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簡繁:同層級職務的事務不平衡

我們用“簡繁”一詞,指稱同級職務在事務簡繁上的不平衡問題。

不但不同職類的同層次職位,其事務有簡有繁;就是同一職務上的不同職位,也會發生同樣問題。同是局長、處長、科長職務,具體到各局、各處、各科,有的比較清簡,有的就比較繁劇。2005年7月北京市政府部門的工資改革,其特點之一就是淡化“簡繁”之別。據報道,改革使“行業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被彌合,法院公務員收入減了,檢察院的收入加了;勞動局的收入加了,稅務局的收入減了。大家只要級別相同,收入基本一致”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GB/8216/39420/39432/3769452.html。有官員云:“我感覺這像是全市在吃同一鍋大鍋飯。”。改革后各級工資的級差有所擴大,所拉平的是同級職務的收入,因為工資以級別為準了。

設置“共同職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平衡簡繁。職類不同,但繁簡難易、責任輕重相近的職位,歸于同一職等、給予同等待遇。同時由于歷史的、結構的或政治的原因,品秩經常不能充分體現繁簡難易、責任輕重,這時候往往要另行在俸祿、資格或待遇方面加以區別。

第一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直接在共同職等上加以區別。秦漢秩級可以看成是共同職等。漢代的縣以戶數區分簡繁,萬戶以上縣,長官稱令;萬戶以下的縣,長官稱“長”。千石、六百石之縣令,四百石、三百石縣長,也因戶數而異。西漢在一段時間中,郡守曾因事務簡繁而有級別之異。由尹灣漢簡所見,東海郡戶口曾達139萬余。而小郡人口可能還不到其1/10。所以在漢昭帝到漢成帝一段時間里,12萬戶以上的郡被定為“大郡”。若以一家五口計,大郡人口估計在60萬以上。三輔、三河都是大郡。其時還有一種中二千石的“萬騎太守”,同時又有比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的郡守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331頁;拙作:《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90頁。。大小郡守既然秩級有異,俸祿當然也不相同了。還有小郡守遷補大郡守的規定《漢舊儀》卷下:“十二萬戶以上為大郡太守,小郡守遷補大郡。”《漢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82頁。

第二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在共同職等之外,另設等級以區分簡繁。例如明朝的府,知府都是正四品,同知都是正五品,通判都是正六品;同時府另按簡繁分為3等:上府的稅糧在20萬石以上,中府的稅糧在10—20萬石之間,下府稅糧在10萬石以下。縣與此類似,知縣都是正七品,同時縣有上中下三等之分,上縣稅糧在6—10萬石之間,中縣稅糧在3—6萬石之間,下縣稅糧在3萬石以下這個制度始于吳元年(1367年),洪武時正式出現了簡繁則例。參看馮賢亮:《明清吳中地區的縣衙與社會》,《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杜婉言、方志遠:《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9卷(明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頁。不同時期,錢糧等級有變。《明史》卷七一《選舉三》:“其繁簡之例,在外府以田糧十五萬石以上,州以七萬石以上,縣以三萬石以上,或親臨王府都、布政、按察三司,并有軍馬守御,路當驛道,邊方沖要供給處,俱為事繁。府糧不及十五萬石,州不及七萬石,縣不及三萬石,及僻靜處,俱為事簡。在京諸司,俱從繁例。”。周振鶴先生云:“自秦漢分大小縣,縣令長地位與縣的等第一直存在對應關系,至此時兩者才完全脫鉤。”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146頁。所謂“脫鉤”,就是與共同職等脫鉤,與官品脫鉤。府縣長官的官品無別,同時另設等級以區別府縣高下。

第三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品級不變而調整薪俸,將繁職的薪俸調高。北齊就是如此:中央官分為“繁”、“平”、“閑”3種,其薪俸有異:每級俸祿的1/4算是“一秩”,“事繁者優一秩,平者守本秩,閑者降一秩。長兼、試守者,亦降一秩”《隋書》卷二七《百官志中》。。也就是說,繁局增加1/4的俸祿,閑局減少1/4的俸祿,以避免平均主義之弊。其具體做法,如一品官歲祿800匹,以200匹為一秩;繁局優一秩,歲祿為1000匹;閑局降一秩,歲祿為600匹。參看下表:

