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讀懂孩子生活方面的行為,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想法
- 兒童心理課
- 含含媽咪
- 13976字
- 2019-02-02 10:39:14
一個人的良好生活行為習慣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經過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復訓練,逐步強化。孩子的生活方面的行為會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內心世界,讀懂這些行為背后的真相,將幫助你更好地教育孩子,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愛玩沖水馬桶,要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行為表現 愛玩沖水馬桶
笑笑從小就是個風風火火的小丫頭,為了她的安全,一家人操了不少心。最近,爸爸媽媽漸漸發(fā)現,這個剛滿3歲的孩子,又多了一個不安全的行為——喜歡玩馬桶。
剛開始,笑笑只是對馬桶的沖水按鈕感興趣,每次看到大人用手按過后,她就模仿著大人的樣子不停地按下去,聽著“嘩啦嘩啦”的水聲,她會站在那里呵呵地笑個不停。開始的時候,爸爸媽媽還不停地阻止笑笑,告訴她不要浪費水,但是她哪里肯聽,邊玩邊樂呵呵地說:“真好玩,真好玩!”爸爸媽媽認為勸阻沒什么用,干脆就不管她了,讓她去玩吧。
過了一段時間,笑笑又喜歡拿著刷子趴在馬桶圈上刷馬桶。與其說是刷馬桶,不如說是玩水,而且被馬桶里的水濺了一身也是常有的事??吹竭@種情形,爸爸媽媽頭疼不已,盡管嘗試了多種辦法,但也都無濟于事。
然而,最近,笑笑又對水箱感興趣了。有一次,媽媽看到笑笑踮著腳尖想把上面的蓋子弄下來,因為擔心她會把水箱蓋子打碎,就想過去幫忙,但是笑笑堅持非要自己弄不可。
看到這種情形,媽媽把心一橫,想了想,干脆不管她了,讓她一個人去倒騰吧,大不了打碎了就換個水箱蓋子。可是,剛走進書房,她的心又開始懸了起來。于是,媽媽就偷偷地藏在笑笑身后。她發(fā)現笑笑很小心地將馬桶水箱的蓋子搬下來,接著又很小心地放到地上,然后將盆里的水倒進水箱里面,之后又將水箱蓋子從地上搬起來蓋上去;最后,笑笑又按下沖水按鈕將水全部沖走。
在整個過程中,媽媽始終是提心吊膽的,生怕馬桶蓋子掉下來砸到孩子的腳,又擔心笑笑會把水潑了自己一身。但是在整個過程中,笑笑做得非常認真仔細,而且她的衣服幾乎沒有濺到水。
看到笑笑“大功告成”,媽媽急忙悄悄地溜回書房,因為她知道,女兒每完成一件“工作”后,都會向大人“表功”的。
果不其然,笑笑興高采烈地來到書房,笑瞇瞇地說:“媽媽,我把水倒進水箱里了,真好玩?!?
媽媽聽了,故作驚訝地問:“你怎么把水倒進去的呢?”
笑笑歪著小腦袋,自豪地說:“我用盆接水倒進水箱里的啊?!?
媽媽又裝出一副好奇的表情,蹲下身來問她:“水箱上面有蓋子,你怎么弄的呢?”
“我把蓋子搬到地上放好,再把盆里的水倒進去的啊?!毙πφJ真地說完以后,就高高興興地玩去了。
心理語言 馬桶是個有趣的“玩具”,充滿了神奇和想象
孩子充滿了求知欲與好奇心,喜歡去探索了解周圍的一切事物,而他們之所以喜歡馬桶,就是因為在孩子眼里,這是一個新鮮、有趣的東西,以前沒見過。而且只要輕輕按一下,這個“玩具”就會發(fā)聲,更奇怪的是,還會流水。所以,年幼的孩子都喜歡玩這個“玩具”,想知道它的“肚子”里到底裝的是什么,更會迫不及待地把它拆開來看看究竟。其實,這是兒童心理發(fā)展階段的正常表現。
專家指導 把玩樂權交給孩子并做好保護工作
雖然說很多孩子都有愛玩馬桶的嗜好,但是安全隱患也著實令人擔憂。那么,面對天真無邪的孩子,大人又該如何引導,才能既不扼殺孩子的童真,又保證孩子的成長安全呢?
