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通過獲得“寫作能力”實現飛躍性進步的
人類與動物的一大不同在于交流能力的豐富度,其中一大區別,就在于是否擁有“語言”。
當然,動物也會通過叫聲或吼聲向同伴發送某種信號,但它們沒有語言,所以無法像人類一樣交換復雜的信息。也可以說,能否使用“語言”,造成了人類與動物的不同。
盡管說法不一,但通常認為猿獲得恒定的直立行走能力,進化成人類祖先(猿人)的時期,是在距今約四百萬年前。在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猿人一直沒有語言,始終停留在大型猿類的階段。
開始恒定直立行走之后,又過了數十萬乃至數百萬年,人類的喉部因遺傳性變異而發生了結構上的變化,使人類擁有了復雜發聲的能力,同時大腦也高度發達,獲得了“語言”,即“口語”。
由于掌握了口語,人類開始飛速進化。而“文字”,即“書面語”的出現,則加快了進化的速度。
書面語的定型,至多不過是幾千年前的事,但對于人類而言,文字的發明無疑是一件大事。
書籍的出現,使得一個人的思想可以傳達給很多人。而且,書籍還超越了時間的限制,使得人類能夠跨越時代,把寶貴的知識傳給下一代人。
由此,人類才得以積累龐大的知識量,不僅實現了文明的飛速發展,還能將知識留傳后世。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明的歷史,就是通過寫文章將新的發明和智慧傳給后世,從而代代延用至今的歷史。
印刷術的發明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速度。隨著大量書籍的問世,比起以前手寫的時代,有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文明的恩惠了。
如今迎來21世紀,人類掌握了互聯網這一武器,正在力圖實現新的進化。比如,任何人都能把自己寫的文章瞬間發送給全世界。
盡管人類對于構建怎樣的世界尚無明確的設想,但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寫作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早已成為毋庸置疑的事實。
“寫”是比“說”更加公眾的行為
在前一章,我闡述了掌握“說”和“寫”兼顧的“說寫兩用力”的重要性。而在本章,我將首先對此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正如前文所述,回顧人類的歷史可知,口語和書面語并非同時誕生的。
先是有了口語,然后才出現了書面語。孩子記憶語言的過程也是先掌握口語,然后學習文字,從而逐漸記住書面語的。
因此可以說,盡管“說”和“寫”都是以語言作為基礎,但二者屬于全然不同的行為。
“說”這一行為沒有太多負擔,可以輕松進行,同時基本上算是私人行為。與之相對,“寫”首先要在大腦中進行整理,而且不同于說出后當場就會消失的口語,寫的內容會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
也就是說,語言一旦被寫出來,就會立刻變成公眾的東西。因此,寫文章的時候,需要比說話時更慎重。
例如,在伙伴們融洽交談的氣氛中,即使你笑嘻嘻地說“那家伙真是個蠢貨”,別人也能感受到你和那人關系匪淺,只是在開玩笑而已。
然而,換成寫文章,如果不能在這句話的前后清楚地寫明當時的氛圍或含蓄的感覺,作者的本意就無法傳達給讀者,從而引起嚴重的誤解。
這就是書面語的可怕之處,這一點必須注意。
通過總結口語訓練書面語
可以說,寫文章這件事的基本功能是闡明自己的體驗和思考的含義。就像使用慢鏡頭播放影片一樣,把自己的體驗和思考付諸語言,固定成型。
倘若對其置之不顧,它們就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如果將之寫成文章,過后也能重新閱讀,還可以傳達給其他人。
這就是書面語的力量。活用文字的持久性,使不穩定的東西確定下來,可以使其含義得到保留并擴散。
然而,不同于隨著人們的成長而自然掌握的口語,書面語只有經過學習才能掌握。從這個意義上講,平時很少寫文章的人要想變成作文高手,就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
我所推薦的最簡單的訓練方法,是一邊聽大學老師或電視新聞解說員有條理地講話,一邊將之記錄下來,然后加以總結,重新寫成文章。
