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童年經歷影響一生的成長:精神分析理論

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較早探索家庭動力對一個人的影響的先驅之一。他特別強調童年經歷對一個人后來成長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主要研究潛意識對一個人的影響,他特別強調一個人的“性”發展與“性”滿足。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出現問題,多是“性”的發展在早年遇到了障礙。這個障礙會潛伏在一個人的潛意識里,當他后來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壓力大的事件而無法應對時,這些被壓抑在潛意識里的性創傷或性需求就會以癥狀的方式出現,從而影響他的健康和生活。

弗洛伊德把一個人的心理發展視為性心理的發展,并且把他分成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分別為口唇期(oral stage)、肛門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 口唇期是從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這個階段對嬰兒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滿足的主要來源。

● 肛門期是從1歲到3歲,這一階段性敏感區轉到肛門。

● 性器期是從3歲到5歲,這個階段生殖器成為性敏感區。這一階段的性滿足涉及對異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正是在這一階段產生的。

前三個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礎。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6歲之前基本完成,因此一個人在6歲之前的發展就會影響并決定他后面人生的發展。在前面的這三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順利發展,那么,他后面的階段就不可能順利進入,他可能會停留在某一階段,或即使發展到后面的階段,仍可能會退回到前面的階段。因此,即使他隨著年齡的增長進行到成年后的各個階段,但他的人格可能仍然在所停滯或所退回的那個心理階段,并按照這些階段所具有的人格特點行事。尤其是在3~5歲的戀父或戀母階段沒有得到很好處理,就會發展成為戀父或戀母情結,這個情結會在很多方面影響一個人在未來的人生發展,關于這個影響,在后面的章節還會詳細地描述。

客體關系流派

較早探索家庭動力的另一個精神分析理論流派是客體關系流派,這個流派的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她也是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驅。

梅蘭妮·克萊因認為,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是與外在世界建立關系,人們把這個與外在所建立的關系內化到各自的內心世界則變成主觀世界里的關系,然后我們再把這個內在的主觀世界里的關系投射到外在的真實世界的關系里去,并影響或控制我們與外在的世界關系。

我們與外在世界建立最早關系的是媽媽的乳房,然后才是媽媽。乳房被分為好乳房與壞乳房,這個好乳房會被嬰兒內化成好自己,壞乳房會被內化成壞自己。也就是說,如果嬰兒覺得媽媽的乳房是好乳房,那么嬰兒就會覺得自己是好自己、好孩子,是個可愛的、有價值的孩子;反之,如果他覺得媽媽的乳房是壞乳房,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壞自己、壞孩子,是個糟糕的、沒有價值的孩子。因此,嬰兒與媽媽乳房的關系會演變成嬰兒與自己的關系,會影響孩子自身的價值感。后來嬰兒與外在世界的關系才慢慢從媽媽的乳房,轉移到一個完整的媽媽這里。于是,嬰兒與媽媽乳房的關系、與媽媽的關系便成了影響一個人后來發展最為重要的關系。

因為嬰兒與乳房的關系模式、與媽媽的關系模式會演變成后來他與外在世界的關系模式,而這兩個關系的建立是在嬰兒出生6個月之內。也就是說,孩子在出生6個月之內與媽媽的乳房和完整的媽媽所建立起來的關系,會影響到嬰兒后來的成長與發展。我們會看到,這個時間比我們中國人所認為的3歲之前和7歲之前還要早。

個體心理學學說

對家庭動力研究比較早的還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他也是奧地利人,是精神病學家和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追隨者,并是弗洛伊德早期最為得意的門生之一,后來因與弗洛伊德在學術上有分歧而離開了弗洛伊德,并創立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學說。

阿德勒認為,人是一種追求卓越的動物,而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我們常常會產生自卑感,為了擺脫這種自卑感,我們就需要不斷地追求優秀和卓越。因此,在阿德勒看來,自卑又是卓越的推動力。人有了自卑之后,才會去不斷地追求卓越和完美。而在擺脫自卑和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或方法,阿德勒將之稱為“生活模式”,意指個體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應對和適應環境的行為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他認為,個體的生活主要在于克服嬰兒期無助的感覺并追求優越,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個人的價值,為個人帶來安全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每個人所采用的手段也大相徑庭,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風格。這也是個人行為表現中所顯現出來的動機、特質、興趣、價值等明顯獨特的組合體。簡言之,生活風格就是個體追求優越的方法。

在他看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大多形成于4歲或5歲之前。一個人根據自己所積累的經驗,漸漸塑造成自己所獨有的特質,也形成了個自人格的獨特性,因此生活風格表現了一個人人格的整體性和獨特性。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活風格,正如我們不能發現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我們也無法發現兩個絕對相同的個人。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每個兒童形成什么樣的生活風格有賴于他的家庭環境與幼年經驗。人們這種早期形成的生活風格會牢固地保持下來,并且難以改變,這就為其應付以后所遇到的生活問題提供了規則。生活風格主要是由兒童所處的家庭環境(如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在家庭中的處境、兄弟姐妹的多少及家庭氣氛等)決定。