1.把玩樂權交給孩子自己
以孩子愛玩馬桶的事情來講,這是孩子的好奇心理特征的表現,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摸一摸、看一看、嘗一嘗、聞一聞。其實,這種行為的根源在于孩子想弄清楚這些新鮮有趣的東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們只是想探究隱藏在玩具里面讓他們感到神秘的東西。所以,家長不要因為馬桶的衛(wèi)生問題而不讓孩子玩。其實,家長的這些想法控制了孩子的玩樂權,這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是不利的。
2.做好保護工作
當孩子靠近馬桶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在一旁觀察和保護,以防止孩子發(fā)生危險。同時,家長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些馬桶的知識,告訴孩子馬桶是大小便的地方,并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這里“臭臭”“臟臟”,一定要遠離。
寶寶愛玩“臟東西”,是認知自然的需要
行為表現 收藏廢舊物品,當寶貝一樣玩
前幾天,趁著雙休日的時間,媽媽想把家里徹底整理一下。只要翻出沒用的東西,她就會順手扔在客廳的地上,全部收拾好后再一并處理。
可是,就在媽媽打算再收拾這些廢棄物品時,卻發(fā)現被剛滿4歲的兒子濤濤偷偷地轉移到自己的房間收藏了起來。
于是,媽媽好奇地拉開兒子房間的儲物抽屜,竟然是滿滿一抽屜的“垃圾”:有糖紙、塑料空瓶、牙膏盒、易拉罐,還有破損的包裝紙、五顏六色的吸管??吹窖矍斑@一幕,媽媽頓時目瞪口呆。
這些東西多臟啊,孩子怎么能把它們放在抽屜里呢?沒經兒子同意,媽媽就急切地要清理這些雜物,但是濤濤立即大叫著撲上來,這也不肯丟,那也不能扔。媽媽看到孩子這樣,簡直是哭笑不得,“我家孩子可真是一個‘破爛王’!”
媽媽想到早在濤濤兩三歲的時候,他就喜歡把這些廢舊物品當寶貝一樣玩。
有一次,濤濤在小區(qū)花園里玩,玩著玩著,突然開心地跑向媽媽身邊,并大喊著:“媽媽,媽媽,你看,我找到了一個寶貝!”
媽媽很認真地看著兒子手里拿的“寶貝”,令她吃驚的是,竟然是一個臟瓶蓋。
媽媽見了,反而語氣嚴肅地對濤濤說:“這個東西非常臟,而且還有一點兒‘異味’,我們不玩它,把它丟掉,你說好不好?”但是,濤濤正玩得不亦樂乎,哪里肯聽媽媽的話呢?
后來,濤濤經常撿回一些“寶貝”,像石頭、沙子、樹葉、瓶瓶罐罐什么的,然而,這些“寶貝”在大人眼里就是十足的“破爛兒”。
心理語言 “臟東西”是最好的自然玩具
其實,不只是濤濤愛收集一些廢舊物品,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喜歡收集各種廢舊物品作為自己的玩具。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帶孩子出去玩時,經常會發(fā)現他們對地上的一些東西特別感興趣,往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撿起來再說,對此,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那些東西太臟了,不能玩,趕快扔掉”,但孩子就是不愿意扔掉。
不可否認,父母因為顧慮這些臟東西不衛(wèi)生而擔憂孩子的身體健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之所以把這些“破爛”當作“寶貝”,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那么,為何孩子喜歡這些“破爛”呢?
1.“臟東西”是孩子最好的自然玩具
這些“臟東西”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們的生命,也源于大自然。所以,孩子出于本能自然需要像沙子、石頭、泥土這些“臟東西”??梢哉f,這些“臟東西”與孩子有一種不解之情,他們天生就喜歡親近它們,把它們當作自然的玩具來玩。
2.孩子眼里的物品沒有貴賤之分
在孩子的眼里,物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區(qū)別。那些在大人眼里的“破爛”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好玩的、有用的東西,而且很多時候,這些“寶貝”甚至比買來的高級玩具更能激發(fā)孩子探究與活動的興趣,擺弄起來也更有樂趣。
專家指導 理解、支持這一行為并引領孩子探索
孩子玩“臟東西”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1.玩“臟東西”是孩子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需要
孩子眼里的“臟東西”有利于孩子智商的發(fā)展,尤其有利于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因為孩子的思維與成人的是不一樣的,孩子是通過游戲、玩耍來鍛煉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的。所以,孩子在玩“臟東西”的時候,也是在調動大腦的思維。
2.玩“臟東西”是孩子認知自然的需要
從孩子的成長特點來看,他們是通過游戲、玩耍來認知事物的。而且孩子在玩耍這些成人眼里的“破爛”時,也是他們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機會。所以,孩子經常玩耍這些來自大自然的“臟東西”可以增強他們對自然的感知力。
既然孩子玩臟東西并非一件壞事,那么家長又該如何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呢?
