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日本的金融制度

一、日本金融制度的演變

(一)明治維新后日本金融制度的確立

日本經濟近代化始于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后,日本開始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移植近代技術與制度,實行植產興業的政策。經過半個多世紀,到二戰爆發前,日本已經建立了較為穩定的管理通貨制度和完善的金融體系。

在貨幣制度方面,明治政府于1868年在東京和大阪等地設立了八家兌換行,它既有商業銀行的性質,又被賦予發行銀行券的特權。但不兌換紙幣的大量發行使之陷于困境,未經數年大部分停業。明治政府仿照美國,試圖通過設立國立銀行來整頓金融秩序。1872年頒布了《國立銀行條例》,第二年又制定了《可兌換金幣公債發行條例》,兩條例規定:“國立銀行允許自由成立,其資本金的60%可用政府紙幣支付,銀行將它交給政府換取等額的公債券,而后以公債券為抵押從大藏省獲得等額的銀行券的發行權;資本金的40%以金銀通貨支付,充當兌換的準備。”但由于政府紙幣發行速度持續增長,使紙幣價值低于鑄幣價值,引起擠兌現象。另一方面,1877年日本國內西南戰爭爆發,濫發紙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這使明治政府財政陷入危機,也阻礙了近代工業化的發展進程。整頓幣制,建立正常的兌換制度迫在眉睫。1882年6月,明治政府頒布了《日本銀行條例》,日本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宣布成立,其目的不僅在于整頓幣制,也在于逐步完善以中央銀行為核心的銀行體系及信用制度,以保證殖產興業政策的實現。1883年日本修改《國立銀行條例》,它規定國立銀行從獲得開業執照之日起營業滿20年時即改為私人銀行,這樣逐步將銀行券的發行權集中到中央銀行。1885年日本銀行開始發行可兌換銀幣的銀行券。中日甲午戰爭后,日本政府利用巨額賠款于1897年頒布《貨幣法》和《銀行券條例修改法》,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從1899年起,日本的貨幣被統一為日本銀行發行的銀行券。

在金融組織體系方面,明治政府最初設立了兌換所,其資金的大部分是不可兌換的政府紙幣構成的政府貸款,兌換行在政府的保護下向貿易和生產提供大量的短期資金。1872年日本設立了國立銀行,同時,地主和商人陸續成立了經營銀行業務的公司,當時稱為“類銀行公司”。也有一些名為銀行的私營金融機構成立,這促使政府加速金融法制化的進程。1890年日本頒布了《銀行條例》,確立了普通銀行的法律性質,普通銀行獲得迅速的發展。不久,許多“類銀行公司”改制成為普通銀行,早期設立的“國立銀行”也陸續轉為普通銀行。

與普通銀行同時發展的還有儲蓄銀行。1874年明治政府頒布《儲蓄規則》,開始興辦郵政儲蓄;1890年頒布《儲蓄銀行條例》,成立了日本第一家專業性的儲蓄銀行。同一時期,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及其他民間金融機構也逐步建立。1881年成立了最早的災害險公司和人壽險公司;1906年成立了信托公司;1900年成立了信用組合制度;1901年在城市設立了互助性質的“無盡”組織。另一方面,在這一時期日本也建立了一些受政府保護的特殊金融機構,它們大多提供長期商業融資。主要有1880年成立的橫濱正金銀行,從事國際金融業務并對抗外國銀行勢力;1897年成立的日本勸業銀行,為不動產抵押貸款銀行;1900年成立的北海道拓殖銀行;1902年成立的日本興業銀行,為向產業提供長期資金的債券發行銀行;此外還有日本的海外殖民地銀行,如朝鮮銀行和臺灣銀行。隨著金融組織的完善和發展,金融市場也逐漸形成。日本的短期金融市場是在票據交換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殖產興業政策下,日本建立了公司制度,1878年根據股票交易所條例設立了東京、大阪股票交易所,從事國債和股票的交易。但大企業發行的股票往往被同一財閥內部的企業所控制,而事業債又幾乎為銀行和信托公司所壟斷,證券市場規模狹小,市場功能發揮不大。

