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投資原則篇
- (美)杰里米·米勒
- 1485字
- 2019-01-24 09:57:19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基本原則
開始學習智慧投資基礎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巴菲特指導思想的基本宗旨,即短期來看,市場確實會不時出現混亂,產生非理性的波動;但長期來看,證券的市場定價符合其自身潛在價值。這一思想被格雷厄姆的學生廣泛傳播。
格雷厄姆這一看似矛盾的思想被當作一種教學理論,貫穿于巴菲特的信件中,因為它明確了投資者所追逐的目標——基于良好的因果邏輯關系推理及與其相匹配的理性合理的商業分析,遴選出潛在回報率最高且相對風險最低的證券,這才是長期投資者的策略。投機者則截然不同,他們要么通過預測其他投資者的買賣行為進行投機而獲取收益,要么通過推測油價或利率等基本面的短期波動而獲取收益。因而我們說投資者是來做生意的,而投機者是來賭博的。
投資者基本會把短期內股票價格的漲跌看作隨機波動,而這種波動大部分是微不足道的。同時,由于這種波動是隨機的,沒人能系統化地預測這種趨勢。觀測短期波動與投資根本無關。
然而,從長期來看,市場將趨于理性,并且最大限度地將公司的經濟狀況反映到其股價上。明白這一點,投資者就會將關注點放在可靠的長期商業分析和穩健的推理上——這正是我們在較長時間后獲取超額收益所依靠的力量。
這一重要基本原則由本杰明·格雷厄姆直接提出,作為巴菲特的老師、前任雇主和他心目中的英雄,格雷厄姆實證性地提出了證券分析法。格雷厄姆具有革命精神,因身為華爾街的領軍人物而廣為人知,他率先將那些看上去類似暗黑藝術的東西變成一項真正的職業。一接觸格雷厄姆的想法,巴菲特就著了迷,以至他給自己的兒子(即將就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下一屆非執行董事長)取名為霍華德·格雷厄姆·巴菲特。掌握巴菲特從合伙關系開始那幾年一直到現在所形成的投資原則,需要對格雷厄姆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影響擁有透徹的理解。
1950年,巴菲特19歲,提前一年從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畢業。而后他申請了哈佛商學院,卻被告知如果幾年后再申請他被錄取的可能性更大。被哈佛拒絕成了他經歷過的最幸運的事情之一。
因為他隨后開始查看其他商學院,看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宣傳手冊。看小冊子時,巴菲特發現他最愛的那本《聰明的投資者》一書的作者不但健在,而且還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他立即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幾周后(巴菲特是8月份申請的),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沒過多久他就成為格雷厄姆門下的得意弟子。大家可以想象這兩人之間動態的思維碰撞的情形。格雷厄姆為巴菲特的思想智慧奠基,而巴菲特作為班里唯一一個得到A+的學生,拾起了格雷厄姆正在放下的東西。
畢業后,巴菲特迫切希望在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工作,但是,就像他后來的自嘲——盡管他要求義務工作,但是因為自己被“高估”還是沒能得到這份工作。而他沒得到這份工作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是為數不多的一家猶太人掌權的投資公司。巴菲特在其他地方仍然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但是其他那些夠格的猶太人如果不被格雷厄姆接收很可能面臨失業。
失望之余,巴菲特返回奧馬哈,和父親一起從事證券經紀人的業務,但他一直懷揣著和格雷厄姆共事的想法。連續三年,巴菲特一直給格雷厄姆寫信并分享關于股票的看法,他的導師終于緩和了態度,于1954年邀請他回到紐約。在他進入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后一年,格雷厄姆決定退休,而巴菲特也沒在公司留很久。
這時的巴菲特25歲,他又一次回到了奧馬哈,但是這回他沒有再次跟隨父親從事股票經紀人的老本行。這一次,他沒有再聽從格雷厄姆或是父親的建議,而是自己開始了合伙投資的事業。他的合伙投資公司以格雷厄姆已有的組織結構為藍本,并且主要借鑒了其投資原則。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一直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直到格雷厄姆于197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