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型企業案例(第五輯)
- 李新男 梅萌
- 6040字
- 2019-10-24 19:31:59
自主創新支撐傳統商貿企業轉型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案例
一、企業概況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化集團)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前身為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化集團主業分布在能源、農業、化工、地產、金融領域,是中國第四大國家石油公司、中國領先的農業投入品(化肥、農藥、種子)一體化經營企業和化工產品綜合服務商,并在高端商業地產和非銀行金融業務領域具有廣泛影響。中化集團是我國最早進入《財富》全球500強的企業之一,2010年第20次入圍,名列第203位。
中化集團在境內外設有200多家經營機構,控股“中化國際”(SH,600500)、“中化化肥”(HK,00297)、“方興地產”(HK,00817)、遠東宏信(HK,03360)等多家上市企業,并于2009年6月整體重組改制創立了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中化集團資產總額1716億元,營業總收入2430億元,利潤總額61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29萬元/人年。2009年年末從業人員45927人,其中科技人員2107人。
成立60年來,中化集團逐步由傳統國有外貿企業轉型發展為理念先進、管理科學、核心能力突出的新國企。在60年的發展進程中,中化集團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次創業”階段(1950—1998年),作為新中國第一家專業外貿公司,中化集團打破西方國家封鎖禁運,積極擴大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進口了大量國家急需的物資,同時通過擴大出口獲得大量外匯,為國家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次創業”階段(1998—2008年),中化集團在度過東南亞金融危機危機后,堅持實施戰略轉型、持續推進管理變革,迎來了十年的飛速發展;“第三次創業”階段(2008年至今),要在“第二次創業”的基礎上,再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利潤總額翻兩番,全面提升主營業務的產業地位和國際競爭力,構建精益管理的突出優勢,把中化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跨國企業集團。
二、企業主要創新活動
1.制定并實施“四位一體”創新戰略
1999年啟動戰略轉型和管理改善工程后,中化集團越來越意識到創新在企業轉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8年提出“四位一體”創新戰略,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及體制創新”四位一體的工作,強化產業鏈關鍵環節管理,提升技術研發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為落實創新戰略,首先,中化集團積極實施“12345”的產業服務戰略,即以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一個核心目標,堅持“內部管理和外部擴張”兩個根基,通過“創新、整合、并購、合作”四個主要途徑,著力增強各產業鏈“資源、技術、市場”三個關鍵環節,發展能源、農業、化工、金融、地產五大板塊業務。
其次,從企業文化建設、戰略規劃指引、組織體系保障等方面具體推進。第一,將創新納入中化集團“做人:誠信、合作、善于學習,做事:認真、創新、追求卓越”企業文化中,在企業內部形成“敢于變革、勇于開拓”的氛圍,使企業能不斷突破常規思維引進和創造新觀念、新機制、新技術、新業務。第二,通過三年規劃滾動修訂,滾動設定集團不同發展階段的創新目標及具體舉措,并通過每年滾動修訂集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及下屬企業三年規劃,以質詢、批復、績效考核等一系列機制流程予以落實。第三,通過科學的組織機構設置和制度體系建設來保證創新工作的實施效果,并根據內外部形勢持續調整組織機構、修訂制度(如成立專門的制度小組負責每年的制度修訂),保證組織體系與企業創新要求相適應。
2.管理創新支撐戰略轉型
第一,重新構建主營業務發展框架。1999年中化集團開始聚焦發展能源、農業、化工三大核心業務,圍繞主營業務先后組建五大經營中心(石油中心、化肥中心、化工品中心、國內經營中心、物業酒店中心),將保留下來的經營機構分別納入五大中心統一運營,其中石油、化肥、化工三大中心實行境內外一體化經營。經營中心對集團總部負責,接受集團總部的業績考核和統一管理;同時經營中心對所屬子公司實施戰略、預算、資金、評價、人力資源、風險管控等授權管理。經過多年努力,中化集團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肥、化工為主業,以上市公司、經營中心和全資、控股、參股企業為運營主體,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經營框架。
第二,完善管理體系,支撐企業戰略轉型。中化集團借鑒國際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探索建立了以“戰略規劃—經營計劃及預算—績效評價—人力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流程和運行機制;以風險管理為核心建立了前、中、后臺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的內控機制,又將風險管理工作從單純的信用風險向庫存風險、市場風險延伸,從單純的貿易風險向戰略風險、投資風險、研發風險延伸,進一步完善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實行財務集中管理,實現了境內外子公司資金的集中運作;建立了獨立的三級內部審計體系,并將審計重點從財務會計延伸到經營管理領域;引入平衡記分卡的基本思想,建立了一整套量化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每季度的績效評價實現對下屬企業經營發展的過程控制。
