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人世多坎坷,有舍有得圓融處世

佛家認為:“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學施舍?!鄙崾且环N付出,得是一種回報。不舍不得,越舍越得,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隨心所欲,有求必應,星云大師認為這是舍得的最高境界。只舍不得,便沒有了舍的動力;只得不舍,則缺少得的源泉。人生就是如此,有舍有得,才能圓融一生。

看淡得失,堅持自己的夢想

有了理想,生命自然會有意義;有了理想,人生自然會有希望。

——星云大師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經歷得到與失去,不管是得到還是失去,都是一時,而不能維持一世。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夠在得到與失去中,依舊不改初衷,堅持自己的夢想,把握自己的人生。

星云大師說:“得與失,關鍵在于人們如何把握自己的內心,把握自己的人生?!笔朗聼o常,諸相皆空,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有也好,無也好,都看作是鏡花水月。

看淡了得失,人生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

小和尚釋空遇到了一個難題:人人都說出家人皈依了佛門,就四大皆空。如果是這樣,自己為什么要來到世上呢?

想了許久,釋空也找不到答案,他只好去請教自己的師父。師父聽了釋空的問題后,說:“你覺得來到人世沒有意義,是因為你沒有看到世間屬于我們的東西。”

“已經四大皆空了,還有什么屬于我們呢?”釋空不解地問道。

“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脫的意念、藍天白云、險峻的高山、柔美的湖水,都屬于我們。而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四大皆空,才能夠得到的東西。有了這些,人生還有什么不可以得到的呢?”師父回答。

“這些東西塵世間的人也擁有啊?!贬尶崭硬幻靼讕煾傅囊馑剂?。

“塵世間的人往往太在意自己的得失,有錢的人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金錢,有權的人希望能夠得到更大的權力,他們的心思全在這些事物上面,根本無暇顧及更多的東西?!?

聽了師父的這番解釋,釋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似乎明白了自己到人世間的意義了。

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有時會得到,有時會失去,如果我們不能把握好自己的內心,則很容易在得到中迷失方向,在失去中放棄追求。能夠在得到與失去中,毫不動搖地堅持自己內心的人,實屬不易。大多數人,在小有成就時,就會被眼前得到的利益所迷惑,忘記了自己的初衷,轉而沉浸在現有的成就中。如果掙到了錢,則會努力掙更多的錢;如果得到了美名,則會努力讓自己的威名更加遠揚。

但事實上,他們最初追求的也許是塞外放牧,也許是云游四海,又或者只是一個溫暖的擁抱,只是他們在金錢名利的誘惑下,情不自禁地改變了自己生命的軌跡。也有的人是因為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遇到了挫折,挫折讓他們痛苦萬分,對自己的將來失去了信心,從此自暴自棄。

無論是沉浸于得到,還是迷失于失去,都會讓人生失去原本的色彩。杜甫曾作詩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思是說,成功與失敗,只有自己心里知道,它們所帶來的喜悅與煩惱只是暫時的,不像文章一樣可以流芳百世。所以,不在乎得與失,樂觀地去面對一切,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在大山中,住著一個以砍柴為生的小伙子。起初,他住在用茅草搭建的窩棚里,冬天不能保暖,夏天也不能擋雨。小伙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后來他通過辛勤勞動,終于蓋了一間木屋,過上了簡單而幸福的生活。

一天,小伙子到山外購買生活用品,回來時發現木屋已經被大火燒成了灰燼。鄰居們紛紛站在他的木屋前表示可惜,因為風力太大,他們盡了全力,也沒能使火勢得到控制。看到自己辛苦蓋起來的木屋頃刻間化為烏有,小伙子心中有一絲難過。但是他很快就平靜下來,一一謝過前來幫忙的鄰居,然后拿起一根木棍,在木屋的廢墟中翻找東西。

鄰居們默默地站在一旁看著,他們想看看小伙子能夠找出什么。不一會兒,小伙子舉著一把砍柴用的鐮刀站了起來,笑著對周圍的鄰居說:“只要有這把鐮刀,我還能夠再蓋起一間木屋?!?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笔ビ钟惺裁创蟛涣四兀窟€有青山在那里,總有一天失去的還會回來。同樣的道理,得到也不能代表一輩子都可以擁有,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再次失去。如果太計較得與失,人生將在彷徨與痛苦中度過。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不會失去的是夢想,只有夢想既不會迷亂我們的心智,也不會突然離開我們。因此,只要把握住內心的夢想,辯證地看待人生,看待得失,就能夠輕松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少一些貪念,讓你遠離罪惡

