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總敘

  • 弟子規全評
  • 宋娜燕飛編著
  • 7579字
  • 2018-12-27 11:20:20

《弟子規》是國學經典之一,歷經近三百年時間的檢驗,依舊鮮活地承擔著訓蒙、誡行的教育功用。它推崇的是圣人之學,追求的是儒家禮義,這放在當代并不過時。書中所述的規范教誨擁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值得我們潛心品讀。

圣人教誨,智慧永傳

【原典再現】

弟子①規②,圣人③訓④。

【重點注釋】

①弟子:孩子、學生。

②規:據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中所言:“規,有法度也。從矢,從見,會意。”其本義為畫圓的工具器械,今指圓規。這里的“規”采用的是其引申義,指的是一種文體名字,這種文體唐代就有了,如《五規》:《出規》《處規》《戲規》《心規》以及《時規》。這類的文體通常都被用來勸勉規正、教化警示后人。

③圣人:傳統意義上指的是才能卓越、品行高潔的人,但由于《弟子規》的內容源自于《論語·學而篇》,因此,這里的圣人普遍被理解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古時候的大教育家孔子。

④訓:教誨、訓蒙。

【白話翻譯】

《弟子規》是學生要學習的訓示規范,它是根據孔圣人關于學生言行方面的教誨編撰而成的。

【鑒賞評議】

《弟子規》開宗明義,寥寥幾字提綱挈領地說明了這本書的作用對象、體裁、來源及作用,強調了全書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相關訓誡撰寫而成。

全書結構的設置則是參照《論語·學而篇》第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全面講述學生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以及學習與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言行規范。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叫李毓秀。李毓秀考進士未中,于是回鄉創辦私塾以教書為生。后來,他結合自己多年的教書經驗以及對儒家典籍的研究,編寫出了一本專門用來作為孩子啟蒙的書,也就是《訓蒙文》。

不過,這本書能夠廣為流傳則得益于另一位清朝的學者——賈存仁,他擅長書法和韻律,為《弟子規》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訓蒙文》經過賈存仁的修訂,被更名為《弟子規》,并開始在許多私塾學堂中流傳,它的影響力也就隨之擴大,直至成為如今的國學經典之一。

歷經三百年的時間檢驗,《弟子規》依舊鮮活地承擔著訓蒙、誡行的教育功能,這充分體現了這本書的重要意義,也充分說明了書中所述的規范教誨擁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值得我們潛心品讀。

【深度解讀】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增廣賢文》有云: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讀書學習,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教育孩子。可見,古人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是非常重視的。孟子的母親就曾為了教育好孩子而不厭其煩地三次搬遷住處。

據說,孟子小時候因為父親早逝,他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們母子倆原本住在墳場附近,有一次,孟子的母親發現孟子居然跟鄰居小朋友們一起,學著平時在墳場辦喪事的人那樣,哭哭啼啼地跪拜,唱念做打地治喪,她皺著眉頭說:“這個地方不適合我兒子居住!”于是,她帶著孟子搬到了一處市集住了下來。

但是沒過多久,孟母見到孟子整天嘻嘻哈哈地跟市集上的商人混在一起,學著做生意,她說:“這里也不是適合我兒子居住的地方。”因此,她又帶著孟子離開了市集,在一個屠宰場附近住了下來。但過了一段時間,孟母發現孟子居然跟屠夫學著殺豬宰羊,她感嘆:“這里同樣不適合我兒子居住。”于是,又搬到了一個新住處。

新的住處位于學堂附近,那里每到初一、十五都有官員進文廟拜謁,相互之間禮貌謙讓,孟子見了也學著作揖守禮,遵守禮儀。孟母這才欣慰地說:“這兒才是我兒子應該居住的地方!”

