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事業是一個人三分之二的生命
- 圓融:星云大師的人生哲學課
- 凈忠
- 13085字
- 2013-11-28 11:51:53
任何人一生的發展都離不開事業,沒有事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有人說,職場如戰場,星云大師教導我們要用“隨順因緣”的求職觀適應環境、減輕壓力;以“良性競爭”取代以搶奪為目的的“動物性競爭”;以佛陀的“調琴論”保持不松不緊的生活平衡感。這樣,職場就不再是戰場,而是實現夢想的舞臺。
主動去尋找工作中的樂趣
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臉上掛著大大的微笑,好運及幸福就會自動來敲門。
——星云大師
一個人的心態,往往影響著他對事物的看法,以及他的行為。同樣是半杯水,樂觀的人會說:“太好了,還有半杯水。”而悲觀的人則會說:“太糟糕了,只剩下半杯水了。”星云大師認為對待工作,應該用樂觀的態度,時刻保持著喜悅的心情,才更容易得到成功,因為成功偏愛樂觀的人。
樂觀者與悲觀者對問題的考慮方向和思考角度不同,決定了當面對工作中的挫折時,所采取的態度也不同,這會直接影響到事情的結果。面對難題,我們是采取積極的方式去解決還是用消極的方式去對待?俗話說:“一笑解千愁。”喜悅的心情能夠消除心理疲勞,放松神經,減輕日常工作中積累的重重壓力。
一位清朝的縣令大人,認為自己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就一定要肩負起責任,這無形中給他增加了許多壓力,使他整天愁眉不展,郁郁寡歡,到了夜里也不能安然入睡。因為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縣令大人只好找到當地有名的郎中為自己醫治。
郎中細心地為縣令大人把脈后,便一本正經地告訴縣令大人:“大人,您的身體沒什么大礙,只是稍有些月經不調。”縣令大人聽后哈哈大笑,說:“我乃一名男子,怎么會患月經不調呢?你這簡直是謬論。”說完就回到了自己的縣衙中。
每當縣令大人想到郎中說的話,就覺得滑稽可笑,還把此事當作笑話講給其他人聽,然后與他人一起笑聲不止。沒過多久,縣令大人發現自己之前生病的癥狀不知道在什么時候已經消失了,他這才明白,原來郎中是故意這樣說的,為的是讓自己寬心,所謂寬心病自去。“果然是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啊!”縣令大人由衷地贊嘆道。
心情愉悅,即便是工作中出現了難題,也不會為此心煩意亂,而是心態平和地去接受工作中的挑戰。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在工作中總是怨聲連連、愁眉苦臉的人,反而更容易遇到難題。因為哪怕只是出現了一個微小的問題,都會被他們的消極情緒無限放大,導致工作熱情降低。沒有了熱情,怎么能提起精神對待工作呢?更不要說找到成功的道路。
相反,那些總是在工作中保持喜悅心態的人,他們很少會遇到令人撓頭的難題,因為再大的難題,在他們眼中都有解決方法。既然有解決的方法,為什么還要因此而煩惱呢?有人認為,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根本沒有樂趣可言。工作中的樂趣不會主動找我們,需要我們主動去找它們。快樂并不難,只要心里面想著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夠如愿以償。就像上文中的縣令大人,他總是想起讓他發笑的事情,所以心情總是很愉悅。
因此,不要把工作當作苦役,而要當作樂趣來對待,把工作當消遣,這樣就算是再苦的工作,也能夠從中體會到快樂。而且,懷著喜悅的心情,更容易讓我們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積累人脈,獲得好人緣,這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
有一個年輕人,天生性情冷淡,對人少言寡語,甚少露出笑容,即便是和他結婚多年的妻子,也很少見他笑。在公司中,他能力突出,但是朋友卻很少,在同事眼中,他就像一個冷血動物,長了一張沒有表情的臉。
后來,年輕人所在的公司為了擴展業務,需要對員工進行集體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在上班期間要面帶微笑。剛開始,年輕人很難適應內心不愉快,卻要強裝歡笑的樣子,因此每一次他都會受到導師的批評。如果培訓的成績不理想,將直接影響到自己升職。于是,年輕人開始尋找讓自己發自內心快樂的方法。每天早晨到了公司,他都會主動向人問好,不管是前臺的服務小姐,還是乘電梯時,遇到的其他樓層的陌生人。他發現,每個人都會對他露出一個友好的笑容,那笑容讓他頓時心情很愉快。當導師再次要求他們露出笑容時,年輕人就會想想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開心事,這樣笑容也不知不覺地自然了很多。
