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放眼當下,處處充滿愛的真諦
- 圓融:星云大師的人生哲學課
- 凈忠
- 14209字
- 2013-11-28 11:51:53
佛教認為,不管學哪個法門,把握“當下”就是實修,時時刻刻在當下保持正念,就是最有智慧的人。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有不少人卻周而復始地犯著同一個錯誤,那就是不懂得珍惜現在擁有的,總認為沒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星云大師認為,最珍貴的是當下,珍惜擁有的一切,利用擁有的一切,發揮擁有的一切,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淋漓盡致的揮灑。
活在當下,抓住眼前人與身邊事
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只要盡力過好今天,明天也就不至于太艱難。
——星云大師
星云大師曾說:“人生苦短,要好好把握當下?!狈鸾烫岢觥盎钤诋斚隆边@個概念,就是想要告訴世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心里面不要想著其他事情,只是專注于當下這一件事情,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此,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把握生命。
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忽略了當下,把精力完全放在了不可預知的未來里,對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作無謂的想象和擔心。因此,喜悅被一些由心所生的煩惱束縛住了。
在一座古老的寺廟中,一個小和尚每天天一亮就拿起掃帚掃院子中的落葉。他認為這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尤其是秋冬之際,每次風起之后都是滿院子的落葉,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將院子打掃干凈。
于是,小和尚總是一邊掃落葉,一邊想有什么辦法能夠讓自己輕松一些。這時,老和尚給他出主意說:“下次你再掃之前用力地搖樹,把樹上的葉子都搖下來,這樣第二天就沒有落葉了?!?
小和尚認為老和尚說得很對,于是在掃之前用力地搖樹,然后把落葉全部掃干凈。那一整天他都十分開心,因為第二天他不用再掃落葉了。
然而,第二天小和尚起床后發現,院子里還和往常一樣,落滿了樹葉。
小和尚找到老和尚,希望老和尚能給他一個解釋。老和尚笑著說:“我就是想告訴你,不管你今天怎么努力,明天還是會有樹葉落下來?!?
世界上有許多事是不可預知的,如果習慣于被一些沒來由的念頭打斷,又怎么能夠體會當下正擁有的快樂呢?如果在吃飯的時候想著吃完飯去哪里玩兒,就會忽略了菜肴的美味;如果在看電視時想著明天的工作,就會忽略了電視的內容,從而達不到放松神經的效果……智慧的人生應該是在能夠把握的時光里,努力抓住能抓住的一切,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不讓今天留下遺憾,因為明天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一個富饒的國度中,國王英俊而富有,但卻一直有一個疑問,就是他不知道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誰,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是什么時候。于是國王將這個問題貼在了國家的每個地方,希望有人能夠將答案告訴他,他將與之分享自己所有的財富。
然而幾天過去了,依舊沒有人能夠告訴國王答案,只有一個大臣為國王提供了一些線索。據說在深山中住著一位智者,能夠解答人們的任何疑惑。
于是國王便將自己喬裝打扮了一番,然后來到了深山中,找到了傳說中的智者。
智者住在一個十分簡陋的茅屋中,國王進來時,他正蹲在地上挖著什么。智者聽到有人進來的腳步聲,頭也不抬地說:“你來了?我已經等了你很多天了。”
國王驚嘆于智者的神機妙算,連忙問道:“你能告訴我,我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誰,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是什么時候嗎?”智者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國王先幫他挖土豆,然后陪他一起喝土豆湯。
國王很高興地答應了,并與智者相處了幾天,每天與智者一起吃飯、睡覺、在林間散步,但是智者卻一直沒有告訴國王答案。最后國王失去了耐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說智者浪得虛名,根本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智者聽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微笑著說:“你的問題,我在你來的那天就已經回答你了。”國王回憶了他們當天見面的所有細節,怎么也想不起來智者什么時候回答過自己的問題。智者不忍再為難國王,回答道:“你來的時候,我表示歡迎你,并邀請你住在我的家中,你要知道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將來的還沒有到來。我要告訴你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現在,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現在和你在一起的人?!?