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故事中的孟母為了讓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不辭勞苦地三遷其所,可見其對孟子教育的重視。

環境影響固然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要教育好孩子終究還是離不開書籍。訓蒙書是古時候大部分孩子接受教育的開始,他們在學習訓蒙書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體系,而這個價值觀體系往往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弟子規》作為廣為流傳且影響深遠的啟蒙讀物,推崇的是圣人之學,追求的是儒家禮義,這放在當代其實也并不過時。儒家推崇的至圣境界跟現今社會所鼓勵的道德的最高層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儒家思想中對于禮儀教化的要求其實也正是當前的社會道德所提倡的。因此,我們對待傳統國學經典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善于借助先輩的經驗與智慧,引導孩子愛學習,教育孩子懂道理。

首善為孝,次為謹信

【原典再現】

首①孝②悌③,次④謹⑤信⑥。

【重點注釋】

①首:象形文字,本義為頭。這里采用的是“首”的引申義,意思是首要、首先。

②孝:即孝順,孝敬。

③悌:《說文解字》有云:“悌,善兄弟也。”其本義是尊敬兄長、友愛弟妹,引申義為兄弟間和睦友好。所謂“入則孝,出則悌”,也就是說在家中要孝順父母,在外面要敬重兄長。這里的“悌”采用的是其本義,即尊敬、聽從兄長,善待、關愛幼弟。

④次:指的是地位上的緊隨其后,意為第二、其次。

⑤謹:謹慎。

⑥信:誠信、可靠的意思。

【白話翻譯】

首要的就是孝順、尊敬父母長輩,團結、關愛兄弟姐妹,其次就是謹慎規范言行舉止,嚴格做到誠實守信。

【鑒賞評議】

《弟子規》脫胎于《論語》,它的中心理論自然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首孝悌,次謹信”點出的是《弟子規》的主要內容,亦即它所要宣揚的主題思想:一是孝悌,二是謹信。在“孝悌”方面,它探究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包括人要對父母孝、對兄弟悌、對國家忠,這種關系有著相對性和社會性的特點;而在“謹信”方面,它探究的是人與自己的關系,包括言行舉止要謹慎有禮,為人處世要誠實守信,這種關系有著絕對性與內省性的特點。

《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文化與“信”文化的重要地位。“孝”的基本要義概括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結構應遵守的秩序倫常,而“信”的豐富內涵則定義了社會群體之間溝通交流的原則準繩。“百善孝為先”“人無信不立”等世代相傳的名句無一不彰顯了“孝”“信”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長河中始終根深蒂固的崇高地位。

對于古代的封建統治階級來說,“孝”文化與“信”文化是其鞏固政權的良好工具。因為推廣“孝”文化,教化風氣,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使得人人守孝忠君,進而維護社會的穩定。譬如漢武帝劉徹提倡“以孝治國”,其目的主要還是為施行自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方略服務的。

而推廣“信”文化,肅清秩序,則有利于加強道德建設,使得人人守信講禮,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譬如著名的歷史典故“商鞅立木”,為了表現自己推行新法的決心與權威,商鞅巧妙地用一件守信的小事順利地取信于民,為自己的變法道路奠定了強有力的群眾基礎。可見,“孝”文化與“信”文化能成為儒家思想的主要構成部分自有其必然的理由。

【深度解讀】

孝之至,莫大于尊親

當今社會不少人感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感慨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共鳴,它背后反映的其實是我們整個社會群體對于當下社會現實的無奈。如今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失獨父母等群體雖然頗受關注,但其物質生活及精神層面依然存在問題。

不過,無論是在法制建設還是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國家都對“孝”進行了倡導與鼓勵,例如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條文,要求兒女多陪伴、孝順老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家庭美德”建設方面,號召建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家庭等。這些都體現了我們在推崇孝道上的不懈努力。

《孟子·萬章上》中說:“孝之至,莫大于尊親。”意思是兒女孝順至極,莫過于對自己的父母親人尊敬奉養。這句話跟“子游問孝”的典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據《論語·為政篇》記載,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回答很有些義憤填膺的味道,他說如今所說的孝,指的是能夠對父母做到奉養,但是我們對狗與馬這樣的動物同樣也能做到奉養,所以,如果我們對待父母沒有做到奉養的同時還報以尊敬,那奉養他們與奉養動物之間有什么區別呢?因此,對于父母,我們要孝,更要敬。

