《豐卦·彖辭》)這樣的運動叫做“復(fù)”。《復(fù)卦·彖辭》說:“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老子》也有相似的話:“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
這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很大,對于中華民族在其悠久歷史中勝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許多困難,貢獻很大。由于相信這個理論,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jǐn)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在前不久的戰(zhàn)爭中,這個思想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種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懷著希望度過來了,這種希望表現(xiàn)在這句話里:“黎明即將到來。”正是這種“信仰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zhàn)爭。
這個理論還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jù)。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贊成,道家的人也一樣贊成。“毋太過”歷來是兩家的格言。因為照兩家所說,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為太過和做得過多,就有適得其反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