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探索(1957—1958)
- 蘇珊·桑塔格全傳
- (美)卡爾·羅利森 莉薩·帕多克
- 9798字
- 2019-02-22 16:54:17
在牛津大學圣安妮學院,桑塔格師從哲學家A·J·艾爾和小說家艾麗斯·默多克。桑塔格準備以價值與倫理為選題撰寫博士論文,但很快,有一點變得非常清楚,即她對該課題沒什么興趣。無論是教學,還是英國的氛圍,對她都沒有持久的影響。當時,牛津大學最有名的是它對分析語言哲學所做出的貢獻。但是,對于一個研究包括法國文學在內(nèi)的歐陸文學的學生來講,牛津顯得是再陌生不過了——不過,艾麗斯·默多克——曾出版《薩特:浪漫的理性主義者》——在桑塔格離開這個大學后仍然對她這個學生很感興趣。
50年代末,女性剛剛開始攻破那些男性領(lǐng)域中的一個個堡壘。像桑塔格和西爾維婭·普拉斯這樣的美國女子到了英國學者當中,發(fā)現(xiàn)等著她們的是蔑視,或者是居高臨下的好奇。一個高智商的女性受到的忠告是:“重要的是像男人一樣思考。”在這樣一種令人感到窒息的男性氛圍里,桑塔格是一個杰出的外來戶。她在同學朱迪絲·格羅斯曼的小說《她自己的條件》(1988)中露過面:“一個高挑、苗條、雙性同體式的人物,一襲黑衣,一頭黑發(fā),橄欖色皮膚,還有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俊俏的臉蛋。”對格羅斯曼來講,桑塔格似乎是來自丹麥的黑女郎與黑王子的混合體。她從不穿簡簡單單的黑衣服,她不符合傳統(tǒng)的女性觀。同學們清楚,他們以前可從未碰到過像她這樣的女人。一個女大學生看著桑塔格穿著筆挺的黑褲子,從身邊大步走過,不禁納悶,她是從哪里搞來這套行頭還有這張臉的:“是從南美嗎?是從興都庫什山嗎?”桑塔格穿著她的美國式游擊隊服裝,還圍著厚厚的圍巾,她看上去很高、很黑。她是哪國人?德國人?猶太人?
男人們則在考慮:能搞定她嗎?她是他們見過的最聰明伶俐的女人,她能像他們一樣喝不醉。桑塔格看起來獨來獨往,他們馬上就開始為她爭風吃醋了。不過,唯一引起她注意的是一個名叫哈羅德·所羅門的研究生同學。他似乎是一個令人感到驚訝的選擇。所羅門喜愛孤獨,落落寡合,但他和桑塔格一樣,也研究哲學。與其他人,桑塔格則保持一種讓人感到難受的距離。她聽得多,說得少,制造出一種“公然的懷疑主義”的氣氛。每個人都試圖給她留下印象,因為即使她一言不發(fā),她在場也是那樣地警覺有力。誰都不想出丑。這個沉著自如的美國人說話做事從不毛里毛糙、粗魯無禮,你抓不住她的小辮子。她的自控能力超強。
1957年到1958年的那個初冬,桑塔格邀請格羅斯曼去她的住處。格羅斯曼去了,頗感榮幸,但又有點兒迷糊,因為自己當時年方20,是個嶄露頭角的詩人,不是什么哲學家。她發(fā)現(xiàn)她們倆很難談得起來,因為桑塔格有的書她大多沒有看過。桑塔格抱怨天冷,說為了暖和,她衣服里面總穿著睡衣;為了證明這一點,她撩開黑長褲的褲邊。格羅斯曼看得出,桑塔格對英國已經(jīng)不抱什么幻想,英國“傲慢的地方主義讓人感到悲哀,嚴重的性別歧視更是無處不在”。坐在長沙發(fā)上,格羅斯曼此時此刻似乎察覺出一絲溫馨浪漫的味道,這時桑塔格把遠在美國的小戴維的一張照片拿出來給她看,這種感覺才戛然而止。格羅斯曼回憶說:“震驚讓我思緒翻滾。當時,我想我是搞錯了,原以為她是同性戀。但是,以我當時的理解,不管怎么說,一個母親不可能是同性戀——更別提我看見照片上這么小的孩子時心中的不安了。”格羅斯曼猜想,桑塔格對戴維喜愛極了,很想他。至于丈夫,她只字未提。照片里沒他。