有人可能以為,只要從頭到尾抄錄下來即可,其實并非那么簡單,可以說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操作。
實際上,我曾讓高中生和大學生去做這項訓練,很多學生都表示:“聽的時候覺得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含義,沒想到總結成文章的時候卻非常難。”
這很正常。我們可以把口語想成是只限當場消費的東西。有的人說話聽不出句號在哪里,句子之間沒有停頓,一口氣說到底,還有的人說著說著就忘了說結論,直接換到另一個話題去了。
說起來,口語就像“混沌(本是出自希臘神話的神)”一樣。即使傳達的是同一件事,也會由于現場氣氛和勢頭的不同,從而變成大相徑庭的說明。而且,要想使之達到規整的程度,也是出奇地難。
然而有趣的是,只要做過幾次這個訓練,任何人都能抓住竅門,逐漸變得得心應手。
將文章比作建筑物
若把口語比作混沌,那么文章就是秩序。換句話說,就好比“建筑物”。首先,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到這一點。
只要在這樣的意識下進行思考并實際嘗試寫文章,任何人都能寫出一定水準之上的東西。
構建文章時的流程,基本上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①找到想寫的主題(或是發現、主張)
②由主題創造三個關鍵概念,即“想說的事”
③將三個關鍵概念聯結起來,構建文章
要想掌握這一流程,寫小論文、企劃方案或評論等需要有邏輯且客觀的文章,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說到寫文章,似乎很多人都以為,就是將空白稿紙的格子一個字一個字地填滿即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或許有一些人,事先完全不考慮應該寫什么,就直接坐在稿紙前,腦海中浮現出什么就寫什么,文章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形,最后也能構成頗具可讀性的文章。有些小說家就是用這種方法寫出名作的。
然而,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即便是小說家,多數人還是會事先制作大綱(情節梗概),然后再開始動筆。我們必須明白,事先不做準備就能一下子寫出名作的人,肯定是作文數量遠超常人的名家。
如果事先毫無計劃就開始寫,大多數人都會在中途遇阻,不得不無數次重寫。
其結果就是耗費大量的時間,最后的完成度也很可能極低。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最好還是遵循常規流程。首先,把浮現在腦海中的想法記錄下來,然后再整理、構建想寫的東西。請基于筆記去寫文章吧。
有些經常寫作的人也不做筆記,但其中很多人并非真的毫無準備,而是已經在大腦里完成了筆記的記錄,絕非即興創作。
即使是職業作家,也很少有人不做基礎的準備工作就開始動筆。所以說,從現在開始想掌握寫作能力的人,請務必銘記,制作創作筆記是第一步。
借助電腦和互聯網,大幅提升“寫作能力”
自從掌握了書面語這一手段,人類以之書寫了數千年,而到了20世紀,人類又獲得了電腦和互聯網這兩種新的手段,由此進一步成功地拓展了交流的寬度。隨之,寫作似乎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個字一個字地填滿稿紙的格子,或是從報告用紙的第一行開始寫起,都是很辛苦的作業,需要苦思冥想該怎么開頭、如何結尾。一落筆,發現寫得不好,又要從頭重寫。經過如此反復,最后才能寫成一篇文章。這就是以前的“寫作”。
此外,在反復推敲的情況下,由于是手寫,原稿會變得一片狼藉。因此,在提交正式文書的時候,還得重新抄寫一遍。若是在抄寫后發現致命的錯誤,那就慘了,弄不好還要從頭重寫。
然而,自從文字處理機和電腦問世以來,事后修改或調整語序等操作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電腦是非常適合用來強化組建文章能力的工具。因為借助電腦,可以不浪費時間地輸入文章,并在事后隨時進行推敲、修改。
我自己就是從手寫開始的,后來使用文字處理機,繼而換成電腦,感到自己的寫作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筆記之類的東西,我現在還是用手寫,而給人閱讀的文章,當然會用電腦來寫。好不容易有了如此便利的工具,沒理由不好好利用。