1.家長要有同理心
看到孩子玩“臟東西”或是鄭重守護自己的“寶貝”時,家長不要動不動就把孩子撿到的“寶貝”扔掉,也不要武斷地禁止孩子玩,而是應該認可孩子的這種行為。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住在都市高層公寓里的孩子,既不能上樹掏鳥,又不能下河摸魚,對于孩子的這種單調生活,家長更應該理解、支持。而且另一方面,幼年時期頻繁地被限制和否定,對孩子的心理發(fā)育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還會無情地扼殺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探求。
2.保證“臟東西”對孩子安全無害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豐富,不能準確識別物品的安全隱患,所以,家長要為孩子把關,確保他收集的物品安全無害。與此同時,家長還要在肯定孩子收集熱情的前提下,提示孩子某些物品該如何正確使用。比如,塑料袋不能套在頭上,以防窒息;小顆粒不能塞進嘴里,以防異物入體等。
3.陪伴孩子游戲
孩子整理“破爛”并玩耍這些東西時,如果家長也能參與其中,不僅能使樂趣大增,親子感情也會隨之升溫。比如,孩子搜集了各種各樣的樹葉以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各種樹葉分類貼到一個專門的本子上,并引導孩子命名,由父母來書寫。
4.引領孩子探索
很多孩子面對收集來的“破爛”,可能也玩不出名堂,這時候,家長就要多點撥,多指引。比如,孩子搜集了一堆牙膏盒、香皂盒,可能除了在里面裝些小東西搖晃外,就再也玩不出什么花樣來了。這時家長可以啟發(fā)孩子,牙膏盒和身邊的哪些東西相似,可以用來做什么。通過啟發(fā)和引導,讓孩子把兩支牙膏盒粘在一起,可以制作望遠鏡,把三四支大小不同的牙膏盒貼在一起,可以制作筆筒。這種游戲可以讓孩子多動腦思考,多動手嘗試,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
5.積極暗示孩子,不要用消極的命令
多數父母一看見小孩子玩骯臟的東西,就本能地把它奪過來,而且還要罵他,甚至于還要打他。其結果,小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點兒不喜歡父母了!因此,應用積極的暗示,不應用消極的命令。此外,家長還要盡己所能經常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給孩子充分的接觸自然和探索自然的機會。毫無疑問,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孩子愛拆東西,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種表現
行為表現 愛拆玩具汽車
天天是一個5歲的小男孩,他喜歡各種各樣的玩具汽車,爸爸媽媽給他買了很多??墒?,剛剛買來的新玩具,過不了幾天就被天天拆得七零八落,搞得家里一片狼藉。
無論爸爸媽媽怎么教育,天天依然我行我素。無奈之下,爸爸媽媽只好這么想:或許等兒子長大了,就不會再有這個壞毛病了。于是,他們只好默許兒子的“破壞行為”。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天天也慢慢長大了,然而拆東西的壞習慣有增無減。有時候,他會提個塑料桶,跑到陽臺上用鋸條鋸開;有時候,他會偷偷拆下電腦上的低音炮,拆不開就用榔頭砸……
天天5歲生日那天,竟然把姑姑從外地寄給他的生日禮物——遙控警車給拆散了。當天天爸爸下班回到家,看到散落滿地的玩具時,氣壞了,他一怒之下,想也沒多想就朝天天的屁股打了過去,接著又是一頓教訓,語氣嚴肅又生硬地說:“以后再也別想要玩具了”。
天天“哇”的一聲號啕大哭,一旁的奶奶看得于心不忍,就過去安慰小孫子,可是越安慰哭得越厲害。此時天天的爸爸媽媽無奈地對視了一眼,兒子的“老毛病”到底該怎么辦呢?
心理語言 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種表現
相信很多家長都面對過孩子的“破壞行為”。其實,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來看,這是孩子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他們并非故意在“破壞”。當孩子看到玩具汽車會跑、玩具飛機會飛時,他們會對這些事物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于是,他們就想努力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尋找答案,看一看、拆一拆、摔一摔,看看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這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種表現。
專家指導 具有寬容心態(tài)并引導孩子思考
既然“愛拆東西”是孩子成長階段的正常行為,那么,對于孩子這樣的“破壞”,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1.要有寬容的心態(tài)
父母應該認識到破壞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面對孩子的“破壞行為”時,不必限制,也不必為此沮喪、發(fā)脾氣,更不能說出“不許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給你買了”之類警告或是威脅的話。要知道,家長的批評和威脅很可能會扼殺孩子可貴的探索精神,澆滅孩子對事物的好奇與興趣。
2.盡量鼓勵并參與孩子的“創(chuàng)作過程”
孩子的“破壞過程”,是一個手、眼都在活動的過程,這對促進孩子思維的發(fā)展是極為有益的。鼓勵孩子適當地“破壞”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保護并培養(yǎng)孩子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因此,當家長看到孩子拆心儀之物時,不妨蹲下來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和孩子討論一下,并跟隨孩子一起把拆開的物品恢復原樣。