人是在欲望里的,欲海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浮在欲海里,在欲海里沒頂,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

——星云大師

老子曾經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狈鸾坛=虒?,要保持內心的潔凈和快樂,戒掉一切欲望。對于普通人而言,欲望是本性所致,生活在大千世界,有一些欲望在所難免。但是欲望一旦過頭,就成了貪,成了捆住人生的枷鎖。

在一個古老的國家中,一位長老在服侍了幾代國王后,萌生了自己當國王的念頭,可是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很難服眾,于是他將當國王的希望寄托在正值壯年的兒子身上。

既然當不了國王,當國王的父王也不錯。

于是這位長老和兒子商量如何謀取王位,他們的野心被久居城外的魔王知曉,魔王告訴他們:“我能夠幫你們夢想成真,但是我有一個要求?!备缸觽z聽了,連忙問:

“什么要求?”“我只要能夠戴上由一千根手指制成的頭冠,就能夠魔力大增,到時候不要說區區的王位,整個天下,我都能幫你們奪取?!蹦跽f道。

父子二人被自己的欲望沖昏了頭腦,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魔王的要求。每當到了晚上,兒子就悄悄出去,殺害在夜間趕路的行人,然后把他們的手指砍下來交給魔王。漸漸地,城中傳出惡魔吃人手指的傳言,人們晚上都不敢出門。眼看還有一根手指,就能夠完成與魔王之間的約定,卻再也找不到人殺害。

正當他們為此而煩惱不已時,兒子看到了正在廚房做飯的母親,母親的手指在他面前晃來晃去,就好像國王的寶座在他面前一樣。殺紅了眼睛的兒子舉起手中的刀,向母親砍去。母親連忙躲開,并請求兒子放過自己,躲閃之際,一個小和尚出現在兒子面前。

于是,兒子的刀揮向了小和尚,小和尚轉身向身后的叢林走去,兒子尾隨其后。可是不管他跑得多么快,都追不上小和尚。更奇怪的是,小和尚跑得很慢,就像是在散步。自己連一個小和尚都追不到,兒子十分生氣,不再追趕,站在原地大喊道:“你給我站??!”

小和尚說:“我已經站住了,沒有停下來的那個人,是你!”說完,小和尚周身泛出金光,轉眼間成了佛祖的模樣。兒子這才恍然意識到,自己被欲望控制了心智,差一點殺死了自己的生母。

原來是佛祖知道了他們父子二人為了奪王位,不惜被魔王利用,殘害生命,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于是連忙化身為小和尚,專門趕來教化他們。

對金錢、權利的欲望,會讓人身不由己,任這樣的欲望為所欲為,良知遲早會被吞噬。當一個人衣不附體、食不果腹時,他有吃飽喝足的欲望很正常。

但如果他已經錦衣玉食,卻仍然不放棄對財富、權力的追求,甚至會為了得到這些而不擇手段,這樣的欲望就是萬惡之源,會把人推向罪惡的深淵。因此,我們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欲望,不要讓欲望變為貪念。

一日,衍悔法師下山宣揚佛法,在途中經過一家店鋪,店鋪中供奉著一尊佛陀的塑像。塑像由青銅鑄成,做工精致,形態逼真。衍悔法師十分喜歡,想要帶回寺中,為其開啟佛光,在寺中供奉。

老板看到衍悔法師對這尊佛像十分喜愛,便想趁機賺上一筆,開口要價五千元,而且分文不能少。衍悔法師看透了老板的貪念,沒有說什么,回到了寺院中,對弟子們說出了這件事。弟子們忙問:“師父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呢?”衍悔法師笑著說:“五百元足矣?!薄安豢赡馨?!”弟子們紛紛表示辦不到。衍悔法師接著說:“上有天理,辦法是有的。蕓蕓眾生,欲壑難填。我佛慈悲,普度眾生,就讓他賺這五百元錢吧!”說完,便讓弟子按照他的指示去辦。

第一天,一個弟子下山,找到了那家店鋪的老板,要用四千元買那尊佛像。

老板當然不會同意,于是這個弟子空手回到山上。

第二天,另一個弟子又到了那里,要以三千五百元的價格買下這尊佛像,老板更加不會同意,這個弟子也空手而歸。

接著連續一個星期,每天都有一個弟子到店鋪中與老板議價,佛像的價格已經降到了二百元。店鋪的老板心里開始發慌,買主越來越少,給的價格越來越低,每一次老板都后悔為什么沒有賣給前一個顧客。再這樣下去,不要說賣不出去,就算賣出去了,自己也要賠錢。

