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講 人性

一 生之謂性

何謂人性?性無善惡論者告子曰:“生之謂性。”《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性有善惡論者董仲舒曰:“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img alt="韓愈:《原性》。"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EE561/1317334860548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35913-ERnRojrRP5nbaMb5Mjm08ZJs8Y6g3Gb0-0-78ae4f6d9752fa5565b1b7f718a39e2d">性三品論者韓愈曰:“性也者,與生俱生者也?!?img alt="《荀子·正名》。"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EE561/1317334860548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35913-ERnRojrRP5nbaMb5Mjm08ZJs8Y6g3Gb0-0-78ae4f6d9752fa5565b1b7f718a39e2d">性惡論者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img alt="《孟子·告子》。"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EE561/1317334860548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35913-ERnRojrRP5nbaMb5Mjm08ZJs8Y6g3Gb0-0-78ae4f6d9752fa5565b1b7f718a39e2d">性善論者孟子,如所周知,也認為人性——亦即他所謂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Charles A.Ellwoo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D.Appleton and Company,1920, p.51.。埃爾伍德(Charles A.Ellwood)在總結西方思想家的人性論時也這樣寫道:“我們所說的人性,乃是個人生而賦有的性質,而不是生后通過環境影響而獲得的性質?!?img alt="《荀子·性惡》。"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EE561/1317334860548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35913-ERnRojrRP5nbaMb5Mjm08ZJs8Y6g3Gb0-0-78ae4f6d9752fa5565b1b7f718a39e2d">

可見,諸子百家之人性論雖然分歧極大、爭論激烈,但是,認為人性乃人生而固有,卻是共識。那么,這種共識是真理嗎?是的。因為“人性”一詞,原本由“人”與“性”構成?!叭恕笔菑埲?、李四、約翰、彼得等等的總稱:張三等是能夠獨立存在的東西,因而是第一性實體;人則是第二性實體。反之,“性”是不能獨立存在的東西,是依賴于、附屬于實體的東西,因而叫做“屬性”。因此,所謂人性,顧名思義,也就是人的屬性,亦即人所具有的屬性?!叭恕痹诖耸侨Q,指一切人。所以,人性也就是一切人都具有的屬性,是一切人共同地、普遍地具有的屬性,亦即一切人的共同性、普遍性;而僅僅為一些人所具有的特殊性,則不是人性。舉例說,憐憫之心,人皆有之,是一切人的一種共同性、普遍性,所以,憐憫心是一種人性。反之,殺人越貨之心、敲詐勒索之心等等,不是一切人都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而僅僅是一些人具有的特殊性,因而都不是人性。所以,荀子云:“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Charles Darwin, Descent of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John Murray,Albemarle Street,1922, p.151.

既然人性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屬性,那么,一個人,只要是人,不論他多么小,哪怕他只是個呱呱墜地的嬰兒,也與其他人一樣具有人性:人性是呱呱墜地的嬰兒與行將就木的老人同樣具有的屬性。這豈不意味著:人性必是生而固有的而不是后天習得的嗎?否則,嬰兒就不會與老人具有同樣的人性了。因此,所謂人性,說到底,也就是一切人與生俱來、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可是,人性乃人生而固有的觀點,卻為今日的學者所拒斥。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觀點蘊涵著:人性都是人的自然本性。他們以為,人生而固有的本性都是人的自然本性,而人的社會本性則都是后天獲得的。這種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所謂社會也就是兩個以上的人因一定關系而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因此,每個人的社會性或社會本性,也就是他的那些與他人有關的屬性;而他的自然本性或自然性,則是他的那些僅僅關乎他自己一人的屬性。準此觀之,顯然也就只有飲食、睡眠、安全等需要和欲望,才是人的自然本性或自然性,因為只有這些東西才是僅僅關乎他自己一人的屬性。反之,諸如同情心、報恩心以及男女需要等等都是人的社會本性,都是人的社會性,因為這些都是一個人與他人有關的感情。

所以,達爾文一再說:“同情心構成社會本能的本質,是社會本能的真正基礎。”霍爾巴赫:《自然體系》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247頁。同情心不僅是人的社會性、社會本性,而且是一種本能,因為同情心,正如孟子所言,乃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生而固有的屬性。人可以生而固有社會本性是不奇怪的:人是社會動物,當然不僅生而固有自然性,而且生而固有社會性。同情心等等社會本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東西,顯然意味著:人生而固有的本性并不都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同樣可能是社會本性。因此,我國學者以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本性”蘊涵著“人性都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觀點,是錯誤的。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它一方面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則是人生而固的社會本性。