(二)日本金融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從1897年到1931年是日本金融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時期。在這一時期,日本作為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獲得大量的硬通貨,日本銀行面臨如何調整貨幣資金的問題,1919年引入銀行承兌票據的再貼現業務。為確保金融制度的穩定性,當局實行銀行合并的政策,1927年制定了《銀行法》,規定了銀行資本的最低限度、業務范圍、資金運用的限制,以謀求普通銀行的健全化,這樣普通銀行的數目大大減少,大銀行確定了支配地位。同時,日本1921年頒布了《儲蓄銀行法》,儲蓄銀行或與普通銀行合并或改為普通銀行,數目大幅度減少但業務更為規范。在其他民間金融機構方面,20年代日本頒布了《信托法》,完善了信用組合制度,制定了《無盡業法》,特殊銀行的業務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在金融市場方面,由于出口業務的增加,短期資金的供求增加,短期金融市場異常活躍,交易方法日趨完善。在長期金融市場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重工業迅速發展,大企業通過發行債券大量籌集資金,到1928年形成公司債券的黃金時期,公司債的發行余額超過股票。

從1931年到1945年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和戰敗投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國際金融形勢的變化,日本放棄了金本位貨幣制度,轉向管理通貨制度,實行低利率政策,并制定了嚴格的外匯管理法。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經濟由準戰體制轉為戰時體制。一方面,1941年政府改組日本銀行,日本銀行要按照政府的意圖來調節貨幣金融,同時還須向政府提供無限制、無擔保的貸款;另一方面,政府著手加強民間金融機構的合并并強化對其的統治,普通銀行的數目進一步減少,確立了一縣一行制,普通銀行中的都市銀行逐步淪為軍需融資機構。對特殊金融機構也強化了統制,日本興業銀行成為重要軍需資金供給者,日本勸業銀行吞并了農工銀行,設立了農林中央金庫和商工組合中央金庫,此外還成立了一些特殊機構來滿足戰爭需要,如戰時金融公庫、共同融資銀行、資金統合銀行等。短期金融市場受到抑制,證券市場根據《臨時資金調整法》,對公司的設立、增資、發行企業債實行強化管制,強化了排除投機、為重點產業動員資金的功能,證券市場的發展受挫。

(三)戰后日本金融制度的重建

二戰結束后,日本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面臨著巨大的變革。在美國的指導下,日本對其金融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改革。1948年8月聯合軍司令部非正式提出了“有關根據新立法對金融機構實施全面改革的備忘錄”,提出了重建完善的金融制度的改革方向。第一,日本銀行于1949年成立了“政策委員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它使中央銀行向自主性、獨立性邁進了一步。第二,確定了都市銀行和地方銀行為主的普通銀行制,即少數大銀行發展為都市銀行,戰時形成的一縣一行改稱為地方銀行。第三,對戰時建立起來的特殊金融機構進行解體。1945年關閉了日本的海外殖民地銀行,橫濱正金銀行關閉后改為東京銀行,轉為普通銀行(1954年轉為外匯專業銀行),日本勸業銀行和北海道拓殖銀行成為普通銀行,日本興業銀行成為從事中長期業務的銀行。第四,在其他金融機構中,改組成立了信用金庫,將“無盡”組織改為“相互銀行”,成立了“農林中央金庫”。第五,設立新的政府金融機構,為促進經濟的復興,戰后成立了“復興金融公庫”(1952年解散),50年代為補充民間金融機構資金力量的不足,許多政府金融機構重新創立,包括兩家銀行、十幾家金融公庫和公團、事業團等。

在戰時和戰后持續不穩的短期金融市場,從1950年起重新活躍起來,政府公布了《證券交易法》(1947年)和《證券投資信托法》(1951年),規定只有證券公司才能經營證券業務,1949年批準開放了9家證券交易所,其中在東京、大阪、名古屋3家交易所可進行全國性的證券買賣交易,實現了證券市場的規范化,1949年重新開始了公司債的發行。1954年,日本實行了金融和證券自由化的政策,進一步加強了金融機構和證券市場的競爭力,大大推動了證券市場的發展。

