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叁、稷下道家人物及著作

《史記》載及:

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孟子荀卿列傳〉)

據《史記》所載,七十六位稷下先生之中,有姓名可考的僅六人,而有姓名可稽的六人中即有四人是“學黃老道德之術”,亦即研究宣說黃老之學,人數比例不可不謂極高。

除了《史記》載及的稷下道家人物,其他文獻中言及的稷下道家人物尚有多人,以下即簡要敘述《史記》和其他文獻中提及的稷下道家人物,及其主要著作或思想。

一、彭蒙

彭蒙為齊人,于戰國中期約當齊威王、宣王時代游于稷下學宮,為另一稷下道家人物田駢之師。《莊子·天下》將彭蒙與田駢、慎到列為一派。有關彭蒙之著作,史籍不載,僅片段見于《莊子·天下》以及《尹文子·大道》上、中。思想上,彭蒙主張“齊萬物以為首”,強調事物的齊同,并且認為對事物應采取因循自然的態度。另外,亦提出“不言之教”的主張,以為“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

二、田駢

據《史記》所載,田駢為齊人。《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記有《田子》二十五篇,而班固注曰:“陳駢貴齊”,高誘則曰:“齊陳駢作《道書》二十五篇,齊生死,等古今。”古田陳通,陳駢就是田駢。有關田駢的著述已佚,僅有片段見于《莊子·天下》、《尹文子·大道》上、下、《荀子·非十二子》、《呂氏春秋·執一》、《戰國策·齊策》以及《淮南子·道應訓》等著作中。據《呂氏春秋·執一》所載,田駢有“變化應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亦即萬物變化有其規律,且為政者應因順事物之客觀情態而適宜行事的主張。此和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言及黃老思想“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之意旨吻合。

三、環淵

據《史記·敬仲完世家》以及孟子荀卿列傳所載,環淵為楚人,與慎到、田駢等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并于齊宣王時為“稷下先生”。關于環淵的著作,《史記》載環淵著上下篇,《漢書·藝文志》則載《蜎子》十三篇,今佚。

四、慎到

慎到為趙人,齊宣王、湣王之世游于稷下,受上大夫之俸。而據西漢桓寬所編《鹽鐵論·論儒》所載,齊湣王“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儒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適楚”,可知慎到于齊湣王末年離開齊國,而后至韓為韓大夫。

《莊子·天下》將慎到與彭蒙、田駢視為一派,其中心思想為“齊萬物以為首”,并主張“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即立功去私而不存己見,以及“趣物而不兩”,亦即隨物變化而不起兩意。此外〈天下〉篇還提到“慎到棄知去己”、“泠汰于物”、“與物宛轉”,此與老子因任自然之旨相合。

關于慎到的著作,《史記》載“慎到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慎子》四十二篇,至明代僅存五篇,現存《慎子》七篇。

《荀子·解蔽》論“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從《慎子》殘卷來看,慎到應屬道家思想人物。至于慎子的學派歸屬問題,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他是由道轉向法的關鍵人物,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他是兼有道家、法家思想的早期道家參見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自馬王堆《經法》等帛書出土后,晚近學界多以為他屬于黃老學派參見江容海:〈慎到應是黃老思想家〉,《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又如張秉楠《稷下鉤沉》中所言:“稷下黃老之學經過慎到開拓,成為戰國法治主義的理論基礎”,其部分遺著“法家思想較濃,但考其源,亦出于黃老道德之意”。

五、接子、季真

關于接子,《史記》稱“接子,齊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成玄英《莊子疏》中則并提及接子、季真二人,曰:“并齊之賢人,俱游稷下。”關于二人之著述,《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有《捷子》二篇,已亡佚。季真則無書傳世。在思想主張之上,《莊子·則陽》在論及宇宙萬物起源的問題時,曾提到季真主張“莫為”,接子主張“或使”,均屬道家學派。

六、宋钘

宋钘,又名宋、宋榮,為宋人。于齊威、宣之際游于稷下,為稷下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孟子、莊子加以尊稱(孟子以“先生”稱呼他,莊子稱他為“宋榮子”,荀子則以子宋子來稱呼。)《漢書·藝文志》著錄《宋子》十八篇,已佚。班固說:“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依此當歸入道家。《莊子·逍遙游》則描述宋钘達到定乎內外、辨乎榮辱之境:“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莊子·天下》則將宋钘和尹文列入同一派,論述他們的主要觀點為:(1)接萬物以別囿為始,(2)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3)見侮不辱,救民之斗,(4)禁攻寢兵,救世之戰,(5)情欲寡淺,(6)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

此派融合了道墨思想,如“禁攻寢兵,救世之戰”正是墨子的主張;《荀子·非十二子》將宋钘和墨子并舉,即可見宋子的思想和墨子有共同之處。此派最大的特色是提出“見侮不辱”之說,荀子批評“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荀子·天論》),“見少”即與老子觀點相同;此外荀子還批評宋钘“大儉約,而僈差等”(《非十二子》),此點也可看出與道家思想相合之處。

郭沫若以為,《管子》〈心術上、下〉、〈內業〉、〈白心〉四篇即是宋钘遺著,此觀點受到中外學者廣泛的接受,不過晚近亦有不少學者反對這樣的說法如馮友蘭、張岱年等著名學者均提出異議(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第101頁;以及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48—50頁);另外張先生還撰寫專文〈管子的心術等篇非宋尹著作考〉,加以論證(見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郭沫若以為宋钘這一派,“是戰國時代的道家學派的先驅,而他的主要動向是在調和儒墨”。此說則頗可參考。

七、尹文

尹文為齊人,與宋钘同游于稷下,劉向以為“其學本于黃老”(仲長統《尹文子》序文)。《說苑·君道》記載齊宣王曾問政于尹文,尹文勸齊宣王實行“無為”。他認為:“無為而能容天下”,并言:“大道容眾,大德容下,圣人寡為而天下理矣”,這是引申老子無為而治的學說。尹文并曾與齊湣王論“士”,提出“見侮不聞”之說(《呂氏春秋·正名》)。

在著述上,現今所傳《尹文子》一書,有學者認為是尹文學派的著作胡家聰以為,今傳《尹文子》一書“似是尹文的語錄集,由其弟子整理成書,我們應把它看作是尹文學派的著作”。參見其〈尹文子與稷下黃老學派〉,《文史哲》1984年第2期。。當代學界由于受到20世紀30年代“疑古”之風的影響,多將現存《尹文子》一書誤判為魏晉時人偽作,晚近已有學者以專文提出駁正參見胡家聰:〈“尹文子”并非偽書〉,《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1992年8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平县| 揭阳市| 唐河县| 清流县| 岗巴县| 河东区| 托克托县| 鄄城县| 竹山县| 英山县| 莎车县| 彭水| 金山区| 安溪县| 二连浩特市| 清苑县| 景宁| 甘泉县| 龙山县| 上虞市| 绥芬河市| 安泽县| 永胜县| 莆田市| 鹤山市| 宁波市| 牙克石市| 杂多县| 麻城市| 西乌| 宜都市| 土默特左旗| 连南| 开鲁县| 通许县| 凤庆县| 托克托县| 清丰县| 从江县| 平顶山市|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