無論未來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向往,也無論有多少艱難險阻,讓人望而卻步,人們能夠把握住的只有當下。生命的意義也只能從當下尋找,沒有人可以活在過去或是將來。只有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從種種消極的心境中走出來,不憂不懼地面對當下的自我,不逃避迎面而來的難題,才算是真正活在當下。
同時,需要明白的是,活在當下并不表示放棄對未來的思考,不對未來做任何計劃,而是根據自己目前的情況,對未來做出客觀的預測和計劃,不是杞人憂天般的空想。在此基礎之上安于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抓住眼前的人、身邊的事,還有此刻的心情,不給自己增添無謂的煩惱。
及時放下,才能遠離煩惱
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星云大師
佛教認為,若一個人無法做到放下,那他的人生就會百苦交集,不管是貧富貴賤,都會有苦的感覺。窮則爭生存,富則爭享受,總之,一直有爭不完的東西。這樣又怎能做到放下呢?尤其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做不到放下,就無法體會當下的幸福。
星云大師認為,放下,才能自在,否則心口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頭。《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偈就是告訴人們,該放下時,就應該放下,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靜觀一切的發展。
一個年輕人背著一個沉重的大包袱,吃力地攀登在上山的臺階上。年輕人想要上山找圓成大師,因為他聽說圓成大師能夠幫助人們解決任何困難。
走了三天三夜后,年輕人終于看到了圓成大師,對圓成大師說出了自己遇到的難題:“大師,我感到十分孤獨,十分寂寞。而且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總是受到莫名的傷害,我現在覺得人生沒有一點兒樂趣,對活著沒有任何希望。所以特地前來拜訪您,希望能夠得到您的點化。”
圓成大師一邊轉著念珠,一邊微閉著眼睛念經,聽到年輕人的話后,眼睛仍舊微閉著,問道:“施主,請問你的包中裝著什么?”年輕人痛苦地回答:
“這里裝的是我每一次感到孤獨時所產生的煩惱,還有每一次受傷后的眼淚和委屈。就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的生活才如此無望?!?
圓成大師聽后,站起身來,示意年輕人和他一起走。沒多久,就到了一片湖邊,湖面上停著一只船,圓成大師讓年輕人與他一起乘船,到了湖對面。
上岸后,圓成大師吩咐年輕人將船扛起來走。年輕人十分不解,船那么重,自己怎么扛得動呢?于是他向圓成大師提出了異議。
圓成大師看著年輕人一臉的疑惑,笑著說:“我知道你扛不動,這只船對我們而言十分重要,我們需要借助它才能到達對岸??僧斘覀兊搅藢Π逗螅蛻摪汛瑏G掉,如果扛著船趕路,船不就成了我們的負擔嗎?”
年輕人聽后,似乎有所感悟,但又不是十分清楚。圓成大師接著解釋道:
“這和孤單、寂寞、痛苦、眼淚是一樣的,你的生命可以因此而變得多姿多彩,但如果你一直糾纏在不快樂的事情中,這些就成為你的負擔,會壓得你喘不過氣來。”
大師的話點醒了年輕人,他緩緩放下背在身上的包袱,包袱脫離身體的那一刻,年輕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與快樂。
煩惱的根源并不在于煩惱本身,而在于煩惱產生了,我們卻不能及時放下。
由于認知上的不足,我們才會被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來面目,并一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緣起本來如此簡單,是我們將其復雜化,加上自己的欲望,從而使自己苦惱不堪。
仔細想來,人世間所有的一切,沒有長久不滅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此而煩惱呢?你所失去的,或是不能得到的,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不必有劇烈的心理反應。我們只需要讓自己變得勇敢,既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一日,一名叫作黑指的婆羅門弟子前來拜訪佛陀,為了在佛陀面前顯示自己神通廣大,他每只手拿著一個一人多高的花瓶,準備進獻給佛陀。那個花瓶縱使兩個人,也很難抬起。
沒想到佛陀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便說道:“放下吧。”
黑指聽后,把左手的花瓶放下了。佛陀又說:“放下吧!”黑指又把右手的花瓶放下了。
然而,佛陀接下來還是說“放下吧!”這讓黑指很不解,他現在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放下什么呢?
看著黑指一臉的迷茫,佛陀說:“我讓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
放下這些,你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才能免遭生死的困擾?!?
黑指這才想起,自己拜訪佛陀的目的就是想要學會“放下”,于是連忙跪下叩拜,感謝佛陀對他的教化。
對于普通人而言,不可能做到像佛門弟子那樣不問世事,但只要能夠盡力做到放開一切欲望,放開一切苦難,就能夠體會到生活的幸福。當然,佛陀教導我們放下,并不是讓我們以消極的態度面對人生,而是通過看透世間萬象,更懂得最為珍貴的是當下,更注重當下所付出的努力。
放下生活中的種種不愉快,才能空出自己的心接受新鮮的事物,迎接更為美好的明天,從而健康快樂地生活下去。
幸福不遙遠,就在每一個當下
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星云大師
經常聽到有人這樣說:“幸福太遙遠了?!彼坪跣腋λ灾荒軌蜓鐾?,只屬于別人。幸福真的那么遙遠嗎?
星云大師認為,幸福就在身邊,就在當下,只是太多人習慣于將目光放在遠方,而忽略了現在的幸福。
一位年輕人一心修禪,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成佛。然而很多年過去了,修行依然停留在當年,絲毫沒有進步。
正當年輕人在為此事苦惱時,一個朋友告訴年輕人,在一座深山的古寺中,有一位得道高僧,他能夠幫助人們化解任何難題。
年輕人聽后,經過數月跋山涉水,終于找到了那座古寺,來到了高僧面前,向高僧請教道:“請問高僧在還未得道之前做什么?”