孝敬父母不在嘴上,空喊口號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有些人喜歡在社交網絡上轉發一些祝福,比如,轉發就能使父母長命百歲之類的文章,或是在父母生日的時候在社交網絡上寫生日祝福等。這些雖是源自于兒女的拳拳孝心,但是多數父母并不熟悉社交軟件,因此這樣的祝福父母基本是看不到的。行勝于言,與其花費時間在社交網絡上編輯祝福還不如給父母打一個電話,或是買一份小禮物,直接對父母表達自己的關心,讓父母第一時間感受到自己的點滴祝福與愛意。

在這方面,漢代的韓伯愈堪稱孝子典范。

有一次,韓伯愈的母親因為韓伯愈犯了錯,便揮著拄棍要對他施行家法,韓伯愈毫無二話地當即跪在地上任由母親笞打自己的背部,只是打著打著,韓伯愈便哭了起來。母親納悶地問:“以前每次打你,你都絕不會哭,這次怎么才打幾下你就哭哭啼啼的?”韓伯愈傷心地說:“因為我能感覺到以前母親您打在我背上的拄棍很有力,但現在您打在我背上,我都感覺不到疼痛了,想來是因為母親您年老力衰的緣故,所以我覺得十分難過。”韓伯愈對母親的“孝”在這體察入微的細心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孝敬父母不在比上。盡孝不能盲目攀比,做面子工程以沽名釣譽的行為同樣不可取。真正的孝敬要做到持之以恒地在日常生活中關愛父母。正如韓非子所說:“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意思是若是家里窮的話就努力賺錢讓家境富裕起來,免除父母的生活之憂;若是父母不開心的話就想辦法令他們開懷,不讓父母整日愁眉緊鎖。這樣滿足父母切實需求的孩子才能算是賢能的孝子,即真正地“解其憂”才算“孝”。

當然,孝敬并非要“愚孝”,更不應生搬硬套地重演“二十四孝”。孝敬父母,也并不是要求孩子唯唯諾諾、毫無主見,而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見,同時與父母積極溝通,跟父母表達探討自己的看法。至于該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的“孝”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無疑是最可取的。

關懷眾人,博愛親仁

【原典再現】

泛①愛②眾③,而④親⑤仁⑥。

【重點注釋】

①泛:指程度上的普遍,即廣泛。

②愛:關愛、仁愛。

③眾:許多人。

④而:用作文言虛詞,表并列。

⑤親:作動詞使用,意思是親近。

⑥仁:用作名詞,指的是仁厚有德的人。

【白話翻譯】

要廣泛施予關愛之心,多關懷眾人,多親近厚德仁義之人。

【鑒賞評議】

如果說“首孝悌,次謹信”是《弟子規》的主要內容的話,那“泛愛眾,而親仁”應該算是《弟子規》的行動綱領了。《弟子規》追求孝悌謹信,要求弟子以寬廣博大的仁愛之心關懷眾人,以見賢思齊的自省精神親近仁人。

《弟子規》推崇的“仁”,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孔子說:“仁者,愛人。”基于這個定義式的解讀,孔子通過回答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子張等人的“問仁”,全方位地解讀了“仁”的豐富內涵。“仁”是“克己復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仁”在儒家思想體系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所謂“五者”,指的是恭、寬、信、敏、惠,即恭敬、寬和、誠信、智敏、仁惠。

孔子進一步指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意思是恭敬待人不易招受侮辱,寬和待人易獲眾人愛戴,誠信能被予以大任,智敏能建豐功偉業,而廣施仁惠則足能驅使他人為己所用。孔子說秉持這“五者”行走世間就是“仁”。