第三,于2008年全面實施精益管理,并將其作為中化“立司之本、治司之策”。一方面,中化集團圍繞“消除浪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標,深入挖掘成本費用控制的內在潛力,細化控制措施,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以精益管理的理念為指導,對標國際先進企業,強化管理、苦練內功,將精益的理念和思維滲透到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第四,進行科技管理制度的系統化建設。在集團層面,制定了涵蓋科技投入計劃項目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統計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科技獎勵等關鍵環節的一系列科技管理制度,明確集團科技管理規范;重點推進了下屬二級企業的科技管理制度建設,指導督促各二級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制修訂各項科技管理制度,規范科技管理。
第五,建立以集團科技發展規劃、重點單位專項科技規劃、科技重點議題及投入預算審核批復、經營單位實施科技規劃、集團組織跟蹤評價為主要環節的較為完善的科技規劃計劃預算流程,并將該流程納入了集團整體規劃計劃預算質詢體系;啟動集團科技投入計劃項目,建立以集團投入為牽引的科技投入運行機制,促進集團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長。自2008年開始,中化集團共啟動了三批集團科技投入計劃項目,累計投入資金1.64億元,雖然僅占集團科技投入很小一部分(10%左右),但引導作用明顯,極大提高了經營單位科技創新積極性,帶動了集團整體科技投入的較快增長。
3.兩級研發體系支撐企業轉型發展
中化集團按照“強化自主創新、實現重點突破、支撐戰略轉型”的總體思路,積極構建與中化集團“第三次創業”相適應的集團和經營單位兩級架構的研發管理體系。集團層面成立了科技委員會及勘探、石油、化肥、種子、農藥、氟化工、精細化工等七個專業委員會,經營單位層面均設立了科技管理機構,形成了科技委員會和專業委員會共同把關,集團、經營單位上下聯動的兩級科技管理架構。
積極構建多層次的技術創新組織體系。一是通過重組獲取整建制科研機構。2006年以來,在國資委支持下,中化集團相繼重組了沈陽化工研究院和中國種子集團公司,同時并購了浙江省石化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擁有了沈陽化工研究院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兩大整建制專業研究院,同時將業務領域延伸到種子產業,擁有了育種研發平臺與團隊。二是大力推動國家級研發平臺的建設。中化集團近年來不斷加大創新投入,重點推進了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農藥創制中心、1個國家安全評價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國家級研發平臺的建設。三是積極推進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組建,牽頭組建了染料、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參與了農藥、氟化工等聯盟的組建,通過聯盟平臺承擔了一批重大技術創新項目,為自身產業發展和行業的技術進步發揮積極作用。四是加大與各主營業務領域內知名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探索建立開放式的研發體系。中化集團積極推進了在化肥領域與袁隆平院士領導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轉基因育種領域與華中農業大學、在氟化工領域與中科院、在染料和新材料領域與英國利茲大學等的戰略合作。
2006—2009年,中化集團科技投入年均增幅達54%,四年累計科技投入達到13.8億元。2009年科技投入達4.8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0.2%,占生產企業銷售收入的3.7%,為2005年科技投入的5.7倍,為2001—2005年累計科技投入總額的1.8倍。
4.實施知識產權的集中管理
2009年,中化集團圍繞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的能力,制定了以“創新思路、整合資源、注重運用、強化管理”為核心的首個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突出了“兩個集中,一個延伸”。“兩個集中”指將商標、商號、專利等所有與知識產權相關的管理職能集中到集團公司,將商標、專利等的權屬集中到集團公司。“一個延伸”指將知識產權管理從結果管理向科技項目立項、研發過程控制等知識產權創造的前端延伸。
中化集團的知識產權工作組織體系分四級,公司副總裁及其領導的科技委員會為總部決策機構;集團日常管理機構為科技管理部;各主要業務板塊(事業部)設知識產權管理員;重要產品經營單位設知識產權聯絡員。目前,中化集團已形成了“事前有預案、事中有記錄,事后有文檔,日常有監管”的全程可追溯的知識產權管理流程。
中化集團建有《知識產權管理規定》、《項目管理辦法》、《科技獎勵管理辦法》和《成果管理辦法》等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重點二級企業根據需要也制定了相應管理制度。
2007—2009年,中化集團專利申請總量中發明專利占82%,2009年達到92%,遠高于中央企業平均值的51%。截至2009年底,中化集團累計有效專利達到241件,其中發明專利170件,千名研發人員擁有授權發明專利數達到174件。先后被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認定或推薦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單位”、“中國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十強企業”、“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單位”、“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示范創建單位”。
