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探索
- 李繼中
- 4308字
- 2019-11-22 15:41:52
第一章 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判據
第一節 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體系
教學有效性也稱為教學效度(Teaching Validity),是指通過教學考核或評價能夠準確測出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越吻合,則教學有效性越高;反之則越低。按照教學效度的分類,教學有效性分為教學內容有效性、教學過程有效性、教學目標有效性與教學評價有效性等幾方面的內容。
從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組織分析,教學有效性又可分為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及教師教學組織的有效性。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分為三個方面,即學習時間有效性、學習結果有效性、學習體驗有效性。學習時間是前提,學習結果是目標,學習體驗是靈魂。教師教學組織的有效性應能促進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發展。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等“預設”與學生學習結果、學習體驗等“生成”之間的關系。從教育學角度分析,在學生獲得發展的同時,教師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從教學實踐分析,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師的有效組織和引導下,每個學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的整合,達到全面發展。既包括預設的短期發展,也包括終身發展。其核心內容是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與價值觀的形成。
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基于教學有效性,以職業任務為載體,根據優選的職業情境,創設教學情境;通過教學,實現由教學情境向職業情境的有效遷移。在遷移過程中,學生實現知識、能力、素養、情感與態度的飛躍,獲得全面發展。因此,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既包括教學有效性,又包括實現途徑的方法有效性,在教學創設、組織與實施、評價等方面,讓學生實現學習上的升華,獲得全面發展,即實現全人培養。
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貫穿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研究脈絡如圖1-1所示。

圖1-1 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體系
圖1-1涵蓋了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涉及因素較多,全面研究和評價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難度較大。
1.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效性
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效性是工學結合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人才培養方案是教學的頂層指標體系。人才培養方案有效性的評價或驗證基于后續環節的有效,既需要過程驗證,也需要各環節的結果支撐。
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效性涉及以下主要因素。
(1)準確定位就業崗位或崗位群
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畢業生能勝任專業崗位或崗位群工作,即具備適應專業崗位的綜合職業能力,尤其是專業核心能力,因此,專業核心能力的準確定位是培養方案有效的前提,即專業核心能力必須與崗位核心能力對應,只有準確定位了就業崗位或崗位群,才能有效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2)知識、能力、素養的總體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的依據,也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涉及校企合作、就業情況調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論證等因素,其核心是為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整合了專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的知識、能力、素養,并規劃了專業教學資源、師資要求、教學總體安排與實施要求等。
人才培養方案(知識、能力、素養的總體方案)的制訂,必須基于校企合作,重點體現“政校企行四方聯動,產學研用立體推進”的辦學思想,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師資建設的有效性
師資的有效性關系到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有效性,影響人才培養的有效性,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涉及以下因素。
(1)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能力
作為專業教師,首先必須具備我國高等教育法、高等職業教育法、教師法等所賦予的職責,具備高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能理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按照要求實施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教學,具備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基本評價能力。
(2)具備專業核心能力
掌握專業的發展趨勢、職業活動范圍、所需的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能獨立指導或開展專業核心能力的實踐教學活動。
(3)具備職業教育教學能力
能基于職業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并采取有效的教學組織與方法,將知識、技能、職業素養有機地融合于一體,根據能力進階要求,創設序化的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等教學載體,通過教學,實現學生學習向工作遷移,養成綜合職業能力,滿足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
(4)具備較強的職業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能承擔或參與專業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能將科研項目或案例引入教學項目;能承擔專業課程建設(包括教材開發)、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基本的專業建設任務,尤其是帶領學生開發實訓設備;能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
3.教學資源的有效性
教學資源是專業教學的必需條件,包括課程資源及實踐教學基地、教學保障條件等。
(1)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框架,涵蓋專業培養的綜合職業能力,如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與職業素養等的總成。課程體系必須結構合理、范圍全面、脈絡清晰。每門課程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是專業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必須按照職業活動邏輯、學生認知基礎與發展水平,確定課程間的前導后續關系。