如果你想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就應該積極活用電腦。
把文字輸入電腦,使之成為創意的聚集地
我開始使用電腦之后,便感到自己能寫的論文數量有了飛躍性的提升。理由之一是寫作速度接近了自己的思考速度。比起手寫,打字的速度顯然更快,能把思維直接轉化成文字。
而且,通過使用電腦,刪除文字這一操作變得格外簡單了。我覺得這一點也很重要。
要想寫一篇論文,必須先網羅各種各樣的素材,但在實際寫的時候,卻不得不把字數歸納在有限的頁數之內。好不容易收集的大量素材無法全部寫進文章里,因此必然有很多素材會被放棄。
電腦是進行這一作業的便利工具。
確定好了主題,打算開始創作時,人們往往想讓內容盡量豐富,結果卻導致文章臃腫不堪,很容易超出規定的頁數。
如此說來,似乎只要收集最低限度的素材即可,然而實則不然。如果從一開始就怕超出頁數,而在素材的收集上偷工減料,就只能寫出空洞膚淺的東西。
要想避免這種情況,最好先盡可能多地收集素材,把它們整理成文章。寫好后,只要將多余的部分刪除即可。
電腦是進行這一作業的理想工具。利用電腦的功能,可以輕松地增補或刪除,還能使用復制粘貼功能,隨意調整前后順序。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優點,那就是一開始寫的文章不會白費。
即使一開始寫的文章無法用于當前的論文,其中也必然會有一兩個素材可用于下一篇論文。
把這樣的文章保存在電腦里,到下次寫論文時,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了。而且還能做好準備,當前的論文寫完之后,就能立刻創作下一篇論文。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電腦當作創意的集聚地,以后的寫作主題會不斷從中涌現。
打個比方,電腦堪稱《人間喜劇》。《人間喜劇》是由巴爾扎克創作的一系列作品的總稱,其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互有關聯的,就像“作品A的配角會成為作品B的主人公,作品B的配角成為作品C的主人公”一樣。
這種手法被后世稱為“人物再現法”。如此越寫創意就會越多,得以不斷展開新的故事。運用這一手法,巴爾扎克足足寫出了91部作品。
順帶一提,據我觀察,許多苦于寫不出論文的人,似乎都過于執著一篇論文了。一旦開始動筆,他們就會根據隨時想到的內容反復添加或削減文章,從而導致論文始終寫不完。
這樣很難寫完論文,而且也無法獲得下一篇論文的主題。
一旦決定了想寫的東西,就應該先把素材輸入電腦,然后最好將素材制成列表的形式,做到一目了然。這樣一來,就能形成良性循環,越是堅持寫下去,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新主題不斷涌現,如此就能逐漸寫出優秀的稿子了。
文章必須含有“發現”和“新視角”
“新聞報道”是我們常見的文章形式,可以說,它是一種方便作為培養基本文章力的范文的素材。
然而,新聞報道不同于專欄文章,它基本上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并且必須在規定的字數內,寫清楚事實關系、原因、結果、影響等內容,所以很容易變得枯燥乏味。
換句話說,這樣的文章,誰寫都一樣。
像這樣去寫,即使文章很實用,也無法打動人心,也就無法成為“可讀性強”的文章。
那么,可讀性強的文章是什么樣的呢?
就是含有“發現”和“新視角”的文章。換言之,關鍵在于文章是否含有能令讀者感動的要素,是否能反映出作者的“個人認識”。
歸根結底,當一個人只是單純地想向另一個人傳達某種想法時,就是此人感受、發現了某樣前所未知的東西的時候。正是在這種情緒的觸動下,才會萌生出寫文章的想法。
比如說,你看見一幅出色的畫作而深受感動時,光是給朋友打電話說“我看見了一幅好畫”,或是把畫拍下來發給對方,你會感到意猶未盡,還想把自己覺得是好畫的理由和感動的原因寫成文章給對方看,從而實現感動的共享。
一個人應以自己身邊發生的事為契機,擁有新發現或新視角。認識到這一點,并與他人共享,這才是交流的原點。這很重要。
也就是說,寫文章時,把只有你才知道的新信息傳達給別人是最重要的。
即使沒有出眾的文筆,只要具備“發現”和“新視角”,一樣能感動讀者。
