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真水無香
  • 朱良志
  • 3972字
  • 2019-12-25 17:38:07

四、至靜至深的宇宙

中國藝術的寂寞境界,還在于追求宇宙感的傳達。

韋應物“萬物自生聽,太空恒寂寥。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詩,曾引起后人的重視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說:“韋應物詩平平處甚多,至于五字句,則超然出于畦徑之外。如《游溪詩》‘野水煙鶴唳,楚天云雨空’, 《南齋詩》‘春水不生煙,荒崗筠翳石’, 《詠聲詩》‘萬物自生聽,太空常寂寥’,如此等句,豈下于‘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哉。故白樂天云:‘韋蘇州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瘱|坡亦云:‘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清喬億《劍溪說詩》又編云:“韋《詠聲》詩:‘萬物自生聽,大空恒寂寥。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此乃靜坐功深,領得無始氣象,又在希夷、康節前也。較陶靖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更入玄通。”宗白華先生也曾舉此詩為中國藝術追求宇宙之理的例子。,認為此詩有“玄通之理”。在我看來,此詩言寂寥境界,有三點值得注意:第一,寂寥之境是宇宙(太空)永恒的境界,是不增不減的絕對的本體,它是深的;第二,寂寥之境是靜的,它由靜中起,從靜中消,是至靜至深的境界,惟此“靜”、“深”構成了寂寥之境的根本特點;第三,在寂寥之境中,萬物自生聽,一無障礙,世界自在活潑。第三層意思我在前文已有論述,這里談前兩個問題。

[清]漸江 西巖松雪圖

首先說“深”。

中國藝術追求宇宙感的傳達,嵇康說:“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陶淵明詩云:“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王維詩云:“徒然萬象多,澹爾太虛湎?!彼未说罓N詩云:“天地一東籬,萬古一重九?!敝袊怨乓詠砭陀谐缣斓那榻Y,中國藝術家也喜好在宇宙的縱深意義上討論生命的價值。人生活在具體的時空中,是有限的、瑣碎的、繁雜的、變化的,而宇宙是無限的、永恒的、絕對的、確定的,宇宙感由歷史感超升上去,但歷史感不能取代宇宙感,它是生命的永恒錨點,是生命的絕對解釋,是一種亙古不變的真實,是人脆弱生命的最終依托。中國藝術家追求宇宙感,追求生命的永恒安頓,追求一個絕對的意義世界。

清戴熙說:“畫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img alt="《仿倪幻霞偶題》, 《習苦齋畫絮》卷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B5502/13173352203915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489870-Nneb0nUsQtBZexiY1L9UYQ6sOJ8xyRD1-0-bfbe20639bf35b7aae365f91669a1fa9">驚,睹新奇而產生;喜,由美感而興起;而思,則是更深的心靈震蕩。很多畫使人一過而忘,惟有那些有深邃內涵的畫,能留給人回味,啟發人的智慧,感發人的意志,將人潛藏的活力激發出來,隨畫中世界卒然高蹈。思,不是從畫中得到一些概念,而是得到生命的啟發,是智慧的獲得。惲南田論畫云:“群必求同,同群必相叫,相叫必于荒天古木,此畫中所謂意也?!笨吹酱髱煹淖髌?,使我感到“群”——喚起人似曾相識的感覺,他說出了我心中所思,喚起我的共鳴。而“同”則是妙然相合的境界,是“我欲與之歸去”的心靈呼聲,是兩顆靈魂的絮語。此時此刻,我忘記了自己的所在,消解了我和對象之間的界限,所以有“叫”——叫是一種靈魂的震撼,“相叫必于荒天古木”——在荒天古木中,四際無人,空山荒寂,一人奔跑其中,對著蒼天狂叫,萬古唯此刻,宇宙僅一人!這個“叫”,就是戴熙所說的“令人思”,是一種深沉的宇宙感。

寂寥的永恒境界具有巨大的感發人心的功能。古人云:“嗜寂者,觀白云幽石而通玄。”中國藝術重視寂寞,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要在寂寞中追求萬象之中的“玄”意,那種永恒的宇宙感?!翱偡侨碎g所有”的寂寥境界,不是山高水長、花落鳥飛,而是地老天荒。

