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不羈少年

十歲的詩才神童

前文已述,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王陽明的父親龍山公考中狀元后,被立即任命為翰林院修撰,當時王陽明年僅十歲。

明朝翰林院內的職務有好幾類,修撰只是其一。這一職務相當于天子的顧問或秘書,不直接參與政治。只有狀元才有資格被授予這一要職。可以說當年龍山公獲得這一職位是非常榮耀的。

龍山公成為翰林院修撰之后,日益思念尚在家中的老父竹軒翁,希望把父親接到京城來,安享晚年。翌年,成化十八年,竹軒翁和十一歲的小孫子王陽明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前文已述,王陽明五歲時就顯露出神童的潛質,當時竹軒翁在一旁讀書,聽完他便能立刻背誦出來。赴京途中,竹軒翁順便游覽了江蘇鎮江的金山寺。鎮江位于長江南岸,和揚州隔江相望,自古以來就是觀景覽勝之佳所。

竹軒翁在金山寺設賞月之宴,招待賓朋,觥籌交錯間,陶然而醉。竹軒翁詩興大發,但一時無應景的佳句,這時陽明對他說:“祖父,給我筆。”

竹軒翁非常驚訝,問他:“孺子亦能賦耶?”

王陽明立即作詩一首:“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頓時,四座皆驚,眾人嘖嘖稱奇。有人想再試一試王陽明的詩才,又以“蔽月山房”為題,令其吟詩一首。陽明不假思索,隨即應口誦道:“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兩首詩都顯得過于外露,缺乏古意——中國詩歌和繪畫講究一個“藏”字,所以會刻意避免過于外露——所以不能算作佳作,但對于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來說,已實屬不易。

前一首詩的大意是:“微醉之際,披著月光倚在妙高臺上遠眺伸入江水中的金山,這時的金山看起來僅有拳頭般大小。遠處傳來清幽的簫聲,山洞里的龍也許已經睡了吧!”最后一句“玉簫吹徹洞龍眠”描述了一種仙境般的清幽境地。

后一首詩的幻想更為奇妙,似乎預示著王陽明終將成為一位大哲人。在這首詩中,山和月因為觀賞者心境的不同而呈現出大小之別,詩歌的境界也超越了世俗,達到悟道之人的水平,充滿禪詩的意趣。

以上的解釋都是后人所為,當時十一歲的王陽明未必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但我們可以據此推斷出王陽明在少時就具備了洞察萬物的慧根。山和月的對照,大和小的對比,少年時代的王陽明似乎已參透了《莊子·齊物論》中的理論。

聽完王陽明的《蔽月山房》,四座賓朋更是驚嘆,他們對竹軒翁說:“令孫聲口,俱不落凡。想他日定當以文章名天下。”

王陽明聽罷,反駁說:“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小小孩童竟有如此認識,大家都贊嘆不已。

據傳,王陽明幼時沉迷于象棋,并因此而耽誤學業,父親龍山公震怒,將棋子全都扔進了河里。王陽明為此還特意作詩一首:“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這首詩后來被收錄到清人撰寫的《堅瓠集》中。(見東正堂《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四《年譜一》)

因為沉迷象棋,遭父親斥罵,就能作出如此詩歌,真乃天才也。后來,王陽明被貶謫到龍場之后,作過名叫《曉霽用前韻書懷二首》(《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九)的詩,其中有一句是:“謾有虛名擬八叉。”

“八叉”是取自“八叉手”的典故。據說晚唐詩人溫庭筠叉八次手,就能作詩一首,后來借指才思敏捷、立即成詩之人。上面這句詩是王陽明對別人評價自己是“八叉詩才”的批評。

天下第一等人

十二歲時,王陽明遵照父命,在京城入私塾讀書。王陽明生來豪放,不愿被規矩拘束,所以經常偷偷跑出來,和外面的小朋友們玩“戰爭游戲”。王陽明自制了大大小小的旗子,讓小伙伴們舉著,侍立在四周,他是大將,坐在中間,指揮著大家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就跟排兵布陣一樣。

父親龍山公獲悉之后,怒斥他道:“吾家世以讀書顯,安用是為?”

