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最高的巧是天巧
大巧若拙是體現中國美學基本特點的理論命題之一。中國人重視“拙”的智慧,中國美學推重枯槁的美感。中國人對枯藤、殘荷、老木、頑石等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藝術家在深山古寺、枯木寒鴉、荒山瘦水中,追求生命的韻味,書畫家喜歡在枯筆焦墨中追求“干裂秋風”式的境界,西方有些學者將中國園林假山稱為“一些古怪的胡亂堆積起來的破石頭”,中國人卻認為其中包含著無限的美感。可以說,中國人發現了枯槁的美感,大巧若拙便是體現這一美學旨趣的簡潔理論表達。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看起來像是不巧。大巧,或者說是拙,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憑借人工可以達到的,而大巧作為最高的巧,是對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絕對的巧。
這涉及老子關于自然和人工關系的思想。老子認為,最高的巧,可以稱之為“天巧”,自然而然,不勞人為,拙就是奪天之巧。從人的技術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從天的角度看,它又蘊涵著無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具純全之美。在老子看來,一般意義上的技術之巧,其實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機心的巧。機心即偽飾,偽飾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說它有什么巧的話,它也是局部的巧、矯情的巧。這樣的巧是對自然狀態的破壞,也是對人和諧生命的破壞。老子的拙,強調的是一種獨立于人機心之外的自然本真狀態,這是他自然無為哲學的組成部分。

乾隆宜興窯梅樁筆筒
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學表述,將人為與天工兩種截然不同的創造狀態呈現于人們面前,前者是機心的,后者是自然的;前者是知識的,后者是非知識的;前者是損害生命的,后者是養生的;前者是造作的,后者是素樸的;前者以人為徒,后者以天為徒;前者是低俗的欲望呈露,后者是高逸的超越情懷。大巧若拙,就是選擇天工,而超越人為。拙,從本體上說,它是道的體現;從生命體驗上說,它是渾全而無分別的境界;從創造方式上說,它就是天工開物。
大巧若拙為道禪哲學所推崇,儒家也在某種程度上接受這一觀點。圍繞大巧若拙這一命題,中國美學形成了豐富的理論,中國美學民族特點的形成也與這一命題有關。這里討論與這一命題相關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