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中國出版業源遠流長,古今出版文獻浩如煙海,這是出版業給中華民族留下的精神思想寶庫。中國古代出版業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造紙和印刷術兩大發明對世界文明大發展貢獻卓著,加上不斷積累形成的獨特的版本文化散發出的魅力,使西方國家著名博物館對中國的文獻珍品非常重視,將多到數以千計的敦煌寫卷,少至片言只語的雕版印刷出版物,都視為瑰寶。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出版業迅速發展,成了國民經濟的重要門類,出版業傳承文明、傳播思想的功能被推到高峰。可以說,當時出版業是時代政治的感應器,出版界成為思想文化革命的先鋒和思想的直接策源地,這個時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無一不和出版業發生聯系。中國近現代的出版業包括出版成果,出版的組織方式、生產方式、經營模式、社會關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歷史面貌。當代中國的出版業更是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密切相關,出版業經歷了從出版事業到出版事業與出版產業并存的形態,出版業經營生產經歷著從傳統的出版模式到網絡化數字化時代多媒體出版的轉型,甚至有人直呼“紙質書進博物館”。傳統出版正像蝴蝶一樣蛻變,從二維書寫的呈現,進入全新的多媒體空間。有評論認為,這是出版業繼造紙術、活字印刷術之后的第三次“遷居”。隨著文化創意產業逐步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性支柱行業,出版業的產業地位、文化實力也隨之攀升。

中國浩瀚燦爛的出版歷史形成了不可忽視的出版文化財富,在人類文明發展歷史長河中是一份豐富的文化遺產。但中國至今沒有一個積累和展示出版業文化遺產的博物館,雖然1996年建成了中國印刷博物館,但出版業是由編輯、印刷、發行三個行業組成的文化產業鏈,印刷博物館只能反映出版業的部分文化遺產。多年以來,一些學者默默地辛勤耕耘于印刷史、出版史的研究,也積累了比較豐厚的出版印刷史料和史論成果,但是從文化遺產保護角度來梳理和認識中國出版業的發展歷程,探討如何積累、管理、保護和開發中國出版業文化遺產資源的學術研究,還少有人關注。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將出版博物館建設納入總署“十二五”規劃建設之中,“十三五”期間正在大力籌建。這是中國出版文化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一大指標。中國出版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有扎實的遺產保護基礎理論研究作為指導和依據,現實的行業實踐也需要長遠的思考和規劃,所以,開展本領域的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探索價值。

本書主體內容來自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立項號13BXW020,結項號20171041)的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研究內容主要是從文化遺產學角度梳理和認識中國出版業的文化遺產,探尋出版業的文化基因和傳承,從遺產保護的專業視角研究出版業中包括作者資源、編輯人與編輯活動、印刷業、出版物、書店、閱讀生態、圖書館等諸多環節領域的文化遺產甄別、積累、保護、開發利用等問題,構筑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框架體系,厘清出版文化遺產、出版文化遺產保護、出版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等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探討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博物館式管理的相關專業理論問題,力所能及地開展了出版業文化遺產資源調研和相關數據的收集,深入辨析中國印刷博物館、中國版本圖書館與中國出版博物館的關系,率先從理論上探討了籌建中的中國出版博物館的構成機理與定位、功能和發展目標。

按照原計劃設計思路,課題組圍繞下列專題分別進行了研究:

(1)出版業的文化基因與文化精髓探析。

(2)出版業文化遺產概念的內涵、外延及遺產體系。

(3)出版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判斷。

(4)出版業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梳理和價值評判。

(5)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專題領域里的理論與實踐(出版業相關領域的遺產保護概述、不同時期的出版文化遺產保護、珍稀文獻保護、古舊書店、國外的保護經驗與進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現狀)。

(6)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構建(出版業遺產資源主要網點的分布與調研、中國版本圖書館、中國印刷博物館、中國出版博物館三者之間內在的協調統籌與功能互動、出版博物館的機理與運行管理研究)。