明清知縣都是正七品,其薪俸無別。但在清朝,各縣的養廉銀就不一樣了,根據簡繁而一一規定之。例如蘇州府與太倉直隸州,吳縣的養廉銀為1800兩,長洲縣1800兩,元和縣1800兩,昆山縣1000兩,新陽縣1000兩,常熟縣1000兩,昭文縣1000兩,吳江縣1200兩,震澤縣1400兩,鎮洋縣1000兩,崇明縣1200兩,嘉定縣1000兩,寶山縣1200兩《大清搢紳全書》,榮錄堂宣統元年春季版,東洋文化研究所電子掃描版,第2本第46—48頁以下。。這種“職位薪俸”的辦法,是相當精細的。

第四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在遷轉資格上做出區分,給繁職以更優越的遷轉機會。如前所述,西漢昭帝到成帝時,大郡、小郡一度秩級有別。但漢成帝取消了“大郡”、“萬騎”之制,郡國秩級由此簡化了,除了河南尹及三輔長官是中二千石之外,郡守國相都是二千石。州刺史一直沒有秩級之別,都是六百石。然而東漢的州郡縣,卻各有“劇”、“平”之別。“劇”就是事務繁劇的意思。“(魏)明帝即位,下詔書使郡縣條為劇、中、平者。”《三國志》卷二四《魏書·王觀傳》。曹魏的郡、縣各有劇、中、平三等的做法,應該上承東漢。在州郡縣長官的選用上,“治劇”是一種特殊資格《后漢書》卷三一《王堂傳》:“遷谷城令,治有名跡。永初中,西羌寇巴郡,為民患,詔書遣中郎將尹就攻討,連年不克。三府舉堂治劇,拜巴郡太守。”巴郡出現羌亂,由此成為“劇郡”,王堂以舉“治劇”之科而任巴郡太守。。據嚴耕望先生的研究,西漢的三輔郡守來自守相高第者,超過半數。可見三輔郡守在遷轉資格上,比別的郡高一等。東漢三輔不再具有特殊地位了,但守相換遷的情況,仍能看到49例之多嚴耕望:《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年版,第327頁以下。。“換遷”指同一行政層級中的平遷,如高密侯相第五種“以能換為衛相”之類。換遷應是以劇、中、平為依據的,即以平郡遷中郡,以中郡遷劇郡。這樣看來,東漢的郡盡管秩級沒有區別,遷轉資格卻是分為3等的。

至于漢代的縣,一直就有劇、平之分。三輔地區的縣,就屬于“劇縣”。劇、平概念,與秩級交叉為用。劇縣可能是大縣,也可能不是大縣。丞相選官“四科”標準之一就是“治劇”(其余三科是德行、明經、明法)。

南朝蕭梁,在九品官品之外另設十八班之制,用以標示資格高下之異。官品相同者,班位卻可能有很大區別。九卿都是三品官,但太常卿第十四班,大舟卿只有九班。地方官也是如此,二十三州各有高下,郡守及丞另為十班,縣制七班,都是在官品之外另設的資格等級。地方官的班位,應與“簡繁”相關。

