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1)
-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方立天文集·第五卷)
- 方立天
- 5215字
- 2013-10-23 20:10:14
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形成中國佛教哲學,是近百年來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中印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印佛教哲學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如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地加以探討、闡明,實有其必要。下面試從文化發(fā)生學的角度,就中國佛教哲學的界說、中國佛教哲學形成的途徑和根源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中國佛教哲學的界說
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是東方文化史上的重大現(xiàn)象,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一頁。印度佛教代表著印度古代文明和精神價值,它與中國固的哲學風格、宗教觀念、價值取向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印度佛教哲學在與中國固有文化和哲學的相互碰撞、激蕩、沖突、融合中,逐步轉型,日趨中國化,形成了中國佛教哲學的新學說。這是古代東方中印兩大文明古國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系統(tǒng)交流,是兩種異質文化互相接觸、影響、作用的成功模式。印度佛教的傳入,給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帶來了新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中國佛教學者吸收印度佛教哲學的養(yǎng)料,適應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的需要,依據中國固有哲學智慧的方向、理路,創(chuàng)造出不同于印度的新的佛教哲學學說。中國佛教哲學不僅是隋唐哲學的重鎮(zhèn),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宋明哲學的發(fā)展,豐富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東亞佛教文化圈中,中國佛教哲學內容最豐富、最深刻,足以與印度佛教哲學相媲美。
中國佛教哲學是中國佛教學者闡發(fā)哲學思想,屬于中國哲學。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國佛教學者獨立闡發(fā)本無論、不真空論、神不滅論、佛性論、頓悟論等學說,構成了當時哲學思潮的重要內容。在隋唐時代形成的佛教宗派,如天臺、華嚴和禪諸宗的一系列哲學思想,更是一度成為時代哲學的主流。這些宗派哲學,不論其發(fā)展勢頭,還是思想規(guī)模、內涵深度都超過了當時的儒家和道家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中國古代思想主流不斷轉型,先后形成了先秦子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清代樸學。這些不同的學術形態(tài),都包含了哲學思想;這些哲學思想又反映了中國哲學史的演變過程,構成了中國哲學史的基本內容。如果無視魏晉至隋唐佛教哲學中國化的性質和地位,中國哲學史在隋唐時代幾乎就會出現(xiàn)斷層,難以說明當時哲學發(fā)展的實際情況。
中國佛教哲學是中國古代最龐大、最復雜的宗教哲學體系,它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形成的,是印度佛教與中國古代社會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中國歷代佛教學者雙向選擇和自我組織的結果,是他們的思想創(chuàng)造和智慧的結晶。中國佛教哲學既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又是佛教哲學的一部分,然而它既不同于中國固有哲學,也不是印度佛教哲學的翻版。
佛教是為中追求人生解脫而創(chuàng)立的宗教,佛教思想的總出發(fā)點和歸宿是為了成佛,達到解脫的境地。佛教哲學是為求得人生解脫所作的論證,是出世的哲學、超越的哲學,它著重論述人生的痛苦、現(xiàn)實的矛盾、世間的污穢,探討擺脫煩惱、排除苦難的途徑和方法,否定現(xiàn)實的人生和世界,追求永恒的、幸福的彼岸世界,或者說是理想的、自由的精神境界。一般說來,中國儒、道兩個系統(tǒng)的哲學家都肯定現(xiàn)實,認為現(xiàn)實是真實的,他們重視在現(xiàn)實世界和經驗生活中尋找精神家園,塑造理想人格。可見,佛教哲學和中國固有哲學在精神旨趣方面是有很大區(qū)別的。中國化的佛教哲學深受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甚至大量吸取儒、道兩家的哲學思想,表現(xiàn)為更加重視圓融、頓悟,強調返歸本性,主張在現(xiàn)實生活中求得精神解脫。印度佛教在修持上重視考察現(xiàn)實的心靈活動,重視漸悟,又強調超越現(xiàn)實的人生和世界,爭取在來世進入彼岸的佛國世界。這就表明,中國佛教哲學顯然是不同于中國的固有哲學,也不同于印度佛教哲學的一種相對獨立的哲學形態(tài)。