3.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孩子思考
在鼓勵孩子的“破壞行為”之余,家長還要多提些問題讓他們去猜、去想。比如,看到皮球一拍就跳得很高,家長可以問:“如果把氣放了,還能跳那么高嗎?”看到鬧鐘滴滴答答地走,家長可以問:“鬧鐘為什么會響,為什么會走呢?”不過,家長提出問題后,還要主動帶領孩子從“破壞”中尋找答案,這樣才能進一步引發(fā)孩子的思考。
喜歡玩鍋碗瓢盆,敲敲打打鍛煉協(xié)調性
行為表現 倒騰廚房里的鍋碗瓢盆
婷婷是一個4歲的小女孩,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她喜歡上了廚房里的鍋碗瓢盆,對發(fā)出“叮當叮當”響聲的鍋碗瓢盆更是情有獨鐘。
每一次,婷婷都會模仿大人的樣子,張開粉嫩嫩的小手去抓她可以夠得著的鍋蓋。有時候,她一拿就拿動了,然后對著鍋碗瓢盆笑個不停;有時候,她壓根就沒拿住,當鍋蓋掉到鍋上,發(fā)出清脆的一聲時,她會馬上再撿起鍋蓋,再松手,再撿起鍋蓋。就這樣,婷婷不停地玩弄鍋蓋,聽鍋蓋發(fā)出的聲響。這種反反復復的動作總是讓她樂此不疲,哈哈大笑。有幾次,婷婷竟然會把一個瓢拿在手里玩一個小時,而她自己一點兒也不會厭倦。
但是,有一次,婷婷的手不小心被小鍋蓋弄傷了,雖說問題不大,但是媽媽火冒三丈,不由分說地朝她的手臂“啪”地拍了一下。婷婷“哇哇”大哭起來。
從此之后,婷婷就再也沒有摸過鍋蓋,再也不敢輕易踏進廚房半步了。
心理語言 敲敲打打鍛煉協(xié)調性
玩耍是大自然賦予孩子的一份特殊禮物,即便是剛出生的小寶寶,還沒有說話、走路以及自理的本事,大腦卻已具備了歸納、提煉、認知的能力。而這種與生俱來的智慧是需要與自由自在地玩耍相結合的,這樣孩子才能按部就班地健康成長。因此,家長與其勸說孩子乖乖地坐在那里,跟著大人念書、認字、背誦詩詞,還不如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不安分的孩子們到處去探索、攀爬、觸摸……事實上,這樣玩有助于孩子認知日常用品的模樣、質地和手感,觀察它們的用途,體會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而且孩子敲敲打打的動作,也能鍛煉他們的協(xié)調性,開發(fā)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許,對家長來說,讓孩子自由玩耍的確比較麻煩,既需要我們事后認真地收拾和洗刷,又需要我們巧妙地引導和保護。但是,家長可想過:你的費心和耐心換來的卻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發(fā)育和成長。如果我們怕麻煩、沒耐心,將孩子的玩耍視為調皮搗蛋,阻止孩子的玩耍,那樣我們只會阻止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妨礙他們智力的進展。最終,只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專家指導 與孩子一起玩生活游戲
不過,支持孩子玩生活用品,并不等于什么東西都允許孩子玩,而是要根據孩子的需求和愛好,給他們準備一些生活素材,讓他們動,讓他們玩,以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以下幾種生活游戲值得讓孩子玩一玩,特別適宜年幼的孩子。
1.筷子敲碗的游戲
家長先給孩子準備幾個大小、材質不同的碗,再準備一雙筷子,然后將碗一字排開擺放在桌子上,讓孩子隨意地敲擊。因為敲不同的碗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試著總結不同的碗敲出的聲音有哪些特點。與此同時,家長還可以讓孩子邊哼兒歌,邊敲擊不同的碗,從而演奏出不同的節(jié)奏和韻律。這個親子游戲能夠訓練孩子的韻律感和聽覺能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吃飯的時候,最好別讓孩子拿筷子敲碗,并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禮貌的,尤其是在別人家做客時,就更不能這么做,要讓孩子明白這意味著對主人的不滿,也是缺乏教養(yǎng)的表現。
2.和孩子打水仗
家長先準備兩個盆子,并將它們裝滿清水,然后,把盆子放在孩子能把水拍出的地方,然后和孩子打水仗。這種游戲需要兩個人玩,或是父母參與進來,或是讓孩子和小朋友玩。當然,這個游戲在夏天玩最適合不過了。
總之,在孩子擺弄鍋碗瓢盆的過程中,家長要始終抱著一種接納和欣賞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平常的生活中尋找到快樂,才會讓孩子玩得開心,越玩越聰明。
寶寶愛爬高,感知空間和探索視線以外的世界
行為表現 寶寶愛爬高
牛牛今年剛滿4歲半。從小到大,牛牛就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常被大人戲稱為“小猴子”。的確,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沒有一刻會安靜下來。
最近一段時間,牛牛對“爬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飯桌、沙發(fā)靠背、床上的欄桿,這些東西在牛??磥矶枷翊笊揭粯映錆M著無限的吸引力,誘惑著他毫不猶豫地邁開自己的小腳丫。
這一天,牛牛的爸爸發(fā)現兒子又搬著小板凳爬書柜了,看那架勢,他還想攀著書柜爬上閣樓??粗鴥鹤幼鋈绱烁唠y度的動作,劉先生真擔心兒子會從高處摔下來。
“牛牛,你這樣做太危險了,以后不能再往高處爬了??!”每每看到牛牛做出的“壯舉”,父母總是替他擔心不已??墒?,牛牛面對如此的教導,反倒撇嘴,等父母看不見的時候,他又會搬起自己的小板凳,開始尋找下一個“爬高”的目標。
心理語言 感知空間,探索視線以外的世界
一般來說,蹣跚學步的孩子對于爬高往往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這該如何理解呢?