有些人總愛模仿名家,盡寫些落入窠臼的文章,這種做法并不值得推薦。不具備“發現”和“新視角”的文章,再怎樣拿腔作勢,也無法打動人心。
當然,學習名家的文章,是古已有之的一種寫作修行法,總比不學習要好。
然而,要想通過學習做到徹底掌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很多時候,自己的精力容易浪費在文章的表達方式上,致使內容成了次要之物。
很遺憾,這樣的人只會羅列從別人那里借用來的辭藻,所寫的文章毫無內涵。尤其是商務文書,這樣的文章只會起到反作用。
文章本身是可以很簡單的。用屬于自己的語言寫出令讀者有所觸動的文章,希望你能以這一點作為最終目標。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發現”和“新視角”之于寫文章的重要性,是因為這個時代要求我們必須具備揭示這方面的能力。
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文章是如此地普及。無論私人空間還是公共空間,整個社會都在文書化信息的基礎上運轉著,屢屢要求我們提交文章。
這個時代對于個人寫作能力的要求就是如此地急迫。
例如,商務人士在寫企劃方案時,倘若只是羅列數據,并不能很好地傳達企劃意圖。只有明確提出值得矚目的“發現”和“新視角”,才能打動別人。
如果你具備了發現它們的能力,在寫企劃方案的過程中,這種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而且,這種能力得以活用的場合,并非僅限于“寫”,在日常會議等場合,也是有必要的。
例如,在公司內部會議上,當你被問到“有沒有什么意見或建議”的時候,如果你回答“沒有”,大家就會對你失去興趣,你身上也會被烙下“問那家伙也沒用”的印記。
相反,具備發現力和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人,能夠明確回答“我是這么想的,理由如何如何”,從而打動與會者的心。
如此提出與“發現”和“新視角”相關聯的新創意,你就會成為人們尊敬的對象。
通過隨筆培養“發現提出力”
在大學講課時,我曾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布置了“思考在小學里教《論語》的好方法”這一課題。有個學生提出的方案是制作“論語紙牌”用于授課。
這個主意本身或許不足為奇,但從“使《論語》變得平易近人”這個角度來講,實在是一個好創意。盡管世上早已存在“論語紙牌”,但我認為,對于那位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新的發現,提出該方案的意義可謂重大。
這樣的新創意才是值得尊敬的。
當時,我號召大家鼓掌慶祝這一時刻。我期待學生們能夠趁熱打鐵,思考有沒有更新穎的方法。
不是那種改天換地般的重大發現也無妨,只要能有新的發現并將其提出,哪怕是微小的發現也可以。在交流當中,創造新的價值觀和意義至關重要。
寫文章同樣如此。我們需要的是充滿新發現、新認識的文章。
這樣的文章肯定會讓讀者產生“啊,原來還有這種想法”“我以前怎么沒想到呢”“那似乎很有趣”的感覺。也就是說,這樣的文章能夠提升讀者的感性,進而激發其想象力。
那么,要想發現并提出足以吸引、感動別人的創意,應該怎么做呢?
我的建議是平時多寫隨筆。
就風格而言,隨筆和企劃方案本是截然不同的兩類文章。簡單來說,隨筆是細膩心情的鋪陳,企劃方案則是不斷推敲想法,最后選擇提交“這個方案”。
不過在我看來,從“提出新發現”的角度來說,二者是一樣的。只有心情的隨筆和只有數據的企劃方案,都無法打動人心。
既然好不容易學習如何寫文章,你就應該以“像寫隨筆一樣寫企劃方案”“像寫企劃方案一樣寫隨筆”為目標。
因為不管是寫隨筆,還是寫企劃方案,我都希望你能明確提出新發現或新認識,而且二者均應具備數據性和邏輯性,并傳達作者的熱情。
從這個意義上講,隨筆和企劃方案是有所關聯的。若能寫好隨筆,就能寫出有底氣的企劃方案。
養成平時寫隨筆的習慣,就能培養獨特的視角。
這樣一來,不光寫作能力會不斷提高,你的事物觀和思想也會隨之改變,人生本身也會變得更有趣、更有意義。
如此鍛煉“文脈連貫能力”
寫作有兩個必需的能力。一個是前文所述的提出“‘發現’和‘新視角’”,亦可稱為“獲得新認知的能力”;另一個是“文脈連貫能力”,也可稱為“文脈能力”。
例如,有些人講起話來口若懸河、風趣十足,可是一叫他寫文章,就立刻覺得大傷腦筋了。