這時,衍悔法師又來了,出價五百元買下這尊佛像。老板聽后高興極了,早已忘記曾經非五千元不賣了,而且還送給衍悔法師一具佛龕臺。衍悔法師抱起佛像,放下佛龕臺,說:“欲望無邊無際,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當適可而止。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金錢、權利等不過是滿足人們欲望的工具,佛家講常樂我凈,就是我們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內心,使內心不被欲望所累,自然就不會被金錢和權利迷惑。

少一些抱怨,就多一些歡笑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腦中慮少,自然紋少。人生中多一份快樂,多一份豁達,自然就會少了一份苦惱,少了一份抱怨!

——星云大師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壓力很大,稍有不順心,就會怨聲連連。適度的抱怨可以使消極的情緒得以發泄,達到緩解內心壓力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心理健康。

但當抱怨成為一種習慣,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抱怨,就會使人的情緒變得糟糕,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

一位婦人每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抱怨。每天早晨起床后,她便站在院子中,看著被狗踢翻的盆子,被小雞啄壞的青菜,開始了一天的抱怨:“真不知道養這些畜生有什么用,伺候吃、伺候喝,每天還給我找這么多事?!北г雇炅?,才開始收拾院子。

接著便是抱怨兒子:“都幾點了,你還不起來去讀書嗎?怪不得學習成績不好,一點也不好學。別人生兒子,我也生兒子,為什么別人的兒子那般優秀……”還未等她抱怨完,兒子已經連忙沖出家門,向學校走去,連吃早點的心情都沒有了。

兒子上學了,家里只剩下老公了,她又開始抱怨:“我當初怎么會嫁給你這個窩囊廢呢?不會掙錢,也不會體貼人。都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我要是指望你,我一定會餓死?!闭煞蛑来藭r還嘴只會招來更多的怨言,只好拉過被子蒙在頭上繼續睡覺。

時間差不多時,婦人開始下地干活,一邊干一邊說:“祖上留下這樣一塊破地給我們,年年莊稼都收成不好,我怎么這么命苦啊!上天不眷顧我,就連土地佬兒也欺負我?!?

就這樣,從早晨睜眼到晚上閉眼,只要她開口說話,那便一定是抱怨的語言,似乎這個世界上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對她有所虧欠。最后,兒子選擇輟學外出打工,而她老公則趁她熟睡之際,收拾了行李與人私奔了。至今,她仍舊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為何這般糟糕。

當一個人的心中被抱怨所填滿時,她便無法看到美好的事物,因為美好的事物在他眼中也褪去了色彩,變得一無是處。更重要的是,抱怨還會為自己帶來很多麻煩,夫妻之間抱怨,婚姻則不會幸福;對工作抱怨,則會失去晉升的機會;抱怨朋友,則會失去長久的友誼。

星云大師認為,抱怨是使人們喪失意志的始作俑者。心中有所不滿,則會怨天尤人,認為自己受了委屈,好像天下人都負了自己。這樣就無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和正確看待事情的發展,導致自己憤憤不平,郁郁不得志。抱怨還會使人和人之間結下怨恨,總是對他人的行為指指點點,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怨人者,人恒怨之。相互抱怨的結果就是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人際關系破裂。

事實上,生活中并沒有那么多不如意,生活得快樂與否,關鍵在于我們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生活。我們選擇抱怨生活,生活便給我們眾多不如意,我們選擇善待生活,生活便多給我們一份歡心。

一個小男孩兒和朋友走在集市上,他一邊走一邊抱怨集市上人太多,東西太貴。忽然小男孩兒的朋友說:“你聽見蛐蛐兒的叫聲了嗎?”小男兒聽后笑著說:“沒有啊,這里這么吵,怎么會有蛐蛐兒的叫聲呢?”

沒想到他的朋友卻態度堅決地說:“你仔細聽,就在不遠處?!闭f完就拉著小男孩兒穿過一條街道,再穿過一條街道,然后真的在路邊灌木叢中的枯葉里,找到了一只蛐蛐兒。小男孩兒不敢相信地看著朋友,說:“你的聽力太好了!”朋友回答:“不是我聽力好,是我們注意聽的內容不同?!?