對認識她的英國人來說,桑塔格非常迷人,這是因為她這個女性看上去那么獨立。離婚這件事,在美國不像在英國那么嚴重。離開丈夫,獨立行事,這似乎是典型的美國做派,而在英國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對格羅斯曼來說,桑塔格從襯衫到裙子一身黑,“行軍般”大踏步前行,走在探索的道路上,“方向明確,腳步堅定,仿佛她對自己要什么早已心知肚明,然后便得到她之所需”。然而,在她的日記里,另一個人出現(xiàn)了,自我訓斥著,罵自己懶、虛榮,而且輕率,還沒被真正逗笑就笑。桑塔格還經(jīng)常在日記里訓斥自己話說得太多。她試著給自己加壓去寫作,試著找到她自己的聲音。她試著去發(fā)現(xiàn)一個社團,能夠充當學術(shù)研究的解藥。她似乎為波希米亞主義的觀點所吸引,即使是她稱之為“無關(guān)緊要的”現(xiàn)象;而該現(xiàn)象如果不是與“堅固的知識階層”相對立就不可能存在。波希米亞人只大量存在于芝加哥大學、格林尼治村,以及黑山學院這樣的聚居地周圍。她還考慮了愛和死亡這些主題,還有瓦格納和D·H·勞倫斯筆下的妖姬。事實上,她做了個夢,夢中她四處走動,身體左側(cè)有個大傷口,奄奄一息。
桑塔格圣誕假期期間離開牛津,前往巴黎學習,格羅斯曼說她的離開留下了一個真空。桑塔格的那幫英國朋友覺得受到了奚落。當然,她這樣做并不表示輕蔑,她只是消失了。這年春天,哈羅德·所羅門自殺。格羅斯曼認為,這件事似乎就如桑塔格離開后引起的震蕩一樣——是其力量的最終證明。所羅門也許是迷戀桑塔格的幾位男士中第一個丟了性命的。
格羅斯曼的朋友伊萊恩·斯卡里(《痛苦中的身體》的作者)問桑塔格是否介意自己被寫進小說。她對斯卡里講,不介意,相反,那讓她很開心。對記者佐薇·海勒,桑塔格將她在英國的短期逗留描述為有趣的插曲;在那里,她“身穿寬松的外衣,腳踏自行車,四處閑逛”,遇到“有趣的年輕人”。她稱之為“使自己年輕的一種途徑,以前我從未允許自己這樣做——這是我第一次經(jīng)歷的合適的學生生活,盡管我當時已結(jié)婚,而且還是個母親。事實上,在牛津的那一年(只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意味著我婚姻的結(jié)束”。
到了巴黎,當然就意味著棲身《夜林》,這座城是“拙劣的嘉年華、一種人類動物園般的巴黎。那些城里的徘徊者希望成為他們急欲成為之人,卻不能如愿”。桑塔格做著人們或許能猜中的事情:她閱讀那些僑居國外的作家(比如海明威)的書;惡補法語,凝望城中輝煌的建筑,追求感官刺激,逛書店。她在離索邦大學不遠的雅各布街拉丁區(qū)找到一個房間住下;在這里,她要繼續(xù)做她的倫理研究博士論文。都市化的巴黎大學比起平靜的,幾乎是鄉(xiāng)村的牛津大學來要適合她得多。嚴肅的巴黎學生吸引了她。這些學生靠家里緊巴巴的補貼住在破舊的旅館里(當時還幾乎沒有國家獎學金)。他們不打工——“當招待、洗盤子有失尊嚴”。他們有大量的時間在咖啡館爭辯,在最簡單的事情上找到復雜性。那時候的思考路子是:“你說得對,但它要比這個復雜得多。”[30]因此,這一思路被譽為“矛盾的精神”。