培訓結束后,年輕人的成績十分優異,成了升職的第一人選。而每天面帶微笑,也成了他的習慣,他已經能夠從想到開心事才能微笑,到任何時候都能面帶微笑,即便是遇到棘手的問題,也能迅速讓自己的情緒從煩惱轉變為喜悅。除了事業上的豐收,年輕人在公司的人緣也越來越好,每一年“先進工作者”的稱號,他都以最高票數獲得。
可見,心情會改變一個人的形象,心情好了,笑容自然就多一點,笑容多了,在人們心中,他就變成了善意的信使。
少說慎言,不能不思之
少說話,多學習。說得越多,說明你學習越不夠,因為你說的很多話,別人已經說過,而且說得更深刻,只是你不學習,不知道而已。
——星云大師引凈空法師語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對于職場人士而言,往往因為說了不該說的話而得罪人,影響了自己的前程。
因此如何說話,怎樣說話,成了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星云大師說:“對于好言者來說,沉默是金,慎言養量,不能不思之。”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鄉野,年少時依靠給人放牛或是給有錢人家做長工過活。艱苦的生活磨煉了他的心志,使他在風云際會之時,奪得了天下,成就霸業。
曾經和朱元璋一起成長的伙伴聽說朱元璋當了皇帝,便尋到皇宮中,請求拜見朱元璋。恰逢朱元璋也很想念曾經的故友,便將其請入宮內。此人一見皇帝,立即行大禮,高呼:“吾皇萬歲!”接著便說:“當年草民隨皇上掃蕩蘆州府,大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兵,多虧菜將軍!”朱元璋聽后,十分高興,回想起年少時一起玩耍的情景,一時感慨萬千,重重賞賜了這名故友。
此事被當年和朱元璋一起放牛的人聽說,他也跑到了皇宮拜見朱元璋。
見到朱元璋后,他便手舞足蹈地在皇宮中說起來:“皇上您還記得嗎?當年我和您一起給別人放牛,有一次咱們躲在蘆葦蕩中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吃,還沒等豆子煮熟,大家就瘋搶起來,還把煮豆子的瓦罐打碎了,豆子全都撒在了地上。當時您光顧著搶豆子吃,結果不小心把草根吞下,卡住了喉嚨,還是我急中生智,讓您吞下一把青菜,才救了您的命啊!”
說完,此人心想自己曾經救了皇帝的命,他一定會獎賞自己更多的金銀財寶。卻沒想到自己的話,讓當時已經身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面前丟盡了顏面,朱元璋只好裝作不認識他,連忙叫人把他拖出去斬首示眾。
會說話的人,往往可以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平步青云,例如金庸筆下的韋小寶,身無長物,全靠一張巧嘴逢兇化吉,籠絡人心。但對于不會說話的人,多嘴多舌往往就成了引火燒身的禍端所在。
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有時候我們自認為沒有說過分的話語,卻傷害了身邊的人。尤其是在處處充滿著競爭的職場中,一旦因為話語中傷了他人,就等于為自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會影響自己的發展。因此,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少說慎言。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國家的軍政權力依舊掌握在宣太后和穰侯手中,昭襄王身在其位,卻沒有實權。這時,范雎趕到了秦國,他先上書稟明昭襄王自己有能力使秦國強大,并在言語中隱隱透露出能夠幫助昭襄王取得實權。
于是,昭襄王召范雎進宮。在召見那天,范雎故意在宮門外四處亂轉,看到昭襄王駕到,既不規避,也不叩拜。侍從看到后,立刻喝令其回避,范雎卻十分大膽地當著昭襄王的面大聲說:“秦國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宣太后和穰侯!”
此話說到了昭襄王的心坎里,他知道此人便是范雎,有些不安地將范雎迎進宮殿內,然后客氣地說:“早該去拜訪先生,但是政務纏身,每天都要請示太后,所以才拖到現在,還望先生不要介意,多多給予教誨。”
但此時范雎卻一言不發,像沒有聽見昭襄王的話一樣,左顧右盼。宮殿中的氣氛瞬間降至冰點,大臣們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昭襄王猜想是人太多了,使范雎有些不便,便屏退左右后,再次問范雎:“先生有何賜教?”
這次范雎開了口,卻只是連說了兩個“是”字,便再沒有下文。過了一會兒,昭襄王再次請教范雎,范雎仍舊說:“是,是。”如此反復幾次后,昭襄王以為是自己誠意不夠,便跪在地上,對范雎說:“先生為何不肯賜教于我呢?”