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似乎意味著:人性完全是一成不變的。其實不然。因為人性原本由質與量兩方面構成,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從質上看,亦即從質的有無來說,人性確實完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變的,是普遍的、必然的、不能自由選擇的。但是,從量上看,亦即從量的多少來說,在一定限度內,人性卻是后天習得的,是不斷變化的,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選擇的。就拿愛人之心與恨人之心來說,愛人之心與恨人之心人人皆有,因而都是人性。所以,一個人,不論他多么自私冷酷,多么卑鄙惡毒,他都不可能絲毫沒有愛人之心。試想,他能絲毫不愛給了他巨大快樂和利益的父母和妻兒嗎?同理,一個人,不論他多么仁慈善良,多么溫良恭儉讓,他都不可能絲毫沒有恨人之心。試想,他能不恨給他巨大痛苦的人嗎?他能不恨殺害他父母的仇人嗎?他能不恨奪走他心上人的情敵嗎?所以,從愛人之心與恨人之心的質的有無來看,二者完全是一切人生而固有、一成不變的,是普遍的、必然的、不能自由選擇的。但是,從量的多少來看,在一定限度內,愛人之心與恨人之心則都可以是后天習得的,是不斷變化的,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選擇的。一個生性冷酷的人,對于他人給予的快樂和利益天生反應淡漠,因而對他人的愛極為匱乏。但是,如果他后天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的品德、想方設法增進自己的愛人之心,那么,他原本貧乏的愛人之心便可以逐漸豐富起來,甚至可能成為一個極富愛人之心的人。同理,一個生性熱心助人為樂的人,對于他人給予的快樂和利益天生反應強烈,因而對他人的愛極為厚重。但是,如果他后天不幸被一些冷酷的歹人所包圍,這些歹人不斷給他痛苦和損害,那么,他原本豐富的愛人之心便可能逐漸貧乏起來,甚至可能成為一個愛人之心極其貧乏的人。

這樣,一方面,人性的質是守恒的,遵循恒有恒無定律。任何人,如果生而具有什么人性,那么,不論后天如何,他從生到死必將永恒具有而絕不可能喪失它:人性絕不可能從有到無。任何人,如果生而不具有什么人性,那么,不論后天如何,他從生到死必將永恒沒有而絕不可能獲得它:人性絕不可能從無到有。另一方面,人性的量,在一定限度內,是不守恒的。任何人,不論他生而固有的某種人性多么貧乏,在一定限度內,都可以通過后天的習得而使之極為豐富;不論他生而固有的某種人性是多么豐富,在一定限度內,都可以通過后天習得而使之極為貧乏。于是,合而言之,人性便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在質上是生而固有、一成不變、不生不滅的,是普遍的、必然的、不能自由選擇的;而在量上,在一定限度內,則可以是后天習得、不斷變化的,是偶然的、特殊的、可以自由選擇的。那么,構成人性的這兩種因素究竟是何關系?

我們應該沿襲中國古典哲學傳統而稱之為“體用”關系:人性的質之有無是人性的“體”,而人性的量之多少則是人性的“用”。因為人性的質之有無只能通過人性的量之多少表現出來:人性的質是人性的內容,并因其一成不變性而是人性的“體”;人性的量則是人性的形式,并因其眾多的變化而是人性的“用”。孟子曰:憐憫之心,人皆有之。這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變的、不可自由選擇的。但是,憐憫心并不能赤裸裸地獨自存在,而只能存在和表現于每個人的可多可少、可強可弱、時強時弱、時多時少的憐憫心之中。憐憫心的這些變化的、特殊的、偶然的屬性,是憐憫心的量,是憐憫心的表現形式,并因其變異性而是憐憫心的“用”;而它所表現出來的不變的、必然的、普遍的憐憫心,則是憐憫心的質,是憐憫心的內容,并因其不變性而是憐憫心的“體”。

這樣一來,人性便是“體”與“用”的統一體:人性的“體”,亦即人性的質之有無,完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變的,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能自由選擇的;人性的“用”,亦即人性的量之多少,在一定的限度內,是后天習得、不斷變化的,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選擇的。于是可以說:人性是質與量、體與用、不變與變化、普遍與特殊、必然與偶然的統一體。這就是人性的結構。人性的結構只是每一種人性的內部劃分。那么,各種人性相互間是否也可以進行劃分?是的。人生而固有的一切普遍本性,依其與其他動物的關系,顯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一般的、低級的、基本的屬性,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共同性,是人所固有的動物性,如能夠自由活動、都同樣有食欲和性欲等等;另一類則是比較特殊的、高級的屬性,是使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而為人所特有的普遍屬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者,亦即人的特性,如能夠制造生產工具以及具有語言、理性和科學等等。

這樣一來,人性便與其他任何具有多層次本性的復雜事物一樣,都是若干門不同科學的研究對象,而皆非一門科學的研究對象:一門科學只研究其一部分本性。那么,倫理學所研究的人性究竟是人性的哪一部分呢?倫理學是關于道德的科學,因而只能研究可以言道德善惡的人性,而不能研究不可言道德善惡的人性:不可言道德善惡的人性乃是其他科學——如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只有可以言道德善惡的人性,才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于是,人性又依其能否言道德善惡的性質而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言道德善惡的,亦即人的倫理行為事實如何的本性,如同情心和妒嫉心等等,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倫理學所研究的人性,是作為倫理學對象的人性。另一類是不能言道德善惡的,亦即倫理行為之外的人性,如知情意、眼鼻耳等等,是心理學等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心理學等科學所研究的人性,是作為心理學等科學對象的人性。這樣,便存在著兩種人性概念。一種是廣義的:人性乃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這就是作為一般科學術語的人性概念。另一種是狹義的:人性是人的倫理行為事實如何之本性。這就是倫理學的人性概念。那么,倫理行為究竟有哪些事實如何之本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阳谷县| 积石山| 崇阳县| 阿巴嘎旗| 皮山县| 吉安县| 海淀区| 乐山市| 海兴县| 江津市| 扶余县| 博湖县| 中江县| 容城县| 花垣县| 金塔县| 汉寿县| 阿荣旗| 广东省| 保山市| 广宗县| 界首市| 民县| 普陀区| 滁州市| 卫辉市| 洪雅县| 佛坪县| 潞城市| 阳东县| 乐安县| 通化市| 兖州市| 平和县| 方正县| 宜兰市| 华池县| 茌平县| 西和县|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