1957年12月,桑塔格一到那兒就發(fā)現(xiàn),圣日耳曼德佩區(qū)和格林尼治村不完全一樣。她懷念那種“身為猶太人共享的喜劇”,這是一個很少說到自己種族背景的作家的真情透露,不過,她在日記里寫到這個時似乎輕松自在。歐夫·賈菲,巴黎的一名記者,一次除夕晚會上認識了桑塔格。他推測,因為性格不合,她已經(jīng)與丈夫分手,她有個5歲的男孩和里夫及家人住。她似乎還與他們保持不錯的關(guān)系,但已發(fā)現(xiàn)里夫?qū)λ齺碇v太學究氣了,而且落伍、太過傳統(tǒng)。賈菲知道,他們倆曾合作過一本書——事實上,他還記得桑塔格在巴黎的美國捷運公司取《弗洛伊德:道德家之心靈》一書校樣時的情景。
桑塔格和賈菲下館子(這不算什么大驚小怪的事情),還一起看過許多場電影。他記得她愛看西部片,會催他:“去吧,會很好玩的!”看電影是她主要的放松途徑。她看好萊塢舊片的時候是她最最好玩的時候。誰陪她看過電影,誰就記得那個隨和、貪玩的蘇珊。多年后,賈菲才意識到,那些電影對桑塔格的吸引力源自其對坎普感受力的興趣——這個概念日后讓她一舉成名。他喜歡蘇珊,因為她是如此輕松愉快、思維敏捷、長于觀察。在日記里,她描述電影是“移動的小說”,顛覆了文學反應(yīng)的理性,其本身是一種主體化的媒介。她法語講得還算過得去,除了有點美國口音。她在1958年1月2日的日記里記下:“我真的在講法語。幾個小時接著幾個小時。”她和賈菲一起去索邦大學聽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講座。他們印象很深,但對波伏瓦的觀點,他們也有不敢茍同之處。桑塔格不喜歡波伏瓦扯著嗓子、情緒緊張的演講。在后來的歲月里,桑塔格會改進她自己的演講,令其變成一場優(yōu)雅、鎮(zhèn)定自若、強有力的講壇表演。
桑塔格聯(lián)系上了供職于巴黎《先驅(qū)論壇報》的哈麗雅特·索姆斯。在桑塔格的日記里,哈麗雅特是“最精致的美國波希米亞之花”,哈麗雅特,桑塔格“情愛的需要和渴望的”對象,現(xiàn)在似乎比以前更有魅力。桑塔格承認:“對我而言,形體美非常重要,重要到幾近病態(tài)的程度。”但她不想把自己確認為同性戀。蘇珊告訴她的朋友安妮特·米切爾森,哈麗雅特只是一時有“惡習”。米切爾森——也許很大程度上和哈麗雅特一樣——把桑塔格引進了巴黎文化圈,對一個浸淫于美國學術(shù)界的年輕女子而言,這是一個新天地。
離開里夫、離開大學里的繁文縟節(jié),桑塔格在日記里重新打造自我。當她偷看了哈麗雅特關(guān)于她的日記時,她簡直驚呆了,因為那部分就像是對她當頭一棒。“我很不喜歡她,”哈麗雅特寫道,“她唱歌的方式,像小姑娘似的,還跑調(diào),還有她跳舞的樣子,毫無節(jié)奏感,還假裝性感。我討厭她在埃菲爾鐵塔還有昨天晚上在電影資料館時肚子痛。可憐的孩子!我并不真正認為我對她感興趣,不過,她說她愛我,而我現(xiàn)在也需要聽到這話!”而且,話說回來,“她可真是個美人啊!”哈麗雅特承認這一點。但是蘇珊似乎也太脆弱、太心神不定了,搞得哈麗雅特無法相信她這個情人的猛烈的追求:“她是真誠的嗎?我無法真正相信她說的就是她的意思。”哈麗雅特對蘇珊的很多回應(yīng),似乎都被懷疑其虛假和言不由衷而令人不安地受到了影響。蘇珊的胡攪蠻纏促使哈麗雅特自己找臺階下:即使蘇珊床笫功夫很差勁,但她還是令人愉快的,不過,哈麗雅特不喜歡她的味道——而且,根據(jù)桑塔格自己的日記來判斷,她是個邋遢人。