(7)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技術問題、版本的文化遺產價值與版權信息。

(8)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大眾傳播與社會教育。

作為國內填補空白的探索式研究,致力于厘清基本概念、指標、體系等理論闡述與關注相關的實踐問題并分別提出對策,是關于中國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的主要任務。在理論探討上,按照國內外關于文化遺產的界定,我們將出版業文化遺產分成出版業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版業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包括出版業可移動文化遺產和出版業非可移動文化遺產。出版業可移動文化遺產包括在科學、歷史、藝術方面具有普遍的突出價值并能反映中國出版史實的各種珍稀出版物、各種有代表性載體的出版物及其衍生相關物品、手稿、檔案資料、印刷出版設備等物品;出版業非可移動文化遺產包括具有文物價值的反映出版業編、印、發各方面史實的建筑遺址、場所空間等,這是出版文化領域里物質文化層面的文化遺產。出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反映中國出版業編、印、發各領域歷史文化的傳統文化精神(包括印刷出版史上的口頭傳說、歷史名人記憶)、品牌形象、技術技藝等(如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出版業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層面的文化遺產。

關于出版業文化遺產概念的內涵表述和出版業文化遺產門類的體系構建,是本課題的創新性觀點及深入研究所持的基本出發點,相關主題的論述均采用此基本概念與定義。

關于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我們認為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措施層三級構成。首先要有目標層,即保護系統的價值追求和目標取向。其次是準則層,主要是由管理層面和技術層面構成,管理層面是一個國家政府從各級組織層面和各個保障辦法層面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綜合治理;技術層面就是通過利用和改進各種技術手段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從保障措施層上細分,管理層面包含組織、科研、專業教育、專業法、相關法、保護政策、社會意識、投入、保護信息等部分;技術層面包含預防、治理、修復等方法。

基本概念體系建立后,課題組圍繞對策研究目標,分別選取若干專題,圍繞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問題而進行了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的探討。這些專題分別稱為本書的各個章節。

本書的建樹主要體現在:首次在業界和學界提出關于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命題;首次建立關于出版業文化遺產及保護的理論基礎與理論框架體系;首次探討關于出版業可移動文化遺產的評判指標體系;首次探討出版博物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首次從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角度研究古舊書業與古舊書店;首次探討出版印刷業非遺的保護框架體系;首次從出版文化遺產視角探析版本的版權信息價值;首次探討中國現當代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

由于本書是國內首次開創性地開展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綜合性交叉研究,由于時間、精力、資源等諸多客觀條件限制以及個人學養能力不足的主觀因素限制,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深度上有所欠缺,對國外的相關資料和實際狀況了解不夠,相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有待于進一步展開。這些不足和欠缺有待于作者在后續研究中予以改進和彌補。

彭俊玲負責全書的框架體系設計及本書總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部分內容、第四章部分內容、第八章部分內容、第九章部分內容、第十章部分內容、第十一章部分內容的撰寫,并對全書進行統稿修訂。趙春英承擔第三章、第四章部分內容及第十三章部分內容的撰寫。沈世婧承擔第五章撰寫。李秀娜承擔第六章撰寫。曾輝承擔第七章撰寫。李德升承擔第八章部分內容撰寫。楊雯承擔第九章部分內容撰寫。尚瑩瑩承擔第十章部分內容撰寫。張雄剛承擔第十一章部分內容撰寫。谷子成承擔第十二章撰寫。王娟熔為第十章撰寫了部分資料。羅馬梵蒂岡圖書館東方文獻部的余東主任撰寫了關于意大利和梵蒂岡圖書文獻遺產保護的內容。

還要特別感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周耀林教授為本書提供指導咨詢,感謝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所章宏偉所長和中國印刷研究所張樹棟先生、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副教授范繼忠博士為本書提供指導幫助。感謝國家圖書館林世田研究館員的指導和幫助。

彭俊玲

2017年9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登县| 黔西县| 泰宁县| 新泰市| 桐庐县| 玛多县| 乌兰浩特市| 永吉县| 都兰县| 玉环县| 额敏县| 长丰县| 白朗县| 鞍山市| 隆德县| 洪泽县| 白城市| 曲阳县| 大埔区| 县级市| 万荣县| 道孚县| 太原市| 开鲁县| 舒城县| 金乡县| 铅山县| 张掖市| 巴马| 金昌市| 马公市| 玛纳斯县| 潜山县| 上高县| 曲阜市| 邵武市| 大石桥市| 萝北县| 宕昌县| 犍为县|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