究其原因,在于讓文脈連貫的能力不足。盡管他知道許多有趣的素材,卻無法加以總結,使之形成條理清楚的上下文。
要想克服這個缺點,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訓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是邊聽別人講話邊做摘要,再將其連接起來,形成一篇文章。
也就是一邊和別人對話,一邊做摘要,事后再看著摘要思考“這句話和這句話是怎么連接起來的”,然后填補當中的空缺。例如,基于采訪的書,多是如此寫成的。
一開始大家都會以為這樣的訓練非常簡單,因為自己也得講話,所以談話內容會很好理解。可實際上,一旦要動筆寫成文章,往往就會覺得很難。
在交談時,比起講話的邏輯,現場的談話氛圍更受重視。因此,談話可能改變順序,也可能離題萬里。有時候,甚至半數內容都是廢話。
要想使凌亂的文脈變得規整有序,首先要求你能夠做出選擇,做出取舍,只挑出有意義的部分。
其次,你還要具備將有意義的部分連接起來的能力。也就是更換語句的順序,果斷刪掉無用的部分,形成簡潔易懂的文章。
起初可能做不好,但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你的頭腦里就能形成“連貫文脈”的思路。
這樣一來就好極了。自己寫文章的時候,只要充分活用這種思路即可。
切實感受到自己的“文脈能力”,把握文脈的能力就會倍增。
首先應該掌握寫10頁稿紙的寫作能力
我一直認為,首先應該掌握的,是能夠寫10頁稿紙(4000字)的能力。
若把講話比作行走,那么寫作則近似于奔跑。正如沒經過特殊訓練也能走很長的距離一樣,即使沒經過特殊訓練,我們也能說很長時間。
然而,長距離奔跑可就另當別論了。讓不常跑步的人一下子跑10公里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不斷積累相應的訓練,才能逐漸增加距離。
寫作亦然。
依我的感覺,400字一頁的稿紙,一頁就相當于一公里。也就是說,寫10頁稿紙相當于跑10公里。
突然被要求跑如此遠的距離,只怕多數人都會畏縮不前。畢竟,不經過訓練是無法跑這么遠的。
但實際上,以10公里為目標的訓練并不是很難。只要一點點增加距離,適應力強的人幾周后就能跑完10公里,慢的人也不超過半年。
流暢地寫滿10頁稿紙的訓練,大概就是這種程度。
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如何都要堅持跑完這10公里。跑完10公里,你就會心生自信,而有了自信,想要挑戰更長距離的勇氣就會涌上心頭。文章也一樣。能否寫滿10頁稿紙,是會寫文章的人與不會寫文章的人之間的分水嶺。
若是3~5頁稿紙,不用訓練也能寫完。但要想寫滿10頁稿紙,必須在動筆之前做好筆記和摘要,構建文章的整體框架。這是無法輕易辦到的,所以必然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
不過,只要一直寫下去,任何人都能寫出10頁稿紙的文章。以前只能寫滿5頁稿紙的人,也會逐漸增加到能夠寫滿7頁、10頁的程度。
如此一來,寫更多頁就成了一種樂趣。等到能寫出100頁稿紙的論文時,再去面對30頁稿紙的論文,你就會覺得“啊,這也太短了”。
了解寫滿10頁稿紙的意義的人,與不了解的人,在精神上的疲勞度是完全不同的。
從沒寫過10頁稿紙的人會受到不安的困擾,他們不知道“究竟什么時候才能結束”。而哪怕只有一次曾寫滿10頁稿紙的人,也能清楚自己正處在哪個階段,這樣壓力至少會小一半,因此在接受訓練時也不會感到十分痛苦,最后自然能寫出更長的文章。
例如,某本書的字數相當于300頁稿紙,如果一天寫10頁,寫完就是30天。一開始的關鍵是不要過于在意“質”,應該把“量”當作首要目標,抱著“總之多寫就行了”的心態。
首先請以10頁稿紙,也就是4000字為目標。
突破了這個目標,就證明你已經掌握了寫長文的基本能力,那么總有一天,你一定能寫出一整本書來。
創意秘訣
寫文章一開始要做的是決定“寫什么”。
小說家可以自己決定主題,而一般人在寫文章時,主題幾乎都是由別人指定的。
話雖如此,如果你只逐條寫出必要的事項,是無法感動任何人的。
要想寫出吸引人的文章,有趣的素材必不可少。在不偏離主題的前提下,你需要思考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怎樣的素材,才能吸引讀者。
首先,請在本子上列出必要事項。無論是別人指定主題,還是自己決定主題,只要習慣以后,這一步都不難,想到什么就列舉什么。
