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型企業案例(第五輯)
- 李新男 梅萌
- 6129字
- 2019-10-24 19:32:00
創新鋪就跨越發展的通途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業概況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集團)成立于2005年12月,是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骨干企業。中交集團以交通基礎設施設計、施工、設備制造為主業,在港口設計及建設、公路與橋梁建設及設計、疏浚、集裝箱起重機制造、鐵路建設、國際工程承包、國際工程設計等領域處于國內領先行列。主營業務涵蓋以沿海及內河港口、疏浚吹填、公路、橋梁、隧道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為主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業,以港口機械、海洋重工、筑路機械為主的設備制造業,以國際工程承包、進出口貿易為主的外經外貿業,以BOT、BT等為主的投資業。
中交集團是首家成功實現境外整體上市的特大型國有基建企業,擁有13個工程局、10個大型設計院等34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17家參股公司,業務遍及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9年企業資產總額267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286億元,利潤總額98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36萬元/人年。企業資產總額是2005年剛成立時的727億元的3.7倍,主營業務收入是2005年的849億元的2.7倍,利潤是2005年的25億元的3.9倍。在國資委產值排名12位,利潤總額排名14位。相當于再造了三個中交集團。集團現有從業人員94325人,科技研發(R&D)人員6127人。
中交集團由中國港灣建設(集團)總公司和中國路橋(集團)總公司于2005年12月以聯合、新設合并方式組建成立,2006年12月整體在香港H股上市。2008年進入世界500強,列341位。2010年在世界500強中列第224位,居中國內地建筑企業首位。2009年位居ENR全球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第16位,連續三年居中國上榜企業第一名。連續5年獲國務院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A類企業,連續兩個任期獲“科技創新特別貢獻獎”,入選中宣部、國資委十大“國有企業典型”,被境內外機構推薦為“中國最佳誠信企業”、“最具核心競爭力的中國企業”等榮譽稱號。
二、企業主要創新活動
1.以明確的創新戰略統領全局
中交集團的創新戰略思路主要包括密切相關的三個方面:一是深入實施“科技強企”和“建設創新型企業”的戰略,結合國內外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不斷研發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支撐和引領企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二是按照“圍繞市場、調整結構、加強創新、整體提高、攻堅破難、支撐發展、對標國際、搶占先機、開拓前沿、引領未來”的基本方針,全面提高中交集團的整體技術創新水平;三是重視企業創新文化建設、品牌戰略建設,建立管理創新研究機制、推廣應用機制和成果內部共享機制,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促使企業管理創新成果大量涌現,管控能力顯著提升,盈利能力不斷改善,運營質量不斷優化。
為了落實總體創新戰略,中交集團制定了企業總體發展規劃和科技發展規劃等分項規劃,全面提出企業創新的目標、方針、機制體制建設、創新文化建設等措施,并在執行過程中根據國內市場情況動態調整;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以績效考核為抓手,強化激勵和約束機制;適時調整內部結構,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質競爭;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實行管理的精細化和標準化。
2.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體制與機制
為了實現創新戰略思路,中交集團初步形成了以《中交股份管理創新實施意見》為總綱,以《中交股份管理創新委員會管理辦法》、《中交股份專家委員會管理辦法》、《中交股份管理創新課題管理辦法》、《中交股份管理創新成果評審與獎勵辦法》為實施規范的管理創新制度體系框架。截至2009年12月底,中交股份總共發布了規章制度286篇。
中交集團通過管理制度建設,規范了母子公司體制和經營秩序,界定了相互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形成了涵蓋中交集團全部工作內容的統一綜合管理體系,全面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確保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與此同時,建立了針對公司領導、公司部門領導及下屬二級公司負責人的績效考核與薪酬分配體系,把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列入考核內容,通過強化激勵與約束機制,激發各級經營管理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形成良好的企業創新氛圍,有力地促進了不同部門和組織為貫徹落實共同的創新思路而共同努力。
3.建立和完善總體協調、三級聯動的研發支撐體系
中交集團科技研發體系構建的總體思路是:以企業的經濟效益為中心,立足于國內和國外兩大市場,著力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注重培育中交集團獨具特色的高端技術,使技術創新工作從經驗型向技術型轉變、從定性向定量轉變、從符合標準向有效實施轉變,實現管理工作標準化、規范化。
中交集團按照“以人為本、需求引導、綜合集成、整體提高、重點突破、支撐發展、強化創新、引領未來”的基本方針,制定了科技發展規劃,形成了“1個科技管理制度、5個企業內部制定并實施的企業技術標準、10個科技管理辦法”的科技管理制度體系,從而達到以技術創新引領企業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中交集團建立和完善了集團、局院廠和分公司三級科技研發系統,形成了“上下互動、三級聯動、結構合理、運轉高效”的技術創新體系。集團公司組織開展高端技術、行業領先技術,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行業和股份公司的重大關鍵科研攻關項目;負責行業特大和全局性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局院廠重點研究設計、施工等“四新項目”,即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結構的研究及影響公路建設、港口建設的關鍵技術,側重于應用。局院廠所屬公司及分院主要以工程為對象,以項目為載體,開展影響工程質量安全和提高效益的關鍵工藝的課題研究,短、快項目和技術革新項目研究。中交集團實行統一規劃、協調運作、分級管理、分級考核;分重點、分層次、分階段地開展綜合研究。截至2009年12月底,共建成了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4個省部級研發中心、5個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和6個博士后工作站的科技研發平臺。
