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緒論(3)

(5)探索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規律。中國佛教思想有其內在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國佛教的重大哲學問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其獨自的特點。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中不同階段的哲學思想演變、重大哲學問題的理論創見,以及佛教哲學思潮的發展趨勢等,有助于揭示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前進過程和嬗變規律,也有助于了解中國佛教信徒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理論興趣和宗教訴求。

(6)總結中國佛教哲學理論思維成果。中國佛教學者在構筑中國哲學理論體系時,是如何把宗教實踐的經驗提升為理論認識的,是如何提出概念與運用概念的,是如何把看法、觀念進行邏輯組織并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形成為原理的,對這其間豐富的經驗教訓進行恰當的總結是富有哲學價值與理論意義的。

(7)比較研究對于把握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特色有著重要的意義。探索中國佛教哲學與印度佛教哲學以及與中國儒、道哲學的聯系和區別,從而凸現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特色與異彩,既是研究中國佛教哲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研究中國佛教哲學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8)闡發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價值與意義。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佛教哲學思想也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總結,包含了維護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智慧結晶。為了緩和、化解人類社會的三大基本矛盾——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充分闡發、彰顯中國佛教哲學的道德修持、心理調適、社會穩定和環境保護等功能,顯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體裁與結構

本書采用問題解析體來展現中國佛教哲學的內容,也就是以問題為綱來敘述中國佛教哲學各個方面的重要問題,分析、闡明哲學問題的基本涵義及其源流演變。

本書所選的中國佛教哲學問題,既是歷來中國佛教學者所關注的富有哲學、理論思維意義的重大問題,也是現代人所觀注的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重大問題。依此標準,中國佛教哲學問題大體分屬于人生論、宇宙論和實踐論三大方面,其中人生論和實踐論是中國佛教哲學的主要部分,而二者相較,人生論又是中國佛教哲學的基礎部分,實踐論則是中國佛教哲學最富創造性的部分。這兩部分內涵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其意義不能低估。

以人生論來說,中國佛教人生哲學思想包含了十分廣泛的內容:人的構成、人的本質、人的本原、人的本性、人的定位、人生價值、人生法則、人生感悟、人生理想(境界)和人生修持等,這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對這些問題,中國佛教學者都有所論述,其中尤以人生因果報應法則問題,人的形神關系問題,人生成佛的理想問題,人修行成佛的根據即人的心性、本性問題,以及修行成佛的途徑、方法問題,闡述和爭論最多,內容也最為豐富。緣此,本書人生論部分所要著重論述的是中國佛教學者關于果報法則、形神關系、人生理想、心性學說和修持方法等多方面的問題。

關于人生論,中國佛教主流學者論述最多的是人的成佛根據或本原問題,并把這種根據或本原歸結為人的心性、本性,認為提升、回歸、呈現、顯示本心、本性,是修行成佛的根本途徑。據此,我們又把心性論從人生論中分列出來,并以較大篇幅展開論述。其中,在簡述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和綜述中國佛教心性論哲學范疇后,接著論述了南北朝時期三大心性論思潮,隋唐時代以來天臺、華嚴、三論、唯識、密諸宗的心性論,而對禪宗更是分為六章論述能前、慧能,以及荷澤、石頭、洪州、臨濟四宗的心性思想,最后設兩章專論佛與儒、佛與道在心性思想上的互動。心性論是中國佛教哲學的重點內容之一,了解中國佛教的心性思想也就把握了中國佛教哲學的中心一環。

中國歷代佛教學者都十分重視探尋解脫的途徑和總結設計周密的實踐方法,并與其他實踐思想共同形成了一套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實踐哲學。據此,我們也把人生修持實踐的方法與思想從人生論中分列出來,歸入實踐論,并以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為綱,從倫理實踐、禪法修持和智慧修學三個方面展開論述。重點是探討和分析倫理道德實踐的方式與方法,直覺思維的內容與特點,言詮與體悟、理性與信仰、體驗與知解等關系,以及真理的層次性與實踐性、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等問題。由于實踐論論及對宇宙萬物的現象與本質的看法,因此置于宇宙論之后。