云林疏林廓落、寒水凝滯、遠山遙施的境界,就是地老天荒的境界,讀他的畫,如穿過時光隧道,走向一個陌生的所在,所有現實的沾系都被過濾掉,那真是荒天蒼古闃寂地。南田說讀畫,讀到了妙處,“忽如寄身荒崖邃谷,寂寞無人之境。樹色離披,澗路盤折,景不盈尺,游目無窮。自非凝神獨照,上接古人,得筆先之機,研象外之趣者,未易臻此”。這個寂寞無人之境,就如同莊子所說的無何有之鄉,獨照古人,映射天地。云林《南渚圖》自題詩云:“南渚無來轍,窮冬更寂寥。水寬山隱隱,野曠日迢迢。”《郁氏書畫題跋記》卷八。這寂寥之景,是永恒的天地。清盛大士評元高克恭的畫時說:“房山書畫宗董、巨,中年專師二米,損益別自成家,評者至有真逸品之目。嘗為李公略作夜山圖,覽之者真覺重山岑寂,萬籟無聲,龍漏將殘,免魄欲沉時也。”《溪山臥游錄》卷二。這也是一個寂寥的宇宙。

前人說,水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許可以這樣說,水墨在很大程度上是滿足中國畫家對宇宙感的追求而創造的。清人戴熙深研水墨之趣,曾有這樣浪漫的狂想:


嘗欲以一滴墨汁,化作煙水迷漫,寂寂寥寥,浩浩淼淼,卷舒不定,飄渺無痕,使已得沉酣其際,足以怡魂,足以懌神,惜操技不工,未獲開拓胸臆,陶寫性靈耳。


水墨是一種宇宙的語言,現代畫家趙無極、朱德群等曾嘗試表達這樣的境界。一滴墨汁在水中慢慢化去,沒有定準,搖曳著,飄渺著,漸漸地,由有化于無,由近及乎遠,由我們感官可及的世界,漸漸歸于無極,歸于無痕,歸于寂寥,歸于永恒。這正是倪云林、惲南田、戴醇士等的思路。敏感的戴醇士曾就畫雪談過這樣的體會:“山明望松雪,昔人謂逸人畸士,極意畫雪,欲藉以自明潔清,予則安能,蓋鄙性喜冷淡中領取寂寞之趣耳?!毖┑陌缀兔?,不是他表達的重點,因為這還是物質上的,他要在“冷淡中領取寂寞之趣”,他要追求永恒的宇宙精神。他有兩段畫跋極“令人思”:“青山不語,空亭無人,西風滿林,時作吟嘯,幽絕處,正恐索解人不得?!薄捌榘稛o人,長江不語,荒林古剎,獨鳥盤空,薄暮峭帆,使人意豁?!彼呐d趣,只在這“幽絕處”,這正是他心心念念的宇宙感。

中國藝術家追求寂寥的境界,受到“寂為本體”哲學思想的影響。在佛學,寂就是無生,就是不動?!毒S摩經》卷上說:“法常寂然,滅諸相故?!庇终f:“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在佛學中,寂,是和差別的法相相對的概念,相滅而寂生。寂是一切法相境界的本體。所謂一切境相,本自空寂。如《法華經》上所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作為本體的寂,是沒有生滅的;寂是不二的,它絕于對待。當然,它的意思不是先有這個體,由這個寂寥的本體生出相;寂,有滅諸相、遠離諸相的意思,但也不意味是對諸相的否棄。大乘佛學的思路是即相即寂,體相不二。順法身萬象俱寂,隨智用萬象齊生。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

禪宗有一首著名的法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彼磉_的正是佛學以湛然虛寂為本體的思想?!段鍩魰肪砹涊d,有一個僧人讀《法華經》,讀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時,“忽疑不決,行住坐臥,每自體究,都無所得。忽春月聞鶯聲,頓然開悟。遂續前偈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他悟出了萬物自生聽、太空恒寂寥的宇宙感。禪宗推崇的寂然之境,所謂“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湛然虛寂的境界,不起念,無住心,從而妙用恒沙。

[清]惲南田 故園風物圖

其次說靜。

“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中國藝術的寂寥之境,是一個靜穆的宇宙。

中國文人畫講究靜氣,真可謂“早與青山作靜緣”。看五代以來的中國畫,撲面而來的是一股寧靜的氣息。厚重的范寬重視靜,《溪山行旅圖》中那深邃幽靜的山谷,隔絕了人間的喧囂。渾成的黃公望也追求靜,你看他的名作《九峰雪霽圖》,用墨筆創造了一個鮮凈澄澈的琉璃世界,沒有一絲火氣,讀這樣的畫,似乎靈魂都被洗滌一過。激情的石濤,在奔放的筆觸中,將躁動慢慢地蕩去,尤其到了晚年,幾乎只留下一抹清影在畫中。而老辣的程邃,用渴筆焦墨,滿紙奔突,居然創造出一種地老天荒、萬籟闃寂的宇宙。