這一條關于“仁”的理念對修身、治國都大有裨益,哪怕放在現代也頗具現實借鑒意義,這其實也正是儒家思想能永葆生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度解讀】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孝經·天子章》中有一句拙樸無華卻飽含哲思的話:“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關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跟他人交惡,敬重自己親人的人不敢怠慢他人。

我們不難想到這句話背后的深意:與他人交惡,自己的父母可能會受到牽連,怠慢他人則自己的親人可能同樣會被慢待。這其實也正是儒家思想中“仁”的體現,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之心。

作為統率中國封建社會思想體系千百年的儒家思想,它倡導的“仁”與薩特“他人即地獄”的觀點迥然不同,“仁”強調人與人、人與國、人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并認為“仁人志士”往往能將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完美結合、高度統一。如《論語》“雍也”篇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想要做出一番成就也協助他人做出一番成就,自己想要濟世顯達也提攜他人濟世顯達,既成就自己也助力他人,這就是“仁”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據說,商湯就是這么一位仁人義士,他勸誡獵人們在捕獵時布網設陷只封死三面,留一條生路給獵物,后來人們稱這樣的陷阱為“仁人網”,這顯然正是儒家思想中“仁”的體現。

清朝康熙年間,在京城做官的張英收到了安徽桐城老家寄來的家書,說是家里與鄰居葉氏因為宅院界線的事爭吵不休,于是請在京城做尚書的張英主持公道。張英看完信后,當即給家人回復了一首詩,詩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見到回信中的詩后,深感羞愧,立即叫人拆了自己宅院的外墻,讓出了三尺的墻界。而鄰居葉氏聽說了這件事之后大為感動,立刻請人也拆了外墻,同樣讓出了三尺的墻界。于是兩家之間有了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六尺巷”的由來。這種守望相助、共建和諧的狀態就是“仁”的完美體現。

有時候,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二者難以實現和諧統一,面對這樣的選擇題,“仁”往往鼓勵人們犧牲自我價值來成就社會價值,這一點從《論語》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義”中不難看出。歷史上為此獻身的“仁人義士”不少,從刺殺趙襄子的豫讓,到以身殉國的文天祥,他們無一不是用生命的悲歌演繹了響徹千古的絕唱。

文天祥在戰敗被俘后,多次拒絕元朝的招降,并最終為心中的仁義志節從容赴死。他在絕筆詩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這首詩道出了無數“仁人義士”愿意為之赴死的“仁”之熱望: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原典再現】

有①余②力③,則④學⑤文⑥。

【重點注釋】

①有:表示存在、擁有。

②余:剩余、多余。

③力:作名詞使用,指的是力量、精力。

④則:作連詞使用,表順承關系。

⑤學:指學習知識。

⑥文:文章,知識。

【白話翻譯】

有空余的時間及精力,就去學習知識。

【鑒賞評議】

“有余力,則學文”體現了《弟子規》對學習的重視。它強調只要有空余的時間與精力就應該用來學習,這既對學習的重要性給予了肯定,又對學習的方法提出了指導。

諸葛亮曾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習能夠增長見聞、增進才干,學習可以啟迪心智、教化人心,學習的功用性注定了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也正是因為如此,作為訓蒙文的《弟子規》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既然知道重要,那該如何去更好地學習呢?《弟子規》隨后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有余力,則學文。只要有空余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花在學習上,也就是說,要充分利用每一刻的空暇時間來進行學習。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古人從接受啟蒙教育開始接觸書本知識,有的或許只為認幾個字,但大部分人還是抱持著“學而優則仕”的想法,試圖通過科舉入仕的道路成就一介書生的最高人生理想——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對這樣的人而言,學習是伴隨其終生的事業。

所以,《弟子規》對如何學習做了一番指導:首先是要端正學習的態度,要以敬畏之心尊重知識,以渴求之心學習知識,以機變之心運用知識;其次要講究學習的方法,要抓緊時間去學習,要耐心細致地學習,要孜孜不倦地學習。

