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
- 閻步克
- 3258字
- 2019-12-25 17:12:19
2.寬度、跨度與責任分等
由權責等級推而廣之,還將出現管理的寬度問題。管理寬度,指一位長官直接管理的下級人員與部門之多少,這將對層級的多少發(fā)生直接影響。
管理寬度與層級變化 管理寬度問題,首先與管理者的能力相關。法約爾設想了一種4×4的部門層次結構,厄威克則把最佳管理寬度設定為5—6人。一般認為,管理寬度應在5—6以下
。在總管理對象一定的情況下,若管理寬度變小,則組織層次必然增多,組織結構發(fā)生變形,變成“垂直”結構。“垂直”結構的特點,是對下屬的監(jiān)管變強
,下屬的自主權減小,信息扭曲增大,分配的不平等增大。而管理寬度增大之時,就會發(fā)生相反的變化,組織外觀變得“扁平”了,監(jiān)管變弱,下屬的自主權增大,信息扭曲較小,分配較為平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等級組織越扁平,其中的權威就越分散。”
一般認為,垂直結構比較適合專業(yè)分工細致,各職位之間依賴性強的組織;若各個職位的行為不確定,則適用扁平結構。目前企業(yè)管理的一般傾向,就是“領導范圍最大化”和“等級最小化”,即擴大寬度、減少層次
。
下管六部,對尚書省的長官來說,可能是一個適當的寬度。朱元璋廢宰相、直接面對六部,從政治上說打擊了相權;從技術上說,皇帝的管理寬度擴大了6個,層級減少了;但因皇帝的個人能力各異,監(jiān)管未必真的強化了。地方行政的管理寬度,尤其變化多端。周振鶴先生認為:“一般而言,層級越多,上下阻隔越遠,政令不易貫徹,下情不易上達,中央政府也就越難進行有效行政管理。因此從中央集權的角度來看,要求有盡量少的層次。”
秦漢實行郡縣兩級制。郡守被比為古代的諸侯,可以自為條教,其責任與事權都大于后世,中央監(jiān)管相當簡潔。這是因為,在相當一段時間中,若不計王國的離心傾向,則各地的向心力和忠誠度相當之高,不存在挑戰(zhàn)中央的強大勢力。漢廷對京師的安全相當自信,中央兵不過兩三萬而已。中央直接面對一百多個郡國,以十三州部刺史承擔監(jiān)管,給郡守以重大自主權,朝廷是很放心的。但漢末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事頻繁,用大區(qū)形式來統(tǒng)籌軍政,勢所難免;割據趨勢,進一步刺激了層級的增加。魏晉南北朝中,州和都督區(qū)先后成為行政層級,形成了府(軍府,即都督區(qū))、州、郡、縣體制。
漢代人口眾多,地方行政體制卻比較“扁平”;魏晉南北朝各政權所轄人口少得多,地方層級反倒增加了,變“垂直”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層級的增加有利于集權與控制。“扁平”將造成權威的分散,而管理寬度的減小與管理人員的增加,能明顯強化監(jiān)管,盡管這時行政效率下降了。所以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層級的增加,是針對政治動蕩、集權弱化的一種應激反應。(至于此期權臣利用都督區(qū)抗衡中央,屬于政治問題,不是制度問題。)“層級少則效率高”的論斷可以成立,但“從中央集權的角度來看,要求有盡量少的層次”的說法,就有些片面了。當前中國地方行政層級達四五級之多,很多學者在呼吁減少層級,主張“省管縣”,或在城市中取消“區(qū)”。這么做肯定能夠減員增效,卻將削弱集權與監(jiān)管。在效率與監(jiān)管兩方面,當局得費神平衡;若集權與監(jiān)管放松了,也非其所樂見。中國歷朝行政大區(qū)的形成,往往與監(jiān)管的需要相關。那些行政大區(qū)有來自軍區(qū)的,有來自監(jiān)察區(qū)的,也有來自中央派出機構的。
除了管理寬度,還有管理跨度的問題,也就是上級向下管理的層次多少的問題,例如下管一級、下管兩級或更多級之類。從1983年始,中央由過去的下管兩級改為下管一級,以解決任免煩瑣、職責不清、效率低下等問題
。據稱改革措施取得了成效。
任命權的管理跨度 在中國古代,官員的任命權也存在管理跨度問題。漢朝六百石以上官,由皇帝下詔任命;四百石至二百石,丞相任命;郡國的百石官屬,二千石長官自行任命。人事權呈現為三大跨度。丞相到六百石官的任命,還有專門儀式,由不同等級的官員“贊”及授予印綬。唐朝“五品已上以名聞,送中書門下,聽制授焉。六品已下常參之官,量資注定”