高僧回答:“砍柴、擔水、做飯?!?
年輕人聽后,繼續問道:“那得道之后呢?”
高僧回答:“砍柴、擔水、做飯?!?
這讓年輕人百思不得其解,既然得道之前和得道之后沒有什么分別,那得道與否又如何呢?為了解開自己的疑云,年輕人接著問道:“那何為道?”
高僧笑著回答:“在我得道之前,砍柴時總想著一會兒要擔水,擔水時又想著一會兒要做飯,做飯時又想著一會兒還要砍柴。因此,我總是心不在焉,什么也做不好。得道之后,我在砍柴時只想著砍柴,擔水時只想著擔水,做飯時只想著做飯。”
幸福就是這樣,就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只是太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偏要追求更多、更好的幸福,結果卻忽略了當下已經擁有的幸福。也許有人認為當下的自己情況很糟糕,沒有幸福的家庭,沒有順利的事業,煩心事卻是一籮筐,這樣的“當下”怎么能幸福呢?
如果我們只是一個窮人,只擁有一間破陋的茅草房,卻把自己的幸福標準定位在富人的水平,那注定我們無法感受到幸福,因為我們脫離了當下,用沉重的欲望迷惑了心智。當我們為自己沒錢買車買房而苦惱時,看看周圍露宿街頭的人,當我們為自己不能吃山珍海味而沮喪時,想想還有人食不果腹。
拋開一切對名與利的追求,著眼于現在的自己,我們是否已經很幸福了呢?
幸福,不在遠方,也不需要仰望;幸福就是現在,就是當下,就是正在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
一座寺廟的屋頂上,一只蜘蛛在此安了家,蜘蛛每日受到香火和虔誠祭拜的熏陶,漸漸有了佛性。一千多年過去了,蜘蛛的佛性增加了很多。
一天佛祖來到這座寺院中,偶然一抬頭,看到了屋頂的蜘蛛,便停住腳步說:“今日你我相見總是緣分,你在此修煉了一千年,一定有些真知灼見,我可否問你個問題?”能夠有幸見到佛祖,蜘蛛很高興,連忙答應下來。佛祖問道:“你認為這世間什么是最珍貴的?”蜘蛛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狈鹱媛牶?,搖了搖頭,便離開了。
又一千年過去了,蜘蛛依然在寺院的屋頂上修煉,佛性又增添了不少。
佛祖又來寺院中,看到蜘蛛,說:“又一千年過去了,你可還好?對我曾經問你的問題,可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嗎?”蜘蛛想了想,依舊回答道:“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依舊是‘得不到’和‘已失去’。”這一次佛祖說:“你再好好想想,我還會再來的?!?
又過了一千年,忽然一陣狂風大作,將一滴露珠吹到了蜘蛛網上,那露珠晶瑩剔透,蜘蛛生出憐愛之心,每天看著露珠,它覺得自己很開心,在這三千年中,蜘蛛從未這樣開心過。然而,一陣風吹來,露珠被帶走了,蜘蛛的心仿佛也被帶走了,它感到十分寂寞和難過。
就在這時,佛祖出現了,再次問了那個問題,蜘蛛想到失去的露珠,回答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狈鹱媛牶?,搖了搖頭說:“既然你還是這樣認為,那我就讓你到人間體驗一下吧。”說完,便讓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為一個身份高貴的富家小姐,取名珠兒。
珠兒長到十七歲時,就已經婀娜多姿、傾國傾城了,前來提親的人數不勝數,但是珠兒一一回絕了,她知道佛祖為她安排的姻緣還未到。不久后,一個名為甘鹿的青年高中了狀元,皇上宴請文武百官為甘鹿慶祝。當天有許多千金小姐到場,包括珠兒和皇帝的女兒長風公主。在席間,甘鹿的才華征服了在場所有的少女。珠兒心中竊喜,她知道甘鹿是她的姻緣,這是早已注定的。
宴席結束后,珠兒隨母親到廟中燒香,恰巧看到甘鹿也在此,珠兒大喜,問甘鹿道:“你可曾記得十七年前,在寺院屋頂的蜘蛛網上你我相識?”甘鹿對珠兒的話感到十分疑惑,認為珠兒的想象力太過豐富,沒有做出任何回答就離開了。珠兒沒有感到甘鹿對她的愛意,十分迷惑。但她認為這是注定的姻緣,他們遲早會在一起。然而幾日過后,珠兒忽然聽說,皇帝命甘鹿與長風公主完婚,而珠兒則許配給太子芝草。這個消息對珠兒而言,如晴天霹靂一般,她沒想到佛祖會給她安排這樣的姻緣。在極度傷心的情況下,珠兒病倒了。
一連數日滴水未進,珠兒的生命危在旦夕。就在她靈魂即將出竅之時,太子芝草聽說了珠兒的病情,他連忙趕到珠兒家中,握著珠兒冰涼的手,說:
“那日,父皇宴請百官,在那么多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鐘情。我苦苦哀求父皇,他才答應將你許配給我,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成了?!闭f完,拿起隨身佩戴的寶劍準備自刎。
這時,佛祖出現了,他對珠兒說:“蜘蛛,你一直心心念念著那滴露珠,可你曾想過它是誰帶來的嗎?是風。甘鹿是長風公主帶來,后來又由長風公主帶走,甘鹿是屬于長風的。而太子芝草,曾經是寺院門外的一株小草,它仰望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而你卻從未看過它?,F在我再問你,什么是世間最珍貴的?”
