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見微知著——脾胃差的小信號

口味漸重,脾胃虛衰的表現

經常聽到老人們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這是因為隨著年齡老化,老年人的臟器功能逐漸衰退,舌頭對味道的感覺也在慢慢淡化,因此對飲食的口味加重,往往喜歡多鹽、多油、多糖的飲食而不自知。其實,油、鹽、糖吃多了會增加心、肝、腎的負擔,影響身體健康。

使用小鹽勺,改善口味重的習慣

老年人應該嚴格控制食鹽的攝入量,平常做菜淡一些,少吃醬菜、咸菜,飲食盡量做到清淡和容易消化。家庭烹調食物要用專用的“鹽勺”,1勺鹽大致是2克。每人每天不超過6克(將啤酒瓶蓋中的膠墊去掉,一平蓋正好是6克鹽)即可,即3勺,每人每餐1勺即可。使用專用“鹽勺”長期堅持,是可以把口味變淡的,但是這個過程需要慢慢形成習慣。

一口肉配三口菜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人每天平均攝入水產類40~75克,畜禽肉類40~75克,蛋類40~50克。形象點來說,大致就是一塊一巴掌大、一指頭厚的肉,約為100克;一個雞蛋,約為50克。

葷菜和素菜的最佳比例在1∶3至1∶4之間。無論是吃飯做菜還是赴宴應酬,只要靈活運用,均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葷素之間的營養均衡。如一個清蒸魚配一個木須肉,再搭配一個白灼菜心,健康有營養,美味有特色。在吃的時候,也要執行1∶3的原則,吃一口肉,記得吃三口素菜。比如吃火鍋,吃三口蔬菜再吃一口肉,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入,特別對于本身就血脂偏高的人來說,更要如此。

老年人健康飲食十一點

數量少一點;質量好一點;

蔬菜多一點;菜要淡一點;

品種雜一點;飯菜香一點;

飲食熱一點;飯要稀一點;

吃得慢一點;早餐好一點;

晚餐早一點。

眼睛紅腫、眼袋過大,脾虛的癥狀

一個總被大眼袋困擾著的人,首先想到的解決之法通常是多睡多休息,其次是按時涂抹能夠去眼袋的眼霜,最極端的也有想用手術去除眼袋的。雖說這三種辦法都可能有效,但消除眼袋還得先找對“病根”。

脾虛眼袋大

有句話說,脾虛眼袋大,腎虛眼袋黑。中醫認為,眼袋的形成與脾的功能有直接關系,脾胃主運化水谷,脾胃功能直接影響到肌肉功能和體內脂肪的代謝,脾胃功能減弱,水濕運化不暢,皮膚和肌肉缺乏營養,松弛無彈性,久之則出現眼瞼下垂,形成眼袋。改善脾胃功能可以輔助消除眼袋。

此外,中醫認為,腎主水,其色為黑,腎虛導致水代謝障礙,腎氣不足日久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目失所養,則出現黑眼圈,多表現在下眼瞼。

藥食調理法

要想去除眼袋,除了要調節作息,恢復正常睡眠,還應該注意飲食營養。補充優質蛋白和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如雞肉、豬肝、蘋果、橙子、柚子、芹菜、菠菜、海帶等。

另外,進行適當的中醫藥調理,也可以加快眼袋的消除。比如具有補氣養血、健脾養胃功效的大棗、當歸、阿膠、薏苡仁、白術、茯苓、黨參等中草藥,以及中成藥參苓白術散等。

能有效去除眼袋,還能消退皮膚的濕氣。

按摩調理法

建議有眼袋的患者進行眼部按摩,輕輕沿一定的方向在眼周進行按摩,每天數次,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另外,按摩足三里穴也有很好的效果。足三里位于膝蓋的下方3厘米,在一塊凸起骨頭下方的凹陷處,用拇指按之可產生酸脹的感覺。經常按摩此穴,也能起到很好的補益脾胃作用,不妨一試。

臉色蠟黃,脾氣不足的前兆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運,則氣血旺盛、面色紅潤、肌膚彈性良好;若脾失健運,氣血津液不足,不能營養顏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憔悴、萎黃不澤。所以,面色萎黃、蒼白無華多是脾胃不好的表現。

從面色看脾病

面色分為青、黃、紅、白、黑五種。正常人的面色是紅黃隱隱,有光澤。面部色澤的變化能反映出臟腑氣血的變化,所以古時就有五色診。

在五行理論中,土與黃色相配。如果面色發黃,就可考慮診斷為脾病;如果病人面色淡黃,無光澤,稱之“萎黃”,多屬脾胃虛弱;如果面、眼睛及全身變黃,稱為黃疸;小兒面黃肌瘦,腹堅硬且大,有青筋暴露者,稱之“疳積”。