范雎這才跪拜道:“臣不敢如此。”接著滔滔不絕地說出了自己的計策,也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并針對太后、穰侯獨攬大權,架空昭襄王一事提出了應對的方案。昭襄王仔細聽后,大贊范雎出了妙計,馬上任命范雎為自己的顧問,幾年后又提升范雎為秦國宰相。后來還效仿齊桓公對待管仲的方法,稱范雎為“父”。
范雎用沉默的方式,引起了昭襄王的重視,可謂是大勇大智。就像佛教中的維摩居士在不二法門的辯論會上一言不發,令文殊菩薩十分佩服,稱贊其為“一默一聲雷”。
但需要注意的是,言辭簡單,并不是完全不說話,或者不管任何情況下都言辭簡單;而是要我們在該說話的時候說話,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不該說話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小心言多必失。
低調做人,在不知不覺中施展才華
做人要低姿態,做事要高水平。
——星云大師
在職場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人,自以為功勞很大,一副高高在上、揚揚得意的樣子,他們常常是辦公室中最讓人無法忍受的一類人。俗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人浮于眾,眾必毀之。”
一個十分有名的獵手約了朋友一起到山上的樹林中打獵,這座山中有許多飛禽走獸,是打獵的好去處。
獵手和朋友一邊沿著山路向上攀登,一邊尋找可以捕殺的獵物。山中的猴子看到獵手一群人后,紛紛找地方躲起來。卻有一只猴子例外,它不但不逃走,反而一直跟隨著獵手,從一棵樹上跳到另外一棵樹上,好像故意要引起獵手的注意。
其中一個人見到此狀,忍不住想要拿這只猴子助助興,于是拉滿弓,將箭射向了遠處,心想,這猴子看到射箭了,一定會嚇得倉皇而逃。沒想到猴子卻突然朝著射出箭的地方跑去,把射出的箭接住了。一干人等十分驚奇,也覺得很有意思,便紛紛拿出弓箭來射,均被猴子找了回來。最后,猴子手中握著箭,搖晃著腦袋,向一群獵手炫耀著,似乎很得意的樣子。
這讓獵手十分生氣,猴子的行為似乎在嘲笑自己,于是與朋友們商量好,一起向猴子的方向放箭,結果猴子來不及躲閃,被箭射死了。獵手出了悶氣,看著躺在地上渾身是血的猴子,又有些惋惜,說道:“這本是一只很有靈性的猴子,遺憾的是它不知道收斂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猴子代表了職場中那些鋒芒太露的人,因為不懂得收斂,遭到了怨恨與妒忌,樹立了很多敵人。歷史上,這樣居功自傲的人不在少數,其中《三國演義》
中的關羽,就是一個代表。敗走麥城可以說是他目中無人、結怨眾多的必然結果。
當初呂蒙得知鎮守荊州的人是大將軍關羽,心中有幾分忌憚,不敢輕舉妄動,企圖用裝病的方法暫時獲得心理上的安寧。這時,陸遜獻上一個計謀,即要呂蒙繼續裝病,然后把兵權交給他人,以此來降低關羽的防范之心。
當呂蒙抱恙將兵權交與陸遜的消息傳到關羽耳中時,關羽果然上當,遂起了輕敵之心,放松了警惕。呂蒙便趁機讓士兵扮作商人,偷偷潛入烽火臺,迅速攻下了荊州。此時關羽才知道自己已經中計,為了挽回戰局,重振旗鼓準備南下收復江陵。卻沒想到自己的部隊早已被呂蒙、陸遜的大兵分化瓦解。
眼看著兵力越來越少,關羽想到了向駐守上庸的劉封求救。劉封是劉備認的義子,當時關羽為此很不高興,一直沒有給劉封好臉色。劉封懷恨在心,這一次關羽有難,劉封正好等到了報復的機會,于是拒不出兵。
在既沒有兵力,又沒有增援的情況下,關羽敗走麥城,打了歷史上著名的敗仗。除了劉封,關羽得罪的人不在少數,例如,曾為兒子求婚的孫權、名將馬超,還有老將黃忠。正是因為他盛氣凌人,樹敵眾多,才把自己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那些自以為很了不起的人,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愚蠢之人。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樹大招風”的道理,他們不會處處顯示自己的能耐,越是關鍵時刻,越會小心隱藏自己的鋒芒,在不知不覺中施展才華。
當年大司馬劉秀率領王霸、馮異等人攻打邯鄲,平息叛亂擒拿王朗,馮異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讓戰士們保持戰斗力,他曾連夜為夜宿河北饒陽地區的大軍籌措糧草,親自熬煮稀飯,為戰士們驅寒解乏。
大軍行至南宮時,滂沱大雨從天而降,士兵們都被雨水淋濕,凍得瑟瑟發抖。馮異四處奔波,找來枯木,架起柴火,供士兵們取暖烘衣。一路上士兵們既沒有挨餓也沒有受凍,士氣大增,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最終劉秀大軍得以凱旋。
當大家都坐在一起討論功勞時,馮異卻遠離人群,坐在樹下聚精會神地研究《孫子兵法》。劉秀明白馮異功不可沒,稱贊他“功勛難估,當為頭功”。
對于如此封賞,馮異一再推脫,實在推脫不掉后,便將封賞讓給了手下的一名偏將,這令偏將十分感動。劉秀見馮異不愿意要封賞,十分欣賞他淡泊名利的做法,遂又獎賞給他許多金銀珠寶。馮異卻將這些金銀珠寶分給了在這次戰役中表現優秀的士兵。
馮異的做法人人都看在眼里,所有的士兵都對他欽佩不已。因此,無論馮異做什么,士兵們都積極地響應,絕對擁護,從未有人故意刁難他。
星云大師說,做人還是低調好,只宜做了不說。低調做人才能夠以平常心對待人世間的紛紛攘攘,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做人的智慧。
不要只做好人,更要做有用人
一個人,天生兩只手,就是要做事;生來一雙腳,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嘴巴要講話,天賦予我們的本能,如果不用,人豈不是成為廢物了嗎?
