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達心理學
- 蔡萬剛
- 1476字
- 2019-09-16 10:21:03
言之有序,有條有理
說話要注意言之有序,也就是說話內容要有主次之分,換句話說就是要有條理。說話需要有一個總的目標,說話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就需要看它是否被聽眾所理解、所接受。也只有聽眾理解了、接受了,才能證明你的言談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你的話語不分主次,沒有目的性,聽眾一頭霧水,似懂非懂,這就意味著說話失敗了。
說話的這個特性決定了說話者必須站在聽眾的角度上,按照聽眾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聯系實際、深入淺出,讓自己的說話內容展現出清晰的目標以及重點。即便有時你需要含蓄隱晦地表達,說話也必須有條理,不能含糊不清,指令不明,這會讓聽眾難以理解。
言之有序與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有重要關系,思維是否清晰,將決定著說話是否有主次。當我們在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需要抓住這件事情的重點,有順序地進行敘述,語言要清晰、明白。千萬不能東一句、西一句,讓人聽了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什么。總而言之,說話有重點,才能突出中心,彰顯語言的邏輯性,否則言辭就如同一盤散沙,不僅聽眾不知道你說的是什么,就連自己也是如墜云里,摸不清東南西北。
明朝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言奏事,“陳時務累萬言”,皇帝朱元璋聽著這篇萬字長文,到了六千多字時居然還沒有切入正題,龍顏大怒,說道:“虛詞失實、巧文亂真,朕甚厭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
于是,朱元璋便命人將茹太素拉上殿來,痛打了一頓板子。打完板子之后,皇帝夜里又命人繼續念這篇奏章,直聽到一萬六千多字時,才知道這篇奏章到底要上奏一些什么事情,而且上奏的五件事中,茹太素的意見有四條可行。于是朱元璋把這些可行的事情交代下去,并對茹及其他臣子說,“許陳實事,不許繁文”,此奏章中只有五百來字是言之有物,以后寫公文都應該吸取這個教訓,并由此發布新的要求,“革新文風”,違者要治罪。
茹太素上言奏事,為何還被痛打了一頓板子?就是因為他的奏章表意模糊不清,沒有主次之分,直到了一萬六千多字,才讓皇帝知道這篇奏章上奏的到底是什么事情。帝王的時間有多寶貴,如果有大臣當庭表奏卻缺乏邏輯,沒有條理、十分啰唆,那么他所得到的結局也就跟茹太素一樣了。
要想說話有條理、言之有序,就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注重語境
說話,一定要切合語境,就是說你要根據你說話的客觀現場環境,包括時間、地點、目的以及說話的內容等來發表你的說話,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不管語境,只知自顧自地說著,結果他在臺上面說了大半天,臺下面的聽眾還是不知道他所表達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因此,說話的內容一定要與你講話的時間、地點與場合相對應,否則就有可能讓聽的人摸不著頭腦。
2.突出重心
說話時,我們必須明確自己說話的目的。堅持話由旨遣的原則,明確你說話的目的,是說話取得成功的首先條件。只有明確了目的,才知道應準備什么話題和資料,采取哪種語體風格,運用哪些技巧,從而做到有的放矢,臨場應變。如果目的不明,不顧場合地信口開河、東拉西扯,對方就會不知所云,無所適從。
3.多想才能言之有序
想是讓思維條理化的必由之路,在實際生活中,許多說話者并不是不會說,而是不會想,想不明白,自然也就說不清楚。在說話中,如果你需要說一件事或介紹一個人,那你就要認真地想想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過程,或者想想人物的外貌、特征等。有了條理化的思維,你才能讓自己言之有序。
情商小貼士
說話一定要目的明確,想清楚自己是為了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你才能為了預想的目的而調整自己的說話內容。如果首先你就沒弄清楚哪些是重點、哪些是次要的,只是在那里東扯西扯,就會讓你的表達不明確、不清晰,而聽的人自然也就聽不出個所以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