在人生的種種境遇中,最糟糕的不是貧窮,也不是挫折,而是心靈的疲憊。唯一能夠使自己快樂起來的只有自己,外界的環境起到的只是微小的作用。多去關注生活中那些讓我們快樂的事情,自然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歡笑。

要想得到,就必須先舍去

舍給別人好的,會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

——星云大師

生命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就像一個人走在單行道上,沒有回頭路,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前走,直到盡頭。在這條路上,如果想要看左邊的青山綠水,就感受不到右邊的鳥語花香;想感受右邊的鳥語花香,就要放棄左邊的青山綠水。這就是人生,想要得到,就必須先舍去。

一個村子的后山中,住著許多猴子。這些猴子經常到農戶家中偷吃米,村民們十分生氣,卻因為猴子太狡猾,捉不到它們。

這天,一個人夜宿在這個村子里,聽說了猴子總是到村里偷米的事情,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幫助村民們抓猴子。

首先,每家都準備一個透明玻璃瓶,并在瓶中裝上米,然后把瓶子掛在自家門前的樹上。

第二天一早,村民打開房門,看到家家戶戶的門前,幾乎都有一只猴子。猴子看到人出來了,著急跑,卻好像被什么東西牽住了四肢。仔細一看,原來是猴子的爪子還在瓶子里抓著米,因為不愿意松開爪子,所以爪子被卡在瓶口間,出不來了。

其實,只要猴子松開爪子,就能夠逃走,但是它們舍不得丟下已經抓到的米,所以被村民抓住。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著占便宜。天下之人都想要占便宜,如果你占的便宜多了,就會成為他人的眼中釘。世間人常為追名逐利而忙碌不休,就是因為做不到舍得。其實,錢財乃身外之物,不要到死時才明白:錢財從來沒有真正屬于過自己,遲早都要放棄。

如果看開了,就會發現,舍得舍得,既有舍又有得,只是人們過分關注了舍,忽略了所得。星云大師認為,舍,看起來是給別人,實際上是給自己。

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吝嗇鬼想要成佛,但是始終過不了布施這一關。因為他太吝嗇了,上至頭發,下至腳趾,他都用布包起來,為的就是防止自己有所損失。哪怕是讓他說“布施”這兩個字,他都只能說出“布”字,而說不出“施”,仿佛說了這個字,他就會吃虧。

佛祖看到他的情況,決定幫他渡過這一關。佛祖先對他說:“人這一生所擁有的東西,不管是健朗的體魄,還是數不清的財富,都和自己上輩子的布施有關?!比缓髲牡厣蠐炱鹨粔K石頭,放到他的手中,對他說:“這塊石頭象征著財富,現在想象你的左手是你自己的,你的右手是別人的。然后把這塊石頭,用你的左手,布施給你的右手。”

此人一聽要把財富交給他人,心似刀割,臉色立刻變得慘白,左手緊緊握著那塊石頭,怎么也不肯交給右手。

經過了長時間的掙扎,此人忽然意識到,右手實際上是自己的手,只是自己想象成了他人的手。這樣一想,他終于把石頭交到了右手上,但心中仍舊有一絲不舍。佛祖很高興他終于踏出了這一步,接著又讓他把石頭從右手布施給自己的左手。這一次,他很快就做到了。如此反復了幾次,他終于能夠順利地將石頭從一只手布施給另一只手。

當他再看到街上有需要幫助的人時,能夠很輕易地從口袋中拿出錢財,施舍給那些人,看著那些人對自己露出感激的微笑,他感到自己得到了比錢財更重要的東西。后來,他不再是有名的吝嗇鬼,而是積德行善的大好人,死后還把自己的軀體捐獻給了有需要的人。

在佛教中,布施就是將金錢、實物等施舍給別人。布施就像是播種,播出一個種子,收獲十個果實。看似給了別人,實際上收獲最大的是自己。舍與得是互動的,你給別人一個微笑,就能夠得到別人一個微笑;你對別人說好聽的話,就能換來別人對你的贊美。

一個人有所追求,說明他具備向上的精神,但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舍棄,那他的人生就到了一種境界。

一個老人在乘坐火車時,一只新買的皮鞋不小心掉到了窗外,車上的人無不為之惋惜。沒想到這位老人連忙脫下另外一只鞋子,從窗口扔了出去,這讓車上的人都迷惑了。難道這個老人因為丟失了鞋子而氣傻了嗎?