珠兒知道了前因后果,回答說:“原來,世間最珍貴的是‘已得到’,是把握現在的幸福。”珠兒終于大徹大悟,在最后的時刻睜開眼睛,打掉了太子芝草手中的寶劍,與之擁抱在一起。
只有當下才是我們擁有的最珍貴的財富,才是能夠為我們帶來幸福感的載體。星云大師認為,對幸福的感受,取決于我們對幸福的認知,想要得到真正的幸福,首先要修煉自己的內心,內心覺得幸福了,外界的一切因素就都無法左右我們了。如果我們能體會眼下的幸福,就能保證這一生都是幸福的。
愛,不是用眼睛看,而要用心體會
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占有,而是一種奉獻。
——星云大師
佛經中說,人是從愛中來,并把人類稱為有情眾生。愛,這一個字,幾乎包含了所有美好的感情。說到愛,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有人認為,愛情就像一場游戲,充滿了不確定,玩得好,皆大歡喜;玩得不好,兩敗俱傷。
關于愛情,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看法,當有人問星云大師對愛情的看法時,星云大師說:“愛情可能會變,但我們的心不會變?!边@說出了愛情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心”,一方面是以真心對待愛,另一方面是用心體會愛。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他娶了四個妻子,他最寵愛第四個妻子,因為她年輕貌美,又懂得哄他開心。于是,國王無論吃飯睡覺,都與第四個妻子在一起。
其次,國王寵愛的是第三個妻子,因為第三個妻子是國王費了一番周折才得到的佳人,就算是國王每天對著她說甜言蜜語,她也很少露出笑容。因此,國王總是為了換取那來之不易的笑容,對第三個妻子百般討好。
接著是國王的第二個妻子,這第二個妻子賢良淑德,總能在國王為了國事煩惱時,及時出現在國王身邊,為國王排憂解難。國王和這個妻子在一起,更像是和一個多年的老友相處,一旦見不到就會很想念,但是卻不會天天黏在一起。
最后是國王的第一個妻子,這個妻子年老色衰,更像是國王身邊的女仆,為國王操心一切事情,安排國王的三餐,天冷的時候為國王添衣,天熱的時候為國王解暑,只要國王需要她,她會立刻出現在國王的身邊。但是國王的心里,卻沒有為她留下任何位置,經常忽略她的存在。
漸漸地國王老了,有一天,死神站在國王的床邊要帶走他,并對他說他可以帶走一位自己生前的摯愛。于是,國王拉著第四個妻子的手,問她:“你愿意和我走嗎?”第四個妻子說:“我還這么年輕,還有大好的青春年華,當然不會跟你走。”
國王為第四個妻子的無情而傷心,于是又拉著第三個妻子的手,問她:“你愿意和我走嗎?”第三個妻子說:“你最愛的第四個妻子都不愿意陪你走,我憑什么和你一起走呢?不過,我可以答應你,你走后三年里,我不會嫁給別的男人?!?
第三個妻子的冷漠讓國王很難過,他想到了第二個妻子,于是問她:“你愿意和我走嗎?”第二個妻子一邊哭,一邊說:“我可以為你終身不再嫁人,但是我做不到陪你一起走?!眹跸氩坏阶约浩綍r疼愛的三個妻子都不愿意陪自己走,正當他準備什么也不帶就離開時,第一個妻子拉著他的手說:“我愿意和你一起走。我父母把我許配給你,就是要我無論生死苦樂,都不離開你。
所以,不管你去哪里,我都會跟著你。”
這一次,國王流下了淚水,他牽著第一個妻子,隨著死神離開了。
國王代表人類的靈魂,第四個妻子代表人的身體,第三個妻子代表人所擁有的財富,第二個妻子代表父母、妻兒、兄弟姐妹、朋友,第一個妻子代表的是人的心。
我們疼愛自己的肉體,不讓它挨餓受凍,不讓它承受疼痛,就像國王對第四個妻子的寵愛一樣。當生命終結的那一刻,肉體轟然倒地,只有靈魂孤單地離去。這時候,無論我們付出多少辛苦掙來的錢財,也不能帶走一分一毫。親人朋友會為我們的離去而悲傷難過,但他們仍然有自己的人生,也不會陪著我們走。自始至終和我們如影相隨的只有我們的心,而我們卻在活著時,沉迷于色身,忽略了真心。
這是佛教中關于愛情的一個故事,它告訴我們,在愛情中真心是最重要的。所以無論何時,都要保持真心,只要真心不變,愛情就會長存。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在面對愛情時,不是用心體會,而是用眼睛去看,只關注華麗的外表,卻很少注重內心是否也同樣充實。
晉朝時,有一個名叫許允的人,經過媒婆的介紹娶了一個同鄉女子為妻。
在洞房花燭夜,掀開蓋頭的那一刻,許允愣住了,他沒想到自己的妻子竟長得如此丑陋,于是十分不高興,問新娘道:“女子應有四德,婦德、婦容、婦言、婦工,我且問你有幾德?”