——星云大師
每個人都愿意做好人,因為好人能夠被人歌頌,受到他人的贊美。有的人慈悲為懷,凈做善事;有的人勤勞勇敢,敢做敢當,從不偷奸取巧;還有的人明辨是非,寬宏大量,與人為善……而星云大師認為,還有一種沒用的好人,他們從不作奸犯科,恪守本分默默做事,卻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我們要做好人,但是不能做沒用的好人。
在國清寺中,有一個做雜役的和尚,叫拾得,此人行為舉止頗為與眾不同。一日,拾得正在清掃寺院,寺主從他身邊經過,問道:“拾得,你究竟姓什么?”拾得聽到寺主問話,放下笤帚,恭敬地站在一旁,卻不回答。因為拾得認為,人的姓名,不過是一個記號而已,只有悟到佛性,才是自己的真實面目。
然而,寺主卻沒有悟出其中的道理,見拾得遲遲沒有回答自己的問題,便再次問道:“你究竟姓什么?”這一次拾得拿起笤帚,繼續掃地,沒有再理寺主。這一幕被剛剛回到寺中的寒山看到,寒山立刻捶胸頓足,一邊痛哭流涕,一邊說:“佛祖啊,佛祖!”拾得問道:“你這是在做什么?”寒山回答:“難道你沒有聽說過東家死人,西家祝哀嗎?”
原來寒山明白了方才拾得想要傳達給寺主的意思,而寺主卻像死尸一樣不明就里,白白錯過了大好的禪機,這令寒山惋惜不已,所以才做痛苦狀。
從此,拾得便將寒山當作自己的知己。一天,寒山問拾得:“人家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蒙騙我的時候我應該如何應對?”拾得回答:“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簡短的回答,卻將禪者的風范表現得淋漓盡致。
又過了幾日,到了寺院中每隔半個月一次的重溫戒律的時間。重溫戒律是為了警戒眾僧人。那天,所有的僧人像往常一樣誦戒時,拾得趕著一群水牛來到了大堂前,然后自己站在門外笑。這一下惹怒了住持和尚,住持呵斥道:
“你破了我說戒,簡直就是一個瘋子!”拾得聽了,也不生氣,不緊不慢地說:“無嗔即是戒,心凈即出家。”說完,便對著水牛喊出一些名字來,而那些名字都是寺院中已經過世的僧人的法號。而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水牛竟對拾得做出回應。拾得接著說:“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今招此報,怨恨于何人?佛力雖然大,汝辜于佛恩。”眾僧人聽后,無不感到膽戰心驚。住持和尚的滔滔不絕,竟敵不過拾得短短幾句話。
又過了幾日,拾得在廚房打掃時,發現鳥雀經常偷吃晾曬的米面,有時候還會將糞便留在米面上。拾得看見了,卻不驅趕鳥,而是拿起禪杖來到寺院中供奉護法神的地方,一邊用禪杖打神像,一邊說:“你們整日享受香火,接受跪拜,卻連糧食也看護不好,又何談保護寺院呢?”