1.爬高可以證明自己的存在,探索視線以外的世界
兩歲左右的孩子精力旺盛,喜愛運動,好奇心強烈,而爬高恰恰能夠幫助他們探索視線以外的世界,幫助他們證明自己存在的心理。因為在孩子看來,自己爬得越高越能向父母證明:自己是個勇敢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贊許和肯定。
2.爬高是孩子感知空間發(fā)展的一種能力
爬高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間發(fā)展的一種能力,當孩子經過一次次的嘗試,發(fā)現自己能夠把握這一空間高度時,就會再一次去探索更高的空間。正是這一點決定了長大后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能力。
3.緣于孩子想和大人“平起平坐”的心理
孩子與大人彼此身高上的差距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敏感的神經,認為自己應該站在同一高度和大人交流,于是,就產生了和大人“平起平坐”的心理。這就需要通過爬高來達到目的。
專家指導 安全第一,滿足孩子的攀登欲望
很顯然,孩子愛爬高的天性是不容易遏制的。那么,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父母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的成長過程更順利、更有收獲呢?
1.滿足孩子攀登的欲望
比如,家長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帶孩子到戶外踏踏青、登登高,讓孩子在欣賞美麗風景、陶冶情操的同時,滿足他們的爬高心理,可謂一舉多得。
2.保證孩子安全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請記?。汉⒆拥某砷L過程就是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開發(fā)自我的過程,家長應該盡可能地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
孩子不愛吃飯,強迫進食反而會使其產生抵觸情緒
行為表現 不好好吃飯,對吃飯不感興趣
浩浩小的時候,對吃飯總是沒有太高的興致。
有時候,為了讓浩浩吃飯,爸爸媽媽就先打開電視機,用一個不銹鋼碗盛了飯菜在電視機前喂,就這樣,浩浩會一邊看電視一邊張嘴接飯。不過,有時候即便飯菜已經含在嘴里,小家伙還是不往下咽。
有時候,每餐的前半碗是浩浩自己吃,吃著吃著就溜下去玩了,大人只好追在孩子后頭喂。往往是玩一會兒玩具,吃一口飯,再玩一會兒玩具,再吃一口飯。就這樣,浩浩一邊吃一邊玩,直到完成“任務”,每天吃飯就要花四五個鐘頭。
有時候,浩浩會大發(fā)脾氣,一把將媽媽端著的小碗掀翻在地上,大聲喊道:“不吃,我就不吃!”耐心十足的媽媽只好乞求孩子再吃一點兒,可是,即便如此,孩子似乎一點兒都不領情,說翻臉就翻臉。
現如今,讓孩子吃飯簡直成了一家人最頭疼的事情。
心理語言 強迫進食,孩子會產生抵觸情緒
孩子不好好吃飯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這幾乎是讓不少家長感到頭疼的事。吃飯,原本是人的本能,餓了自然會吃,為什么在孩子這里就變得這么難呢?
除了疾病因素之外,孩子不好好吃飯純粹是家長過于擔心,給了孩子壓力引起的。如果孩子某一頓飯少吃了一點兒,家長尤其是一些老人就會擔心:孩子會不會是生病了?孩子會不會營養(yǎng)不良?孩子這么瘦,不多吃點兒不是更瘦?于是,每每在飯桌上,家長就會勸說孩子“把這個吃了,把那個吃了”。孩子不愿意吃,家長就強行喂。時間久了,孩子面對吃飯,如臨大敵。只要家長勸說孩子進食或強迫孩子進食,他們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不愛吃飯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此外,大人追在孩子身后喂,也是弊端多多。一來,邊玩邊吃會讓孩子養(yǎng)成三心二意的習慣,做事情或學習不會專注;二來,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使其非常依賴家長喂,不愿自己動手。
專家指導 以身作則并做出可口的飯菜
了解了孩子吃飯難的原因后,有哪些高招可以讓孩子愛上吃飯呢?聰明的爸爸媽媽們不妨看看下面幾個招數。
1.家長以身作則
孩子是最喜歡模仿的,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比如說,家長可以讓孩子和大人一起坐在餐桌邊進餐,讓孩子心中形成一種意識:坐在餐桌邊才可以吃飯,而且吃飯要一心一意,不能玩玩具或看電視。家長要避免挑食,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說某某食物不好吃,這樣孩子才不會受此影響,間接養(yǎng)成偏食的習慣。
2.烹制飯菜時要經常變換菜的種類和口味
家長把飯菜做得味香色美,有助于激發(fā)孩子的食欲。對于稍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引導并鼓勵他們參與烹飪的全過程,因為孩子對自己做的東西會格外感興趣,所以吃起來也會更香。如果可以,最好給孩子講解食物的營養(yǎng)和功能,讓孩子對食物和吃飯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其實,讓孩子愛上吃飯的方法遠不止這些,而真正用對了方法,也并不是難事。
孩子不愿意刷牙,自我獨立意識增強的結果
行為表現 拒絕刷牙
3歲的樂樂年紀雖然小,卻一直很有自己的主張,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他都分得清清楚楚。每天在刷牙這件事情上,尤其讓爸爸媽媽傷透腦筋。
很長一段時間,每當樂樂在衛(wèi)生間刷牙時,總能聽到母子倆的這段對話。
“樂樂,刷牙了沒?”媽媽問。
“刷了?!睒窐吠纯斓卮鸬?。
“刷了?”媽媽似乎有點兒懷疑,繼續(xù)問。
“真的刷了?!睒窐房隙ǖ卮鸬馈?
