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貳、稷下學宮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貴族流落民間,使學術思想漸趨普及而造就熱烈的學術氣氛,加上各國競爭益烈,才智之士爭相提出富國強兵之說,令后世景仰的百家爭鳴態勢業已形成,而這尤其集中展現在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術活動中。

齊國的稷下學宮究竟是怎樣的性質? 其何以能具體展現出當時百家爭鳴的學術態勢? 以下分幾點敘述:

一、稷下學宮的地理位置

關于齊稷下學宮的位置,有幾處文獻述及:首先,《太平寰宇記》卷十八引劉向《別錄》言及“齊有稷門,齊之城西門也。外有學堂,即齊宣王立學所也,故稱為稷下之學”;此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集解引劉向《別錄》中亦言:“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于稷下也”;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索隱引《齊地記》則言:“齊城門西側,系水左右有講堂,趾往往存焉。”由以上文獻所載可知,稷下學宮乃位于齊國都城臨淄之西城門,亦即稷門之下晚近有學者在《淄博市文物志》提供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探索。通過實地考察以及史料論證,肯定稷下學宮所在的“稷門”,不是面對稷山的齊都小城(宮城)南門,也不是小城的西門,而是大城(郭城)兩個西門中偏北的一個門(參見李釗、宋王順:〈稷下學宮遺址新探〉,《管子學刊》1989年第2期)。另外,據趙蔚芝教授考證,小城南邊偏西的門叫雍門;小城的西門叫申門;大城偏南的西門叫揚門,偏北的西門才是稷門(見趙蔚芝主編《稷下學宮資料匯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頁)。

二、稷下學宮的設立、興盛及衰落

關于稷下學宮的設立,據徐干所言,乃為齊桓公(田午)所設:“昔齊桓公立稷下之官〈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崇之,自孟軻之徒皆游于齊。”(《中論·亡國》)這樣的記載,一般認為是極有可能的。由桓公設立后,隨著威王在政治力圖稱霸而進行變法改革與重用人才,稷下學宮的活動與規模也漸趨興盛。至齊宣王、湣王時期,稷下之學達至興盛的頂峰。

宣王在位十九年,懷一統天下之志,廣泛招募人才,禮賢下士,使威王晚期因齊國王室內斗而衰落的稷下之學重新興盛起來,《史記》中有兩處載及此。首先,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所載:

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其次,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所載:

自鄒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鄒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哉!……于是齊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攬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

綜合《史記》兩處所載,大致可勾勒出宣王之時稷下學宮的盛況:人數眾多,并且有七十六人列為“不治而議論”的上大夫。而跟隨這些稷下先生學習的學士,亦多達數百千人。

學宮發展至湣王后期,已開始走下坡。這和湣王好大喜功以及對待諸侯的態度有關。桓寬于《鹽鐵論·論儒》中言及:

及湣王,奮二世之余烈,南舉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彊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儒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適楚。

而最后,不僅賓客離散,稷下盛況不再,甚且湣王亦終因燕、秦等五國之圍攻而逃亡至莒,身死異地。

湣王之后,稷下學宮雖于襄王時期有所恢復,如荀子即于此時在稷下“最為老師”,且“三為祭酒”。稷下學宮由創始至結束,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據胡家聰先生計算,稷下之學由始至終大約有一百五十年歷史。參看《管子新探》,第387頁。。隨六國亡于秦,稷下人才四散,學術重心似已漸轉移入秦,這可由《呂氏春秋》一書看出。

三、稷下學宮的性質

從文獻上的記載,宣王時期稷下學宮最為興盛時,大致具有以下三種性質:

(一)廣納賢才的學府

齊宣王為實現其一統天下之志,不限于齊國而廣納各方賢才。如稷下的重要人物中,環淵為楚人,慎到則為趙人等。且據《史記》所載可知,稷下學宮于宣王時,相當于現代大學教授的稷下先生,即有七十六位。此外更有多達數百千名“學士”前來學習,稷下學宮儼然為齊國的最高學府,這在《管子·弟子職》中有生動記述。

(二)為君王獻策的智囊

稷下學者可以說是在知識上為齊國執政者出謀劃策的。他們在政治上為執政者設計法令制度,并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就政治的角度來說,稷下學者恰可稱為君王的智囊團。

(三)學術活動的中心

齊國統治者廣納賢才于稷下,除了營造能“致天下之賢才”的美名外,也期各家能發揮所長,提出富國強兵之策。在學術活躍及政治要求的雙重因素下,稷下各派學者紛紛宣說己見,百家爭鳴的局面具體呈現于此。

由文獻記載,除了各家廣為宣揚己說,稷下學宮的學術活動還包含以下幾種內容:

(1)著書立說

按《史記》記載,稷下學宮的學術活動包含稷下先生的“各著書言治亂之事”。由《漢書·藝文志》的著錄,大概可知如宋钘著有《宋子》、田駢著有《田子》、環淵著有《環子》、接予著有《接子》,而此等著作皆亡佚。現今可見者,大概尚有《孟子》、《荀子》以及《慎子》殘本與《尹文子》等書。此外,現今流傳的《管子》一書,則可說是當時稷下學者的一部論文總集。其內容兼備道、法、儒、陰陽等各家之說,可說以道家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這點后文再論。

(2)講學與學習

稷下先生宣揚自己學說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講授教學。這些稷下先生擁有優厚的生活待遇,不須實際從事任何職事,可以“不治而議論”,專心講學與研究。數百千名由各地而來的學士,則自由地求教于各稷下先生,并沒有限制特定的師從對象。至于稷下學宮師生間相處的情形,今本《管子》有〈弟子職〉一篇,詳細記載學生們應遵守的儀節,同時表現出尊師重道的精神。

(3)定期學術研討會

除了學術著述以及講學、學習,劉向《別錄》中還載及“談說之士期會于稷下”,可知稷下學宮有定期的學術聚會。而所“談說”的內容,不外是各家提出自己學說,以及彼此間的論辯。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言及“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齊稷下之辯者”;《史記》中亦載及“齊辯士田巴,服狙丘,議稷下,毀五帝,罪三王,服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魯仲連鄒陽列傳〉正義引《魯仲連子》)。

由此可看出,在稷下開放的學術環境下,各家得以盡情宣揚自己的論點,并相互交流彼此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竹工卡县| 唐河县| 彭山县| 军事| 石家庄市| 贡山| 合江县| 桐城市| 临猗县| 富宁县| 巴南区| 韶关市| 高平市| 长葛市| 红桥区| 大埔县| 沁水县| 黑龙江省| 永平县| 顺昌县| 托克逊县| 尉氏县| 资兴市| 革吉县| 承德县| 永嘉县| 石阡县| 长白| 珲春市| 苏尼特左旗| 弥渡县| 晋宁县| 阜康市| 河曲县| 谢通门县| 英德市| 济阳县| 旬邑县| 宜章县| 花莲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