中國佛教哲學有其特定的對象和范圍。中國佛教哲學是整個佛教哲學的一個分支,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分支。研究中國佛教哲學的基本使命是,以歷代中國佛教學者與宗派的重要著作和哲學思想為對象,闡明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重要命題、基本內容、源流演變和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理論思維的經驗教訓。中國佛教哲學的構成,是以著名佛教學者個人思想,尤其是以宗派學說的形式出現(xiàn)的。隋唐時中國佛教形成了天臺、三論、唯識、華嚴、律、凈土、禪和密八宗,其中的天臺、三論、唯識、華嚴和禪五個宗派有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五個宗派中最富有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性、與印度佛教哲學距離較大的是天臺、華嚴和禪三個宗派。東晉南北朝的著名佛教學者和隋唐以來的天臺、華嚴和禪諸宗,是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其他一些佛教學者和宗派的具有鮮明中國色彩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中國佛教哲學的特定研究對象,決定了它與印度佛教哲學的區(qū)別,也決定了它與中國固有哲學的區(qū)別。
中國佛教哲學討論的重大哲學問題,構成了研究、論述中國佛教哲學的基本范圍。佛教是一種解脫論學說,著重闡明解脫人生苦難和成就佛果的根據、道路和方法,其中所包括的哲學思想是解脫論的理論基礎。中國佛教哲學學者也是圍繞追求人生解脫這個佛教主題,將印度佛教哲學理論與中國具體情況,尤其是與中國固有文化及其哲學相結合,闡發(fā)了一系列的哲學問題。第一是對人生主體的論述,第二是對人生所處環(huán)境的論述,第三是如何根據前面兩個問題的理論成果進行實踐、修行成佛的問題。以上三個問題也就是人生論、宇宙論和實踐論,它們構成了中國佛教哲學的體系框架。而每一個問題又包含了若干個不同側面、多重內容。人生論包括人生本原、因果、價值、形神、心性、佛性、道德倫理、理想境界等;宇宙論涉及結構論、現(xiàn)象論和本體論;實踐論則主要是修持的方法、方式、步驟、時間、直覺思維、真理論等問題。上述三個問題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對于這些問題加以厘別,只能是相對的,也是困難的。我們對中國佛教哲學問題加以分解,其主要目的只是為了論定中國佛教哲學的范圍和為敘述的方便而已。
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印度佛教哲學,沒有中國佛教哲學。其理由主要是,中國佛教的根本問題、運思方法都從印度來的,不是由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來的,中國固有文化和哲學對中國佛學沒有發(fā)生重大的影響,佛教并未因中國化而有所質變。中國佛學雖然是中國人的佛學,但其義理是純粹佛教的,只是印度佛學的繼續(xù)發(fā)展,而不是屬于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佛學。[解釋:參見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修訂版),序言,4~5頁,臺灣,學生書局,1989。]還有學者或許是傳統(tǒng)儒學的情結太深,甚至帶有以儒排佛的色彩,否定中國佛教哲學的存在和地位。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只看到中國佛學和印度佛學的聯(lián)系,而沒有看到兩者的巨大差別。我們說,正是在中國固有文化和哲學的強大影響力的作用下,印度佛學在中國傳傳過程中,在體用觀念、心性理論、倫理學說、修持方法和思維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的確發(fā)生了偏離,乃至發(fā)生性質的改變,有的甚至是與印度佛教教義完全相反的。這種情況分別在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和禪宗幾個中國化的宗派上有著程度不同的表現(xiàn)。我們認為,凡是中國佛教學者撰寫的與印度佛學完全相同的哲學內容,不應作為中國佛教哲學思想,而凡是與印度佛學內容不同的部分,包括繼承后的發(fā)展、發(fā)揮、改造,以及離開印度佛學的獨立創(chuàng)造,即印度佛學在中國的一切變異,都應視為中國佛教哲學。佛教在兩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主要形成了印度和中國兩大系,這是佛教界公認的事實。佛教哲學的中印兩大系的歷史存在,也得到越來越多的佛教研究學者的肯定。
中國佛教哲學形成的途徑
中國佛教哲學是怎樣形成的?是怎樣表現(xiàn)出自己的特殊精神面貌和中華民族哲學精神的?要了解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就要考察在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特定的媒介機制、接受機制和擴散機制,考察傳播者、接受者所采取的途徑和運用的方法,也就是要分析、總結佛教中國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在客觀條件的制約、決定下是如何接受,如何改造,又如何創(chuàng)造的。概括地說,中國佛教學者主要是通過編撰佛典、判教立宗而使佛教哲學中國化的,同時也和翻譯佛典、講習經義密切相關。因為只有經過譯經、講習,全面深入地了解佛教各種典籍,亦即經過消化、理解,才能有所開拓、創(chuàng)造,建立起中國的獨特的佛教哲學體系。從佛教中國化的艱難、復雜的歷程來看,翻譯經典、講習經義、編撰佛典和判教立宗,就是中國佛教哲學得以形成的基本途徑和基本方式。從這些途徑和方式中,我們可清楚地看到佛教哲學的創(chuàng)建者是怎樣以中華民族固有的思想為本位,去接受和改造印度佛教哲學思想,創(chuàng)立和構筑中國佛教哲學體系的。