新娘回答:“我有三德,缺少婦容?!痹S允看新娘子既有自知之明,還要嫁與他人為妻,心里更加不快。新娘將這一切看在眼中,反問許允:“君子有百行,你具備幾行?”許允回答:“我百行皆備?!毙履锫牶笪⑽⒁恍Γf:“君子百行,以德為先,你今見我容顏丑陋,便不悅,好色比好德有過,還好意思說自己百行皆備嗎?”
許允聽后頓時感到羞愧難當,于是連忙向妻子道歉,從此以后兩人相敬如賓,白頭到老。
星云大師認為,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配偶是一生的跟隨。所以不能膚淺地用眼睛去尋找另一半,而是應該用心去尋找,同時也要更注重對方的心靈,而不只是外貌。這樣的婚姻中,雙方才能夠心靈相通,彼此真心愛護對方。
工作忙不是借口,要時刻心系家庭
無論怎樣的忙,要緊的是,不要因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
——星云大師
對于許多職場人士而言,“忙”似乎是他們日常的生活狀態,除了睡覺時間,他們時刻處在忙碌當中。若是問他們:“最近怎么樣?”他們一定會回答:“忙,非常忙?!?
如果再問他們“忙什么”,他們一定會回答:“忙著掙錢,忙著工作。”
星云大師認為,忙固然好,但是如果忙過了頭,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例如家庭、健康等,就得不償失了。也許有人會認為,現在還年輕,應是為事業奮斗的時候,以后和家里人相處的時間還很多,不在于現在的一時半會兒。
事實真是如此嗎?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這其中包含著多少后悔。
有一個年輕人,他的志向是當一名作家,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總是廢寢忘食地投入到寫作中。同時,為了自己的思路不被打斷,他從來不讓家人打擾他,后來甚至為了讓自己在一個絕對安靜的環境中進行創作,他搬出了家,到了一個偏僻的山村中居住。
家里人甚是想念他,可是又不敢貿然給他打電話。而這個年輕人一心投入到寫作中,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家人。因為長期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他患上了頭痛的毛病。但是他對此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每當頭痛難忍時,他就用布條勒住頭部,以此來減輕疼痛感。
然而,頭痛的毛病越來越嚴重,終于有一天他無法忍受,暈倒在了出租屋中。當他再次醒來時,看到床邊站著自己年邁的父母,還有未成年的妹妹,他們都眼圈泛紅。這時候他才知道,他的大腦中長了一個惡性腫瘤,他之所以頭痛,是因為腫瘤壓迫了神經,而現在因為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已經無法根治,只能等著死神的降臨。
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他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一邊寫作,一邊利用閑暇的時間與家人一起聊天、看電視,這一刻,他才發覺自己曾經錯過了那么多的美好時光。然而,病魔卻沒有因此而放過他,幾個月之后,他死于一個清晨。死之前,他想,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他一定不會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
在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今天,忙碌已經成了大多數人戒不掉的“癮”。
在奔波中,他們的心靈漸漸不堪重負,疲憊的身心使他們忘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不如停下腳步來想一想,自己忙碌的原因是什么。是為了掙更多的錢。
可是有了更多的錢又是為了什么呢?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這幾乎是每一個人關于為什么忙碌的邏輯思維,但是卻沒有人意識到,因為錢而忙碌已經讓我們失去了和家人最好的相處時間。
古語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彪S著我們的成長,父母越來越老,所剩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夠孝順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此刻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事業上,試想,幾年后,甚至是十幾年后,父母是否還健在?是否還能聽見我們給他們講的笑話?是否還能看清我們的長相?是否還能咬得動我們給他們買的美食呢?天下又有多少為人父為人母的年輕人,正在后悔自己因為忙于事業,而忽略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因為缺乏父愛和母愛而導致長大后心靈不健全!還有我們的妻子或是丈夫,他們在乎的只是錢嗎?他們更在乎的是不是家庭的溫暖和幸福呢?