相反,哈麗雅特追求艾琳,“我真正的且唯一的愛人”。瑪麗亞·艾琳·福恩斯,在哈麗雅特和蘇珊的生活中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聰明伶俐且嬌小可愛,有著漂亮的臉蛋,“短短的黑發(fā)襯映出漂亮的皮膚,臉上略有雀斑,褐色眼睛里流露出堪稱坦率的神情”。不過,艾琳將自己的心思悶在肚子里,不讓人知道,有時突然就和她的情人斷絕交往,讓哈麗雅特,以及后來的蘇珊對她又愛又恨。哈麗雅特和蘇珊上床時,忘乎所以,大叫“Pupi”[31]這個她給艾琳起的綽號,艾琳當時在紐約開始了新生活。令哈麗雅特氣惱的是,蘇珊還試著安慰她:“她那笨重的身體關(guān)切地朝我撲過來。多笨重啊,她有多魯莽啊!”不管哪方面,蘇珊似乎都是艾琳的對立面。但是,哈麗雅特因為嫉妒的條件反射,她欲罷不能,躺了回去,“享受被愛的過程”。她妒忌蘇珊的吸引力,讓男男女女每一個人都“想要她”。
在蘇珊的日記里,哈麗雅特對蘇珊苛刻的看法跑了題,談?wù)撈鹑沼浿袣埧岬奶龟悾簿鸵馕吨谒磥恚@是要被別人偷看的。她覺得這么做自己沒什么好后悔的。閱讀和闡釋哈麗雅特的日記也是蘇珊把生活變成文學這一終生追求的一部分。于是,桑塔格試著將她與里夫的婚姻寫成了小說,塑造了一個多蘿西婭·布魯克式的人物,處在毫無激情的婚姻困境中,既剝奪了她自我定義的機會,又剝奪了她床上功夫的表達。這些故事的片段似乎是努力的一部分,努力去建立她的“小”我,一個自我,不得不像藝術(shù)家那樣去吼叫,而非屈服于不過是批評家的理智。令人吃驚的是,桑塔格是奧斯卡·王爾德的讀者,卻沒有留心他那篇分量很重的文章《作為藝術(shù)家的批評家》,選擇把批評家定義為最枯燥乏味的概念,說他們是寄生蟲。
雖然蘇珊覺得她與兒子感情很深——而且,雖然她渴望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要與他多多分享——但她承認,只要她知道他得到很好的照顧,她就不是很想念他。她很少夢到他,雖然與他相伴時,她愛他,甚至是溺愛。但是她似乎是那種父母,在她的孩子長大成熟到一定的程度,才特別善于賞識她的孩子。盡管她很嚴肅,那個時候,桑塔格渴望“高高興興的、凡事不往心里去”的體驗。只有她丈夫的來信,“可憐、脆弱、多愁善感”,讓她回想起她已遺忘的婚姻生活。她為他擔心。他已被布蘭代斯解聘(她的日記里到處都是禁令,不允許自己談?wù)摬继m代斯)。但是,她回國時,不會改變自己離開他的決定。
桑塔格和索姆斯又成了一對,并結(jié)伴周游歐洲,然后去了摩洛哥。正如愛麗斯·卡普蘭在《用法語做夢》中指出的那樣,這一對似乎沒有注意到法國正在土崩瓦解,不久就失去了它的阿爾及利亞殖民地。法國壓迫的歷史5年后會在桑塔格的小說《恩主》中得到拐彎抹角的承認,在該小說中,她的法國主人公把他的情婦賣身為奴。卡普蘭指出,桑塔格的“場景是在她腦海中發(fā)生的事情”。“在普拉多[32],”哈麗雅特說,蘇珊“不厭其詳?shù)卣務(wù)摬┧梗覄偛牛忉屨f女性是教會的支柱。我覺得她的這些教科書式的學術(shù)演講令人無法忍受”!蘇珊很清楚哈麗雅特的不耐煩,在日記里寫道:“她總是不同意我的想法,不同意她以為的我的智性。她認為她是反智的。”