一、翻譯經典
佛教經典的翻譯,長期以來成為中國佛教傳播運動中心事業(yè)。這是建設中國佛教的基礎工程,也是中國佛教哲學形成的一個特殊條件。它確定了中國佛教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也決定了中國佛教哲學的重要思想傾向。
佛教經典的翻譯,自漢以來,迄至宋代,前后長達千年之久。譯事先是以西域和印度的僧人為主。后來,中國僧人西行求法取經,回國后也從事翻譯,并逐漸成為譯經的主導力量。譯事極為嚴肅認真,有一整嚴格的程序。通常譯場設置譯官,分別擔任九職:譯主、證義、證文、書字梵學僧、筆受、綴文、證梵語(參譯)、刊定和潤文。由于翻譯難度很大,為了提高質量或是其他原因,有的佛經重譯多次。大量佛經被譯成極為優(yōu)雅的漢文,從而使佛教在中國文化系統(tǒng)中獲得了立足之地,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生了根,并轉化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
佛教經典的翻譯過程,也是佛教中某些思想中國化的過程。因為佛典的翻譯受到佛典傳入的特殊情況,如語文字的不同,譯者知識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差別等條件的制約,從而不僅導致了文字形式上的變化,而且也涉及某些思想內容的改變。
佛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約在公元1世紀前后傳入中國內地,其間相隔了五百多年。佛教不同教派的佛典又因種種不同的機緣,交相混雜傳入中國。這樣,佛典翻譯就反映不出佛學思想的演變軌跡,也增加了閱讀、理解和翻譯上的困難。同時也為翻譯時偏離印度佛教思想本義,滲入中國思想提供了契機。
佛教最初是經過西域地區(qū)傳入的。這些地方的胡語使印度佛教傳到西域就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再傳到中國漢語地區(qū),又發(fā)生進一步的變化。由于西域的胡語經典和后來直接從印度傳入的梵文經典在語言文字等方面與中國語言、文化和哲學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給翻譯帶來種種困難。早在東晉時代,當時著名的佛教領袖道安就在《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中,總結了翻譯佛典有“五失本三不易”[注釋:簡稱“五失三難”,詳見《大正藏》第55卷,52頁中、下。],即漢譯佛典有五種情況容易喪失本來原義,有三種不易翻譯的情況。“五失本”為:一是由于梵、漢文法不同,不得不使原文語詞顛倒,以符合漢語語法;二是原典的文體質樸,修辭語較少,而漢語則好文飾;三是原典常有重復相同的語句,不嫌其煩,漢譯則多刪去此類重復語句;四是有的原典經文中夾雜注解,漢譯則多刪去此類夾雜注解;五是原典在說完一事再接著敘說另一事時,常常重復前述文詞,漢譯則多略去重復的部分。“三不易”為:一是佛典系依當時印度的語言、風俗而立,而要適合后代的語言、時俗,就會給翻譯帶來困難;二是圣人(佛)與凡人本來就距離很大,在翻譯中,要使遠昔圣人的玄妙思想適合后世凡人的時俗,是很不容易的;三是佛典流傳久遠,后人若以平凡淺識從事翻譯,即使萬分謹慎,也難免有誤。道安總結的這八種情況,表明了佛典翻譯,尤其是早期翻譯失去印度佛典原義的必然性與嚴重性,揭示了在佛典翻譯中中外古今的矛盾,這種矛盾就決定了譯文內容必須作出適應當時中國語言與時俗的調整。這就給佛教中國化帶來了必要性與可能性。事實上,當時譯經者為了使中國人能夠看懂佛典,譯經時不得不采取中國固有的,尤其是道家、儒家和陰陽家的名詞、概念、術語,作出相應的翻譯,從而導致原義的某些變異。更有甚者,譯經者為了和中國儒家倫理道德相協(xié)調,常常通過選、刪、節(jié)、增等方法,對佛典描述的人際關系進行調整,尤其是刪去了論述父子、夫婦、主仆平等和性生活混亂的原文,從而背離了印度佛典的本義。
譯者的語言條件、知識結構和文化素質等主觀因素,對翻譯質量的高低具有決定意義。早期譯經以西域和印度僧人為主。西域和印度僧人多數不通或者半通漢語,譯經時,需有中國人襄助。這樣,語言文字的溝通問題,始終是困擾翻譯工作的一大難題。后來,中國僧人擔任主譯,他們一般都是漢梵兼通的,但精通梵語的程度畢竟有所不同,這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對原文的理解。同樣極為重要的是,參與譯事的中國僧人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質,在翻譯過程中也起了無形的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佛教知識分子,通常在皈依佛門以前,都受過儒學和道學的教育,有著固有文化的深刻影響,他們原有的傳統(tǒng)思想、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極大地左右著對外來佛教的理解和翻譯,以致有時導致了印度佛教哲學思想的某些根本性變化。
因翻譯而帶來的佛教哲學中國化的典型例子之一,就是呂澂先生列舉的對“如性”概念的翻譯。這個例子突出地反映了中國固有的哲學術語、思想方法和世界觀對印度佛教哲學觀念的理解和改造。這個概念十分重要且不易把握,特引說于此。呂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