總之,就是把想到的詞語一個個寫在紙上。
怎么也想不出來的人,可以跟別人商量。在交談過程中,腦海中就會不斷浮現各種詞語,然后只要把它們完整地記在本子上即可。
想出一些創意之后,把覺得重要的詞語圈起來,這就是關鍵詞。
這一階段是在一定程度上匯集一些可能的關鍵詞,接下來就是將它們分組。這樣一來,就能逐漸明確什么主題比較重要。
那才是你該寫的主題。
分組后,思考哪個最重要,哪個次之,哪個再次,同時用①②③進行編號。
如此一來,原本雜亂無章的詞語就會逐漸形成大綱,告訴你應該怎樣架構文章。
以上就是所謂的準備階段,但準備完畢,我們還不能立刻開始動筆。
在動筆之前,先要決定“結尾”和“標題”。
先確定文章的結尾,然后決定標題
在寫文章的過程中,文脈容易發生偏移。很多時候,連作者本人也看不見終點,以至于文章最后無法收場。
因此,應該從一開始就決定文章的結尾,也就是最后一句話。
確定了最后一句話,就能產生“只要設法把文章寫到這里就能收尾”的安心感,即使文章在寫作中途變得偏離主旨,也能繼續寫下去。
只不過,最后這句話不能太平庸,否則就沒意思了。
很多人起意寫文章的時候,容易自命不凡,打算用充滿道德感的話來結尾。然而,那樣做并不能寫成有力量的文章。
假設你要針對某個項目的進展方向寫一篇論文。
這時候,如果用“還是團隊合作最重要”來結尾,就會顯得過于普遍,無法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對方充其量只會給出一句無可非議的回應:“是啊。”
要想避免陷入這樣的結局,就必須轉換視角,把“團隊合作最重要”換成另一句話。
如果你想在結論中說明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考慮從不同于平時的觀點出發,將“團隊合作”這一老套的詞語替換掉。
例如,上高中時參加過籃球俱樂部活動的人,可以回憶當初是如何通過團隊合作贏得比賽的。
當時團隊發揮出重要作用的理由是什么?是教練在比賽前鼓勵大家的話語,還是隊長或頭號得分手在比賽中奮力拼搏的背影,抑或是坐在替補席上全力聲援的隊友們?通過細致的研究,你會發現“團隊合作”也有許多不同的詮釋角度。
通過如此細致的研究,就能在“團隊合作”這一老套詞語的前方得出更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充滿了獨屬于你的獨特感悟,能給讀者帶來新的發現。
或者,單純只把“團隊合作”換成別的詞也是有效果的。在籃球比賽中,自己與隊友的呼吸恰好保持同步的狀態,就像翻繩游戲中既不太強也不太弱、力度適中的繩子一樣。因此,可以把“團隊合作”的說法換成“翻繩游戲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是把乍一看似乎不同的伙伴聯結起來,從而創造出新的意義。
這樣決定了文章的結尾,我們接下來再考慮標題。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開端,它決定一篇文章能否立刻抓住讀者的心,因此非常重要。
搞笑藝人們常說“對觀眾的吸引力很重要”,文章的吸引力也同樣重要。因此,如前文的例子,就可以將標題擬定為“項目成功的關鍵在于翻繩游戲的感覺”。
然后只要明確結論——“項目成功”和“翻繩游戲”這兩個毫無關聯的詞語是在哪里、又是如何聯系起來的,然后邊解謎邊寫就行了。
用三段論法寫文章
確定好結論,也就是文章的結尾,再確定開頭的標題,接下來就該確定文章的路線了,也就是如何構成一篇連貫的文章。
這時也得用到先前制作的關鍵詞筆記。從中選出三個關鍵詞,作為連接開頭和結尾的途經點。
你應該聽說過“三段論法”這個詞吧?這種方法是按照“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順序架構文章并做出推論的。例如,像下面這樣的推論:
·大前提(人會死)
↓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
·結論(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面對這樣的邏輯推導,人們最終都會接受。話雖如此,倘若論點堆砌過多,會適得其反。一來作者總結起來很辛苦,二來讀者也不容易理解。
只要不是非常厲害的高手,就應該老老實實地提煉出三個論點,像放在河中的三塊踏腳石一樣,依次踩著它們跳到對岸。這是寫文章最合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