哈麗雅特不管給蘇珊惹了什么麻煩,大都顯而易見地因為“極爽的做愛”——桑塔格在日記里對此贊不絕口——而得到原諒。這一對在巴黎、西班牙,還有希臘的合影顯示,桑塔格時年25,但看上去只有18。在巴黎,她的笑容幾乎是燦爛的;她是個慵懶、笨拙的姑娘,仰慕畢加索,在實地考察博物館。在西班牙,哈麗雅特和蘇珊靠在一面磚墻上,呈現(xiàn)了一張深厚友情的照片——不過,穿深一點衣服的蘇珊笑意少一些。在希臘,她的姿勢似乎更莊重些。倚在一根柱子上,她開始有點像后來那個戲劇性的、經(jīng)典的桑塔格了。
哈麗雅特記得,桑塔格人見人愛,無論是男是女。在德國,一名男子認為桑塔格像只外國貓。男人們尾隨她。在巴黎,哈麗雅特把蘇珊介紹給她所有的朋友,蘇珊嫵媚極了。她也害羞。她也很享受假期。哈麗雅特認為,桑塔格享受這種遠離母親責任的時光,她年紀輕輕就生了孩子。她也幫哈麗雅特做好新工作——為一家技術(shù)雜志做翻譯。她很喜歡翻譯。在哈麗雅特眼里,蘇珊似乎還是非常年輕、非常脆弱,情感上與她九年前就認識的蘇珊沒什么兩樣。同樣,在日記里,桑塔格把自己呈現(xiàn)為一個身處異國的天真無知的人,就是想改變她的天真無知。哈麗雅特記得聽見蘇珊說:“我得學會更憤世嫉俗。”桑塔格在日記里抱怨哈麗雅特譏笑她,甚至是當蘇珊渴望激發(fā)出她的愛的時候。哈麗雅特則抱怨蘇珊郁郁寡歡、自私自利、喜怒無常。她們分手又復合,通過做愛來慶祝一番。她們倆失和對蘇珊而言最糟糕的感覺像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回到她過去的生活這一想法此刻似乎根本不可能。“人應(yīng)該驅(qū)除掉夫妻之愛的這種排他性,”她宣稱,雖然她不得不承認,“第一年我曾經(jīng)非常想要菲利普。”不過,當他寫信說他已接受了伯克利的一個職位時,她才放心。他的工作調(diào)動使得她與他的分手更容易實施。
雖然蘇珊相信與菲利普分手對他的打擊很大,他會傷心欲絕(他幾乎沒能從中恢復過來),但他也是那種她所謂的“處男型”男人,為家庭和性情這個“家庭圣殿”的概念所束縛,這是她鄙視的一種多愁善感的形式。她所稱的“婚姻戰(zhàn)爭”令她筋疲力盡,她把她的新天地當作一種解放來迎接。哈麗雅特會當場給她講解女同性戀的奇特行為。這些課程包括那些傳聞:哈麗雅特與艾琳三年的糾纏,又和好了、又分手了;艾琳有時粗暴對待哈麗雅特,正如哈麗雅特粗暴對待蘇珊一樣。對蘇珊來說,粗暴卻管用的浪漫是一種新體驗;她必須積累大量的情感上的一道道傷疤才能抵擋她在日記里記錄下來的傷害。
到5月份的時候,桑塔格感覺到哈麗雅特對她各種不滿,于是提出搬出她們在圣瑪麗—加利亞酒店合住的房間。哈麗雅特軟弱無力地表示反對說:“我寧可你不搬走。”于是,她們麻煩的關(guān)系繼續(xù)糾纏不清。蘇珊努力用“甜蜜的愛情”來安慰哈麗雅特,而哈麗雅特卻無法讓自己接受這個新伴侶。她責罵蘇珊“笨手笨腳”,然后又說自己不厚道,承認她是因為蘇珊吸引所有人的眼球而惹她生氣。就仿佛是因為日蝕而黯然失色。蘇珊對哈麗雅特“公開表露出的冷淡”感到沮喪,但同時也承認她自己“笨拙——我愚蠢地努力要去激發(fā)出她的愛。不談、不把事情說清楚吧,令人窒息;談吧只會讓她要么(對她一直在干的事情)撒謊,要么實話實說,都是自我毀滅”。蘇珊總結(jié)哈麗雅特:“自我,煩躁,譏笑人,討厭我,討厭巴黎,討厭她自己。”有時,蘇珊會被激怒到考慮是要搖晃哈麗雅特的肩膀,還是要抽她耳光——做什么都行,只要能讓她的情人真正看著她。蘇珊把自己描述成《夜林》中的一個角色,“整晚在恐懼與痛苦中注視著”。