“真的刷了?”媽媽又懷疑了,繼續(xù)問。
“真的刷了?!睒窐愤€是那么肯定。
“來,讓我看看。”媽媽來到樂樂身邊說。
“嗯!我不要刷牙?!睒窐泛吆哌筮蟮卣f著。
看來,這一次的刷牙行動又失敗了。
心理語言 “我能行,我長大了,沒有必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了”
生活中,相信不少家長和孩子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吧。對刷牙洗漱的問題,特別是對3歲左右的孩子,每次都要和他們“戰(zhàn)斗”一番。為什么孩子喜歡說“不”?為什么孩子喜歡和你作對?是孩子哪里出了問題嗎?
事實上,不是孩子故意和你作對,也不是孩子出了問題,是因為他們進入了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反抗期”,而他們的“反抗性”行為只是想鬧獨立。當孩子從嬰兒期向兒童期過渡時,隨著身心狀況的發(fā)育,他們會逐漸發(fā)現自己已經能自如地走來走去,這樣他們就可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再也用不著依靠大人的力量。而且,孩子還發(fā)覺自己能用說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毫無疑問,伴隨著這一能力的出現和迅速增長,孩子的自信心也被漸漸樹立起來了。
此時的孩子盼望自己能快快長大,期待向別人表現“我能行,我長大了”的一面。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確信無疑:自己是獨立于爸爸媽媽的個體,不再是大人的附屬物,所以,他們當然沒有必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了。于是,在你面前的他,才會“不、不、不……”個不停。
除此之外,有些家長把刷牙看得很緊張,一看到孩子刷牙姿勢不對,或是沒有按時刷牙,就惱火生氣,這樣反而讓孩子變得緊張、害怕。其實,刷牙就像吃飯一樣簡單自然。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時,自然就能心領神會這些精細動作了。
專家指導 找出原因以鼓勵為主
一般來說,孩子3歲以后就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可偏偏有些小孩不喜歡刷牙。為了不讓小乳牙被蛀蟲安身為家,爸爸媽媽當然需要一些智慧和耐心了。
1.認識到孩子說“不”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說“不”是有原因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出孩子為什么說“不”。要不然,不但問題解決不了,甚至還會導致說謊情況的發(fā)生,而親子之間的關系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沖突中走向冰點。以故事中的樂樂為例,當孩子露出獨立的苗頭,有了自己的意愿時,爸爸媽媽一定要盡量滿足孩子獨立的需要,以及愛與保護的需要。而一廂情愿地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刷牙有多重要,基本上就是對牛彈琴。
2.堅持循序漸進
教孩子自己刷牙,爸爸媽媽不要指望孩子馬上就能學會全部。剛開始,爸爸媽媽可以鼓勵孩子模仿成人的動作練習使用牙刷和杯子,讓孩子對刷牙感興趣。等孩子對刷牙有了興趣,再逐步告訴他們刷牙的動作要領。
3.對孩子要以鼓勵為主
任何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都應以正面引導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讓孩子愉快地接納,刷牙也不例外。在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各種活動的階段,家長一定要抓住這一培養(yǎng)孩子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大好時機,適時適宜地鼓勵孩子模仿,并給予必要的操作指導,而且自始至終都要堅定不移地相信,在你耐心和細致的引導下,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能干。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利用孩子愛模仿的特點,全家人進行一次刷牙比賽,看誰刷牙的泡泡多,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家有“賴床寶寶”,問題在于父母本身
行為表現 早上賴床不起
鬧鐘響了,熟睡的媽媽敏捷地翻身起床,可是,隔壁兒子成成的房間卻一點兒動靜都沒有,“是兒子沒有聽見嗎?”
媽媽站在兒子床前,輕輕地說了句:“起床了?!背沙芍皇欠藗€身,便把他的小屁股對著媽媽。
“起來了,快點!一會兒又要遲到了,聽見沒有?快點!”看到兒子紋絲不動的樣子,媽媽著急了,趕忙用手推了推兒子。
這時,成成的睡意已經漸漸被趕走了,開始有了反應??礃幼铀呀浲馄鸫擦?。于是,媽媽語氣緩和地說:“起了啊,媽媽給你準備早餐去?!?
