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
- 閻步克
- 2921字
- 2019-12-25 17:12:19
3.簡繁:同層級職務的事務不平衡
我們用“簡繁”一詞,指稱同級職務在事務簡繁上的不平衡問題。
不但不同職類的同層次職位,其事務有簡有繁;就是同一職務上的不同職位,也會發生同樣問題。同是局長、處長、科長職務,具體到各局、各處、各科,有的比較清簡,有的就比較繁劇。2005年7月北京市政府部門的工資改革,其特點之一就是淡化“簡繁”之別。據報道,改革使“行業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被彌合,法院公務員收入減了,檢察院的收入加了;勞動局的收入加了,稅務局的收入減了。大家只要級別相同,收入基本一致”。改革后各級工資的級差有所擴大,所拉平的是同級職務的收入,因為工資以級別為準了。
設置“共同職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平衡簡繁。職類不同,但繁簡難易、責任輕重相近的職位,歸于同一職等、給予同等待遇。同時由于歷史的、結構的或政治的原因,品秩經常不能充分體現繁簡難易、責任輕重,這時候往往要另行在俸祿、資格或待遇方面加以區別。
第一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直接在共同職等上加以區別。秦漢秩級可以看成是共同職等。漢代的縣以戶數區分簡繁,萬戶以上縣,長官稱令;萬戶以下的縣,長官稱“長”。千石、六百石之縣令,四百石、三百石縣長,也因戶數而異。西漢在一段時間中,郡守曾因事務簡繁而有級別之異。由尹灣漢簡所見,東海郡戶口曾達139萬余。而小郡人口可能還不到其1/10。所以在漢昭帝到漢成帝一段時間里,12萬戶以上的郡被定為“大郡”。若以一家五口計,大郡人口估計在60萬以上。三輔、三河都是大郡。其時還有一種中二千石的“萬騎太守”,同時又有比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的郡守。大小郡守既然秩級有異,俸祿當然也不相同了。還有小郡守遷補大郡守的規定
。
第二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在共同職等之外,另設等級以區分簡繁。例如明朝的府,知府都是正四品,同知都是正五品,通判都是正六品;同時府另按簡繁分為3等:上府的稅糧在20萬石以上,中府的稅糧在10—20萬石之間,下府稅糧在10萬石以下。縣與此類似,知縣都是正七品,同時縣有上中下三等之分,上縣稅糧在6—10萬石之間,中縣稅糧在3—6萬石之間,下縣稅糧在3萬石以下。周振鶴先生云:“自秦漢分大小縣,縣令長地位與縣的等第一直存在對應關系,至此時兩者才完全脫鉤。”
所謂“脫鉤”,就是與共同職等脫鉤,與官品脫鉤。府縣長官的官品無別,同時另設等級以區別府縣高下。
第三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品級不變而調整薪俸,將繁職的薪俸調高。北齊就是如此:中央官分為“繁”、“平”、“閑”3種,其薪俸有異:每級俸祿的1/4算是“一秩”,“事繁者優一秩,平者守本秩,閑者降一秩。長兼、試守者,亦降一秩”。也就是說,繁局增加1/4的俸祿,閑局減少1/4的俸祿,以避免平均主義之弊。其具體做法,如一品官歲祿800匹,以200匹為一秩;繁局優一秩,歲祿為1000匹;閑局降一秩,歲祿為600匹。參看下表:

明清知縣都是正七品,其薪俸無別。但在清朝,各縣的養廉銀就不一樣了,根據簡繁而一一規定之。例如蘇州府與太倉直隸州,吳縣的養廉銀為1800兩,長洲縣1800兩,元和縣1800兩,昆山縣1000兩,新陽縣1000兩,常熟縣1000兩,昭文縣1000兩,吳江縣1200兩,震澤縣1400兩,鎮洋縣1000兩,崇明縣1200兩,嘉定縣1000兩,寶山縣1200兩。這種“職位薪俸”的辦法,是相當精細的。