笪江上《畫筌》說:“山川之氣本靜,筆躁動則靜氣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則幽姿頓減。”王石谷、惲南田作注道:“畫至神妙處,必有靜氣。蓋掃盡縱橫馀習,無斧鑿痕,方于紙墨間,靜氣凝結。靜氣,今人所不講也。畫至于靜,其登峰矣乎?!?/p>

王、惲二人以“靜”為南宗畫最微妙的因素,畫有靜氣,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顯然,他們所說的靜,與一般人理解的寧靜是有區別的。二位大師感嘆當時畫中“靜氣”的缺失。其實,今天這樣的境界更罕有人言及,也少有人達至。

[清]惲南田 雙清圖

王、惲二人以“靜”為南宗畫最微妙的因素,畫有靜氣,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南田還有對“靜”的精彩論述,他將“靜”上升到繪畫創作的最高原則。他說:“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游故靜。”“無公天機幽妙,倘能于所謂靜者深者得意焉,便足駕黃王而上矣。”“十日一水,五日一石。造化之理,至靜至深。即此靜深,豈潦草點墨可竟?”他評曹云西之畫云:“云西筆意靜凈,真逸品也。山谷論文云:‘蓋世聰明,驚彩絕艷。離卻靜凈二語,便墮短長縱橫習氣?!⑽陶撐?,吾以評畫?!?/p>

南田所說的“靜”,和一般所說的安靜不同,與中國藝術論一般所說的“靜氣”也有不同。他所謂“天游故靜”、“造化之理,至靜至深”,都說明,他的靜,是“宇宙的寧靜”,一如韋應物所說的“太空恒寂寥”的寧靜。

在中國哲學與藝術觀念中,有三種不同的“靜”,一指環境的安靜,與喧囂相對;二指心靈的安靜,不為紛擾的事情所左右;三指永恒的宇宙精神,是沒有生滅變化感的靜,這是絕對平和的靜。

前兩種靜很好理解,第三種靜卻不易把握。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睔w復生命的本根,或者說生命的本然狀態,就達到了靜,靜是大道之門,與環境和心情的靜完全不同。莊子將悟道所達到的最高境界稱為“攖寧”,所謂“攖寧”,就是使心靈徹底寧靜,這是無生無滅、無古無今的靜。在佛教中,寂然不動叫做寂,斷滅煩惱稱為靜。一般來說,佛教中的寂就是靜,寂和靜不分。佛教將斷滅煩惱、歸復寂靜之本然狀態,稱為寂靜門。

這第三層次的靜,是一種永恒的寂靜,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宇宙感。中國畫追求靜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追求這樣的宇宙感。所謂宇宙感,不是宇宙創造的法則道理,而是超越時空的活潑生命精神,它與人的直接生命體驗有關。

中國藝術家熱衷創造“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的境界,很多人畫過這樣的詩境,云林畫過,沈周畫過,程邃畫過,黃山畫派的漸江、孫逸等都畫過。其實,畫家通過這兩句詩,就是要體會宇宙般的寂靜。沈周說:“碧嶂遙隱現,白云自吞吐??丈讲环耆耍撵o自太古。”“山靜似太古,人情亦澹如,逍遙遣世慮,泉石是霞居?!彼陟o中追求的“太古意”,就是一種永恒的宇宙感。文徵明說:“吾亦世間求靜者”,他所求的是深心中的平和、宇宙般的寂靜,忘卻時空,與天地萬物同吞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化县| 屏山县| 邯郸市| 沧源| 墨竹工卡县| 离岛区| 洛宁县| 台南县| 古蔺县| 教育| 泰和县| 久治县| 广德县| 大邑县| 泗水县| 高清| 历史| 太谷县| 高唐县| 麦盖提县| 香港 | 怀安县| 铜梁县| 西安市| 綦江县| 醴陵市| 依兰县| 循化| 寿宁县| 托克托县| 清流县| 桓仁| 三穗县| 吉水县| 清水县| 海安县| 雷山县| 大同县| 老河口市| 蛟河市| 龙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