王陽明問:“讀書有何用處?”

龍山公道:“讀書則為大官。如汝父中狀元,皆讀書力也。”

王陽明問:“父中狀元,子孫世代還是狀元否?”

龍山公道:“止我一世耳。汝若要中狀元,還是去勤讀。”

王陽明笑道:“只一代,雖狀元不為稀罕。”

龍山公聽罷,更加感到憤怒,把他痛打了一頓。龍山公擔心王陽明的豪放不羈,但王陽明的祖父竹軒公毫不在意,他覺得王陽明將來肯定會成為一個大人物。

有一次,王陽明問私塾先生:“天下何事為第一等人?”

塾師道:“嵬科高第,顯親揚名如尊公,乃第一等人也。”

王陽明吟道:“嵬科高第時時有,豈是人間第一流?”

塾師問道:“據孺子之見,以何事為第一?”

王陽明答道:“惟為圣賢方是第一。”

龍山公聞之笑道:“孺子之志何其奢也。”

孔子曾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篇》)但是,宋代以后的一些學者,他們做學問不是為了科舉考試,而是為了成為圣賢。

自漢至唐,儒生做學問都是為了科舉考試,為了加官晉爵。但到了宋代,出現了一些儒生,例如程明道(程顥)等人,他們從過去的弊病中解脫出來,強調做學問不是為了科舉考試,而是為了成為圣人。其實,這才是“孔孟之教”的根本,是最崇高的精神。

漢代以來,人們卻忘卻了這一根本,把科舉考試、加官晉爵當作自己做學問的目的。王陽明的塾師也是這么想的,并且把這一錯誤的看法傳給了自己的學生。王陽明當時雖然年少,卻一語道出了圣學的真諦。但當時的王陽明并不清楚這句話會給他以后的人生帶來多大的影響!

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有一天,王陽明去市場上游逛,看到有人賣麻雀,他非常喜歡,就想要一只,但沒帶錢,那人無論如何也不肯給他,最后二人就爭吵起來。

恰在這時,有一個人稱“麻衣神相”的道士從王陽明的身邊走過。道士看到陽明的面相之后非常驚訝,對眾人說:“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于是出錢買下麻雀,送給王陽明,并且摸著小陽明的臉說:“吾為爾相,后須憶吾言:須拂領,其時入圣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圣胎。須至下丹田,其時圣果圓。”接著又囑咐他自重自愛:“孺子當讀書自愛。吾所言將來以有應驗。”

王陽明受道士的感化,從此潛心讀書,心無雜念,學問日進。

巧用智謀懲戒繼母

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鄭氏去世,他悲痛異常,但是與朱熹相比,王陽明要幸福得多。朱熹十四歲喪父,由父親的好友撫養成人,而王陽明至少還有父親和祖父,而且父親的地位還非常顯赫。

父親龍山公有一愛妾,在鄭氏去世之后升為正室。但這位繼母對王陽明不太好,王陽明心中也一直很不舒服。

一天,王陽明去街上游玩,見到一個人在賣鸮鳥,就立刻出錢買了一只,然后來到巫婆的住處,給了她五錢銀子,告訴巫婆過會兒見到繼母要如此這般說。叮囑完畢,王陽明就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回家了。他偷偷走進繼母的臥室,把鸮鳥藏在被子底下。

繼母回到臥室,一掀開被子,突然從中飛出一只鸮鳥,鸮鳥在屋子里亂飛,還發出陣陣怪聲。這下可把繼母給嚇壞了,她趕緊打開窗子,把鸮鳥趕了出去。

在民間,野鳥入室是不祥的征兆,更何況還是一只發出怪聲的鸮鳥,那真的是太不吉利了。繼母尋思,這只鸮鳥是怎么進到自己的被子里的?屋里掛著窗簾,錦被也非常厚重,鸮鳥根本不可能鉆進去。繼母越想越覺得害怕。

王陽明聽到繼母發出驚叫聲,佯裝什么都不知道,進屋詢問原因。

繼母向他詳述了這一怪事,陽明聽罷,說:“何不召巫者詢之?”