所以,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后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癥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

面色不好多喝粥,多吃黃色食物

黃色與脾相應,面色黃需養脾,可以增加養脾的飲食,如各類米粥。另外,黃色食物多是養脾的,脾胃功能不好,應適當吃一些黃色食物,如小米粥、胡蘿卜、土豆、南瓜等。

中成藥調理

臉色蠟黃不是脾虛就是體內有濕氣,表現為面色萎黃,少氣懶言,飲食減少,大便溏稀,可用四君子合劑、香砂六君丸、補中益氣丸,如體內濕氣重可加用參苓白術丸。

睡覺流口水,有可能是脾虛

《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脾胃功能不好,愛流口水

口水,每個人都流過。小時候流口水也許是可愛,但長大了還流口水,就成了不可言說的苦惱了。中醫認為:“五臟化液,脾為涎。口為脾竅,涎出于口,涎為脾之液。”“涎”就是我們俗稱的口水,意思是說流涎主要是脾的問題。

如果小孩兒兩歲之后還出現口水滴答的現象,家長就要注意了,這有可能是小孩兒脾胃有熱或脾胃虛寒所致。很多大人也會出現流口水的尷尬,這主要是由于吃了太多的辛辣食物,導致脾胃上火而致。這時,就要注意不要再吃辛辣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太飽,尤其是晚上,一定要少吃。

脾虛、腎虛的人會“漏水”

人衰老的標志之一就是口水多,很多消化不好的人總是感到自己嘴里的唾液特別多,甚至睡覺時會流口水,就是因為他們“返祖”了,未老先衰了。

人的內臟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種神經輪流支配,交感神經比副交感神經高級,前者負責的是消化酶的分泌,后者負責的是稀釋唾液、消化液,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管轄著后者。

進化上面有個規律:越是高級的,成熟越晚,衰老越早。這在神經中也是一樣的。所以,相對高級的交感神經比副交感神經衰老得早,到了中老年之后,低級的副交感神經就開始起主要作用,此時人就開始“漏水”了,這種“漏水”包括唾液多、鼻涕多,還包括大便含水量多、不成形。

這種情況中醫歸結為脾虛,更嚴重的則是腎虛了,要通過健脾補腎來治療。

成人睡覺時流涎,表明脾胃不和

一些人睡覺流口水,大家可能以為只是不雅的問題,但成年人睡覺流口水,其實是脾胃功能不好的一種身體反應。

《黃帝內經》里有“脾在液為涎”的記載,即脾統攝液體,脾胃虛寒、陽氣虧虛會引起脾功能失調,無法運化津液,造成睡覺流涎。

另外睡眠姿勢不當,側睡、趴著睡時,嘴角被擠開或刺激到唾液腺,導致唾液增多,也會造成流涎的情況出現。

脾虛引起的流涎可以服用歸脾丸調理,臥姿不當引起的則須調整睡姿,睡覺時盡量保持仰臥位。

口唇無血色、干燥

《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于口”,就是說,脾胃有問題會表現在口唇上。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干濕適度、潤滑有光澤。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干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唇舌是脾胃的“情報庫”

“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氣所生。”可見,舌質和舌苔可以反映出腑臟病變。平時照鏡子的時候仔細觀察下自己的唇舌等,就可以得知血液質量、體內水分情況、體力以及內臟狀態。

中醫將舌頭分為四部分,即舌尖、舌中、舌根、舌邊,分上、中、下三焦,舌尖對應上焦、舌中對應中焦、舌根對應下焦。因心肺居上,舌尖為心肺區;脾胃居中,舌中為脾胃區;腎居下,舌根為腎區;舌邊為肝膽區。

食療讓嘴唇光潤起來

脾氣虧虛者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時,因為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能力最強。而脾臟最弱的時間是19~23時,可于晚飯1小時后吃1個水果,以幫助健脾。

古人發明了很多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對于脾虛的人來說很適合,老年人更應該家中常備。另外,把面粉炒熟了沖水喝也有健脾的作用。治療氣虛的“四君子湯”,也能用來健脾益氣,用黨參或人參10~15克、炒白術10克、茯苓30克、甘草3~5克,熬在一起,補益脾胃的效果也不錯,且藥性平和。

鼻翼發紅,留心脾胃問題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發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臉是脾的健康“門面”

按摩法消除鼻紅

如果一個人鼻翼發紅,常說明脾胃有熱。脾胃有熱者可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鐘,每天2~3次,同時配合按摩胃經的內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縫之間)效果更佳。