老人面對眾多張疑惑的面孔,笑著說:“一只鞋子對我而言沒有什么用途了,但是撿到第一只鞋子的人,再撿到另外一只,對他而言就是得到了一雙新鞋子。”一車人立刻對老人敬佩萬分。

這就是舍棄的境界,不會為自己丟失東西而懊惱。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懂得“舍得”之道的人。他們的舍得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地舍棄,有選擇地得到。

不比較,不計較,自然無煩惱

不比較,不計較,必然多助多緣。

——星云大師

生活中的許多煩惱,皆因人們愛比較,太計較,得失的計較,有無的計較,好壞的計較……真的是自己缺少了什么嗎?當然不是,是因為總想著某些地方要比別人好,正是這種相互比較的心理,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了數不盡的煩惱。

春秋時期,魯國有這樣一條法律:凡是魯國國民在其他國家看到自己的同胞被販賣為奴,只要花錢將他們贖回來,回國后,國家就會給他們賠償和獎勵。此法實施以后,很多被販賣為奴的魯國人因此而得以重返家園。

孔子有一個名叫子貢的徒弟,十分有錢,從外地贖回了許多魯國人,但是他卻不愿意接受國家的賠償和獎勵。

因為他認為自己很有錢,理應做這些事,為國家分憂。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孔子不但沒有贊賞子貢的做法,反而十分生氣地批評子貢道:“國家立法如此,不過是要求人們心中有個‘義’字,國家給予賠償和獎勵,是不想人們在做善舉的時候有所損失,這樣愿意做善事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你的所作所為雖然為自己贏得了更好的榮譽,但卻在無形中提高了人們對‘義’的要求。以后再有人出錢贖那些同胞回來,不但可能得不到應有的稱贊,還會因為拿了國家的賠償和獎勵而遭到人們的恥笑?!?

結果真如孔子所說,從子貢以后,很少有人肯出錢贖同胞回國,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樣有錢,也不愿意受到別人的嘲笑。

本來是善舉,卻因為人們相互比較的心理,由“義”變“利”。這會讓人們心理失衡,經常處于焦慮的狀態;讓人感受不到快樂,對人和事常常感到不滿和憤怒;讓人變得心胸狹窄,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因為太想得到而無法輕松地生活,有時甚至會為自己引來麻煩。如果能夠安于自己現在的生活,不與別人相互比較,那么自然也會減少許多煩惱。

寺廟里的蘋果園需要雇用工人,早晨天還沒亮,一個精壯的小伙子就敲開了寺院的門,表示他愿意到此當工人。負責此事的塵緣大師與其商議好,工作一天給他三十元錢,小伙子高興地答應了。

幾個小時過去了,大師見小伙子一個人有些忙不過來,于是又下山雇了一個中年人到果園幫忙,并對他說:“做一天工給三十元錢。”中年人很爽快地答應了??斓街形鐣r,大師發現果園有些臟亂,于是再次下山,雇了兩名婦女上來,要她們打掃果園,一天結束后,給她們一人三十元錢。兩個婦女答應了,活干得利落又認真。

天快黑時,大師再次下山,在路邊看見一個上了歲數的老伯,大師問:“你怎么站在這里呢?”老伯回答:“我都站了一天了,但是因為歲數大,沒有人愿意雇用我?!贝髱熉牶螅f:“你到寺廟的果園中干活吧,干到天黑后,我給你三十元錢?!崩喜牶?,立即起身向寺廟走去。

天黑了,果園的工人都收工了,大師把他們叫到大殿中,從老人開始,每人發了三十元錢。最先到果園做工的年輕人見此,心中有些不服氣,自己來得最早,而老人天快黑才來,顯然自己做的活最多,但領的錢卻一樣。于是,年輕人向大師抱怨道:“我從早干到晚,做的工作最多,他們才做了幾個時辰,你就給了三十元?!?

大師聽后,說:“一天三十元的工錢是我們事先說好了的,而給每一個工人多少錢是我的事情,難道你還要管我怎么支配自己的錢嗎,還是你不允許我對別人比對你好?”

