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學科發展淵源
從之前的介紹中,我們看到,行為金融學是一個對金融學研究領域和分析工具的延拓,從而表現出在很多方面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和貫通。在本節中,我們重點分析一下行為金融學與情感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關系。
(一)行為金融學和情感心理學
在傳統金融學“完全理性人”的假設下,投資的決策、資產的組合都是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金融學把人的情感因素作為影響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包括情感心理學中的過度自信、保守主義、厭惡后悔和損失等心理特征,而這些特征又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投資行為。
比如,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犯錯誤之后都會感到后悔,并且后悔帶來的痛苦可能比由于錯誤引起的損失還要大,即厭惡后悔(regret aversion)。因此,人們在決策時傾向于避免將來可能的后悔,即決策的目標可能是最小化未來的后悔。這一理論認為個人在決策前會估計自己在未來可能出現的處境中的感受,并且采取行動的后悔程度要遠高于沒有采取行動的后悔程度,也就是忽略偏見(omission bias)。行為金融學中曾經進一步研究發現一項損失給人帶來的影響大約是同等收益給人帶來影響的2.5倍。這些情感因素也有助于解釋投資者的實際投資決策偏離了理性經濟人框架的問題,例如投資行為中的過度交易現象。
(二)行為金融學與認知心理學
投資者的決策過程也就是投資者的選擇偏好過程,這一過程與人們的認知心理密切相關。心理學中關于人們的認知方式、認知偏差和認知目標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而這也被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者們利用,對金融學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解釋,并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模型。
理性經濟人假設在認知方式上人們可以獲得完全信息,并在對完全信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決策。實際上,投資者無法獲得完全信息,也不可能對所有的信息進行分析,同時,也無法處理復雜的判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決策過程往往是采用一種啟發式(heuristic)的推理方法,即利用非常簡單的方法簡化復雜的問題,形成一種單一的決策過程,例如代表性法則(representativeness)、可利用性法則(availability)和錨定與調整法則(anchoring &adjustment)等。
在認知的目標方面,認知心理學對行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影響是在認知目標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前景理論,該理論在行為金融學中的應用,可以說對行為金融學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基于前景理論,行為金融學還引入了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的概念,即在考慮一個決策問題的時候,完全理性的人會全面考慮各種結果,并綜合計算各方面得失帶來的效用。
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尚處于起步的階段,但是,就現階段的發展而言,行為金融學已經對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現代金融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打破了傳統金融學理論的一部分基本假設,從而為人們理解金融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內容上,行為金融學把研究理想狀態下人們的行為方式轉為研究在實際市場中參與者的行為規律和特點;在研究方法上,行為金融學注重投資者決策心理的多樣性,突破現代金融理論只注重最優決策模型的常規。
我們從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本內容出發,向大家展示行為金融學研究問題的角度、方法,以及現階段的主要研究成果。而本書的其他章節,將對這些具體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的闡述、分析、實證研究和探討。
我們已經看到,在金融市場和金融活動當中,傳統理論所假設的完全理性人的“完全追求經濟效用最大化”并不是實際市場參與者所具備的條件,同時,“有效的均衡市場行為”也并不能被實踐檢驗為真。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正是在人類行為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有限理性和對市場行為的有限控制力的基礎上,把人類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動等注入投資決策過程之中,認為這些因素都在人類的決策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這些基礎之上,行為金融學建立起一套能夠與實證研究互相檢驗的、描述人類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等的學說。行為金融學在其研究的領域和框架中拓展了一系列的理論,其理論內容我們會在本書后面的章節中一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