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受用的記憶提升寶典
- 林彼得
- 1804字
- 2019-08-26 12:55:10
古典記憶術的記憶法則
另一本拉丁文修辭學著作《獻給赫倫尼》,詳細地講解了場所和影像的法則。這些法則,到今天仍然為訓練記憶術的人所遵循。
雖然在應用上,當今的定樁記憶方法加入虛擬的場所以及關聯性的延展應用(例如林約韓利用關聯性和數字系統,自主創新建造了1000個虛擬場所),在影像創造上,我們從中世紀法術影像原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基本法則。但是總體方法的基礎,還是與古典記憶術的法則有密切的關聯。所以,理解了簡單的古典記憶法則,再來學習現代的記憶術,會更容易上手。
古人把記憶分為自然記憶和技巧記憶(當代心理學也有類似的分類)。自然記憶是內在的記憶力,是一種天賦。古羅馬哲學家當時無法從現代科學客觀角度去解釋,所以只能認為記憶是靈魂的一部分。在古代,自然記憶能力好的人,被視為擁有“神圣之力”,因為他擁有超強的記憶力,被世人誤認為是“神人”。當然,在今天科學進步的時代,我們知道所謂的“神圣之力”其實就是一種技巧記憶,并非“神人異能”。而這種技巧記憶,是指能夠通過后天訓練獲得提升的記憶力。如此說來,古典的記憶術其實就是其中一種廣為流傳的技巧記憶。
空間場所的法則
記憶的場所,在古羅馬到中世紀,記憶術應用者大多使用的是廟宇、劇場、宮殿、教堂。而在今天,我們大多使用的是房間、街道、公共場所等地點。
首先,記憶場所必須是有次序的,因為次序是有效牢固記憶的主要因素。
其次,記憶場所中的地點,不可以太相似,比如太多的柱子、椅子等相同的物品或者地點,相似的地點,會導致混淆。
第三,場所應該大小適中,不能太大,導致存放的影像不明顯;不能太小,因為影像放進去會太擠。
第四,記憶場所的光線也不能太明亮或者太昏暗,以免存放的影像太過炫目或者被陰影遮蓋。
第五,場所之間的距離應當適中,因為空間的距離會影響思維的感覺。
記憶影像的法則
記憶的影像分為兩種,一種是概念的影像,一種是字詞的影像。
概念的影像,是指不需要一字不漏記憶的概念內容,為這類內容指定一個影像就是概念影像。我們舉個例句:“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這句話可以用一個“黃金手表”的圖像來代替,“黃金”代替“寶貴的財富”,“手表”代替“時間”。
字詞的影像,是指要一字一句記住的內容,需要為每個字創造一個影像。
舉例:
“要”字,拆分成“西”和“女”,聯想到“西方女子”,就能為該字指定一個影像了。
“諧”字,利用近似音“鞋”,聯想到鞋子,也可以作為該字的一個影像。
“海”字,由文字的意義,聯想到“海水、波浪”等,可以直接聯想到畫面。
以上列舉的三個字的影像創造,涉及把抽象文字信息轉化成圖像的三個技巧:象形、諧音、意義,這是圖像轉化的三個重要技巧。
古羅馬人認為,日常生活中看見漂亮的、尋常的、平庸的事物,一般不會記下它們,因為心智沒有受到新奇的、非凡的感覺刺激。所以,他們認為有效的影像必須是奇特的、特別拙劣、被逼的或者是異常的、偉大的、荒謬的事物,這樣才可以久久不忘。
盡管,今天我們對影像的轉化,也是提倡因人而異,但是我覺得,創造有“有作用力的影像”應該遵循一些有效的法則,通過鍛煉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種想象力。
影像的“靈魂”
通過前文內容我們知道,影像是用來代替事物(文字、數字、字母等信息)的一種圖像。然而這種解釋并不全面,因為記憶的影像里面包含了“意向”。這個意向可以說是影像的“精神靈魂”,它會通過影像,傳遞事物本身的意向。
《記憶之術》中舉了這樣的例子:用來提示一頭狼的外形的影像,其中也包含“狼是危險的野獸,走避才是上策”的意向。
同樣對于抽象的字詞,假設為“公正”一詞選定的影像(如圖:錘子和天平),其中也包含了想要培養“公正”這種德行的意向。我們可以理解為,影像不是一個圖像那么簡單,它包含著一種意向,這個意向是影像所代表的事物的“精神靈魂”。

比如“智慧”這個詞,每個人找到的影像是不同的,有人認為用“柏拉圖”,有人認為應該用“孔子”“老子”“諸葛亮”。選擇不同影像,雖然表示的都是“智慧”,但是不同影像人物所帶給我們的意向,也會有所偏差。
如果每個影像都能帶出一個意向,我們就可以借助一些優質的影像、有作用力的影像,輔助我們記憶相關的信息,達到最佳的記憶效果。
比如說,我們要記住法律條文,我尋找的影像可以找法律相關的人物,或者相關的影像來代替抽象的字詞和概念;要記憶建筑類工程類的信息,我可以記住木匠魯班,或者工程師詹天佑等人物形象,或者工程相關的物品影像來記憶此類專業中的抽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