(2)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教學資源,是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載體,既包括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也包括實踐教學基地,由專業的校內基地和校外基地組成,是專業技能、職業素養養成的載體,也是教學情境的組成要素。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必須適應當地產業布局及其發展要求,確保畢業生能與當地行業、企業的實際工作對接,縮短學生對行業、企業工作的適應時間。
(3)校本教材
課程內容由知識、能力、職業素養、綜合素質等模塊組成,與區域產業密切相關,教材反映課程內容,是教學媒介,因此,教材應根據課程內容開發,尤其是實踐教學的教材,應與專業教學設施配套,提高教材的針對性、使用性和指導性,提高課堂教學效能。
(4)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包括全媒體教學技術與條件、網絡技術、網絡課程、網絡資源、虛擬技術、數字資源等,為自主學習與探究提供豐富的課外媒體與資源。
4.教學組織與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組織與實施主要指教學過程,其有效性基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效、師資建設有效、教學資源有效,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有效的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模式是情境轉換教學模式,必須實現兩種轉換,最終實現學生學習向工作的遷移,養成綜合職業能力。基于建構優先法則,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式或合作式學習方式,實現學生對知識、能力、職業素養、綜合素質等內容自主建構。自主建構程度越高,教學模式的有效性越高,其結果是教學情境向職業情境遷移。
(2)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分類很多,從教育學的角度分析,教學方法是教師教授方法與學生學習方法的統一。
按照李秉德主編的《教學論》觀點,教學方法分為五大類。
第一類:“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等。
第四類:“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對教學方法分為三類:“組織和自我組織學習認識活動的方法”“激發學習和形成學習動機的方法”“檢查和自我檢查教學效果的方法”。
李秉德從實施的具體方式分類,而巴班斯基則從實施的目標出發分類,無論如何分類,其呈現方式與專業類別或特色相關,第三章將敘述相關的有效教學方法,概括起來說,就是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教學法是情境轉換教學法,基本點是實現教學情境向職業情境遷移,并由學生自主建構綜合職業能力。
(3)合理的教學運行方式
根據課程特點,尤其是實踐教學要求,合理安排教學進度、連續上課時長和方式、課外內容等,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效能。
5.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的吻合性
教學效果必須借助教學考核或評價驗證,評價的主要依據是教學結果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等的吻合性,吻合性越高,則教學有效性越高,關鍵因素是教學評價方式與指標體系。
6.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用于驗證教學結果與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大綱的吻合性,涉及評價方式、評價指標。既包括教師教的效果評價,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效果評價。評價方式或評價指標因專業或課程特色不同而不同,因此,教學評價既要考慮評價對象,也應考慮專業或課程的特色,能客觀、全面地評價課程的教學效果,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教的評價
教的評價包括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評價、教學態度的評價、教學方法評價、教學組織與管理的評價、教學結果對教的反饋、教學策略等。根據評價對象,設計評價方式、評價指標,確保教的評價客觀、有效。
(2)學的評價
學的評價包括學生學習基礎與自學能力的評價、學習態度的評價、學習方法評價、學習成效評價、教與學的反饋評價等。根據學生基礎、成長目標、學習效果等對象,設計有效的評價方式、評價指標。
(3)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吻合性評價是教學的綜合評價,其基本依據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大綱,只有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吻合,教學方能有效。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課程教學大綱、考核方式等要求,設計有效的評價方式、評價指標,確保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一致。
7.培養結果的有效性
培養結果的有效性取決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過程中各環節的有效性是基礎,并應合理檢驗培養結果的有效性,設計有效的評價方式、評價指標,切實驗證培養結果有效。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綜合職業能力養成狀態
專業應屆畢業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應全面滿足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具備專業核心能力、方法能力、職業素養與綜合素質,與培養方案的吻合度越高,培養結果越有效。
(2)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是指專業核心能力之外的其他綜合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職業遷移能力、溝通表達能力、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身心健康、團隊精神及協調能力等,關鍵能力越強,則培養結果越有效。
(3)對口就業能力
專業對口就業能力與專業核心能力密切相關,專業對口就業指畢業生第一次就業的崗位與專業對口,專業核心能力越強,專業對口就業的競爭力則越強,體現了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情況。
(4)社會對畢業生的滿意度
行業、企業、事業組織等社會機構對畢業生的滿意度,全面反映了專業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及有效性,能檢驗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校企合作能為職業教育提供一種有效的辦學模式,校企合作越有效,則學校或專業的辦學效果越好。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工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校企合作越全面、越深入、聯動性越好,則工學結合教學越有效。因此,在研究工學結合教學有效性時,必須同時研究專業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校企合作是校方或專業與行業、企業間的人才培養互動,主要由專業落實、執行,專業教師必須全面理解校企合作的含義,并落實工學結合教學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