一個男子的妻子一直希望他能送給自己一束美麗的玫瑰花。雖然他們當時的生活條件并不富裕,但是一束玫瑰花的錢還是有的。
這個男子想,既然妻子那么喜歡玫瑰花,自己就開一個花店吧,這樣以后每天都可以送妻子玫瑰花了。為了給妻子一個驚喜,他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妻子,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他常常早出晚歸,只為了能夠積攢一些開花店的本錢。
兩年過去了,他每晚回家后累得倒頭就睡,孩子見了他都不會叫“爸爸”了。妻子經常說自己胃疼,他卻一直沒有時間陪妻子去醫院檢查。漸漸地,妻子不再說自己胃疼,他以為妻子已經好了,因為妻子每天都會等他回來,為他放好洗澡水,為他煮一碗熱面條??粗拮尤諠u消瘦的身體,他有些不安,妻子卻笑著說自己正在減肥。粗心的他,就這樣相信了。
終于,他攢夠了開花店的錢,當他把一切準備妥當后,高高興興地回到家時,才發現妻子不見了,桌子上留著妻子給他的一封信。妻子在信上說自己得了胃癌,為了不讓他擔心,一直靠吃藥維持,現在她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她希望下輩子他們還能做夫妻,只是下輩子丈夫不要再這么忙,能夠多一點兒時間陪她。
看到信的丈夫后悔不已,他終于可以每天都送妻子一束玫瑰花了,妻子卻離開了自己。在妻子的葬禮上,男子用玫瑰花鋪滿了整間屋子,只是妻子永遠也看不到了。
有人說:“人間最珍貴的莫過于得不到與已失去?!倍鹱嬲f:“人間最珍貴的莫過于正擁有?!比藗儼烟嗟木Χ加迷诹俗非筮€沒有得到的東西,忽略了自己已經擁有的,當已擁有變成已失去,才悔不當初,但是卻為時已晚。
婆媳間要學會換位思考,相互包容
婆媳在一個家庭中生活,要跳探戈,你進我就退。
——星云大師
人人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婆媳經”就是其中一本。婆媳之間既不可以像母女之間那樣肆無忌憚、親密無間,也不能像陌生人那樣不聞不問、漠不關心。在當下的生活里,很多人都要面臨婆媳關系的難題,因此,學會處理婆媳關系也成了把握當下的必修課之一。許多人形容婆媳關系為“兩個女人一生無休止的戰爭”,仿佛婆媳之間天生就是對立的關系,這與我國的封建文化有一定的關系。
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大家庭中,婆媳地位懸殊,完全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系,媳婦必須聽命于自己的婆婆,即便是婆婆錯了,媳婦也是敢怒而不敢言。而在現代社會中,男女平等,婆媳之間的關系也逐漸趨向平衡,在婆婆怒的時候,媳婦敢言了,甚至婆婆還未怒,媳婦已經先怒了,產生矛盾也就成了必然。
一個婦女哭哭啼啼地來到了寺廟中,向佛祖哭訴:“我的婆婆對我一點兒也不好。今天小姑一家要回來,婆婆便一大清早就叫我起來準備飯菜??斓街形鐣r,我辛苦地準備好了一桌飯菜,小姑他們卻還沒來,婆婆只好打電話催,結果小姑卻告訴婆婆她忽然有事走不開,下午才能趕回來。我想既然他們不回來了,我們總得吃飯,于是拿起筷子準備吃一塊排骨,婆婆卻把盤子端走了,說留到下午女兒回來再吃。如果是我親媽,一定不會這樣對待我的?!?
佛祖聽后,對她說:“你先來看看這些畫面吧?!闭f完,婦女的眼前就出現了她回娘家時的情景,只見她手中提著大包小包,臉上洋溢著笑容。然后畫面一轉,是她母親正在一邊督促嫂子做飯,一邊打電話給她,催她趕快回家,家里做了她最喜歡吃的紅燒肉。回到家后,母親就讓她坐下吃飯,而嫂子還在廚房忙碌。
接著畫面消失了,佛祖說:“每個母親都是一樣疼愛自己的兒女。你期望婆婆像媽媽一樣愛你,可你是否把婆婆當作媽媽呢?”
事實上,婆媳之間可以和睦相處,只要能夠真心實意地將對方當作親人對待就可以了。在一個大家庭中,除了夫妻關系,就是親子關系,這兩種關系的交叉點,就是婆媳矛盾的源頭,歸根究底,就是因為愛。妻子愛自己的丈夫,母親愛自己的兒子,當兩個女人為了取得一個男人的愛時,就好比情敵相見,分外眼紅。兒子若是對妻子太好了,忽略了母親,母親則會很傷心,認為自己白養了兒子;若是兒子對母親太過于言聽計從,絲毫不顧及妻子的感受,妻子則認為丈夫不愛自己。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婆婆媳婦互看對方不順眼。
這也體現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即夾在兩個女人之間的男人。若是男人能夠處理好母親和妻子之間的關系,就能起到雙面膠的作用,讓母親愛屋及烏,愛自己的同時也愛媳婦,讓妻子也是如此,愛自己的同時也愛母親。如此這般,再加上婆媳之間能夠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那么就不會出現婆媳不和的情況了。
對此,星云大師說:“婆媳之間要時常抱有‘對不起,我錯了’的想法,把自己當作壞人,謙卑自躬,主動承擔錯誤,而讓他人站在正確的位置上?!?