繼母立刻派人找來巫婆。

巫婆一進門就嚷嚷道:“家有怪氣。”然后又盯著王陽明的繼母看了一會兒,說:“夫人氣色不佳,當有大災晦至矣。”

繼母將被子中飛出鸮鳥一事告知巫婆。巫婆聽后對她說:“老婦當問諸家神。”

于是點好香燭,讓繼母跪拜諸神。儀式結束后,巫婆又假托王陽明生母的亡靈附體,警告繼母說:“汝待我兒無禮。吾訴于天曹,將取汝命。適怪鳥即我所化也。”

繼母信以為真,跪拜無數,認罪懺悔,并且表示:“此后再不敢。”

過了好長時間,王陽明生母的“亡靈”才離去。巫婆蘇醒后又說:“適見先夫人,意色甚怒,將托怪鳥啄爾生魂,幸夫人許以改過,方才升屋檐而去。”

此事過后,繼母對王陽明的態度大有好轉,不敢再無禮。

雖然以上所述未必為真,卻顯示了王陽明從小就善于運用權謀術策。正是因為如此,他日后才能從刺客手中死里逃生,才能平定長年作亂的賊寇,并神速果敢地平定了宸濠的叛亂,完成救國之大業。

但是,如果王陽明對于繼母的所作所為是真的話,那么此舉就完全有別于其祖先王祥、王覽的孝行。前文已述,王祥、王覽的孝行是世間的典范,而王陽明則是用權謀術策懲戒自己的繼母,并最終助其向善,二者之間存在著根本差別。

后世有人指責王陽明善權謀,認為陽明學充滿了權術和霸術,但那都是王陽明少年時期的所作所為,暫且不論他使用的手段,單從最終促使繼母悔悟這一點來看,就不應該對王陽明橫加指責。

懷抱經略之志

仰慕伏波將軍

成化二十一年(1485),王陽明十四歲,開始學習弓馬之術,研讀《六韜》《三略》等兵法書籍。他認為儒生的最大缺點就是不懂兵法。雖然孔子曾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但當世的儒生僅僅是巧于章句,平時只關注科舉及第和榮華富貴。儒生做文章粉飾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無策,實乃儒生之恥。

翌年,王陽明十五歲,和父親同游居庸關。王陽明懷抱經略北地之志,對諸夷狄的種類及其村落進行調查,傾聽針對夷狄的防御對策,認為應該采取措施趕走夷狄的騎兵,阻止他們進一步南侵。

一日,王陽明夢見自己拜謁伏波祠,還賦詩一首,據此也可以看出王陽明當時的志向。

伏波將軍馬援(前14—49),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名將。馬援最初在北方以畜牧為業,王莽朝時出仕為官。后來追隨光武帝,因討伐羌族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

此后馬援又屢立戰功,先后平定交趾叛亂,征討匈奴和烏桓,討伐南方武陵郡玉溪蠻暴動等。老年時,再次出兵匈奴,最終病死疆場。馬援深得光武帝的信任,并將皇帝的威儀傳及諸夷,是一位彪炳史冊的大將軍。正因為有光武帝這樣的明君,才會出現馬援這樣的大將軍。

武陵蠻夷暴動之時,馬援已年過六旬。他上書光武帝,要求親自帶兵出征。光武帝考慮其年事已高,沒有應允。馬援立即在光武帝面前披掛整齊,上馬馳騁,環視四方,以夸示自己體力尚好。光武帝笑著說:“矍鑠哉是翁也。”于是派馬援率領大軍前往征剿。

馬援曾說:“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并申明壯志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以社稷為重,不顧己身,不追求功名利祿,實乃東漢之一大豪雄。他對自家子弟的言行也非常用心地進行教誨。他南征交趾時,在前線聽說侄兒們到處亂發議論,譏諷別人,而且與一些輕狂不羈的人物結交往來,便立即寫信勸誡他們: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馬援的忠誠和人品令少年王陽明推崇備至。

王陽明在夢中所作之詩《夢中絕句》,收錄于《兩廣詩》二十一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中。