忙了一陣后,根本沒有看到兒子起床刷牙洗漱,媽媽只好再次回到他的房間。讓她好氣又好笑的是,成成依然在床上香甜地睡著。
媽媽見了,眉頭緊皺,使勁地晃動兒子。這一次,成成的睡意再次被趕走,眼睛微微張開一條縫,含糊不清地說:“再讓我睡5分鐘,一會兒就起,好媽媽?!眿寢屧缇椭篮⒆拥脑捯欢ú凰銛担谑?,硬把兒子拉起來,給他穿上衣服,把他拉下了床……
心理語言 賴床的問題在于父母本身
這種場景相信很多寶爸寶媽都經歷過,孩子早上賴床不起,真是干著急沒辦法。也許,不少爸媽也意識到沒必要對孩子大呼小叫,可是,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
1.父母賴床的不良暗示
如果父母賴床不起,這種現象也會無形中傳染給孩子,漸漸地,孩子也會賴床不起。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吧。
2.硬性糾正賴床只會讓孩子更抵觸
孩子畢竟是孩子,和父母的生活習慣是不一樣的。而一旦賴床,父母就會用不耐煩的語氣批評、責怪孩子。當孩子帶著這種心情從被窩里爬起來時,他的情緒可想而知,磨蹭、抵觸自然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3.補覺讓孩子起床更磨蹭
孩子上學起床早很辛苦,父母都心疼孩子,于是在周末或者假期隨便孩子自由自在地睡個夠。其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養(yǎng)成睡懶覺的習慣。一旦上學,很難馬上習慣早起,自然便會磨蹭了。
專家指導 營造輕松愉快的起床氛圍
如果你還在為孩子起床而發(fā)愁,不妨看看下面這些寶貴的經驗吧!
1.準備一個可愛的鬧鐘
相比被父母的叫喊聲喚醒的不悅感,不妨給孩子買個可愛的鬧鐘,讓他挑選自己喜歡的鈴聲。當孩子聽到心愛之物發(fā)出的聲音時,相信自然會有起床的意愿。
2.營造起床的氣氛
叫孩子起床時,可以播放輕松的音樂,或是放些孩子喜歡聽的故事CD,氛圍輕松愉悅了,自然會緩解孩子被吵醒的不快。
3.理清先后順序
父母起床后先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再叫孩子起床,這樣家長就不用一邊急著處理孩子出門前的準備工作,一邊還要忙著整理自己上班前的瑣事了。事實上,這樣做不但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而且親子關系也不容易產生摩擦。
其實,改善孩子賴床壞習慣的方法遠不止這些,只要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地思考,耐心地對待,總能找到最適合孩子的好方法。
不愿自己穿衣服,因父母幫孩子做了本該他做的事情
行為表現 要媽媽幫忙穿衣服
琪琪是個3歲半的小女孩。一天,一家人正準備外出游玩。
媽媽找來一條漂亮的公主裙交給琪琪,讓她自己換上,接著就去忙其他事情了。后來,眼看爸爸媽媽都收拾妥當了,小公主琪琪還坐在床上,自顧自地玩著。
看著媽媽疑惑的眼神,琪琪反倒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地質問:“媽媽,您怎么還不給我穿衣服呢?”
媽媽被女兒理所當然的口氣驚呆了。但是,轉瞬間,媽媽又想:不對呀,女兒已經完全能自己穿衣服了,這件事應該是她“分內”的事,而不是我的事。她應該對自己沒有穿好衣服負責,而不是由大人來負責啊。
琪琪媽媽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兒,想想看,琪琪剛學吃飯的時候,非要自己吃;蹣跚學步的時候,非要自己走;剛學穿衣脫襪的時候,又非要自己來??墒牵瑸楹维F在的琪琪竟然會那么理直氣壯地來質問大人呢?
心理語言 父母幫孩子做了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
正常情況下,3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穿衣服,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而生活自理恰恰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開端。
一個進入自理階段的孩子,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自理技能,或是思想上非常依賴他人,就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也不能走向獨立。不僅如此,父母處處代勞孩子的事情,不放手,不相信孩子,擔心孩子吃不好、穿得慢、洗不干凈,孩子當然也就無法做到自理。
有時候,家長因為趕時間或是嫌麻煩或是心有擔憂,就會偶爾幫孩子做本該他們自己做的事情,比如,給孩子喂飯,幫孩子穿鞋,替孩子收拾玩具,等等。
其實,小孩子就是這樣,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對他才有吸引力,一旦這件事情失去挑戰(zhàn)性了,他就不感興趣了。所以,在孩子相應的敏感期,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來練習,并且趁熱打鐵地讓孩子堅持一段時間,相信只要你努力付出,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就能很容易養(yǎng)成。反之,如果沒有把握住這個敏感期,事后再去彌補,難度恐怕就會大很多。
所以,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更好地立足社會,家長更應該重視孩子自理習慣的養(yǎng)成。
專家指導 自身做好榜樣,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既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義非常重大,那么,家長就應該在孩子幼年時培養(yǎng)這一習慣,要不然等孩子大了就難以糾正了。
(1)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段的生活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要求。比如,3~4歲時要會用勺,4~5歲時要學會使用筷子等,這樣才能使孩子學會更多的本領,逐漸提高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2)豐富孩子獨立生活的經驗。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練習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孩子鞋帶開了,家長不要急于彎腰給孩子系好,而要教會孩子方法和技能,教孩子克服困難,自己學會系鞋帶。