清承明制,州縣長官品級無別,但薪俸有別,又在任用資格上另設等第,分為最要缺、要缺、中缺、簡缺4等。在府州縣簡繁時,清廷使用“沖、繁、疲、難”4項標準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十九日,廣西布政使郭鉷建議:“一、地當孔道者為沖;二、政務紛紜者為繁;三、賦多逋欠者為疲;四、民刁俗悍、命盜案多者為難。”《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卷二〇二上《朱批郭鉷奏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24冊第328頁下欄。。雍正九年(1731年)定制,四字俱全者為“最要缺”,占三字者為“要缺”,占二字者為“中缺”,占一字或無字者為“簡缺”。順天府的大興縣占“沖、繁、疲、難”四字,屬于“最要缺”;固安占“繁、難”2字,屬于“中缺”;永清縣不占一字,注為“簡”缺《清史稿》卷五四《地理志一》。。新選知縣一般只授“簡缺”或“中缺”,然后才能轉為“要缺”和“最要缺”杜婉言、方志遠:《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9卷(明代卷),第534—535頁。。清代還規定,捐納及初任人員只準任用簡缺,不得為繁缺乾隆四十年(1175年)議準:“由貢監生遞捐知府,及未經筮仕候選人員遞捐者,于輪班得缺時,止準以簡缺選用。所有繁缺,概不準其掣選。……至由別項佐雜遞捐者,亦照初任人員之例,俱以簡缺選用。”《光緒清會典事例》卷七六《吏部·除授》,《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99冊第291頁上欄。。“簡繁”的管理非常精細,道府州縣被分為腹俸缺、邊俸缺、沿海缺、沿河缺等,還有煙瘴缺、苗疆缺等。腹俸缺的道府州縣佐貳、首領官,三年可轉,五年可升;而邊俸缺給予優待,“俱三年俸滿,有政績、無差忒者,例即升用”。沿海缺與沿河缺“歷俸升擢,與邊俸同”《清史稿》卷一一〇《選舉志五》。。廣東水土最惡之地,二年或二年半就算俸滿。“從簡單的大小縣發展到復雜的沖繁疲難,說明中央政府對縣一級政區的管理水平越來越高,控制越來越嚴。”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第147頁。這個制度還涉及了朝廷與督撫的選官權力分割,參看劉錚云:《沖、繁、疲、難——清代道、府、廳、州、縣等級初探》,《“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1分,1993年,第175—204頁。“沖、繁、疲、難”之制,實際是從東漢的“劇、中、平”發端的。

清朝的胥吏也有簡繁之別。例如有“事簡供事”、“事簡書吏”,有“事繁供事”、“事繁書吏”。“事繁”的胥吏,在役滿出職時可以免考:“內閣事繁供事、各衙門事繁書吏,五年役滿,無過犯,送部,免其考職,以從九品、未入流兼掣選用。”《乾隆清會典》卷七《吏部·書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19冊第93頁。

第五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在其他待遇上體現“簡繁”有別。例如北齊在考核與獎懲時,針對“繁”、“平”、“閑”制定了不同待遇。在犯罪時,對“繁”者處分寬容,記過較輕;“閑”者處分嚴格,記過較重。具體說是這樣的:“在官犯罪,鞭杖十為一負。閑局六負為一殿,平局八負為一殿,繁局十負為一殿。加于殿者,復計為負焉。”《隋書》卷二五《刑法志》。若官員犯有應予“鞭杖十”的罪錯,在考核時就計為一“負”;積累了若干“負”,就計為一“殿”。“殿”即考課“殿最”之“殿”。閑局的官員累積六負,就計為一殿;平局的官員累積八負,計為一殿;而繁局的官員要累積到十負,才計為一殿。這是因為“繁劇者易生紕漏,故十負始為一殿。此種規定,頗為合理”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15—316頁。

以上幾種區分“簡繁”的措施,可以綜合使用。例如北齊的州郡縣既有官品之別,又另有上上到下下9等之別,其薪俸及所配給的白直、屬官數量,都依9等而遞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水县| 定州市| 辽中县| 上高县| 北安市| 兰考县| 鄂伦春自治旗| 胶州市| 临武县| 云安县| 阳春市| 汤原县| 清丰县| 樟树市| 左贡县| 抚州市| 宕昌县| 淮南市| 泊头市| 清河县| 潮安县| 临漳县| 贵德县| 交口县| 乌什县| 驻马店市| 揭阳市| 繁昌县| 西乡县| 潼关县| 芒康县| 梁平县| 伊春市| 四川省| 岳普湖县| 南安市| 宣汉县| 东乡族自治县| 潜山县| 郓城县|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