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

2.2.1 關于四個概念

在認識了語言的性質以后,本節要從神經語言學的角度集中討論既相關又不同的兩種語言學習。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需要把一些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弄清楚。這里要討論四個概念,它們是:母語(Mother Tongue)、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目的語(Target Language)。

2.2.1.1 第一語言和母語

我們教語言,是因為有人要學語言。但不是每一種語言都是靠語言教師教會的。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語言不是在課堂上學會的,而是在出生以后,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的。有人把從小在媽媽身邊學會的這種語言稱為“母語(Mother Tongue)”。由于人生不僅僅只學習一種語言,又有人把第一次學會的語言叫做“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這時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母語是不是等于第一語言?

一般認為,母語基本上等于第一語言,比如,《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就指出,“第一語言也稱母語”(p.478)。不過,嚴格地考查起來,“母語”并不完全等于“第一語言”。這主要跟錯綜復雜的個人經歷有關。有的人從小在媽媽身邊學習了母語,但并沒有用于交際,或者并沒有進入社會交際,最后母語萎縮了,或者只局限在家庭中進行簡單的日常生活交流。這些人實際上用于社會交際的是另一種語言,后者多半是當地的社會通用語或者官方語言。從語言的社會性和交際性來看,后者可以稱為“第一語言”,卻不能稱之為“母語”,在這種情況下,母語不等于第一語言。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在日本的北海道生活著一種民族,叫阿依努人(Ainu)。他們已經在霍凱德(Hokkaido)島上生活了7000年,以捕魚為生,現在僅存25,000人左右(Patricia Ackert,1999)。隨著越來越多的阿依努年輕人進入現代日本社會學習和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再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很多阿依努家庭的孩子往往就只能聽懂或說一兩句阿依努話,這時,我們盡管還可以稱阿依努語是他們的母語,卻已經很難說阿依努語是他們的第一語言。

再比如,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有一些人從小就離開“保留地”,被養父母帶走,或者到外面去上學,他們中的不少人母語是印第安語的一種,但第一語言可能是英語、法語或西班牙語等。19世紀時,澳大利亞的某些地區政府曾經采用過一種政策,把土著居民跟白人所生的孩子帶離土著人部落,集中到某個地方,讓他們接受歐洲文化和英語教育。很多孩子被帶走時只有一兩歲,被帶離部落以前聽到的是土著語言,但是被帶走以后受到的是英語教育,他們的第一語言也很難說是某種土著語言。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但不是每個民族的語言都進入當地社會生活的交際,有的民族的語言由于本民族的孩子越來越少使用,已經成為瀕危語言。那么,這些不學習或不使用本民族語言的人,他們的母語和第一語言也是不相同的。

改革開放以來,有不少中國學子奔赴世界各國求學,很多人帶著幼小的孩子前去,還有的孩子是在當地出生的。當這些孩子的父母留居海外以后,這些孩子就會進入當地社會,他們有的在家中學了一兩句漢語,但是這種語言的水平極其有限,與他們所掌握的當地語言水平差距相當大,我們也很難說這種母語等于第一語言。

可見,第一語言和母語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著很復雜的關系。因此,我們需要對這兩個概念做一些解釋和限定,以免使用中產生概念混淆。首先,我們主張在語言教學的討論中使用“第一語言”這個概念,因為人們一般把人生再次接觸的語言稱為“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而且多數人是通過語言教學掌握“第二語言”的,其中成年人居多。“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在學習順序上有差別,在學習條件、途徑、年齡、方法上也有所不同,這樣就便于我們從教學的角度把兩種語言區別開來討論。其次,母語這個概念由于每個說話人的生活背景的千差萬別而在意義上含混不清,從教學研究的角度講,缺乏科學性。有的學者提出區分“社會母語”和“自然母語”的概念(王寧、孫煒,2005),原因也跟母語這個概念本身意義含混有關。