中交集團及其所屬企業分別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同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長安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湖南大學、長沙理工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12所大學建立了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校企之間通過相互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等方式開展合作,同時,中交集團加大對產學研的經費支持力度,使支出經費達28587萬元,在研產學研合作項目34個。通過這些合作,使高校能夠利用企業的項目、資金、市場優勢,更使中交集團能夠利用高校的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既培育開發了中交集團獨具特色的核心技術,又培育了自己的高端技術和高技能人才,促進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009年,企業年度企業增加值為342億元,上繳稅費96億元。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為25.8億元,其中企業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總額達到22.5億元,研發經費強度為0.99%,年度企業新產品(工藝、服務)的銷售/營業收入393.7億元,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7.4%。主持承擔的國家863項目9項、國家支撐計劃9項、交通運輸部西部科技項目88項及上百項省部級科技項目。三年考核期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0項,省部級科技獎215項。僅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7項、詹天佑獎3項,獲專利授權123件,千名研發人員擁有的授權發明專利數為14.5個。
4.以知識產權支撐集團的持續發展
中交集團的知識產權戰略是:樹立全體員工的知識產權意識,在自主創新基礎上以知識產權支撐集團的持續發展,利用專利權的高度獨占性開拓、占領和控制市場,利用商標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把企業建成創新型的國際化知名公司。
中交集團成立了由總裁任組長,分管科技、法律、企業文化的副總裁為副組長,科技、法律、考核、人力資源及企業文化等部門負責人為組員的知識產權領導小組,全面協調知識產權工作。集團科技部負責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的開發管理、統計匯總等工作;企業文化部負責企業品牌標識的管理工作;法律部負責知識產權的訴訟等工作。
中交集團頒布實施了《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等制度,將申請和擁有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要求做到既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也要保護好自有知識產權,定期開展各級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使用的培訓活動。規定在技術合作協議中必須明確雙方知識產權的責權利界定,凡可能涉及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的合同,均要求明確保密條款及相應的違約責任。要求技術研發項目在立項前和驗收前,均要進行知識產權情況檢索、分析,在研發過程中注意及時進行專利申請、論文發表等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工作。要求出口單位的相關知識產權均要在海關備案。中交集團開發的“中交股份法律管理信息系統”,設置有“知識產權”模塊,可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查詢和法律咨詢服務。
中交集團2007年度獲授權專利64件,其中發明專利13件;2008年度獲授權專利77件,其中發明專利19件;2009年度獲授權專利123件,其中發明專利25件;實現連續三年專利數量高速增長。
5.全面實施“人才強企”戰略
中交集團全面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按照企業戰略規劃之《中交集團2007—2010年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以提高員工整體素質為目標,打造一支“總量增長適度、結構配置優化、素質提升較快、核心人才輩出”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中交集團注重企業品牌和企業文化對員工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開展優秀項目經理、優秀技術專家、優秀高技能人員等“三優人才”評選活動,并從中推薦院士、勘察設計大師和交通部十百千人才;讓“三優人才”擔任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研究課題負責人;大膽使用年輕技術人員參與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研究課題;通過考察交流、會議、論壇等形式提高相關人員的知名度,真誠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從外部引進鐵路建設、投資分析、國際項目管理等緊缺高級人才3000余人。建立“中交繼續教育學院”,實施深入系統的培訓,培訓覆蓋面不斷擴大。每年投入培訓經費超過1億元,培訓人數平均達5000人次。
截至2009年底,集團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級勘察設計大師1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57人,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0人,交通青年科技英才15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22人當選為交通部專家委員會委員。技能鑒定4000余人,非自航船員適任考證1660余人,公路“五大員”和鐵路“十一大員”取證20000余人,一級建造師等注冊類執業資格取證5000余人。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職工總數的63%。
6.創中國名牌、立世界品牌