肌肉松弛,肥肉多,留心脾胃虛弱

如果一個人肌肉松弛、沒有彈性,或肌肉少而肥肉多,多因脾胃虛弱所致。脾胃虛弱者可經常運動腳趾和按摩小腿。

人為何體虛肥胖或消瘦

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涼水都長肉。這其中的奧秘你可想知道?其實,肥胖和消瘦可能都與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醫認為,脾為濕土之臟,主運化,濕為陰邪,耗傷脾陽。脾病多分為兩種:

一是脾濕過重,導致全身虛胖。濕氣太重傷脾陽之氣,脾氣受損,無力將食物轉化為營養,而滯留為水濕,濕久必濁,囤積為脂肪。

二是思傷脾,表現為人特別瘦。吃得再多也不會發胖,這就是中醫講的“胃強脾弱”,食物根本無法被吸收,吃進的食物以不消化的形態被排泄掉,致使身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實際上是與肥胖一樣處于病態。換言之,一個人體虛肥胖或消瘦都跟脾胃機能失調、脾陽之氣受損有關。

“少食而肥”與“多食而瘦”

如果脾運化水谷的功能不正常,不能為氣血津液化生提供能量,表現在肌肉,就會顯得較為瘦削,全身皮包骨,這樣的人即使吃得很多也會瘦得可憐,屬“多食而瘦”型。

多食而瘦者,常見于脾胃不足,或久病體虛的人,可在巳時(上午9~11點)按壓大都穴和三陰交穴。這類人還可選用補脾祛濕的山藥薏苡仁茶(山藥∶薏苡仁=2∶1)。

如果運化水濕的功能較差,就會在身體里形成洪澇災害,到處淤泥堆積,贅肉橫生,屬“少食而肥”型,這種人的典型特征就是“走路氣喘,下樓腿軟”。

對于“少食而肥”者,可以在巳時按壓太白和陰陵泉兩穴,這是一對非常好的健脾祛濕的穴位,是治療肥胖的必選穴。還可選用燥濕健脾的紅豆薏苡仁茶(紅豆、薏苡仁各半)。

雙腿水腫,脾虛的信號

中醫對于水腫病機的理解,認為其本在腎、其末在肺、其制在脾,并以脾、腎作為水腫病機的主要關鍵。中醫認為,肺虛、脾虛、腎虛都可導致水腫。脾虛導致的水腫尤其體現在腿。

脾虛可導致水腫

脾主輸布津液,運化水濕,如果脾胃氣虛或脾陽不足,則水濕運不出去聚留在體內表現為腫。

脾虛導致的水腫尤其體現在腿部,按下凹陷不易恢復,伴有不愛吃東西,飯后腹脹,臉色灰黯,神疲肢冷,小便減少,治療宜健脾利濕。

飲食上,多吃赤小豆、黑豆、薏苡仁、山藥、芡實、牛肉、紅棗、胡蘿卜、土豆等補脾食物,建議把薏苡仁、山藥、芡實放一起熬粥,每天早上喝一碗。同時,忌食苦瓜、冬瓜、黃瓜、芹菜、香蕉等易傷脾氣的食物。牛奶、芝麻、鴨肉、牡蠣易阻礙脾氣運化,也不要多吃。

腿腫喝赤小豆湯

長夏是指夏季末、夏秋之交的多雨季節,大約是在陰歷7月左右。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長夏既炎熱又多雨,空氣中濕度很大。濕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易發水腫,所以,古人指出“長夏防濕”。

赤小豆是利濕佳品,夏天喝赤小豆湯不失為一種好的消腫方法。具體來說,用赤小豆與薏苡仁、花生煲湯水,或用赤小豆加陳皮煮食,都有利濕的功效。用赤小豆配豆腐和紫蘇葉,還可促進腸胃功能正常運作,并可達到瘦身的目的。用赤小豆與薏苡仁、黑豆、扁豆、花生、麥片一起煮,還有防治脾濕腳氣的功效。

赤小豆湯利尿、除濕、消腫,特別適合各種特發性水腫病人的食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南康市| 永嘉县| 瓮安县| 克什克腾旗| 六盘水市| 保德县| 城固县| 疏勒县| 鹤壁市| 会同县| 虞城县| 隆德县| 建平县| 荥阳市| 旌德县| 开鲁县| 华池县| 武山县| 正镶白旗| 宁武县| 鹿泉市| 哈尔滨市| 丹东市| 泰来县| 久治县| 湘阴县| 灵璧县| 新竹市| 长海县| 西乌| 肇庆市| 明水县| 酒泉市| 马鞍山市| 色达县| 阳原县| 张家口市| 东山县| 临桂县|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