小伙子聽了,不知道怎樣回答,的確他沒有權力去管大師怎樣做,于是灰溜溜地離開了。

古語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币馑际钦f至上的大道不難,只怕有人挑這挑那。佛陀信手拈來一朵花是道,品茶也是道,一言一行皆是道,是因為佛陀從不挑揀。星云大師曾為人題字“不比較,不計較”,因為星云大師認為,人生種種煩惱的主要來源就是比較與計較。

所以,我們只有秉持著“不比較,不計較”的人生態度,才能在為人處世中體諒他人,寬容自己。

加加減減,把握人生

生活里的喜怒哀樂都有加加減減,承認加減人生,就是懂得真正人生的意味。

——星云大師

有時候,人生就像是一道算術題,既需要加法也需要減法。一生中,我們會通過追求知識、財富等不斷豐富自己,這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

但是我們卻不能一輩子都只做加法,那會讓我們生活失調。就好像一個人在登山的途中,只知道往背后的背簍中放石頭,卻一直不取出來,結果可想而知,一定是還未到山頂,就已經被壓死了。因此,當“加”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就該學會做“減法”。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敝挥心玫舴e壓在身上的“負累”,放空自己,才能去體會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

朦朧的月色下,一個老和尚在山中打坐,忽然聽見不遠處的海邊傳來隱隱約約的哭泣聲。根據聲音,可以斷定是一個年輕的女子。夜晚在海邊哭,想必是有事情想不開了。佛教認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于是老和尚起身向海邊走去。

果然,在海邊站著一個年輕女子,只看背影,就覺得無限悲涼。老和尚正欲上前勸解,那女子已經縱身跳入海中。老和尚見狀,立刻奮不顧身地跳入海中,將那女子救上了岸,然后問道:“女施主還這般年輕,為何想不開自殺呢?”女子含著淚回答:“現在我一無所有了,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

三年前,世界上最愛我的爸爸媽媽因為車禍離開了我,給我留下了巨額的財產,卻不想我遇人不淑,我以為會愛我一輩子的那個男人,騙光了我所有的錢,然后和另外一個女人遠走高飛。原本我以為可以為了女兒堅強地生活下去,卻沒想到女兒在海邊玩耍的時候,被海浪卷走了,至今尸體都沒有找到。沒有了父母,沒有了愛人,沒有了女兒,就連房子也要被收回了,活著還不如死了痛快?!?

老和尚聽完女子聲淚俱下的敘述,不但沒有寬慰她,反而放聲大笑,笑得女子都忘記了哭泣,轉而用不解的眼光看著他,似乎自己講的不是悲慘的身世,而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不一會兒,老和尚笑夠了,問女子道:“三年前的你有丈夫嗎?”女子搖搖頭?!澳侨昵暗哪阌信畠簡??”女子再次搖了搖頭。

“那三年前父母雙亡時,你有想過自殺嗎?”女子低下頭,回答:“沒有?!薄澳乾F在的你,不過和三年前的你一樣。那時候你都沒有想過要自殺,現在有必要這樣想不開嗎?”

女子聽后愣住了,是啊,現在的自己只不過是還原了三年前的自己,在這三年里,自己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至少增長了人生閱歷,體會過為人母的快樂,這些在今后的歲月中還會遇到,甚至還可以遇到更美好的,既然如此,又有什么理由不選擇重新開始呢?

自己還是那個自己,要為自己而活。想到這里,女子跪在地上,感謝老和尚的點化和救命之恩,并保證自己今后不會再尋短見。

人生下來時,什么也沒有,那時候是真正的自己。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擁有了知識、金錢和名利,這時便開始認為自己就是知識,就是金錢,就是名與利,當這些物質加在了自己身上時,也漸漸失去了自己。等到年邁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帶走的不過是出生時的那個身體,其余的一律留在了人間。

明白了這一點,人生就再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做加法時,我們積累了智慧,擁有了品格,體味了親情、友情和愛情;做減法時,我們丟掉了欲望,減輕了負擔,避開了紛擾。我們在加法中成長,在減法中成熟。正確計算人生的加減法,才能夠更好地把握人生,遠離絕望的深淵。

得失之間,快樂最重要

由于種種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星云大師

縱觀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總是在得失之間轉換著,有人因為得到而歡喜,有人因為失去而憂愁。似乎人人都喜歡得到,沒有人喜歡失去,其實得到不見得是好事,失去也不見得是壞事。

佛教講究隨緣,萬事不可強求,屬于我們的不必力爭,自然會得到;而不屬于我們的,即便是千方百計地取得了,也終會失去。俗話說:“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钡门c失,本就不是世人能夠左右的,若刻意為之,也只會平添煩惱。

而當我們不在乎得到與失去時,我們的生活中就會充滿快樂。

明云禪師曾經在終南山修行三十多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每天都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除了參禪悟道,就是栽種花草樹木。其中,明云禪師最喜歡的就是栽種蘭花。