在一個小村莊中,幾乎每家每戶都知道李家婆媳親如母女,有時候李老太太對媳婦要比對自己的親生女兒更好。村里許多婆媳不和的家庭,都希望知道她們相處的秘訣是什么。一天,村東邊的陳婆婆忍不住來到李家,希望能夠學到一點兒相處之道。
陳婆婆一進門,李家的媳婦便熱情地請她入座,然后準備拿茶杯倒水,結果不小心將放在桌邊的茶壺碰倒在地,玻璃碎了一地。陳婆婆心想:這個媳婦也太笨手笨腳了,幸好不是自己的媳婦。這時,李婆婆也走了進來,媳婦連忙對李婆婆說:“媽,太對不起了,我不小心將您最喜歡的茶壺打碎了?!?
李婆婆一聽,不但沒有責怪兒媳,反而安慰她道:“碎了就碎了,還可以買新的,也怪我不該將茶壺放在桌邊。你怎么樣,有沒有被燙傷?。俊币粓隹赡軙l生的家庭糾紛,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化解了。
陳婆婆看在眼里,不用多問,明白了她們婆媳間為什么能夠相處得如母女一般了。
婆媳之間想要和睦相處,就要像跳探戈舞一樣,有進有退,這樣才能跟得上音樂,跳出優美的舞步。如果都是只進不退,就會相互踩腳;如果都是只退不進,又無法成為一支舞。當所有人都在乎前方的世界有多么美好時,如果我們能夠轉身看看后面的世界,就會發現一片更遼闊的土地。
夫婦之道,從互相欣賞和體諒開始
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細沙。
——星云大師
現代社會中,離婚率不斷攀升,這當中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夫妻之間沒有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夫妻之間相處有道,才能組成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
星云大師說:“夫妻之間相處有道,當從相互欣賞和相互體諒開始。”很多人認為兩個人之間只要有愛,就能夠攜手一生,而事實遠比理想復雜得多。如果把愛情比作理想,那么婚姻就是現實,它遠不如愛情那么單純,除了要盡到為人夫為人婦的責任外,還要懂得欣賞對方的優點,體諒對方的缺點。
一日,圣嚴法師正在寺院中參禪念經,一對夫妻前來拜訪。這對夫妻結婚一年有余,吵架的次數比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次數還多,但是他們又彼此愛著對方,不想因為吵架而分開,于是希望能夠得到圣嚴法師的開解。
引起他們吵架的原因往往很簡單,比如,吃蘋果到底要不要吃皮。太太認為皮上會沾有農藥,所以每次吃蘋果都會把皮削掉;而先生則認為蘋果皮富含營養,削掉皮太浪費了。因為意見不統一,兩人常常因為一個蘋果應該怎樣吃而吵得不可開交。
圣嚴法師聽完他們的敘述后,說:“能夠讓你們不再爭吵的最好方式,就是以后都不要再吃蘋果了?!?
夫妻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無法下定決心以后再也不吃蘋果,況且他們還會因為其他事情吵架,不能因為什么吵架,就完全戒掉那件事情。于是他們問圣嚴法師,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圣嚴法師對太太說:“你先生從小到大吃了那么多蘋果皮,現在仍然活得很好,所以你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比缓笥謱δ俏幌壬f:“既然你認為蘋果皮有營養,覺得扔掉可惜,那你可以把削掉的蘋果皮吃掉啊,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了嘛!”
夫妻二人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受著不同的家庭教育,所以無論是性格,還是生活方式,都存在著很大不同。談戀愛時,會因為彼此身上的不同點而相互吸引。而結婚后,這些不同點就成了產生糾紛的源頭,一方強迫另一方接受自己的習慣,另一方采取抵制的態度,矛盾沖突不斷,這樣的婚姻生活怎么能夠美滿和幸福呢?
有的男人認為自己在外辛苦賺錢養家,在家中就應該是一家之主的地位,不但不做家務,還經常對妻子發號施令,很少關心妻子和孩子;有的女人則認為自己辛苦操持整個家庭,而男人卻絲毫不體諒自己,心中漸生怨氣。他們都忘了夫妻之間最重要的是相互欣賞和相互體諒,他們沒有做到這一點,看到的當然都是對方的缺點。
在一個偏遠的村子中,住著一對老人,他們是目前婚齡最長的一對夫妻,結婚已經有九十多年。
每天早晨兩位老人都會手牽著手,一起到村后的山上撿些柴火,然后再一起拖回家,一個點火,一個做飯,飯做好后,就一起坐在門前的小木桌上吃飯。如果不是臉上的滄桑訴說著他們的年齡,他們儼然像一對剛剛戀愛的情侶。有人問他們:“是什么原因讓你們幾十年如一日般恩愛?”