對蘇珊·桑塔格來說,歐洲大學的課程設(shè)置不當。她已經(jīng)有了像伯克和陶布斯這樣的文學與思想導師,但她尚未結(jié)識能幫助她沉浸到當代文化領(lǐng)域中去的同齡作家。于是,哈麗雅特向她介紹了30歲的阿爾弗雷德·切斯特。桑塔格拜倒在了他腳下。他散發(fā)著一種權(quán)威和率真,能激發(fā)出朋友們的誠摯。切斯特出版過一個短篇小說集《龍在這里》(1955)、一部長篇《杰米是我的心上人》(1957),此外,還有一部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的、以筆名馬爾科姆·內(nèi)斯比特寫的黃色小說。用辛西婭·奧齊克那生動的話語來說,他正騰飛到“文學名流的空中花園”里。自1951年起,他就在巴黎,所以,可以把桑塔格介紹給在《評論雜志》、《黨派評論》和《巴黎評論》上發(fā)表文章的一些作家。他認識《巴黎評論》以及后來的《紐約書評》的創(chuàng)辦人喬治·普林頓和羅伯特·西爾維斯兩位編輯。后者是芝加哥大學的又一新秀,曾把切斯特的處女作在法國出版。
切斯特長著一張娃娃臉——禿頂,紅撲撲的臉蛋,像個玩具娃娃。小時候,他生了一場病,結(jié)果全身體毛掉光,脫毛的結(jié)果讓他看上去胖乎乎的。他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禿頂,便戴上被說成是有點黃的橙色和姜黃色的假發(fā)。他似乎養(yǎng)成了一種肆無忌憚的同性戀/猶太人的炫耀習慣(與他奇怪的樣子協(xié)調(diào)起來——抑或是要對立起來?),他雄心勃勃,這一點很突出。他是布魯克林人,講起話來像一挺加特林機槍,“第二句句子的腳趾絆在第一句的腳后跟上”。這個波希米亞人,生活就圍繞著當作家來安排。除了寫作,他什么都不干。他想出了聰明的法子,讓他母親在經(jīng)濟上資助他(比如,編了個自己結(jié)婚的謊話,通知她,這樣她就會送他一件結(jié)婚禮物),躲避房東(保住一套不易得到的要交租金的公寓房,辦法是穿上晚禮服,裝扮成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準備翻修那房子的建筑師一起出現(xiàn))。只要是切斯特覺得為躲開非文學的工作而有必要做的事,他都會去做;他做的這些個亂七八糟的事情多年來為作家和編輯們提供了茶余飯后的談資。桑塔格向來認為,跟某種公共機構(gòu)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要想成為一名作家是不可能的事情。對桑塔格來說,切斯特的例子倒讓她大開眼界。切斯特對蘇珊·桑塔格說的每一句話她都記得,仿佛她全部錄了音一樣。她仔細觀察切斯特的一舉一動,那樣子就像是野心勃勃的年輕人覬覦著要取代自己的導師一樣。
許多人都看好切斯特,認為他似乎注定是要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可他永遠都不會成為文學泰斗。相反,他喜歡在紐約那四年耀眼的沉浮。他追求的聲名讓他感到厭惡。看到桑塔格成名、變得顯赫而她本人對此又非常珍視的時候,他便越發(fā)感到厭惡。他的生涯值得研究,而且是詩人愛德華·菲爾德撰寫的一部引人入勝的回憶錄《要娶蘇珊·桑塔格的人》(2005)的亮點,菲爾德的書展示了切斯特探究桑塔格是如何成為一種令他既嫉恨又唾棄的現(xiàn)象的。