最后,我們從語言教學的角度限定,“母語”主要指一個人生下來以后接觸到的第一種語言或幾種語言(如果兒童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均不使用同一種語言的話,比如爸爸說英語,媽媽說法語,奶奶說西班牙語,爺爺說漢語,等等,這時兒童就有可能同時接觸幾種語言),但是這種(些)語言不一定進入社會交際。“第一語言”既是指一個人幼年時學會的第一種語言,也指這個人使用這種語言進入社會交際。因此對有的人來說,前者可能等于后者,這時就無須分辨第一語言和母語;對有的人來說,母語就不等于第一語言,對這種人我們在把他(她)作為教學對象來討論時不把他(她)的母語列入討論范圍。在此基礎上,我們限定本章討論涉及到的“母語”概念主要指前一種情況,這時母語等于第一語言。

2.2.1.2 第二語言和目的語

我們已經對即將討論的母語和第一語言進行了限定。由于第二語言是跟第一語言相對而言的,我們同時也需要對第二語言的概念作一個限定。人們通常把人生再次學習的語言叫“第二語言”,但是在具體的條件下,我們會發現情況比較復雜,這種通常說的“第二語言”概念可能覆蓋著幾種情況:第一,歷史上已經形成的多民族國家的非本族語。比如,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而且大部分說北方方言。因此,漢語普通話是中國主要的官方語言,那么,少數民族學習漢語普通話就意味著在學習第二語言有鑒于此,我們在1.1.1.3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圍中將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教學定位為“雙語教學”,與“第二語言教學”區分開來,以便縮小我們所討論的“第二語言教學”可能覆蓋的范圍。。第二,移民國家的非本族語。大多數的移民國家都有一種主體語言作為官方語言,那么,一些本族語言不屬于主體語言的人就需要學習這種官方語言,對他們來說,這個語言也是第二語言。比如,移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國家的華人。第三,在一些歷史上曾經經歷過殖民統治的國家,當地的官方語言是非本族語,那么當地人學習這種語言時也是在學習第二語言,比如,印度、新加坡等國的人學習英語。第四,某個民族或國家的人學習的外族語,比如,中國人學習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等。第五,某人到另一民族的國家學習的該國語言,比如,大量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許多中國留學生去美國、英國學習英語,等等。因此,在討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時,我們需要對不同情況加以分辨。

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人們通常把有意識地學習的一種語言叫做“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從上述我們對“第二語言”這個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二語言”既跟“目的語”相關,又不等同于“目的語”。前者既有可能是有目的地學會的,也有可能是由于搬遷、移民等原因自然學會了的語言;后者是更明確地為某種目的而學習的語言。比如,到世界各地留學或者經商的許多華人,他們中不少人在童年,或少年,甚至青年時開始學習另一種語言,對年齡較為幼小的人來說,這可能會是第一語言,不過對已經掌握母語并以之進行交際的人來說,這就是第二語言,那么如果是去學校特意地學習這種語言,我們就說是目的語了。由此看來,“目的語”這個概念的外延相對于“第二語言”要小一些。它難以將在自然條件下學習第二語言的情況囊括進去,而它本身則可以被涵蓋在“第二語言”這個概念中。有鑒于此,為了便于討論,也為了使我們的討論范圍更明確一些,我們限定,在本章的討論中,我們直接使用“第二語言”這個概念來指稱包括“目的語”在內的第一語言以外的另一種語言的學習。也即:


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母語Mother Tongue

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 =目的語Target Language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彭阳县| 万源市| 泉州市| 固始县| 沁阳市| 临沂市| 遂昌县| 湖州市| 朝阳市| 辽阳市| 河西区| 博客| 腾冲县| 道真| 平湖市| 林周县| 齐齐哈尔市| 凤台县| 香格里拉县| 庆云县| 永德县| 万年县| 横山县| 丹东市| 金川县| 巍山| 汤阴县| 新邵县| 白沙| 衡东县| 白银市| 慈利县| 江陵县| 汝南县| 乌拉特前旗| 南华县| 崇礼县| 汝州市| 峨眉山市| 内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