伏波祠位于廣西橫縣東部的烏蠻灘(邕江支流)上游。嘉靖六年(1527),王陽明五十六歲,受朝廷之命前往廣西思恩和田州平定叛亂。歸鄉途中,王陽明拜謁了伏波祠,并作詩兩首,題曰《謁伏波祠》。當時,他想起了四十多年前,自己十五歲時在夢中所作的絕句,還特意為《夢中絕句》作了序:“此予十五歲時夢中所作。今拜伏波祠下,宛如夢中。茲行殆有不偶然者,因識其事于此。”

王陽明十五歲時作的這首詩,似乎預言了他晚年平定思恩和田州叛亂之事。

《夢中絕句》這樣寫道:“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鬃毛皤。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卷甲歸來”是指馬援平定交趾叛亂后勝利歸來。當時,馬援在邊境立了一根銅柱,上面題了六個字。據東正堂考證,這六個字應該是“銅柱折,交趾滅”(《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四《年譜一》)。《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的安南部分記載了馬援的誓文,其中就有這六個字。

王陽明在《夢中絕句》中表現了他的英雄氣概,年僅十五歲就能寫出如此高風亮節的詩,真讓人驚嘆。陽明在少年時代創作的詩歌雖然無法與他二十多歲時“以心入文”的詩歌相比,卻充滿了奇趣、理性和個性,應該說這是他少年時代詩歌的一大特色。

經略四方的志向

明朝中葉以后,大明王朝內憂外患。王陽明十二歲時,韃靼侵入大同,明軍戰敗。

據《王文成公全書》中的《陽明先生年譜》和《陽明先生行狀》記載,王陽明十五歲時,各地或洪水泛濫,或旱災頻發,盜賊乘機作亂。石英和王勇在京城周邊肆意掠奪,陜西的石和尚和劉千斤也發動叛亂,攻城略地,搶奪府銀,官軍對此束手無策。內憂外患令王陽明的憂國之情頓生,他打算直接向皇帝上書,陳述對策。

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當時王陽明對龍山公說:“欲以諸生上書請效終軍故事,愿得壯卒萬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內。”

龍山公聽罷,驚訝道:“汝病狂耶!書生妄言取死耳。”

從此,王陽明不敢再言及此事,開始專心致志做學問。

王陽明所言及的“終軍故事”是何典故呢?終軍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名侍臣,博聞多識,文采飛揚,官至諫議大夫,后來主動請纓,去勸說南越王歸順漢朝。南越王表示愿意歸順,但是南越的大臣極力反對,他們發兵攻打南越王和漢使者,終軍亦被殺害,時年二十余歲。

終軍少年時就胸懷大志,赴長安進入函谷關時,關史給終軍“繻”,即如今的通行證,以帛制之,上面寫字,分做兩半,出入合符,方能通行。終軍說:“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關何用此物?”說完便棄繻而去,即“終軍棄繻”。

雖然受到龍山公的訓誡之后,王陽明放棄了上書的想法,但他效仿終軍的志向非常難得。

在此需要解釋一下,《王文成公全書》中的《陽明先生年譜》和《陽明先生行狀》中關于石英、王勇、石和尚和劉千斤的記載存在紕繆。這些人物的事跡其實都發生在王陽明出生之前,后世的一些學者對此專門做過考證。

毛奇齡在《王文成傳本》上卷中說:“石和尚、劉千斤在成化二年作亂,越一年遂平。又越五年至八年而公始生,是作疏討賊皆公前世事也。”

此外,《明通鑒》卷三十中也有關于這一叛亂的詳細記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 莲花县| 富锦市| 东明县| 宜都市| 广丰县| 云浮市| 称多县| 芜湖市| 兰溪市| 永善县| 阜新| 安丘市| 通州市| 赫章县| 乌拉特中旗| 额尔古纳市| 伊春市| 齐齐哈尔市| 广宁县| 宝鸡市| 石狮市| 巴马| 图木舒克市| 永登县| 彰化县| 林口县| 沅陵县| 瓦房店市| 贞丰县| 都匀市| 西充县| 南溪县| 定远县| 抚顺县| 台中县| 永胜县| 美姑县| 汝南县| 精河县|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