全書設若干專題分述中國佛教哲學的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四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對中國佛教哲學重要問題的論述,以求比較清楚地闡明某一哲學問題的濫觴、爭論、演變與發展的歷史過程,比較明確地顯示某一哲學問題的若干觀點之間的肯定、否定與否定之否定的互動進程,以期準確地揭示某一哲學問題的若干思想軌跡與發展規律。我們想,這種體裁不僅易于體現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也比較有利于人們對中國佛教哲學思想重要問題的了解和把握。

全書共設五編,下分三十二章。

中國佛教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為便于對中國佛教哲學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我們設總論為第一編,對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歷史演變和思想體系,分別作了簡要的論述。中國佛教哲學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人生的解脫,也就是以超脫煩惱痛苦,超越生死流轉為終極歸宿。中國佛教主流派別認為,人的清靜、覺悟、本性是人生解脫的根源,對心性問題的論述也相應地成為了中國佛教哲學的重點內容。這樣,我們在設人生論為第二編后,又特設心性論為第三編。人是廣袤宇宙中的一類生命體,與宇宙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如何面對宇宙、認識宇宙,在佛教看來,這對人生的解脫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我們把中國佛教學者對宇宙的看法,歸結到第四編宇宙論中來論述。佛教是重實踐的宗教,對人生、宇宙的探究,歸根到底是為了修持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地提高覺悟,成就成果。因此我們設立了第五編,把中國佛教學者對修持實踐的大量論述,歸屬于實踐論,從哲學理論思維角度加以論述。

每編設章的多寡,主要是根據中國佛教學者的有關論述內容而定,編內各章排列的先后,則主要是結合邏輯與歷史兩方面來確定。比如,中國佛教的宇宙論編的四章,先后為宇宙結構論、理象論和本體論(上、下),大體上反映了中國佛教學者對宇宙認識的不斷深化過程,比較符合人們認識的發展規律,而且也與中國佛教哲學發展史相一致。又如,中國佛教實踐論編的六章,先后為倫理觀、禪修論(上、下)、直覺論、語言觀和真理觀,這是基于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的總框架而排定的。禪修論、直覺論、語言觀和真理觀數章實屬同一問題,直覺論、語言觀和真理觀基本上都可歸入禪修論,而禪修論、語言觀和真理觀,從實質上來說,又可歸入直覺論,考慮到各章篇幅的相對平衡,特予分別單獨論列。

至于章內各節的設置、結構和組織,則根據不同哲學專題的內容和特點而定。全書約三分之二章,是按某一哲學問題的特定思想觀點的歷史演變來分節敘述;約三分之一章,則由于分別是概述、綜論、體系剖析、專題評論、思想比較的專題,因此以邏輯要求為主,同時也盡量結合歷史順序的要求來排列節序。

這里還要順便講一下書名問題。在中國佛教哲學史上,佛教學者對成佛根據的心性問題和如何修持成佛的途徑、方法問題,著力最勤,闡發最多。相應地,在中國佛教哲學思想中,最富創新、最富特色的也是心性論和實踐論,此兩論成了本書兩個重點。中國佛教實踐論的本質是直覺論,直覺論典型地反映了中國佛教學者銳利、獨特的思維方式。由此也可說,心性與直覺是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兩大要點。但是,中國佛教哲學思想是一個整體,心性論、實踐論、實踐論與人生論以及與宇宙論的思想,都彼此相待相滲而融聚成恢宏龐大的哲學體系。為全面彰顯中國佛教哲學體系的思想內容,本書定名為《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蕲春县| 乐平市| 潜江市| 子洲县| 子洲县| 孙吴县| 大邑县| 定南县| 龙口市| 双江| 萍乡市| 安吉县| 江口县| 庆云县| 如皋市| 顺义区| 苏尼特右旗| 蒙阴县| 阿坝县| 灵台县| 赤峰市| 定州市| 开原市| 阿拉善左旗| 彭阳县| 甘孜| 道孚县| 松江区| 浦东新区| 萍乡市| 黔西| 荥阳市| 五寨县| 乌鲁木齐市| 教育| 永州市| 磐安县| 肃南| 诏安县| 偏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