。具體說就是三大層次:第一,流外九品吏員由尚書省判署,稱“流外銓”、“小選”。第二,流內九至六品官,屬吏部、兵部“流內銓”、“大選”。六七品送付吏部尚書選任,稱“尚書銓”,八九品送付兩位侍郎分別選任,稱“中銓”和“東銓”,合稱“三銓”。隨后尚書都省審核,皇帝旨授。第三,五品以上官構成又一層次。四五品官、員外郎、御史及供奉官,由宰相進擬,皇帝制授;三品以上官,由皇帝親擇而策授
。管理跨度極為清晰。
宋朝拜宰相、樞密使、三公、三少,除開府儀同三司、節(jié)度使,封爵,加檢校官,并用制,即由皇帝下制書任命。新任的知州,在上任前還要行“陛辭”之禮,皇帝在殿廷上為其遣行,并有指示激勵之辭。元朝的一品至五品官,以制命之。清朝皇帝對中外高官用“特簡”、“親簡”之法任命。大學士、各部長官、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出缺,或由大臣推舉,或由內閣、軍機處列名,皇帝簡用。一些雖品級不高,但權責俱重的官職,也屬于“請旨缺”,由皇帝特旨簡放。軍機大臣掌機要,由皇帝親自從內閣部院調用。中級官員任用,須由吏部“引見”皇帝,皇帝面試,把印象批寫于引見單上,吏部奉旨執(zhí)行。
監(jiān)察權的管理跨度 監(jiān)察權也有管理跨度問題。漢朝規(guī)定,“刺史不察黃綬”。按,秩比六百石以上官,皆銅印黑綬;比二百石以上官,皆銅印黃綬。刺史主要監(jiān)察二千石郡守及六百石以上縣令,四百石至二百石的“黃綬”縣長、丞、尉,由郡守監(jiān)管,刺史不問。首都司隸校尉的監(jiān)察跨度,就非常大了,京師及三輔、三河、弘農七郡的范圍之內,“無所不糾”,唯不察三公。
考核權的管理跨度 考核權的等級分配,經歷過變化。秦漢魏晉的通例是長官考下屬,用西晉杜預的話說,就是“委任達官,各考所統(tǒng)”。北魏考課,采用了“五品以上,引之朝堂,親決圣目;六品以下,例由敕判”
的辦法,即皇帝親考五品以上官,尚書省主考六品以下官。唐朝的分等考課之法,更細密了。學者形容說:“如果以甲、乙、丙、丁代表4個由上而下的行政層級,那么,漢代丙考丁、乙考丙、甲考乙的狀態(tài),現已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丙考丁,乙考丙,甲考乙、丙、丁。”
唐代考課層次,與官僚的任命層次相近。三品以上的大臣、親王及各地的大都督等,其考課由考功司與有關部門協(xié)調,具錄各人功過后,狀奏聽旨裁決,是所謂“內考”;四品至九品官由尚書省協(xié)同主考官校定,再由宰相及皇帝審核;流外九品吏員的考級,由尚書省最終決定。四品以下官員,凡按勞考進階而至三品,或六品以下官員升至五品者,必須由皇帝親自下詔,方能授階。
責任分等 在行政組織中,一份權責將涉及若干權責,每個職位都有其上級、同級和下級,有主管者與合作者。為處理這種關系,還要確定責任的分等。秦律之中,已有了很多上下級與同級間連坐的條文。例如,縣廷中嗇夫犯罪,若罰二甲,則其上司縣令、丞罰一甲;若罰一甲,則縣令、丞罰一盾。漢朝有“監(jiān)臨”、“主守”概念,分開了上級長官與主管長官的不同權責。唐律:“監(jiān)臨,謂于臨統(tǒng)部內;主守,謂躬親保典之所者。”在唐朝“監(jiān)臨”又分為“統(tǒng)攝”、“案驗”兩種情況:“諸稱‘監(jiān)臨’者,統(tǒng)攝、案驗為監(jiān)臨”,“統(tǒng)攝者,謂內外諸司長官統(tǒng)攝所部者。案驗,謂諸司判官判斷其事者是也。”“主守”也被區(qū)分為專職與臨時兩種情況:“主守,謂行案典吏,專主掌其事及守當倉庫、獄囚、雜物之類。其職非統(tǒng)典者,謂非管攝之司,臨時被遣監(jiān)主者,亦是。”
在責任分等上,唐朝還有“四等官”的制度,用以追究同一官署中不同成員的公罪罪責。在各官署內,“諸同職犯公坐者,長官為一等,通判官為一等,判官為一等,主典為一等,各以所由為首”。“長官”指正職,“通判官”指副職,“判官”是具體負責的官員,“主典”是具體辦事的吏員。以大理寺為例:“大理寺斷事有違,即大卿是長官,少卿及正是通判官,丞是判官,府史是主典。”在發(fā)生罪錯之時,“各以所由為首”而區(qū)分輕重主從,依次遞減一等處罰
。這種四等官的制度,在唐初還曾影響了流內品與流外品的結構。據葉煒君揭示,南北朝流外官中所有諸司長官、通判官、判官,在唐初進入了流內;而昔日在流內的令史、書令史等主典官,則在唐初下降到了流外
。就是說,流內外的分界,與責任分等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