在明云禪師的寺院中,前庭后院都栽滿了蘭花。這些蘭花是不同的品種,來自四面八方,是明云禪師年復一年辛勤培養的結果。每次當他吃完飯后,講經說法之余,就會去看一看他那些心愛的蘭花。寺院里每一個人都知道,明云禪師將這些蘭花看得與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

一天,明云禪師要下山宣揚佛法,一去便是數月。在臨行前,禪師囑咐自己的弟子們,一定要好好照顧蘭花,弟子們十分痛快地答應了。每天上午他們都會一盆一盆地給蘭花澆一遍水,那盆明云禪師視為珍寶的蘭花珍品——君子蘭,弟子們更是非常小心地照料,因為所有的蘭花中,師父最鐘愛這盆。

這天,一個小弟子負責照看蘭花,也許是澆了一上午的花,已經有點累了,他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但還是小心翼翼地照看著。然而,越是小心,越容易出差錯,一不留神,水壺從手中脫落,砸在了君子蘭上,重重的水壺砸翻了花盆的架子,花盆隨之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這個小弟子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站在那里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心想,師父回來看到這樣的景象,肯定會大發雷霆。他越想越害怕,整日提心吊膽地等著師父回來責罰。終于,明云禪師回來了,得知了整件事的經過后,禪師雖然十分心疼那盆蘭花,卻沒有大發雷霆,而是心平氣和地對弟子說:“我之所以選擇種植蘭花,就是為了能夠修身養性,當然也是為了能夠改善寺院的環境,我不是為了讓自己生氣才去種植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無常的,我們不要執著于心愛的東西而放不下,這不是真正的修禪者?!?

弟子們聽了禪師的教誨后,對禪師超然脫俗的心境感到由衷的佩服,同時也更加勤奮地修行,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達到禪師的境界。

蘇軾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边@是自然發展的規律所致,既然生而為人,我們就要有承受朝夕禍福的精神和勇氣。得到了,不代表一輩子都會屬于我們;失去了,也不見得永遠都不會再得到,沒有什么是永遠不會變的。想要快樂的人生,就要超越得失的桎梏。

一位年近八十歲的老人每天都守在家門口,等著充軍打仗的兒子回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兩年的時間,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她都會站在那里,望著兒子離開時的方向。

許多人勸老人不要等了,該回來時總會回來,還是她的身體要緊。但老人只是心領了鄰居的好意,依舊每日等在那里。終于有一天,她聽到遠方傳來馬蹄聲,她高興地以為是兒子回來了,心里盼望著馬蹄聲近一點,再近一點。

果然一個男子騎著高頭大馬來到了老人的面前,但卻不是老人的兒子。

這個人是來告訴老人一個噩耗的,老人的兒子戰死沙場,并在戰亂中尸骨無存。老人聽到這個消息后立刻暈倒了,醒來后,報信的人已走,老人甚至沒來得及問一問兒子臨死前有什么遺言。鄰居們知道消息后,紛紛猜測以老人的年齡,聽到這樣傷心欲絕的消息,身體一定支持不住,想來時日也不多了。

但是老人卻出乎大家的意料,頑強地活了下來,每天像正常人一樣吃飯睡覺聊天散步,只是再也沒有站在門口等兒子回來。一個鄰居忍不住問:“大娘,先前見您每日等兒子回來,心想您一定很愛您的兒子。后來聽說您兒子戰死沙場,而您如今還能正常生活,難道您就不難過嗎?”

老人回答:“我當然難過,但是我兒已死,再也不能復生,我難過又有什么用呢?只能照顧好自己這把老骨頭,為兒子誦經念佛,希望他能夠早日投胎,來生有緣,我們再做親人。”

人們總是在意自己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可是星云大師認為,我們得到的不會永遠屬于我們,那得到與未得到又有什么區別呢?而我們失去的,誰又能保證曾經就是真正屬于我們的?如此這般,失去又有什么好難過的呢?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什么,或是失去了什么,而是快樂。如果沒有了快樂,得到與失去,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掃除偏見,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一個人當直、當屈,當進、當退,能夠屈伸自如,這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星云大師

所謂的偏見,是在沒有經過證實的情況下,對事物持有帶有主觀意識的判斷,是沒有經過詳細的調查和周密的考慮就得出的結論,所以偏見大多是對他人錯誤的判斷。

盲人摸象的事例,就是對此最好的說明。

幾個盲人圍站在大象旁,他們想要知道大象是什么樣子的。一個人摸著大象的腿說:“大象就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另一個人摸著大象的耳朵說:“不對,大象就像一把大蒲扇。”

還有一個人摸著大象的尾巴說:“你倆說得都不對,大象就像是一根鞭子?!弊詈笠粋€人摸著大象的肚皮說:“你們都說錯了,要我說,大象就像是一張寬闊而柔軟的床?!?