菲爾德為恢復切斯特的名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他試著約過桑塔格,向她征集切斯特寫給她的信札,并請她回憶他們之間的交往。她一直保持沉默,只有一次回答說她不能合作。桑塔格沒有提供證明,好在辛西婭·奧齊克出色的回憶錄《阿爾弗雷德·切斯特的假發(fā)》將發(fā)揮作用。1946年,奧齊克和切斯特在紐約大學同聽一門寫作課。他才18歲,卻已經(jīng)滿懷“文學激情”。她是以一個大膽的說法開始回憶的,即切斯特——實際上是切斯特的思想——是不朽的。他“堅定地站在”好像是她心靈的“無法滲透的一個純精神島嶼上”。換言之,他代表了純粹的文學寫作理念:“他勁頭十足地撰寫唐突無禮的評論,妄自尊大,嚇唬人——五六十年代許多年輕男性(和極少數(shù)女性)都寫的那種評論,目的是為了成名。”以下摘自切斯特發(fā)表在《紐約書評》上詆毀約翰·雷奇《夜之城》的一篇評論:“段落寫得是如此粗俗、笨拙,藝術(shù)上是如此板滯、凝重;雷奇是存心要靠雞奸燒干詩的最后一滴詩意,結(jié)果,他什么都拿不出來,除了一鍋黑莓散文。”看完這篇評論,戈爾·維達爾稱切斯特是魔鬼——但也是大師,是“黑色藝術(shù)”的實踐者。
正如奧齊克意識到的,“每隔五年,一批文學新人就會茁壯成長,同樣地浸泡在勃勃雄心的欲望之中,同樣地因嫉妒而令人厭惡(或者受到激勵)”。切斯特與桑塔格關(guān)系惡化后,在給一個朋友寫信時,他厲聲喝道:“你竟敢說‘你的朋友S·桑塔格’?你這個卑鄙小人,她是我的敵人!她是大家的敵人!她就是敵人!”這種極端的語言似乎會對切斯特作為一個目擊者的可靠性打折扣,但正如奧齊克的文章所認為的,他的憤慨是對文學生活真實的反應(yīng)。1970年,切斯特在以色列去世。那些認識他的人對他有生動的記憶,因為他始終有棱有角,動輒大發(fā)雷霆。他從未變得老成過。奧齊克得出結(jié)論說,他一輩子“全心全意地奉獻給了文學”。
奧齊克的文章提到切斯特未完成的長篇——《腳》——已發(fā)表的部分時,間接地涉及桑塔格。這個殘篇包含了把他的文友寫進小說的內(nèi)容。比如,保羅·鮑爾斯變成了彼得·普拉特。奧齊克也提到瑪麗·蒙黛,但沒有明確指出其生活原型,其實顯然是桑塔格,她的德國姓氏翻譯過來就是星期天。[33]奧齊克指出,在《腳》里,瑪麗·蒙黛有個酷似她的人,同名同姓,也叫瑪麗·蒙黛。切斯特在信里指涉桑塔格具有雙重人格(高貴的文人和“玩世不恭的妓女”)。后者可以說是1958年生于巴黎,此時桑塔格意識到有一個戴著面具的自我會是多么重要,另一個桑塔格,也就是說,一個假人版。桑塔格甚至寫了個題為《假人》的短篇小說,有著同樣大膽的構(gòu)思:一個人有第二自我,別人能夠看到他在過一種生活;而同時,這個自我的原身可以過著完全是另一番模樣的生活。