(四)高速增長時期日本的金融制度

戰后,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日本的金融制度進行了重新組建,它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從1955年到20世紀70年代前期,日本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金融制度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第一,日本銀行的貨幣政策手段進一步完善,1957年開始采用存款準備金政策,靈活使用貸款政策,補充性運用窗口指導,1962年進行債券的公開市場操作。第二,都市銀行在高速增長時期起了主導作用,一縣一行制的地方銀行成為區域性的核心金融機構,并開始向中心城市擴展。第三,以信用金庫等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為中心的其他民間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儲蓄機構得到驚人的發展。第四,日本政府實行限制證券市場發展的政策,如對企業發行債券在資格和數量上進行嚴格審查,規定企業增發新股要按票面價格等,這實際上不鼓勵企業直接從證券市場上籌資,企業不得不依賴長期信用銀行。

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是金融領域內嚴格的限制性措施,政府實行長短期金融分離、銀行業與證券業分離、銀行業與信托業分離、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分離的政策,同時對存款利率、長短期貸款利率和債券發行利率進行直接控制。這時的金融制度起到了聚集資金、保證重點產業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兼顧了中小企業和落后地區的資金需求。

(五)20世紀70—80年代日本金融制度的變革

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時期,其經濟結構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在戰后建立起來的金融制度下,政府對金融業進行嚴格的限制,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領域相互分離,影響了資金的運用效率,金融業開始新的變革。表現在:第一,逐步實現了利率自由化,首先參照二級市場的價格確定國債的發行價格,實現了有價證券利率的自由化,隨后對新型金融工具如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投資基金等實行自由利率,最后在80年代末放開對存貸款利率的控制。第二,金融制度轉向綜合化,各金融機構突破原有的專業化分工,開始經營多種金融業務,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方式呈現多樣化的趨勢。第三,金融市場逐漸自由化,80年代放松了對證券市場的限制,取消了外匯管制,允許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日本,日元實現了國際化。第四,日本金融機構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在國際金融領域占據重要的地位。

(六)20世紀90年代日本金融制度的大變革

以往,日本“護送艦隊”和“三大分離”的管理模式在抑制過度競爭、減少金融秩序混亂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在戰后資金匱乏的年代,這種以安定為最大使命的金融制度為日本經濟的復興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隨著日本經濟走向成熟化和國際化,日本金融制度缺乏透明度、對金融機構監管不嚴等弊端逐步顯露出來。1986年至1990年期間,大量銀行資金流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助長了日本泡沫經濟的膨脹,而隨后資產價格的暴跌造成金融機構龐大的不良債權(官方披露為50萬億日元),大量的金融機構陷入破產、倒閉的境地。

為克服當前的金融危機,解決不良債權問題,1996年11月,日本橋本內閣通過了題為《我國金融制度的改革——2001年東京市場的復興》的改革方案,決定加速推進包括進一步實現金融自由化在內的全面的金融制度的改革,將2001年作為改革的最后期限。其原則是自由、公平、國際化,目的是促使以間接金融為主的日本金融市場向以直接金融為主的歐美模式轉化。改革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修改1942年通過的《日本銀行法》,加強其獨立性和決策的透明度;在大藏省下設立金融監管局,專門負責對金融市場和機構的監管。

第二,金融組織形態的自由化。改革原有的分業管理體制,廢除了外匯銀行制度,取消普通銀行與信托銀行、長期信用銀行的業務差別,解除對證券公司業務的限制,允許各金融機構通過直接擴大主營業務范圍或間接控股參與的方式,相互滲透,加強競爭,提高效益。

第三,市場制度與交易規則的改革。例如,實行股票交易手續費的自由化,修改金融稅制與會計制度,券商資格由許可制改為注冊制,鼓勵證券商之間的競爭等。

第四,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在國內業務方面,允許設立綜合賬戶和包攬賬戶,允許設立私募基金和公司型基金,允許開設私人銀行業務,為個人從事資產運營管理。在外匯業務方面,1998年4月實施新的《外匯法》,外匯兌換業務完全開放,內外資往來自由化。