想必很多人不能理解拾得的做法,鳥雀偷食糧食,浪費糧食,拾得坐視不管,卻拿著禪杖打神像,簡直是本末倒置的瘋癲行為。拾得的行為又有哪一項不是怪異至極,令常人無法理解呢?但這并不是瘋癲的表現,恰恰是對禪法理解精透的表現。
寺主身在寺院,卻不得了悟;眾僧人每半個月重溫一次戒律,卻不能真正領會其精髓;佛像每日被供奉,接受跪拜,卻連糧食都庇護不了:這都是無用的表現。
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中,講到方鴻漸與趙辛楣一起旅行時,曾問趙辛楣:“現在你對我的想法是怎樣的?還覺得我討厭嗎?”趙辛楣回答:“不討厭,卻也沒什么用處。”方鴻漸聽了,哭笑不得。
要做就做有用的好人,不要做沒用的好人。沒有誰會去怠慢一個能給自己帶來益處的人,也沒有誰會重視一個平庸的人。要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尊敬,首先要把自己修煉成有價值的人。
誠信做人,開拓自己的事業
有因緣,就有成就;有真誠,就有信任;有堅持,就有高遠。無論何時何地,真正的智者當“不欺天,不欺人,不欺心,不欺世”。真誠處世,寧靜致遠。
——星云大師
佛教有五戒,其中第四戒就是“不妄語”,也就是不能說謊。在佛教中,最強調一個“信”字,釋迦牟尼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回,能夠得到人們的信奉,靠的就是“誠信”二字。
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無論是做人,還是成就一番事業,誠信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一個人人格的象征。“人無信而不立”,一個不誠實的人,是無法取信于他人的。
在一個東方國度,國王想為自己唯一的兒子選一名書童,目的在于能夠陪著王子一起學習,互相勉勵。這名書童要與王子朝夕相處,如果人品不好,自然會帶壞了年幼的王子。可是怎樣才能判定一個人的人品呢?國王為此很苦惱。
這時,一個大臣獻出了計策,他對國王說:“想要評定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他是否誠實。只要我們舉辦一場比賽,就能夠很輕易地看出誰是最誠實的人。”國王聽了這個建議,連連稱贊,立刻命人張貼出皇榜,說王子要選一名書童陪讀,希望全國的少年都能夠來參加選拔。
告示一經貼出,民眾們紛紛讓自己的兒子前去參與選拔,因為這意味著孩子不但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說不定還能有一個輝煌的前程。到了選拔的那天,皇宮里擠滿了前來應招的少年。國王讓身邊的侍從發給每個人一粒種子,然后說:“半年之后,誰能夠種出最美麗的花朵,誰就能成為王子的陪讀書童。”
少年們領了種子,就立即趕回家種在了土里。其中有一個農民的兒子,他自幼聰穎好學,但是家中貧寒,沒有錢為他請師父。于是他把這次機會看得十分珍貴,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種子澆水、施肥,然而三個月過去了,種子還沒有發芽的跡象。這個少年拜訪了當地許多有名的花匠,試過了各種方法,然而半年的期限到了,少年的花盆里,依舊是一盆黃土。
少年絕望了,但是他當初領了種子,就算沒有種出花朵,也應該到王宮中完成這場選拔。就這樣,當其他少年都捧著盛開著美麗花朵的花盆走進王宮時,這個少年手里捧著的,卻是一盆黃土。周圍的人群中不斷傳出嘲笑聲,但是少年一點兒也不羞愧,因為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不一會兒,國王帶著王子出現在大家面前,逐一看過每個人手中的花盆,不斷贊賞花朵的美麗。到了少年這里,國王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什么都沒說就走了。終于到了公布結果的時候,那些得到國王贊賞的少年臉上,紛紛露出了得意之色,但是最終國王卻選擇了沒有種出花朵的少年。
大家為此感到不解,國王說:“我舉辦這次比賽,就是為了考驗大家是否誠實,我給你們的種子都是煮過的,又怎么能夠種出花朵呢?”