中交集團品牌戰略的總體思路是:按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思路,結合中交集團經營業務優勢,瞄準創中國名牌、立世界品牌的目標,著力推進中交集團品牌體系建設。
中交集團在國際承包市場,繼續推進中國港灣(CHEC)、中國路橋(CRBC)和中交股份(CCCC)品牌建設,頒布實施了《中交股份企業標識管理制度》,堅持誠信經營、一諾千金、通過為社會和客戶提供優質、安全、低碳的產品,樹立企業良好的市場形象,保持并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勇于創新,在“高、新、特、難”工程中發揮骨干作用,推動科技進步,打造行業排頭兵形象,繼續保持并提高子公司振華重工(ZPMC)在國際港機重工領域的品牌影響力。
根據中交集團的經營實力和豐厚業績,著力打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的形象。制定實施了中交集團企業標識管理及實施系統,在廣大員工中深入開展相關教育,提高員工的主人翁意識。開展“用心澆注您的滿意”、接待客人“五個一”服務標準主題文化宣傳活動,改善與業主、監理及施工地區群眾的關系。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做好綠色施工,保護環境及扶貧濟困工作,贏得群眾贊許,提高企業的凝聚力。
通過全公司的共同努力,中交集團打造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交通建設”品牌,在國內港口航道具有領先優勢地位、是中國公路橋梁建設的王牌軍、中國鐵路和隧道建設的主力軍,子公司振華重工是最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
7.建設“勇于創新,領先世界”的企業文化
中交集團以“勇于創新,領先世界”作為創新文化的核心內涵。集團將創新文化的核心內容印刷在公司的文化手冊中。在實際工作中,著力推動全員創新、全面創新、持續創新。同時,集團在職工中廣泛開展“小發明、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小改造”等五小活動,定期舉辦職工技能大賽,開展“品牌工程、品牌員工”評選活動,形成全員創新的良好氛圍。
中交集團堅持以世界先進水平為目標,努力實現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取得了實效。如振華重工堅持自主創新,成功打造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名牌產品-ZPMC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國際市場占有率達75%。中交集團所屬設計院、工程局通力合作,建成了世界第一斜拉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中交集團疏浚企業獲得的兩項發明專利,國際領先水平的“智能化疏浚監控系統”,提高生產效率18%~36%。將創新理念引入企業規章制度,每年召開一次企業科技成果表彰會議,表揚先進,部署工作,逐漸成為工作慣例。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報紙開辟企業文化專版,重點宣傳公司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成果、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形成創新的良好輿論氛圍。
三、企業創新成效
創新型企業建設活動的展開促使中交集團的科技研發能力顯著提高,企業在國內的領先地位不斷加大,三年建成了4個國家級技術中心、11個省級技術中心、5個交通運輸部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建立了6個博士后工作站。
中交集團三年內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0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62項、魯班獎7項、國家優質工程獎14項,獲授權專利264項,其中發明專利57項。11個工程入選建國60周年全國百項經典工程。
創新型企業建設使中交集團的綜合實力顯著提高。2007—2009年三年考核期內,企業資產總額年均增長34%,年新簽合同額年均增長33%,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3%,利潤總額年均增長12%,呈現大幅度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創新建設使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斷顯現。中交集團為汶川地震災區捐款6000萬元,投入搶險人員1200多人、大型機械設備136臺(套),組建公路橋梁專家組提供現場技術支持。創造諸多世界“之最”工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上海洋山深水港,以及正在實施的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均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
結語
中交集團在創新型企業建設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分析其快速發展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管理體系和制度創新,剔除了人們思想中的條條框框,解放了管理者的思維模式,把創新的理念融入企業的各項工作中,使企業能夠按照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得到調整,不斷充實管理體系、完善管理制度,企業充滿了勃勃生機。二是創新型企業建設使中交集團的科技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僅在2010年在公示的國家科技進步獎達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已達60項以上。這些都使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為加快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和國際化進程奠定了基礎。三是人才管理體系的創新。中交集團重視行業領軍人才、高端技術和技能人才的培育,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專家傳幫帶制、人才培育選拔制、技術量化承包制、科研項目招投標制”,為各類人才的培養搭設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展現自我、體現價值的競爭平臺,促進了大批國內外高水平人才、高技能人才向中交集團的匯聚,培育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人才,中交集團在國內的人才優勢更明顯。四是創新文化建設提高了企業的凝聚力。中交集團在國慶60周年慶典上的文藝匯演展示了中交集團人的工作和生活,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員工熱情。中交集團正在向著建設國際一流企業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