第四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在遷轉資格上做出區分,給繁職以更優越的遷轉機會。如前所述,西漢昭帝到成帝時,大郡、小郡一度秩級有別。但漢成帝取消了“大郡”、“萬騎”之制,郡國秩級由此簡化了,除了河南尹及三輔長官是中二千石之外,郡守國相都是二千石。州刺史一直沒有秩級之別,都是六百石。然而東漢的州郡縣,卻各有“劇”、“平”之別。“劇”就是事務繁劇的意思。“(魏)明帝即位,下詔書使郡縣條為劇、中、平者。”曹魏的郡、縣各有劇、中、平三等的做法,應該上承東漢。在州郡縣長官的選用上,“治劇”是一種特殊資格
。據嚴耕望先生的研究,西漢的三輔郡守來自守相高第者,超過半數。可見三輔郡守在遷轉資格上,比別的郡高一等。東漢三輔不再具有特殊地位了,但守相換遷的情況,仍能看到49例之多
。“換遷”指同一行政層級中的平遷,如高密侯相第五種“以能換為衛相”之類。換遷應是以劇、中、平為依據的,即以平郡遷中郡,以中郡遷劇郡。這樣看來,東漢的郡盡管秩級沒有區別,遷轉資格卻是分為3等的。
至于漢代的縣,一直就有劇、平之分。三輔地區的縣,就屬于“劇縣”。劇、平概念,與秩級交叉為用。劇縣可能是大縣,也可能不是大縣。丞相選官“四科”標準之一就是“治劇”(其余三科是德行、明經、明法)。
南朝蕭梁,在九品官品之外另設十八班之制,用以標示資格高下之異。官品相同者,班位卻可能有很大區別。九卿都是三品官,但太常卿第十四班,大舟卿只有九班。地方官也是如此,二十三州各有高下,郡守及丞另為十班,縣制七班,都是在官品之外另設的資格等級。地方官的班位,應與“簡繁”相關。
清承明制,州縣長官品級無別,但薪俸有別,又在任用資格上另設等第,分為最要缺、要缺、中缺、簡缺4等。在府州縣簡繁時,清廷使用“沖、繁、疲、難”4項標準。雍正九年(1731年)定制,四字俱全者為“最要缺”,占三字者為“要缺”,占二字者為“中缺”,占一字或無字者為“簡缺”。順天府的大興縣占“沖、繁、疲、難”四字,屬于“最要缺”;固安占“繁、難”2字,屬于“中缺”;永清縣不占一字,注為“簡”缺
。新選知縣一般只授“簡缺”或“中缺”,然后才能轉為“要缺”和“最要缺”
。清代還規定,捐納及初任人員只準任用簡缺,不得為繁缺
。“簡繁”的管理非常精細,道府州縣被分為腹俸缺、邊俸缺、沿海缺、沿河缺等,還有煙瘴缺、苗疆缺等。腹俸缺的道府州縣佐貳、首領官,三年可轉,五年可升;而邊俸缺給予優待,“俱三年俸滿,有政績、無差忒者,例即升用”。沿海缺與沿河缺“歷俸升擢,與邊俸同”
。廣東水土最惡之地,二年或二年半就算俸滿。“從簡單的大小縣發展到復雜的沖繁疲難,說明中央政府對縣一級政區的管理水平越來越高,控制越來越嚴。”
“沖、繁、疲、難”之制,實際是從東漢的“劇、中、平”發端的。
清朝的胥吏也有簡繁之別。例如有“事簡供事”、“事簡書吏”,有“事繁供事”、“事繁書吏”。“事繁”的胥吏,在役滿出職時可以免考:“內閣事繁供事、各衙門事繁書吏,五年役滿,無過犯,送部,免其考職,以從九品、未入流兼掣選用。”
第五種區分“簡繁”的辦法,是在其他待遇上體現“簡繁”有別。例如北齊在考核與獎懲時,針對“繁”、“平”、“閑”制定了不同待遇。在犯罪時,對“繁”者處分寬容,記過較輕;“閑”者處分嚴格,記過較重。具體說是這樣的:“在官犯罪,鞭杖十為一負。閑局六負為一殿,平局八負為一殿,繁局十負為一殿。加于殿者,復計為負焉。”若官員犯有應予“鞭杖十”的罪錯,在考核時就計為一“負”;積累了若干“負”,就計為一“殿”。“殿”即考課“殿最”之“殿”。閑局的官員累積六負,就計為一殿;平局的官員累積八負,計為一殿;而繁局的官員要累積到十負,才計為一殿。這是因為“繁劇者易生紕漏,故十負始為一殿。此種規定,頗為合理”
。
以上幾種區分“簡繁”的措施,可以綜合使用。例如北齊的州郡縣既有官品之別,又另有上上到下下9等之別,其薪俸及所配給的白直、屬官數量,都依9等而遞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