但是,到此為止,日本的金融制度改革并未實現推行金融自由化、徹底實行金融大改革、強化東京國際金融市場及增強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等預期目標。

(七)2002年日本“激烈”的金融結構改革

2002年,小泉首相和竹中大臣推行的“激烈”的金融結構改革,可以說是源于1996年橋本內閣時期的“日本版金融大爆炸”。小泉內閣實施的金融結構改革與“金融大爆炸”的區別在于:“金融大爆炸”所作的是與放松金融管制促進金融自由化相關的金融法律、制度以及組織方面的變革,例如,修改《禁止壟斷法》、《銀行法》、《證券法》等,允許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由金融分業體制轉變為金融混業體制;金融廳與大藏省分離,成為獨立的統一金融監管機構等。這些改革對金融界的現狀改變不大,不像金融結構改革對金融業乃至全社會都形成了一股強烈的“竹中沖擊”。

“竹中流”的金融結構改革實際上是通過處理不良債權,把日本民間的和國有的金融機構來一個徹底洗牌,按照“適者生存”、“強者生存”的市場規律優勝劣汰的選擇。這無疑是對金融界既得利益的一次嚴重的侵犯。與金融界和國民黨主流派系激烈反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個改革得到了普通民眾和輿論的大力支持。“竹中流”金融結構改革的重點如下:

首先,加速銀行不良債權處理,實現民間銀行再建。

當前圍繞金融結構改革的最大問題就是對銀行不良債權的最終處理。日本銀行的不良債權到底有多少,至今也沒有定論。政府向外公布的不良債權數字最多是70多兆日元,但是美國金融界相信日本的不良債權至少有100多兆日元。從不良債權隨清隨長的情況看,對于日本銀行的不良債權問題日本歷屆政府也無法把握。從1992年至2001年,日本銀行已經處理的不良債權的累積額已達72兆日元,但是還剩下32.5兆日元的風險管理債權。《東洋經濟》雜志2002年12月發表的統計表明,截至2002年12月,日本全國銀行有問題的債權約有135兆日元,其中全國不良債權的數字升至43.2兆日元。

在竹中制定的“金融再生計劃”中,把“金融和產業的再生”與加速不良債權合并考慮,提出了至2004年底把日本主要銀行的不良債權比率降低一半的目標。作為改革的配套組織措施,在存款保險機構之下成立了政府、民間對半出資組成的“產業再生機構”。該機構是企業債權審查和收購的主導方面。

其次,改革公共融資體制。

日本融資體系中的銀行分為民間銀行和國有銀行兩種。國有銀行主要是郵政儲蓄和相當于政策銀行的國際協力銀行以及各種金融公庫。日本所謂的“公共資金”大部分就是郵政儲蓄和在郵局辦理的簡易保險的資金,至2001年度末,郵政儲蓄的存款總額達250兆日元,占日本個人儲蓄總額的35%。政府從郵政儲蓄中貸出的資金約為170兆日元,相當于日本融資總量的28%。正因為有如此充裕的公共資金的供給,才會有日本政府對公共資金的嚴重依賴,因此才會產生如此嚴重的財政赤字。由于這個原因,改革作為“公共資金”出口的公共融資體制就成為金融結構改革的重要一環。

2001年11月,總務省的“關于郵政事業公社化研究會”提出了對郵政事業特殊法人改造的中期報告書。預定到2003年把三大郵政事業團體改革為“日本郵政公社”(實際上,到2005年8月小泉內閣才正式實施),逐步實現民營化,由于實現民營化,今后在運營、規劃方面也要受金融廳的統一監管,這樣就切斷了政府不受限制地使用“公共資金”的渠道。

另外關于政府系統的其他金融機構(各種金融公庫)的改革,也在2001年6月頒布了《特殊法人等改革基本法》,12月制定了具體的《特殊法人整頓合理化計劃》。通過特殊法人改革,將改變政府系統金融機構的政策銀行的職能。