(3)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渴望模仿成人,成為像父親、母親、老師一樣的人,因此成人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教育孩子。
與此同時,家長一定要意識到由于孩子能力有限,雖說也有自己做事的愿望,但是還做不好,這時大人要給予幫助和指導,不能張口就斥責,也不能出手“相助”。而且當孩子做對了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恰當的鼓勵。
互動問答
問:
我兒子上小學一年級,腦子挺聰明的,但是無論是做作業(yè)還是干其他事情,都喜歡磨蹭,任憑父母怎么催促,怎么批評都改正不了。以后長大了是不是改不掉了?我們真是愁死了。
答:
這種做事磨蹭的現象是許多孩子的共性,家長不必過于著急和驚慌,下面的一些辦法可以幫助搞定孩子的磨蹭問題:
1.1分鐘專項訓練
準備幾十道簡單的加減法口算題,找一些筆畫和書寫難度相當的生字和十來組阿拉伯數字,看孩子在1分鐘內最多能算出幾道題,寫出多少個字和幾組阿拉伯數字。記下每次的情況,并進行對比。
以上訓練能讓孩子體會到時間的寶貴,讓他明白原來1分鐘可以做很多事情。同時也能提高孩子的寫字速度和做題的速度。訓練時以1分鐘為一組,每天練習3~5組。練習時間以一星期為宜。
2.停止催促,堅持表揚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時候,很多家長喜歡喊,不斷地催促,結果是越催促,孩子的動作越慢,家長就更生氣。事實上,父母應當在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時,就表揚他。比如,“現在穿衣服快多了!”“現在收拾書包快多了!”只表揚,不提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通過表揚,能激發(fā)孩子內在快的動力。
3.節(jié)約的時間由孩子自由支配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成長,把學習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孩子一點兒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都沒有了。所以,孩子一邊學一邊玩,故意磨蹭。因此,家長應把每天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做一個大概的時間估計,一定要給孩子留下休息的時間(自由支配的時間)。如孩子提前完成了,余下的時間就必須由孩子自己支配,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以后,孩子會抓緊時間完成作業(yè),因為早寫完就有很多時間玩了。
問:
我家兒子吃飯是一家人頭疼的大事。當兒子吃飯時,他不愛吃的菜都挑在桌子上,什么青菜啊,黃瓜啊,肥肉啊,等等,每次都這樣。兒子的身體越來越瘦弱,體質也越來越差,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為什么孩子吃飯總愛挑食呢?
答:
孩子處于生長發(fā)育的旺盛時期,偏食、挑食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孩子一旦有了挑食的行為,家長應該足夠重視并及時糾正。如果一味地順從,將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1.家長飲食的偏好間接影響孩子
如果家長有挑食的習慣,經常在孩子面前說這種食物不好吃,那種食物味道不好,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跟著大人學,間接養(yǎng)成了偏食、挑食的壞習慣。
2.飯菜單調重復,導致孩子食欲降低
有些家長可能是不善于烹飪,或是沒有注意飯菜的顏色搭配和形狀外觀,每天的飯菜沒有太大的變化,讓孩子吃同樣的食物,導致孩子對某種食物感到厭煩,食欲降低。
3.父母溺愛,有求必應
父母過度地驕縱、溺愛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拼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食物稍微不合口味,孩子就拒絕進食,這樣會導致惡性循環(huán),使孩子的口味變得越來越挑剔。
以上說的是孩子愛挑食的原因所在,家長應該引以為戒,慢慢改正孩子愛挑食的壞習慣。
問:
我女兒今年剛上初一,晚上害怕獨自睡覺,以前小學的大部分時候都與大人睡在一起。我和她講過道理,說好陪她睡著以后就可以,但如果半夜醒了她就會叫我們,說怕黑、怕孤單。孩子漸漸長大了,跟大人睡一起肯定不行了,但她又不敢獨自睡覺,所以我們感到很為難。孩子為什么害怕獨自睡覺呢?
答:
對父母的依戀幾乎是兒童的本能。在與孩子分床睡的過程中,孩子往往會舍不得離開父母,一旦獨睡,很容易就會產生恐懼癥。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越早和孩子分床睡,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就越有好處。
孩子的獨立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這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培養(yǎng)。父母應積極引導孩子獨立入睡,采取合理的步驟,循序漸進,讓孩子逐漸適應。
1.習慣分床睡
父母把孩子的小床放在大床旁邊,待孩子睡著后再把他單獨放到小床上,讓他逐漸習慣在自己的床上睡覺。
2.訓練獨自入睡
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愛撫,讓他感到安全;給孩子講故事或播放舒緩的音樂,讓孩子平靜下來,然后他就會慢慢入睡。
3.適應獨睡一屋
給孩子布置一個溫馨別致、充滿童趣的“童話小屋”。墻上貼一些爸爸媽媽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歡的卡通圖片,這樣孩子就會減少孤獨感和恐懼感,安然入睡。
4.鼓勵贊揚孩子
對孩子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贊揚,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也很有必要,這樣既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又能增強他獨睡的勇氣和信心。
總之,對孩子的獨立自主的培養(yǎng)要趁早,也要注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