在沒有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每個人都能明白誠信的可貴,但是當面臨著利益的誘惑時,誠信在一些人眼中,就顯得無足輕重了。但是他們卻忘了,謊言可以讓他們暫時處在光輝中,卻不能讓他們一生都處在光輝中。說一個謊言,就需要用無數的謊言來裝飾這個謊言,謊言說得多了,早晚都有暴露的一天。
星云大師說:“信用可靠是經商之道。”商人不論經營的商店大小,一定要有信用,有了信用,各方顧客也就會云集而來。誠信,不僅僅是經商之道。
在職場中,沒有誠信二字,就沒有人愿意和我們合作;沒有誠信二字,就無法取得上司的信任,不能夠擔起重任;沒有誠信二字,就無法開拓出自己的事業。
晏殊是北宋的詞人,十四歲時,就表現出天賦異稟的特質,于是被人舉薦給皇上。皇上為了考察他的才學,要求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發下試題時,晏殊發現題目是自己幾天前曾練習過的,于是如實向皇帝報告,請求更換題目。晏殊誠實的品質得到了皇帝的贊賞,賜給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做官期間,正是太平盛世,各路官員經常結伴出去游玩兒,而晏殊因為生活拮據,只好在家中看書、寫文章聊以度日。皇帝知道這件事后,提拔晏殊為輔佐太子的東宮官。對此,有些位高權重的大臣表示不滿,皇帝對他們說:“當群臣游樂于山水之間時,只有晏殊在家苦讀,如此好學,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晏殊聽后,先謝過皇上,然后說道:“我也喜歡游山玩水,只是家中貧困,不得已只好在家中看書。如果我有錢,也會參與宴游。”晏殊的誠實,使他取得了皇上的信任以及群臣的敬佩。
可見,誠實的人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能夠得到他人的信任,交到更多的朋友,能在職場中有更好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誠實能夠讓自己心安,不會因為說謊而受到良心的譴責。
本領高強,壓力自然會減少
平安是財富,健康是財富,人格道德是財富,學問智慧也是財富。
——星云大師
現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競爭也越加激烈,對于身在職場中的人們而言,壓力也自然越來越大。高強度的工作造成了與日俱增的壓力和太多不滿情緒,這不僅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還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唯一能夠使我們從壓力中解脫出來的方法,就是使自己擁有更多、更高的本領和高超的智慧。
俗話說:“技多不壓身。”也有老一輩人對年輕人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一個人有了一技之長,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錢。如果身懷絕技,那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庖丁是我國歷史上十分有名的廚師。一次,他為梁惠王宰牛,只見他一會兒用手抵著牛,一會兒用肩倚著牛,一會兒又用腳踩著牛,動作十分有節奏,而在宰牛時發出的“嚯嚯”聲也十分有韻律,就像一首美妙的曲子。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連連拍手稱贊:“簡直是太妙了!
你的技藝是怎樣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庖丁回答:“起初我看著牛,也不知道從何下手,只知道是一頭整牛;后來經過觀察,發現了牛身體的內部結構,于是在宰牛時,眼前浮現的是牛骨的縫隙。時至今日,牛的肌體組織結構已經刻在我的腦海中,我宰牛時不用再看著牛,而是完全憑感覺,進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縫隙,從不碰牛的骨頭,更不要說碰大骨頭了。
“據我所知,技術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宰牛刀,因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廚師是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砍。而我這把宰牛刀,已經跟隨我十九年,宰過上千頭牛,刀口仍鋒利得如剛在磨石上磨過一樣。原因就在于我在宰牛時,刀口都用在牛的肌體組織結構之間的空隙中,所以十九年過去了,刀還跟新的一樣。
“不過即便如此,我在宰牛時也不敢大意,進刀時不匆忙,用力時不過猛,牛體迎刃而解,直到牛肉就像一攤泥一樣從骨架上滑落到地上,我才敢松一口氣,將刀收起。”
庖丁的一席話,令梁惠王大開眼界,由衷地說道:“你能夠將宰牛的技術研究得這樣精深,我不得不佩服啊!”
連一國之君都佩服庖丁的技藝,就說明庖丁在宰牛的行業已經獨占鰲頭,身在職場中的我們也應如此。如果我們能夠成為行業領域中的佼佼者,還害怕有什么問題難住我們嗎?還害怕自己的位置被他人奪取嗎?因此,與其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不如努力學習一技之長。一般而言,技能是人們在運用智力、知識的過程中,經過反復訓練而獲得的,是人們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識等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時所表現出來的能量。除了技能之外,智慧也是我們在職場中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
天使選擇一個十分聰明而且善良的小孩兒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她問小孩兒:“孩子,你知道你為什么被天使選中嗎?”