以上公共融資體制的改革不但成為金融結構改革的必要步驟,也成為財政結構改革的重要一環。政府失去了“公共資金”的來源,被迫向“小政府”轉變,在這個意義上,改革公共融資體制不但對金融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在政治、行政體制改革方面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從近兩年來日本的經濟表現來看,作為政治改革,小泉實施的結構改革無疑是有效的,而他的金融制度改革卻沒能成功。不僅如此,金融危機反而加深了:一方面,政府為推進金融改革,對銀行進行了特別檢查,為測定不良債權數額,制定了嚴格的審查標準。中小金融機構的破產增加,不良債權處理的問題日趨嚴重,銀行擔心被國有化的程度加深。另一方面,通貨緊縮的不斷加劇帶來的是日本經濟進一步的混亂,股價持續下跌,市場對經濟和金融改革的評價不容樂觀。

二、日本的金融組織結構

日本的金融組織結構可以由圖1-3來表示:

圖1-3 日本的金融組織結構

(一)中央銀行

日本的中央銀行是日本銀行,成立于1882年,其總行設在東京。日本銀行私人持有的股份占45%。日本銀行的總裁、副總裁由內閣任命,須接受大藏大臣的監督。日本銀行的最高決策機構為政策委員會,其成員由日本銀行總裁、大藏省、經濟企劃廳及都市銀行、地方銀行、工商業和農業的代表共七人組成,它負責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二)商業銀行

在日本,屬于商業銀行性質的金融機構主要是都市銀行和地方銀行,它們構成了民間金融機構的主體,日本的銀行法中稱其為普通銀行。它們之間在法律上沒有區別。都市銀行規模較大,總行設在大城市,在全國范圍內經營,多由舊財閥體系的銀行和過去的特殊銀行、地方銀行發展而成,目前共有13家;地方銀行總行設在都、道、府、縣內的中心城市,業務限于所在地,近年來有所拓展。

(三)專業性金融機構

由于日本金融體系實行分業化經營,其專業性金融機構十分龐大,主要有三類,即長期信用金融機構、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和農林漁業金融機構。

長期信用金融機構有長期信用銀行和信托銀行兩類。長期信用銀行有3家(即日本興業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信托銀行有7家(即三菱、住友、三井、安田、東洋、中央、日本信托銀行),它們以提供長期貸款為主。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有五類,它們是相互銀行、信用金庫、信用組合、勞動金庫和商工組合中央金庫,它們的共同點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要融資對象。農林漁業金融機構有農林中央金庫、農業協同組合和漁業協同組合三種。

此外,日本原有專業的外匯金融機構即東京銀行,它是根據《外匯銀行法》于1954年建立的,專門從事外匯交易和外貿融資業務(日本的普通銀行經大藏省審批也可兼營外匯業務)。長期以來,東京銀行是唯一從事日本政府外匯存款業務的銀行,也是政府對外金融業務的代理機構,現已與三菱銀行合并成為普通銀行。

(四)非存款類金融機構

它們的共同點是不吸收存款,而是通過發行證券、保險單或從銀行貸款來獲取資金,但資金運用差別很大。它們也稱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種類有證券投資信托公司、委托公司、保險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消費者信用機構、風險資本公司、證券公司、證券金融公司和短資公司等。

(五)政策性金融機構

它是指由政府提供資金或由債務擔保,原則上不接受存款的非盈利性的金融機構。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十分發達,分工較細,它向民間金融機構無意提供資金或資金投入不足的領域進行融資和擔保,從而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國民生活的安定。主要機構有郵政局(它是唯一接受存款的政府金融機構)、政府開辦的銀行(有日本開發銀行和日本輸出入銀行2家)、海外協力基金會、政府金融公庫(包括國民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環境衛生金融公庫、農林漁業金融公庫、住宅金融公庫、公營企業金融公庫、北海道東北開發公庫、沖繩振興開發金融公庫9家)、政府融資事業團(共有8家)、公團(石油公團、地區振興整備公團、船舶整備公團3家)等。

三、日本金融制度的特征

(一)大藏省與日本銀行保持著特殊的關系

日本金融制度的最高決策層是大藏省和日本銀行,大藏省主要通過行政手段管理金融體系,而日本銀行則采用經濟手段進行管理、調節和監督。在法律上,日本銀行隸屬于大藏省,為實現日本銀行的目標,大藏大臣在認為特別必要時,可對日本銀行發布一定的業務命令。但實際上并不這樣做,政府在貨幣政策委員會中的代表也無表決權,日本銀行具有較高的獨立性。