這幾個盲人沒有親眼見過大象,只是根據自己片面的主觀感受,就推測大象的樣子,結果鬧出了笑話。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某些事情或是某些人的偏見,與盲人摸象又有什么區別呢?

一個人的鄰居曾經做過小偷,但是經過教化后,早已痛改前非。有一日,此人放在門外的鋤頭不見了,他找遍了家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沒有找到。此人便懷疑是鄰居偷了他的斧頭,并將自己的推斷告知兒子。兒子問其原因,他說道:“這個人以前就做過賊,自從他偷了我的鋤頭,見到我就心虛,說話的樣子就像是偷了鋤頭,走路的樣子也像是偷了鋤頭,總之不管他做什么,都像是偷了我的鋤頭?!?

此人的論斷讓兒子哭笑不得,只得勸告父親,不要隨意冤枉人。傍晚時,素日與此人交好的朋友拎著他的鋤頭來到了他家,對他說:“早晨我去地里,走到半路才發現自己忘記帶鋤頭,正好看到你的鋤頭立在門外,就順手拿去用了。那時你還沒有起床,怕擾了你好夢,就沒有告訴你。不過,我可不是白用你的鋤頭,經過你家田地時,我順便將你家田地里的野草除掉了,你明天就不用去了?!?

原來是自己的朋友借用了鋤頭,此人心境一下開朗了,幸好朋友及時送了回來,再晚點,恐怕他就要將鄰居送到官府那里,請縣太爺為他做主了。

可見,偏見是一種歪曲事實的思想,是人與人之間誤會的根源,甚至還可能成為國與國之間爭斗的源頭。大多數情況下,事情的本來面目并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樣。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憑感性對事物的認知只能是片面的,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引發錯誤的行動。并且,偏見一旦產生,就難以改變,就算是有人加以勸說,也很難使其改變原有的看法。

一個殺人無數的將軍,自知罪孽深重,于是來到寺院中,希望能夠拜宗玉禪師為師?!按髱?,我已看破紅塵,希望大師能夠收我為徒,為我剃度?!?

宗玉禪師回答他說:“你塵緣未了,還不能出家,先反省自己一段時間再說吧。”

將軍只好聽從禪師的安排,回到家中閉門反省,一個多月過去了,他依舊認為自己已看破紅塵,適合出家。于是一大早便再次來到寺院中,請求禪師為他剃度。禪師看到他后問:“將軍何以這么早來拜佛呢?”將軍回答:“清早拜佛,可除去心頭之火?!薄捌疬@么早,難道將軍不怕你妻子偷人嗎?”禪師開玩笑道。

將軍一聽此話,立刻火冒三丈:“你這老和尚,說話竟這樣傷人!”禪師聽后,笑得更厲害:“我只需兩句話,就能讓你發如此大的脾氣。脾氣如此暴躁,怎么能出家?”

明明沒有具備出家的條件,卻執意認為自己已經看破紅塵,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偏見呢?只不過這偏見的對象是自己罷了?!度纸洝防镎f:“人之初,性本善。”剛一出生時,我們不會對任何事情任何人持有偏見,因為那時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塵不染的鏡面。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們的心漸漸融入世俗中,于是,事物在我們眼中便有了美丑善惡的分別,并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對美丑善惡進行判定??梢?,偏見不是先天就有,而是我們在后天形成的。

也就是說,我們還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使自己遠離偏見。星云大師認為,有偏見的人,人生無法取得進步。因為在存有偏見的人心中非黑即白,非惡即善,從來沒有“中間線”,這樣很容易鉆進牛角尖,產生極端的想法。因此,只有遠離了偏見,人生才能夠更加靈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宁市| 江城| 郑州市| 司法| 徐州市| 额尔古纳市| 尤溪县| 凤庆县| 白水县| 吴桥县| 鹿泉市| 体育| 玉龙| 哈密市| 盈江县| 普陀区| 皮山县| 抚顺县| 来宾市| 漠河县| 海阳市| 望奎县| 东乌| 象州县| 阜平县| 光山县| 大安市| 德州市| 石屏县| 齐齐哈尔市| 高青县| 虞城县| 文成县| 乐平市| 德庆县| 岫岩| 论坛| 嘉兴市| 霍林郭勒市| 洪泽县|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