小孩兒回答:“不知道。”
“因為你是一個聰明而又善良的小孩兒。”天使笑著說“聰明和善良的人就可以做天使嗎?”小孩兒天真地問道。
“是的,因為在他們的字典里沒有財富和金錢的字眼,只有智慧。”
“智慧和金錢,哪一樣更重要呢?”孩子又問道。
“當然是智慧更重要。智慧創造金錢,而金錢卻不能創造智慧;智慧是主動的,而金錢是被動的。”天使耐心地回答。
有智慧的人,學起技藝來也會事半功倍。智慧可以改變失敗的人生,我們擁有多少智慧,就能創造多少價值和財富。擁有智慧勝于擁有金錢,智慧可以改變一切,所以使人發光發亮的是人心深處的智慧。
一名少女因感情受挫而萬念俱灰,想要投河自盡。就在她的腳剛剛踏入河水中時,一個禪師經過,見狀立刻將自己手中的佛珠手鏈扔進河里,并大喊:
“快跑啊,河里有毒蛇!”少女聞聲向河中看去,果然有“蛇”影,嚇得她連忙爬上岸,同時呼喊著“救命”。
禪師遂拿起禪杖假裝打“蛇”,此時少女才發現原來根本沒有蛇,只是一串佛珠而已,忍不住嗔怪道:“你是出家人,竟然騙人。”禪師說:“出家人雖不該打誆語,但見死不救的罪孽更大。”“哪有你這樣救人的,簡直要嚇死人。”少女聽到禪師的回答后,氣也消了大半。“施主莫怪,我這也是無奈之舉啊。因為我不會浮水,只好用手中的佛珠充水蛇來把你嚇上岸了。”禪師誠懇地說。
“那我若是再去投河呢,你還有什么其他辦法嗎?”少女問道。禪師笑著回答:“你不會再去投河了,你連佛珠都害怕,說明你心里還有對生的渴望。
你方才只是在氣頭上,一時昏了頭腦。而現在你已經清醒過來,相信自己以后會生活得更好,所以怎么會再尋短見呢?”
少女的臉上終于露出感激的神情,卻不知道說什么來感謝禪師的救命之恩。這時,禪師反而先說話了:“趕快回去吧。改日貧僧會到府上討碗笑臉飯。”
禪師雖然沒有浮水的本領,卻擁有過人的智慧,一樣可以救人于危難之中。
在職場,若是我們沒有一技之長,又沒有心思去培養,那就使自己擁有大智慧吧,一樣可以讓我們在職場中如魚得水。
故步自封,無異于自毀前程
個人改變不好的慣性才能進步,企業改變慣性才能另辟蹊徑,工作中改變慣性才能多彩多姿。
——星云大師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是因為慣性所形成的,比如,喜歡看書、欣賞音樂是慣性使然,布施、行善也是慣性使然。這些都屬于很好的慣性。還有不好的慣性,例如,說謊、打架、遲到、吸煙等,有時甚至是一些小動作,因為經常做,卻沒有改正的意識,也漸漸形成了慣性。
當一種行為形成了慣性,就很難再改正。所以對于一些不好的行為而言,慣性是非常可怕的。
在尼羅河兩岸大大小小的湖泊中,生活著一種短吻鱷。
這種短吻鱷的繁殖能力很強,一只成年的雌性短吻鱷一年可以產卵一百多萬枚。小鱷魚從孵化到成年,只需要兩年的時間。以這樣的速度繁衍,不出二十年,整個非洲大陸將被短吻鱷占領。但是,短吻鱷的族群并沒有壯大。
這與短吻鱷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性有很大關系。雌鱷在產卵時,會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像海龜一樣,到沙灘上挖出一個坑,將卵產在里面,然后將沙坑填平,再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卵在溫熱的沙灘中很快孵化出來,這時小短吻鱷就會將附近的湖泊當作自己永遠的家。這就是短吻鱷的生活習性,一旦在一個地方居住下來,就絕不會離開,除了雌鱷在產卵的時候會短暫離開之外。
然而,每年旱季到來時,很多湖泊都會因為長期的干旱而枯竭,這時,其他種類的鱷都會爬到有水的湖泊中,把有水的湖泊作為自己新的棲息地。
只有短吻鱷依舊在泥漿中牢守故居。如果能夠在一個星期內等到降雨,短吻鱷則可以存活;如果一周之內沒有降雨,短吻鱷就會死在自己固守的家園中。
很多時候,我們就如短吻鱷一樣,認為某些行為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性,所以從不曾察覺有任何不妥之處,因而也不會去改正。如果這種不好的慣性出現在工作中,那我們就無異于自毀前程。
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任何行業都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職場中總是有新事物產生,也許有些辦法在當時很適用,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這些方法就不再適用。如果我們已經對此形成習慣,則會故步自封,阻礙了自己前進的腳步。因此,在工作中,我們要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這樣才不會被慣性牽制。
故事發生在清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中,許多才子為了考取功名,紛紛前往京城居住。其中一位秀才經過長途跋涉后,住進了京城的一家客棧中。自從住進這家客棧,他每天晚上都會溫習到很晚,睡下后就會做亂七八糟的夢,讓他一整天都心神不寧。第一天他夢見天下著大雨,自己穿著斗笠打著傘走在雨中;第二天他夢見客棧的墻壁上,長出一棵白菜;第三天他夢見自己和心愛的女人脫光了衣服背靠背躺在一起。秀才思來想去都認為這幾個夢不吉利,于是找來算命先生為自己解夢。
算命先生聽完秀才的敘述后,神色有些凝重,眉頭緊緊蹙在一起說:“我看你還是回去吧。第一個夢穿著斗笠打著傘,意思是多此一舉。第二個夢更加荒唐,白菜種在墻上能活嗎,不等于白種嗎?第三個夢很明顯,躺在一張床上,卻背靠著背,這就是沒戲呀!與其在此浪費時間,你還不如回到家繼續苦讀,等來年再來吧。”
秀才聽了算命先生的話,頓時心灰意冷,回到客棧便收拾行李準備走人。
正巧被客棧的老板看到,老板關切地問道:“年輕人,眼看著考試時間就要到了,你怎么不考了呢?”秀才便將自己做的夢和算命先生的話告知了客棧老板。老板聽后,哈哈大笑說:“要說解夢,我也略懂一些。不過我的看法恰恰與算命先生相反,我認為你一定要參加這次考試:穿斗笠打傘說明有備無患;墻上種白菜就是高種(高中);至于和心愛的女人背靠背躺在床上,則說明是你翻身的時候了。所以你千萬不能走,否則就錯失良機了呀!”