1958年,對阿爾弗雷德·切斯特和哈麗雅特·索姆斯來說,桑塔格似乎還是個純樸的少婦。但是,桑塔格已經(jīng)在研究安德烈·布勒東及其超現(xiàn)實主義同仁;這些人對藝術(shù)家這個人物,即作品背后的創(chuàng)造者感興趣。他們提供了與沃爾特·佩特和奧斯卡·王爾德之間的聯(lián)結(jié)(這些作家她在芝加哥的時候和內(nèi)德·羅森海姆討論過),他們創(chuàng)造出一種與美學個性觀無法分離的風格。對布勒東來說,“作者與作品是捆綁在一起的,無法分開……藝術(shù)家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
在戰(zhàn)爭剛結(jié)束的歲月里,與生活在巴黎的其他美國人相比,桑塔格更深地浸潤于法國思想界和電影界。像諾曼·梅勒和詹姆斯·瓊斯這樣的小說家當然也與法國作家交朋友,并從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中獲益匪淺,但是,桑塔格實際上是唯一一個努力在那里講著法國哲學家、小說家和影評人語言的美國人。她吸收了法國思想界對美國大眾文化興趣的觀點,并開始形成自己的美學觀,此觀點打破了雅文化與俗文化的范疇——該范疇為德懷特·麥克唐納和克萊門特·格林伯格這樣的美國評論家所崇尚。20世紀60年代,她動筆寫她那些標志性論文的時候,把歐陸的復雜帶進了美國評論界,改變了思想和文化爭論的表達方式。前輩們(如萊昂內(nèi)爾·特里林和愛德蒙·威爾遜)將自己的視野局限在文學、歷史和一般文化討論的范圍里,而桑塔格則表現(xiàn)出對所有藝術(shù)門類的了解;這得益于她那訓練有素的哲學頭腦,她為她所謂的“新感受力”而辯護。她把她討論文學經(jīng)典的嚴肅認真勁也帶進對當代一些領(lǐng)域的討論之中。
但是,桑塔格著迷的法國風不只是思想的一個層面。恰恰相反,她看到了像路易·阿拉貢和安德烈·馬爾羅這樣的作家是在怎樣一絲不茍地潤色他們的形象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神秘色彩的。在阿拉貢和布勒東這些作家身上,她看到了先鋒藝術(shù)家是如何吸收左翼政治,使得有關(guān)藝術(shù)家形象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進步的、無畏的,盡管比如共產(chǎn)黨與超現(xiàn)實主義者之間斷斷續(xù)續(xù)的聯(lián)合是荒謬的,注定要化為泡影。這沒關(guān)系。那種想法,即全面參與的藝術(shù)家的純精神理念,讓桑塔格激動不已。于是,任何矛盾的、自我挫敗的行為一概可以諒解。1958年在法國,桑塔格目睹了一個由作家、思想家和電影人組成的,對社會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關(guān)系密切的小團體。他們屬于精英階層,她激動不已,想著要達到類似這么高的階層。
蘇珊和哈麗雅特7月份在希臘待了很長時間,瀏覽了雅典衛(wèi)城,看著藍天在古城遺跡間閃爍,享受著美食(西葫蘆和茄子塞肉,美味的魚),流連忘返于周圍蟬聲震耳欲聾的一座座神殿,還有一座座博物館。桑塔格贊嘆“千奇百怪的群山和有點粉紅色的懸崖”以及松樹的氣味。哈麗雅特依然討厭蘇珊,對她各種責備,于是蘇珊直接說她很快就要離開。1958年夏季臨近結(jié)束時,蘇珊回到美國,告訴她堅定而可靠的丈夫,他們的婚姻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