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好脾胃 年輕20歲
- 裴勝
- 2582字
- 2019-09-16 10:26:01
謹防癌變,年輕時就要護好腸胃
胃癌大國,患病年輕化
中國是胃癌大國,每年新發胃癌68萬,死亡50萬人,死亡人數是世界第一,幾乎每一分鐘都有人因胃癌死亡。早期胃癌發現率很低,多達90%以上的胃癌患者發現即晚期。
胃癌被發現時多為中晚期
由于胃癌一經發現常為中晚期,患者存活超過5年的機會一般低于30%。而如果篩查出早期胃癌,通過治療,患者存活5年的機會超過90%。
需注意,我國30歲以下的胃癌患者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翻了一番。這多與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喜食油炸熱燙食物、煙熏燒烤肉食,三餐不定時(不吃早餐、愛吃夜宵等)有關。

40歲以上是胃癌高發人群
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我國將40歲以上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確定為胃癌高危人群,建議作為篩查對象,包括:
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在我國,胃癌在西北部、沿海地區較為多發,如遼寧莊河、山東臨朐、福建長樂、甘肅武威的胃癌死亡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
②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③曾經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
④家族中有直系親屬為胃癌患者的人群;
⑤接受過胃部手術的人群,殘胃易發生胃癌。
胃部的檢查工作要做好
胃癌早期癥狀比較隱蔽,且容易和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導致很多患者錯過了診治的最佳時期;一旦出現體重下降、腹痛、惡心嘔吐、厭食和消化性潰瘍等癥狀時,很可能已經發展到中晚期。因此,積極篩查有助于胃癌的早期發現。
健康體檢及早期篩查不必做胃鏡
與胃鏡檢查相比,有一種最新的血清胃功能檢測,更適用于胃癌的早期篩查,受檢人只要抽2毫升靜脈血,就能發現胃黏膜的病變風險(胃癌的發生往往與胃部黏膜的病變有關)。如果檢測結果呈現陽性,可以再進一步接受胃鏡檢查。
胃癌的發展過程主要是:胃炎—胃萎縮—不典型增生—胃癌。血清胃功能檢測,不是胃癌標志物,是生化指標,當某項指標提示異常,醫生便會結合受檢人年齡,是否具有抽煙、飲酒、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從而列為重點人群,再進行胃鏡檢查,對可疑部位進行放大內鏡、染色內鏡等更為精細的檢查,可以大大提高早期胃癌檢出率。

胃鏡檢查是胃癌診斷的金標準
韓國和日本的胃癌發病率和我國差不多,而胃癌死亡率卻低很多。主要就是因為他們胃鏡檢查普及得很好,絕大部分患者發現的時候是胃癌早期。
胃鏡合并活檢是目前檢查胃癌較直觀的手段,但很多人因害怕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而不愿意做。
對于那些對胃鏡檢查有恐懼心理的患者,可進行無痛胃鏡檢查——檢查期間患者處于一種安靜的淺睡眠狀態,從而有效地避免惡心、嘔吐、疼痛導致的各種不良反應。
隨著科技的發展,還有了膠囊胃鏡機器人,患者只需要像吃藥一樣吞顆膠囊就能輕松做胃鏡。膠囊胃鏡機器人可以按照醫生的命令“指哪打哪”,就像是在胃里放了一架無人機,它在胃里可高可低,可翻跟頭,能夠對胃及小腸內每個解剖部位、每個病灶進行多角度的觀察。
正視幽門螺桿菌感染
現在得胃病后去醫院,很多醫生都會先讓患者做個C-13呼氣試驗,檢測其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從而判斷患者是否患有胃病。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相關
胃癌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由于我國特定的飲食習慣,很少分餐,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高達60%。

幽門螺桿菌怎么檢查
幽門螺桿菌檢查的手段主要有4種:胃鏡、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查、抽血化驗。胃鏡檢查準確率最高,100%,呼氣試驗準確率也在93%~95%,這兩種檢查方法最常用。

如果僅僅只是查幽門螺桿菌,推薦首選呼氣試驗。如果患者處于潰瘍急性期,胃部疼痛嚴重,或者出現大便發黑的情況,此時要考慮做胃鏡檢查胃部情況,同時檢查幽門螺桿菌。
什么人群一定要進行“滅菌”
幽門螺桿菌攜帶者,如果沒有癥狀,不主張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術,更不用擔心將來會得胃癌。但那些有胃癌家族病史、有明確的胃部病變者,比如萎縮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等患者,如果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則要引起重視,積極殺菌治療。
胃病癌變的四類高危人群
是不是普通胃病都有發展成胃癌的可能?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普通胃病的最終結局都是胃癌。但提醒以下四類胃病患者,需格外謹慎。
萎縮性胃炎
多數萎縮性胃炎的最終結局是胃癌,甚至有人認為萎縮性胃炎是“胃癌前期”。建議患有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每2年做一次胃鏡檢查,有助于較早發現胃癌。
大的胃部潰瘍
所謂大的胃部潰瘍,是指直徑大于2厘米的潰瘍。一旦發現大潰瘍應立即治療,并且至少治療6周以上。潰瘍治愈后,還要定期復查,復查間隔時間為半年或1年。
殘胃
因為某種疾病切除了部分胃體,稱之為殘胃。殘胃和胃癌的聯系也較密切,有研究認為,殘胃存在5年以上的,患胃癌的概率增加。所以提醒做過胃部手術的殘胃患者,每隔1年要做一次胃鏡檢查。
息肉
一旦檢查出胃部有息肉,無論大小,都要切除,而且應做病理檢查。

胃病癌變的四個信號
胃病如若不好好控制,后期就會惡化成胃癌。雖然早期胃癌癥狀不明顯,但也并非發現不了。
信號一:疼痛性質的改變
潰瘍病的特點是規律性疼痛。胃潰瘍為飽餐痛,疼痛在飯后半小時至2小時出現,至下次進餐前疼痛消失。
十二指腸潰瘍是饑餓痛亦稱空腹痛,疼痛多在飯后3~4小時出現,持續至下一次進餐前,進食后疼痛可減輕或完全消失,有的患者可出現夜間痛。如果潰瘍發生在距十二指腸相近的胃幽門部,則疼痛節律性與十二指腸潰瘍相同。
一旦胃潰瘍疼痛性質發生了改變,如變為持續性疼痛或者疼痛有所減輕,此時應警惕癌變的可能,應及早去醫院檢查。
信號二:明顯消瘦
凡年齡在40歲以上的胃潰瘍患者,短期內出現容易勞累、疲憊、乏力、食欲減退,以及消化不良性的腹瀉,特別在進食肉類食物之后腹瀉隨之加重,惡心、嘔吐、吐隔宿食或暗紅色食物,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消化吸收障礙,全身狀態短期內發生急劇惡變,營養狀況變得很差,消瘦明顯,體重急速下降(因為腫瘤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和人體爭搶營養,患者的體重明顯下降),且藥物治療效果變差,就有可能是惡變的信號。
信號三:出現上腹飽滿、膨脹
胃潰瘍一般不會形成腹部包塊,如果在心窩部摸到包塊,質硬,表面不光滑,迅速增大,按壓有疼痛,放射到背部、左腰部、肚臍部、胸部、心前區,甚至胸骨后。隨包塊的增大,嘔吐也隨之加重,此種情況大都是發生了惡變。
信號四:無法解釋的黑便
一般黑便可見于進食大量豬、羊、雞等動物血之后,也見于服某種藥物之后。如果胃潰瘍患者出現了無法解釋的黑便,或者化驗大便持續有血,需特別注意,應進一步查清,這往往是惡變的先兆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