客棧老板的解釋也倒是合情合理,為了不錯失機會,秀才選擇了聽信客棧老板的建議,留下來參加了考試,結果果然高中,得了個探花的功名。
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答案。如果我們只用一種眼光看問題,難免會陷入極端,忽略了全局。因此,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思維陷入固定的模式,否則就無法進步。正如星云大師所說,一個人只有改變不好的慣性才能進步;企業只有改變慣性才能另辟蹊徑;工作中改變慣性,才能多姿多彩。
兢兢業業,對事業堅決負責
責任,是一種天賦的使命。在人生的旅途上要站得住腳,要禁得起考驗,必須對自己所想、所言、所愿負責。
——星云大師
星云大師認為,在職場中有兩類人,一類是頭腦聰明,卻效率平平;另一類是頭腦一般,但是效率卻很高。頭腦聰明的人自恃聰明,認為簡單的工作就是小菜一碟,不必太掛心,所以做起來拖拖拉拉;而頭腦一般的人,則認為自己先天不足,就要靠后天的努力來彌補,所以對待工作總是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馬虎。
一個剛剛剃度的小和尚負責寺中的敲鐘工作,每天早晚各一次。起初小和尚很認真地完成。時間久了,小和尚覺得乏味了,敲鐘如此簡單的工作,隨便應付一下,都可以過關。然而半年過去了,小和尚見其他師兄弟都換了更加能夠凸顯才能的工作,只有自己一直敲鐘,心中有些不服氣,敲起鐘來更加不用心。
一日,方丈將小和尚叫到大殿中,對他說:“從今天起,你不用敲鐘了,到后院去挑水劈柴吧。”小和尚一聽,居然是比敲鐘更差的工作,雖然自己每次敲鐘也是應付,但都撞得很及時,也很響亮,于是立即反駁道:“我哪里做得不好,偏要我去挑水劈柴?”
方丈說:“你撞的鐘是很響亮,但是鐘聲空泛無力。這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敲鐘’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所蘊涵的深意。鐘聲不僅僅提示了寺院里的作息時間,更為重要的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為此,鐘聲不僅要洪亮,還應該渾厚、圓潤、深沉、幽遠。心中無鐘,即是無佛。不虔誠不敬業,怎么能擔當好神圣的敲鐘工作呢?”
方丈的一席話,說得小和尚低下了頭,乖乖地承擔了挑水劈柴的工作。
與之前不同的是,他不再應付工作,而是將這份簡單的工作做到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沒多久,方丈又再次安排他敲鐘了。
敷衍工作、消極怠工、試圖逃避責任,永遠都不會有令人驕傲的成績,也永遠不會創造令他人羨慕的價值。一個人的輝煌是由自己去創造的。對工作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相反,如果我們敷衍工作,工作也會“敷衍”
我們。
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是每一個公司都愿意重用的員工。因為有責任感意味著他會以工作為重,不管什么樣的工作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所以老板對這類員工十分放心。因此,要做一個優秀的職場人士,就一定要肩負起應盡的責任。
周恩來小時候學習很用功。有一次他和母親到親戚家做客,回家以后已經很晚了。母親勸周恩來早點休息,但是周恩來卻執意要將當天的一百個大字寫完,否則就不上床睡覺。母親只好陪著周恩來一起練字,終于寫完了一百個大字,周恩來卻發現其中有兩個字寫得不夠工整,于是又重新將這兩個字寫了三遍,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周恩來小小年紀就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所以絲毫不敢怠慢。作為一個企業的員工,我們也要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工作,這是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同時也是職場生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