阿德勒也是最早研究排行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系統地研究了出生順序對孩子心理成長和性格特點的影響。阿德勒認為,孩子的出生順序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在同一個家庭中,即使只有兩個孩子,也不會處于完全相同的情境。因此,每個孩子都會因其想適應自己所處的特殊情境而表現出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這種獨特生活方式的影響具體表現在性格、學業、工作、交友、興趣、戀愛和婚姻等方面。

家庭中的每個孩子為了確保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會采用不同的行為模式。阿德勒的研究發現,年齡最大的孩子會自然地扮演有責任感的、代理父母的角色;最小的孩子則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成為喜歡取樂、不負責任的冒險者;而中間的孩子常常發現自己很難建立一種自我認同感,那就是賦予他們區別于其他兄弟姐妹的自然差異點,他們需要尋找機會強大起來,甚至成為孩子中最強大的那一位,從而使他們在家庭中找到一個位置。阿德勒認為,由于出生順序所帶來的排行不同,便決定了孩子的性格模式或行為模式不同,這也是孩子所形成的“生活模式”的一部分。這些生活模式大部分都在孩子最初的第四或第五個年頭形成,而這些生活模式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阿德勒同弗洛伊德一樣,也強調生命早期在形成人格上的重要性。同時,他也是研究家庭動力的先驅者之一。

主體間性心理治療

我們再來看看后現代精神分析的主體間性心理治療是如何探索家庭動力、如何看待早年經歷對我們后來成年世界的影響的。主體間性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和外在他人與世界的關系模式是在早年形成的,并被個體不斷加強完善和保持,然后用相同的模式與外在的他人、與世界建立關系。該學說把這個關系模式稱為“經驗組織原則”。

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的主要創始人是羅伯特·史托樓羅(Robert Stolorow)和喬治·阿特伍德(George Atwood)。他們認為,人出生后就開始和外圍世界產生各種各樣的聯系,一個人的能力、性格、孩提時期與撫養者的關系以及生活環境的好壞可以互相影響、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人和周圍世界的互動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這些“模式”就是我們感知自我與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組織性、主觀性和特異性。

另一位重要的主體間性心理學家約瑟夫·利希滕貝格(Joseph Lichtenberg)認為,人類產生的“當下的體驗”與生命早期嬰兒和撫養者的互動模式息息相關。利希滕貝格很重視情緒的作用,他認為我們當下體驗到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看作“嬰兒與撫養者”互動模式的重復。也就是說,人們當下的情緒體驗,在生命早期與撫養者互動中早已體驗過。

多納·奧林奇(Donna Orange)也是一位主體間性心理學家,他也強調,由于無意識地重復“嬰兒—撫養者”的情感反應方式,人類的主體性就慢慢具備了一定的結構性和組織性,進而形成了特異的“互動模式”。這些“互動模式”來自個體生命早期體驗過的情感,是人們當下主觀感受形成的基礎。

一個人的早年經驗組織原則之所以被維持住,在主體間性心理學看來,是出于一個人的自我統合感、連續感和自我完整感。一個人會把早年所形成的一些體驗或信念“正?;保堰@些視為正常,然后按這些他認為的“正?!眮斫M織當下的情境。

例如,一名6歲的男孩到他的小伙伴家里去做客。當他看到小伙伴家中的交流情況時,偷偷地把他的小伙伴拉到一旁,悄悄地告訴他:“你們家太不正常了,你的爸爸和媽媽說話都是客客氣氣的,他們對你說話也是客客氣氣的。在我們家,我的爸爸媽媽說話都是聲音很大,從來不客氣的。他們對我說話也是這樣。你們家不正常?!?/p>

我們會像這位小男孩一樣,把自己曾經在早年所經歷的情境“正?;保缓蟀堰@個“正?!辈粩啾3趾屠^續下去,這樣才更像我們自己,才更是我們自己,才更能找到我們自己。

主體間性心理學的經驗組織原則通常來自個體生命早期和撫養者及其重要成員的關系。這種模式會形成我們的自我概念,以及我們在阿倫·貝克(Aaron Beck)的認知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中所看到的早年信念。這些自我概念和自我信念又會影響或決定我們對后來當下情境的應對。

主體間性心理學認為,經驗組織原則同時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例如,一個人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愛的、是有缺陷的,這是認知層面;那么在這個認知之上,會形成羞恥感或自我厭惡感,這是情感層面。當后來的“經驗組織原則”不在這個模式里,如他是可愛的、是出色的,那么出于一個人的自我統合感、連續感和自我完整感,他也會把這種“可愛”和“出色”給破壞掉,然后讓自己符合“不值得愛”“有缺陷”的“經驗組織原則”。從這個角度看,來訪者的癥狀以及不良的關系正是他們想要繼續保持心理統合感所做出的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虞城县| 大连市| 商丘市| 屏边| 永善县| 岗巴县| 宣城市| 龙里县| 新乡市| 施甸县| 江门市| 依兰县| 沛县| 沙洋县| 土默特右旗| 滨海县| 灵璧县| 隆昌县| 马龙县| 乡城县| 宁陕县| 富川| 大城县| 苏尼特左旗| 漯河市| 长泰县| 柘荣县| 安宁市| 广饶县| 苏尼特右旗| 本溪市| 三穗县| 英山县| 临朐县| 樟树市| 呼图壁县| 赤水市| 华安县| 西乌| 钟山县|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