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論認知
- 大師教你生活之道:愛比克泰德語錄
- (古羅馬)愛比克泰德
- 1365字
- 2019-03-07 16:33:10
認知這個概念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認知與預見并不矛盾。誰能否認“善”是有益和正當的,否認在任何情況下我們應當恪守和奉行它?誰能否認正義是美好和合理的?那么,什么時候會產生矛盾呢?矛盾會在認知符合特定對象的過程中產生。一個人說,“他干得漂亮:他是個勇者,”另一個人說,“不對;他的行為真愚蠢”;由此便產生了矛盾。猶太人、敘利亞人、埃及人和羅馬人之間的矛盾也是如此;它不在于凡事是否應該恪守純潔,也不在于食用豬肉是否觸犯神靈。你會發現阿伽門農[17]與阿喀琉斯之間也會產生這樣的矛盾。阿伽門農,你要說什么呢?難道不該做正當和正確的事情嗎?“當然該做。”阿喀琉斯,你還有什么話說呢?難道你不贊成“好”的事情是應該做的嗎?“我再贊成不過了。”那就使你的認知符合當前的事情吧。以下便是矛盾的形成。阿伽門農說,“我不該屈服于克律塞伊斯[18]的父親,把她送回去。”阿喀琉斯說,“你應該這樣做。”顯然,兩人中有一人對“該做之事”或者“份內之事”持有錯誤的認知。接著,阿伽門農說,“如果我應該把克律塞伊斯送回去,那我把你的戰利品據為己有也是應該的。”阿喀琉斯答道,“所以你就該帶走我心愛的女人嗎?”“是的,就是你心愛的女人。”“那么就該我一人一無所獲、一無所有人嗎?”如此,矛盾就開始了。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學習如何符合自然法則地使本來的認知適應特殊事物;然后分清哪些事物是我們能夠掌控的,哪些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是意志和取決于意志的行為;我們不能掌控的是肉體、肉體的各個部分、財富、祖國、父母、兄弟、孩子,總之,與我們共同生活在群體中的人。我們應該將“好”置于何處呢?我們應該使它符合哪種事物呢?“符合那些我們能夠掌控的事物?”可難道健康的身體,強健的體魄和美好的人生不是“好”的事物嗎?孩子、父母和祖國不是“好”的事物嗎?如果你否認這些,誰還能容忍你?
讓我們把“好”這一概念換到如下事物中去。當一個人遭了厄運,得不到“好”的東西,他會快樂嗎?“他不可能快樂。”他能對群體做正確的事情嗎?他不能。因為尋求自我利益是人的本性。如果擁有一塊地皮是我的利益,那把它從鄰居手里奪來也是我的利益。如果擁有一件外套是我的利益,那把它從浴室里偷來也是我的利益。這就是戰爭、暴亂、苛政和陰謀的根源。那么,我如何一如往昔地對宙斯履行我的職責呢?因為即使我遭了厄運,他也不會在意我;如果他把我置于這種境況,他對我來說又有什么用處呢?我開始怨恨他了。為什么我們要為他修建廟宇,為他和魔鬼建立神像;為什么說宙斯是救世主,是甘霖之神和碩果之神呢?如果我們真要把“好”的本質歸于這些事物,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我們該做什么呢?這是一個真正的,勤勉的哲學家應該探詢的問題。“現在我還沒有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我不是瘋了吧?”然而,如果我把“好”置于取決于意志的事物里:所有人都會嘲笑我。某個頭發花白,滿手戴著金戒指的人會站出來,搖搖頭說,“聽著,我的孩子。就算受點哲學的影響是好的,可你也該動動腦子吧:你在這上面浪費功夫是愚蠢的。你從哲學家那里學到了三段論法;可你知道怎樣做得比哲學家更高明嗎?”人啊,如果我知道的話,你就不會責備我了。我能對這個奴隸說什么呢?如果我緘默不語,他就會暴跳如雷。我不得不這樣說:“很抱歉,像諒解情侶們那樣諒解我吧:我已經神思恍惚,我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