(二)“單元多頭”的金融監管體制

日本實行的是“單元多頭”(也稱“單線多頭”)的金融監管體制,即銀行的監管權集中在中央,地方沒有獨立的權力,在中央這一層次上由兩家或兩家以上監管機構共同負責的監管模式。該模式反映了國家權力集中的特性和權力制衡的需要。以1998年通過的《新日本銀行法》為新的起點,日本開始對其金融監管體制進行大幅度的機構調整和改革。

(三)間接金融發達,普通銀行“超貸”現象嚴重

在日本金融體系中,銀行業占據支配的地位。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為支持輸出、投資為導向的經濟倍增計劃,對金融業實行低利率及業務分離的政策,以降低融資成本,防止金融業的過度競爭,但同時也使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發展受阻,從而形成發達的間接融資體制。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通過間接融資提供的資金占企業資金需求的93%左右,到80年代前期仍占87.1%。80年代中期,日本對金融業的限制開始放松,但長期形成的間接金融占優勢的特點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普通銀行“超貸”二戰后,為促進經濟增長,日本長期實行較低的官定利率以壓低企業籌資成本,企業向銀行借款的利息低且具有穩定性,對企業收益的壓力小,所以日本企業自有資本較低,生產和發展所需資金主要依賴外部資金即向銀行借款,稱為“超借”。日本企業“超借”即對銀行貸款的過度依存,使得銀行用于貸款和有價證券投資的資金經常超過存款和資本金數量,不足的部分依靠中央銀行借款,這種狀況稱為“超貸”。現象嚴重。7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期,企業資金的需求減少,與“超借”有關的銀行業“超貸”現象有所緩解。

(四)嚴格劃分民間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

日本近代化過程中,政府對銀行制度采取按資金需求分業設置的原則,形成了民間金融機構各自獨特的業務領域。

1.銀行業與信托業、證券業相分離。普通銀行不能辦理任何信托業務,由1952年成立的信托銀行辦理現金信托、證券信托和貸款信托;同時,戰后禁止普通銀行辦理除國債、地方政府債券和政府擔保債券以外的所有證券業務,一般證券業務由證券公司經營。

2.長短期金融業務分離。1890年日本銀行條例將普通銀行定為商業銀行,從事短期融資,又設立勸業銀行、興業銀行等特殊銀行從事不動產抵押等長期金融業務;1952年的長期信用銀行法,再次設立了通過發行金融債券從事長期業務的金融機構。

3.民間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有明確的分工。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城市與地方金融相分離,都市銀行主要對全國和大城市提供金融服務,而地方銀行則提供區域性金融服務;二是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金融相分離,都市銀行、長期信用銀行和信托銀行主要面向大工商企業,而中小企業則由地方銀行、專業性的金融機構及政府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三是工農業金融相分離,對農、林、漁業的資金融通由專設的民間和政府金融機構負責。

(五)政策性金融機構力量強大

與其他西方各國相比,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不僅種類繁多,而且資金雄厚,在社會經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從類型來看,有郵政局(2萬多家營業機構)、海外協力基金、銀行(2家)、金融公庫(9家)、政府融資事業團(8家)、公團(3家)。1990年政府金融機構貸款相當于同期都市銀行貸款余額的44%,它們專業性強,多投向基礎產業、人民生活、中小企業和農林漁業等部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黄大仙区| 武邑县| 太仆寺旗| 金坛市| 莱阳市| 赤壁市| 新民市| 汉阴县| 德昌县| 北宁市| 高青县| 平泉县| 玉环县| 库尔勒市| 讷河市| 曲松县| 留坝县| 凌云县| 玉环县| 深水埗区| 永昌县| 陆河县| 尚志市| 达尔| 图们市| 阜宁县| 平泉县| 延安市| 汤原县| 崇文区| 莎车县| 井冈山市| 神池县| 山阴县| 万盛区| 乌审旗| 绿春县| 石家庄市| 南安市|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