5.不斷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中化集團堅持“人才優先”、“人才領先”原則,不斷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引進方面,利用國家吸引海外高層次專業人才相關政策,劃撥專款多渠道引進生物技術、農藥研發、石油勘探等方面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十多人,并為引進人才專門制定“百日融入計劃”,建立中化集團高級專家系統,自2008年至今共聘任三批中化高級專家69名。
人才使用方面,通過評聘中化高級專家及人才成長“雙軌制”(即管理序列和專業技術序列的職業發展通道)等手段營造尊重科技人才的氛圍,發揮高級專家在投資并購、項目咨詢與決策、戰略規劃等工作中的作用。
人才培訓方面,建立并完善了分層級培訓體系,2008年以來通過選派科技骨干赴海外深造或項目鍛煉、與國內多所知名院校合作共建實驗室聯合培養創新人才、推動科技人才在公司內部流動等多種形式,加強了對科技人才的培養。
人才激勵方面,針對科技人才建立了中長期激勵及產業反哺科研機制(生產企業以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返給為其提供科研成果的科研機構),有力激發了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006—2009年集團科技人員實現了年均56%的快速增長。截至2009年底,集團科技人員達到2107人,占集團總人數約5%,其中從海外引進具有“千人計劃”水平的高科技人才10多名,另有5人已申報“千人計劃”。2009年科技人員中,中級以上職稱占46%,碩士以上學歷占20%,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8人。
6.構建全方位品牌保護體系
中化集團實施統一服務品牌下的多產品品牌戰略。以馳名服務商標“中化”、“SINOCHEM”及司徽為統一服務品牌,根據不同領域特點,打造以馳名產品商標“中化”為龍頭的多產品品牌體系。
以馳名服務商標“中化”、“SINOCHEM”為龍頭構建核心業務標識體系。目前已形成“中化化肥”、“中化橡膠”、“中化加油站”、“中化國際物流”、“中化石油倉儲”等核心業務品牌支撐的服務品牌架構。
實現品牌建設與業務發展相互支撐。如化肥領域,以馳名產品商標“中化”為龍頭構建多品牌體系,結合“美農”、“好苗子”、“秋壯”等自有品牌,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農藥領域,借船出海,通過品牌收購、獨家許可等方式取得孟山都“農達”等數十個品牌所有權或使用權,依靠品牌優勢占領海外市場,有效促進農藥分銷業務發展。
加強品牌保護,構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維權體系,靈活運用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等手段,阻止他人申請“中化認證”、“中化ZHONGHUA”等近百個商標;組織對假“農達”、“中化加油站”等打假,有效維護公司合法權益,得到政府主管部門和業內專家高度認可。
“中國中化”連續多年入圍世界品牌實驗室“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前十名,2010年品牌價值736億元。
7.“三個結合”推進創新文化建設
中化集團通過“三個結合”來具體貫徹其“創新,追求卓越;創業,創造價值”的企業創新文化。一是把企業創新文化同發展戰略相結合。中化集團提出的“第三次創業”戰略號召,明確將創新作為“12345”戰略中的“四個途徑”之一,將創新和創業的核心文化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中,成為推動企業改革創新的不竭動力。二是把企業創新文化同領導能力培養相結合。中化集團明確提出并貫徹領導干部“要做優秀的領導者,不做平庸的管理者”的文化理念。三是把企業創新文化同企業管理機制相結合。中化集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構建組織結構和高層決策體系,明確管理職責、權限和業績目標,推動了統一價值觀和追求卓越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傳播。
中化集團通過開展科技獎勵評審及舉辦創新論壇、創新論文評選、創新成果展示及“創新創效”主題實踐活動等,并通過勞動模范、優秀職工、青年崗位能手等評比,以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職工技術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
三、企業創新成效
自1999年提出轉型戰略以來,中化集團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戰略,推進市場化轉型,獲得了快速發展。2005年,提前3年實現了2004年初提出的“五年再造一個新中化”的財務目標;2009年公司利潤總額達到61億元,在1999年6.7億元的基礎上增長8倍,年均增長率達到25%,各項效率指標在國有企業中居于領先水平。自2004年國資委開展經營業績考核以來,連續6年被評為A級企業、兩個任期考核均獲“業績優秀企業”稱號的少數中央企業之一。在管理機制和內控體系建設方面成效顯著,標準普爾在2003年的評級報告中認為,中化集團的“風險管理和內控機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中化集團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新產品(工藝、服務)收入快速增長,2009年達到32億元,占生產企業銷售收入的24.6%。承擔國家項目及為行業服務能力不斷提高,2009年承擔國家課題36項,包括國家重大專項1項、“863”課題2項、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0項;為行業內企業開發和向行業內轉讓農藥、染料、氟化工、化工助劑、三廢處理等相關技術424項;積極參與制定國家標準31項、行業標準71項。專利擁有量大幅增加,2009年底累計有效專利241項,植物新品種權15項,每年均有10余項科技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
結語
中化集團以自主創新為引領,尋求重點突破,積極探索傳統國有商貿企業轉型發展之路。在企業轉型發展過程中,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和體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搭建起了一套支撐商貿企業轉型的創新管控體系,建立了以集團投入為牽引的科技投入運行機制和以創新理念為支撐的運營管理機制。目前,中化集團已經轉身為主業明確、重點突出、創新能力強勁的大型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