老伯回答:“她嫁給我時,是村里最漂亮、女紅做得最好的姑娘。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見過比她漂亮,女紅做得比她好的女人?!迸赃叺睦习槁犃?,咧開沒有牙齒的嘴笑起來,現在的她全然看不出當年的風采,但是在老伯眼中,她仍舊最漂亮。
輪到老太太說他們的婚姻秘籍時,老太太說:“結婚前,我曾列出十條允許他犯的錯誤,只要是在這十條之內,我都會選擇原諒他。”人們不禁又問道:
“難道他就沒有犯過這十條以外的錯誤嗎?”
老太太笑了,回答說:“其實這十條錯誤,我并沒有具體規定有哪些,每次他犯了錯誤,我都告訴自己這是十條中的一條,原諒他吧?!?
一個懂得欣賞,一個懂得體諒,成就了一段童話故事般的婚姻。只要我們與這對老夫妻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是童話的締造者,成為故事中的公主與王子,擁有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留給子女最好的財產,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洋房汽車,而是道德學問與技能修養。
——星云大師
《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一個人的成長,乃至一生,都與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
歷史上很多故事都闡述了這一觀念,例如,孟母三遷、王羲之練字等,很多人的功成名就都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因此,星云大師說:“教育兒女,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語、態度與方法,其次是注重教育的方式。”
曾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十六歲成為孔子的徒弟,因聰穎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有一次他的妻子準備到集市上買東西,年幼的兒子哭鬧著要隨母親一同前去,妻子只好哄兒子道:“你乖乖在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做你最愛吃的醬汁燒豬蹄。”兒子一聽,果然不再哭鬧,乖乖地站在門口,等著母親歸來。
不多時,曾子的妻子就回來,還未進家門,就聽見院子里一片嘈雜聲。原來是曾子正在捉豬準備殺之,妻子連忙上前阻攔,說:“我是哄小孩兒的話,你怎么能夠當真呢?這只豬要留到過年吃的?!?
“夫人,孩子年紀尚小,不懂得明辨是非,一切都會以父母的言行為自己的榜樣,你現在對他說謊,就等于在教他說謊。你既然那樣答應了孩子,今天這豬就必須得殺。”曾子回答。
妻子聽了曾子的話,不再阻攔,幫曾子宰了豬后,就按照自己之前答應孩子的條件,做了醬汁燒豬蹄。
一個具體的行為勝過一百句諄諄教誨,有的家長對孩子說“你要誠實”,但自己卻經常言而無信。言行不一,孩子又怎能信服呢?尤其是現在社會中,獨生子女居多,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更是重中之重。有的家庭對孩子過于嚴厲,造成孩子膽小怕事,唯唯諾諾,與家長溝通甚少,產生隔膜;有的家庭對孩子太過溺愛,導致孩子性格乖張傲慢,禁不起一點兒風浪。
怎樣把握教育的度是一件難事,這更加要求父母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加以約束,這樣就算掌控不好教育的度,也至少可以讓孩子在自己身上吸取有益的方面。
在一個古老的國家,國王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規定凡是家中有年老的父母,就要將其活埋,以節省出糧食養育子女。盡管很多人對這一法令不認同,但是也不敢違抗國王的命令。
只有一個男子例外,他不忍活埋父母,便偷偷在家挖好了地窖,當父母老去時,他就把父母藏在地窖中,每日給父母送吃送穿。年幼的兒子看到這一切,十分不解父親為什么要違抗國王的命令,但是他知道父親的做法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漸漸地,男子的雙親在地窖中壽終正寢,兒子長大了,開始到學堂念書,書中告訴大家“父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所以要孝順父母”。此時,兒子明白了當年父親的做法。轉眼間,男子也老了,他等著兒子將自己活埋。沒想到兒子卻將他帶到了地窖中,并對他說:“父親,您沒有活埋自己的父母,我也不會那樣做。您放心吧,我會像您孝敬祖父祖母那樣孝敬您?!?
又過了幾年,新的國王登基,廢除了活埋老人的法令,男子可以不用待在地窖中了。當他走出去后,大家才知道他的兒子違反了先王的法令,正當商議怎么處罰他們一家人時,國王也聽說了這件事。國王被他們的孝心所感動,不但免除了他們的罪行,還賞賜給他們一處宅落,供男子頤養天年。
男子沒有說一句話,卻教會了兒子孝順,這遠比課本上教人孝順,但現實中卻背道而馳更有說服力。孝順只是父母可以影響孩子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星云大師總結出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影響:
一、嚴格要求自我。父母在孩子面前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孩子就能夠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對自己嚴格要求,不必總是需要父母督促才能做到。
二、尊敬他人,接受不同。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孩子絕不會對他人沒有禮貌、心胸狹窄。
三、明辨是非。若父母能夠做到對自己做錯的事情負起責任,孩子就會懂得做事情前考慮后果,不會誤入歧途,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家長在給孩子做榜樣的同時,也是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家長做得有多好,孩子學得就能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