學不可以已,《弟子規》在學習方面提出的要求對加強學生學習極具指導意義。

【深度解讀】

苦渴無日,當以三余

《弟子規》提出: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有空余的時間與精力就要去加強學習。很多人對此大惑不解:那怎樣才算有余力?對于這個問題,三國時期的魏國人董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據說,董遇是個性格內向、熱愛學習的人。東漢獻帝時期,關中大亂,為了維持生計,董遇跟自己的哥哥采集野生稻挑著小擔販賣。董遇往往都會隨身帶著書,一有空就拿出來習讀,董遇的哥哥笑他,他也依然堅持著這個習慣。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還為《老子》作了相關訓詁考證并注釋;他研讀《左氏傳》也很有心得,還專門為那本書寫了一本《朱墨別異》。

有人提出想跟著董遇讀書,董遇不同意,他對那人說:“你去將書讀上百遍,你自己就可以領悟到其中的道理了。”那人接著說:“雖是如此,但可嘆的是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啊!”董遇說:“你只要充分利用‘三余’的時間來讀就可以了。”“是哪‘三余’?”那人又問道。董遇答:“一年之余的冬天,一日之余的晚上,忙時之余的雨天。”意思是充分抓住非農忙時節的冬天、每一天的晚上以及不能出門的下雨天的時間來讀書,這樣就能有足夠的時間學習了,這其實也正是《弟子規》所說的“余力”。

這種“苦渴無日,當以三余”的學習精神跟如今現代化的時間管理觀念不謀而合。現代化的時間管理觀念強調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這一觀念體現在學習上就是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時間間隙來進行學習。如公交地鐵上、午間休息時、下班回家后等,這些碎片化的時間整合起來就是極其富余的時間資源,將這些時間資源都用來學習,長期積累下來定會有所進益。當然,要持之以恒地做到這一點也并不容易,它需要對學習有著不竭的動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學習始終保有興趣才會有動力在“三余”時間里不斷學習。

西漢時期,有個人叫匡衡,他就是一個對學習有著極大興趣的人。匡衡家中貧困,買不起燈油,所以每天到了晚上都沒辦法讀書,對此他很是苦惱。

后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用工具在自家墻壁上鑿出了一個小洞,這樣每到了晚上,隔壁鄰居家的光就能透過墻上的洞照進他的房間,而他也能借著這微弱的光繼續讀書。勤奮好學的匡衡后來成為了有名的經學家,并當上了丞相。

《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領悟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哪怕晚上死去都沒有遺憾了。由此可見,學習永遠不嫌遲,只要有不放棄學習的精神,總會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師曠,一生下來就沒有眼睛,但是他的聽覺非常靈敏,是當時有名的樂師。

有一次,晉國的國君晉平公問他:“我現在七十歲了,想要學習,只是恐怕已經太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么不點上油燭呢?”晉平公有點不高興:“難道你這臣子是在戲弄寡人嗎?”師曠說:“我這盲眼的臣子哪里敢戲弄君主您呢?我是聽說‘年少的時期熱愛學習,就像剛剛升起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期熱愛學習,就像正午高照的陽光一樣;年老的時期熱愛學習,就像舉著油燭的光明一樣’,行走在一片黑暗中怎么比得上有油燭的光明呢?”晉平公恍然大悟,直呼師曠說得對極了。

可見,無論什么時候都是開始學習的好時機,只要有心向學,一旦“有余力”便加強學習,那學習知識就永遠都來得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西县| 浦江县| 永济市| 白城市| 冕宁县| 馆陶县| 绥芬河市| 小金县| 革吉县| 通城县| 砀山县| 安仁县| 类乌齐县| 墨江| 凉城县| 阿图什市| 固原市| 荔浦县| 井研县| 冀州市| 汪清县| 乌苏市| 斗六市| 老河口市| 鄂托克前旗| 梓潼县| 闻喜县| 遂平县| 龙游县| 巨鹿县| 柳江县| 清河县| 南漳县| 忻州市| 云阳县| 翁牛特旗| 叶城县| 辽阳县| 黄梅县| 辽阳县| 罗定市|